參考文獻
一、中文
王雲五(主編)(198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台北:商務。
王叢桂 (1995)。國小課本中的家庭價值與工作價值觀。測驗與輔導,133,2730-2732。王叢桂 (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59-89。文崇一 (1989)。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
伊慶春 (1991)。家庭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頁223-258)。台北:巨流。
朱岑樓 (1991)。婚姻研究。台北:東大。
李元墩、鄭瓊月(1995)。大專學生之人生觀、婚姻觀與社會態度之研究。全國大學院校學生事務工作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
李元墩 (1998)。台灣、大陸與香港三地大學生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長榮學報,2(1),1-19。李亦園 (1988)。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載於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頁113-128)。台北:巨流。
李宓昀 (1989)。社會結構變遷中之孝道分析-一個個案訪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汪履維 (1981)。台北市國民中學價值觀念及其對疏離傾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宋大雍 (1983)。班都若的社會學習論。中國論壇,15(11),79-84。
宋幸蕙 (1999)。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休閒教育」課程期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火旺 (2003)。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清山 (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佩琪 (2003)。已婚婦女之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與性別偏好-世代觀點之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淑玲、黃秀珠(2003)。家庭教育的基礎-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之內涵探討。師友,438,20-25。
林麗莉 (1983)。現代化過程與家庭價值觀變遷之相關性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文瑛 (1990)。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中等教育,51(6),111- 123。
林顯宗 (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淑真(1994)。我國大學生對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晏涵文(1991)。生命與心理的結合-家庭生活與性教育。台北:張老師。
吳嘉瑜 (2004)。親子關係的另一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諮商與輔導,217,20-24。吳豐盛(1977)。高中學生對子女的價值觀及其形成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卓紋君(2000)。同居家庭。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227-250)。台北:師大書苑。
高淑貴 (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
高淑娟(1998)。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周麗端 (1998)。中等學校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45- 67。周麗端(1999)。婚姻與家庭概觀。載於周麗端(主編),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周麗端 (1996)。師範院校學生家庭價值觀之初探。中等教育,47( 5 ), 63- 73。
周麗端 (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133-156。胡幼慧、周雅容、白乃文(1992)。「三代同堂」抑或「三代同鄰」:台灣城鄉居民對老人居住方式的態度研究。載於中國人口學會,人口轉型中的家庭與家戶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人口學會。
邱奕嫺 (1999)。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得雄(1970)。台灣婦女生育力差異之社會結構分析。台北:台灣家庭計畫研究所。
梁 香(2002)。台灣南部地區婦女生育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翁福元(2000)。隔代教養家庭問題。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93-202)。台北:師大書苑。
翁慧圓(1996)。 従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3,63-72。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師友,434,74-78。
許美幾(1988)。山地父母價值觀之研究---------以花蓮縣秀林鄉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秉璋、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淑瓊(1986)。高雄市成年子女對父母態度之研究-孝道倫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若琳、李靑松(2001)。台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生活科學學報,7,157-180。
陳思穎、何淑禎(2002)。從生態觀點看婦女就業對家庭的影響。教師之友,43(1),48-55。陳舜文(1999)。「仁」與「禮」:台灣民眾的家庭價值觀與工作態度。應用心理研究,4,205-227。陳素櫻(1979)。一個都市社區中家庭主婦的價值觀及家庭角色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芳茹 (1997)。中國傳統家庭價值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若琳、李靑松(2001)。台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生活科學學報,7,157-180。
莫黎黎、王行(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莫黎黎、王行(1997)。變遷社會中已婚男性家庭性別角色與觀念之省思。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頁281-297)。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章英華(1993)。家戶組成與家庭價值的變遷:台灣的例子。第四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章英華(1994)。台灣的家庭研究-従家戶組成到家人關係。社區發展季刊,86,35-40。張 耐(2003)。愛是不分性別的-同志家庭的親職角色。師友,431,54-57。
張曉卉(2003)。養不起的上一代,誰來照顧你的父母。康健雜誌, ,148-162。張秀玉(1997)。初次接受與重複接受生殖科技治療不孕症夫妻之心理社會反應。國立中山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郭筱雯(1993)。已婚婦女對健康家庭知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江東(1978)。家庭價值觀取向之變遷-傳統與現代電視連續劇的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為藩 (1972)。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 ,14 ,1-21。
郭碧照、李淑杏、王郁茗、李茂盛(1998)。傳統生育觀念與不孕夫妻憂傷反應之相關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9),89-99。曾端真 (1991)。婚姻與家族治療。台北:天馬。
湯克遠(1980)。従報紙家庭版看我國社會價值觀念的演變-以中國時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迺毓 (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俊傑、吳素倩(1988)。都市靑少年的價值觀。台北:巨流。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黃堅厚(1982)。現代生活中孝的實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12),74-86。黃明堅(譯)(1981)。Toffler,Alvin著。第三波。台北:經濟日報。
彭懷真 (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初版
彭懷真 (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修訂三版
楊國樞(1988)。中國人孝道的概念分析。載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
楊懋春 (2001)。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載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頁133-167)。台北:桂冠。
楊懋春(1981)。中國家庭與倫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懋春(1995)。家庭學。台北:財團法人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賈馥茗(1972)。教育論叢。台北:文景。
廖永靜(2000)。建構學習型家庭。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95-130)。台北:師大書苑。
廖鳳瑞(1994)。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家政教育,12(6),22-34。葉光輝(1997)。台灣民眾孝道觀念之變遷情形。9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下)。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薛丞泰、林慧芬(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92(冬),236-238。
趙蕙慈(1998)。國民中學家政教科書之家庭價值觀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文輝(譯)(1984)。Mary Ann Lamanna&Agnes Riedmann著。婚姻與家庭。台北:五南。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文山(2002)。兩性性別角色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探討。教師之友,43(1),8-14。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秋雄(2002)。現代家庭價值觀之傳遞與父母因應之道。教師之友,43(2),41- 47。蔡漢賢(1984)。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秀美(1997)。鄉村家庭問題及其教育策略。鄉村家庭與推廣教育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財團法人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蔡勇美、伊慶春(1997)。中國家庭價值觀的持續與改變。9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下)。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歐陽教(1989)。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龍冠海(1964)。社會與社會問題論叢。台北:中正。
謝秀芬(1997)。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46。戴蒂(1997)。家庭概念之對話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志娟 (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春安(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空中大學。
魏章玲(譯)(1988)。Goode,W.J著。家庭社會學。台北:桂冠。
蘇建文 (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倩雪 (2002)。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蘇雪玉(1996)。家庭類型。載於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主編),家庭概論(第三章)。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藍采風 (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內政部(2004)。出生率、婦女婚育與就業報告。2004年7月2日,取自http://www.moi.gov.tw/
教育部 (2004)。國民中學概況。2004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
教育部(2006)。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認證。2006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moefes.moe.gov.tw/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2004)。2004年人口健康與調查研究。http://www.bhp.doh.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家庭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兩性工作平等法。2004年7月2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許福生(2004)。陳進興案例之啟發。向陽資料庫。向陽公益基金會。2006年7月2日,取自http://www.tosun.org.tw/
南方朔(2004)。走進陳進興靈魂的幽暗世界。新新聞,560。2006年7月2日,取自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60/article049.html二、英文
Chia,R.C.,Wuensch,K.L.,Childers,J., Chunang,C.,Cheng,B.,Cesar-J&Nava,S.(1994).A comparision of family values among Chinese,Mexican,and Americam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9(2),249-258。
Engel,J.W.(1984). A comparision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Work and Family Values.Hawaii:Free Press.
Garner,Helen.E. & Stein,Judith.A.(1998)Values and the family.Youth & Society,1998;30(1):89-121
Georgas.J.(1989).Changing family values in Greece,from collectivist to individualist.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1),80-91.
Georgas.J.(1991).Intrafamily acculturation of values in Greec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2(4),445-457.
Klein,D.M.,&White,J.M.(1996).Family theories:An introduction(pp.211-242).CA:SAGE publications,inc.
Ward,S.L.,&Rubin,C.A.(1989).Adevelopmental correlate of gender:Career and family values in highschool.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4,27-31.
Whitchurch,G.G.,&Constantine,L.L.(1933).Systems theory.In W.J.Doherty,P.G.Boss,R.LaRossa,W.R.Schumm,& S.K. Steinmetz(Eds),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A contextual approach(pp.325-352).N.Y.:Plenum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