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毛子水(1951),〈寬容和民主〉,《自由中國》,第4卷第12期,頁6。毛子水(1959),〈「容忍與自由」書後〉,《自由中國》,第20卷第7期,頁14。毛子水(1998),〈胡適之傳〉,《國史館館刊》,第24期,頁181-190。毛定元(1961),〈反對黨選戰敗北記〉,《政治評論》,第6卷第1期,頁15。
毛知礪(1996),〈台灣戒嚴初期民主政論的初探(1949-1960)──以雷震與《自由中國》半月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頁107-133。王中江(1997),《萬山不許一溪奔──殷海光評傳》,台北:水牛。
王炳閔(2005),《八0年代台北市黨外市議員對黨外勢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震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71-116。
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1960a),〈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聲明〉,《民主潮》,第10卷第18期,頁5。
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1960b),〈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聲明〉,《民主潮》,第10卷第21期,頁20。
文德(1979),〈雷震、胡適、中國民主黨──記近代台灣民主運動的一段歷史並悼念雷震先生〉,《八十年代》,第1卷第3期,頁87-91。
公論報,〈新黨綱要草擬完竣──月底即可公佈〉,1960/08/01,版2。
公論報,〈新黨發言人昨宣佈目標〉,1960/08/14,版2。
公論報,〈新黨被扣文件決向警總索回〉,1960/09/26,版1。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田弘茂(1989)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
史尚寬,〈目前憲法是否有修改之可能與必要之商榷〉,《聯合報》,1959/01/15,版3。
古淑芳(1999),《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左舜生(1996),〈再談蔣連任問題〉,載於陳正茂編,《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89-29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0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牟力非(1957),〈略論反對黨問題的癥結〉,《自由中國》,第16卷第3期,頁11。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1a),〈國民黨黨員歸隊〉,《自由中國》,第4卷第3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1b),〈關於書刊審查〉,《自由中國》,第4卷第10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1c),〈言論自由的認識及其基本條件〉,《自由中國》,第5卷第7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1d),〈軍法與普通司法的劃分〉,《自由中國》,第5卷第9期,頁3-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4a),〈敬以諍言慶祝蔣總統當選連任〉,《自由中國》,第10卷第7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4b),〈立法院給憲政開一惡例〉,《自由中國》,第10卷第12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4c),〈我們五年來工作的重點〉,《自由中國》,第11卷第10期,頁8。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5a),〈議會辯論與政治教育〉,《自由中國》,第13卷第8 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5b),〈論言論與新聞的管制〉,《自由中國》,第13卷第11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6a),〈國家應為個人利益而存在──英美聯合宣言是人類良心的發言〉,《自由中國》,第14卷第4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6b),〈個人為國家之本〉,《自由中國》,第14卷第5期,頁5-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6c),〈評醞釀中的又一次文清運動〉,《自由中國》,第15卷第3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6d),〈壽總統蔣公〉,《自由中國》,第15卷第9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a),〈怎樣挽救當前的危局〉,《自由中國》,第16卷第12期,頁5。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b),〈對盲目檢扣書報的抗議〉,《自由中國》,第17卷第3期,頁2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c),〈「今日的問題」(八):我們的中央政制〉,《自由中國》,第17卷第9期,頁3。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d),〈「今日的問題」(十):今天的立法院〉,《自由中國》,第17卷第11期,頁3-7。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7e),〈「今日的問題」(十一):我們的新聞自由〉,《自由中國》,第17卷第12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a),〈「今日的問題」(十五):反對黨問題〉,《自由中國》,第18卷第4期,頁3-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b),〈出版法修正案仍以撤回為妥〉,《自由中國》,第18卷第9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c),〈出版法事件的綜合觀〉,《自由中國》,第18卷第10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d),〈國民黨當局還不懸崖勒馬〉,《自由中國》,第18卷第12期,頁5-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8e),〈國民黨當局應負的責任和我們應有的努力〉,《自由中國》,第19卷第1期,頁3-5。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9a),〈好一個舞文弄法的謬論──所謂「修改臨時條款並不是修改憲法本身」〉,《自由中國》,第21卷第2期,頁5。
自由中國編委會(1959b),〈對民社黨和國民黨提名競選之爭的看法〉,《自由中國》,第21卷第12期,頁5。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a),〈「死亡宣告」可以適用於國大代表嗎?〉,《自由中國》,第22卷第1期,頁8。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b),〈豈容「御用」大法官濫用解釋權?〉,《自由中國》,第22卷第5期,頁4-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c),〈論無記名投票──進步的民主制度〉,《自由中國》,第22卷第6期,頁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d),〈就地方選舉向國民黨再進一言〉,《自由中國》,第22卷第7期,頁6。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e),〈在野黨及無黨無派人士舉行本屆地方選舉檢討會紀錄摘要〉,《自由中國》,第22卷第11期,頁20-24。
自由中國編委會(1960f),〈我們要有說真話的自由〉,《自由中國》,第23卷第2期,頁4-5。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著,李弘祺譯(1983),《中國的自由傳統》,台北:聯經。
任育德(1999),《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成舍我(1955),〈「人權保障」與「言論自由」〉,《自由中國》,第12卷第6期,頁8-11。成慶(2005),〈中國自由主義思想與實踐的困境〉,《二十一世紀》,第87期,頁145-148。江長青(2000),〈韓戰前後期間中美關係的演變──從中國白皮書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軍事史評論》,第7期,頁77-96。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余英時(1990),〈中國近代思想中的激進與保守〉(中),《歷史月刊》,第30期,頁106-111。余英時(2004),《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台北:聯經、中央研究院。
李悅肇(1994),《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敖(1995),《民進黨研究》,台北:李敖出版。
李萬居(1960),〈李萬居先生在選舉改進座談會委員會議第一次會議中致開會辭全文〉,《自由中國》,第23卷第1期,頁16。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1992),〈台灣政治革新運動與知識份子〉,載於李筱峰著,《進出歷史》,台北:稻香出版社,頁163-214。
李鴻禧(1982),〈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台灣部分(1946-81)Ⅴ在野勢力的展望(1978-81)〉,《八十年代》,第4卷第1期,頁33-35。
李鴻禧(1992),〈雷震之憲法學者像素描〉,載於澄社主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社,頁1-31。
汪榮祖(1990),〈自由主義與中國〉,《二十一世紀》,第2期,頁33-37。汪榮祖、李敖(1997),《蔣介石評傳(下)》,台北:商周文化。
吳銘能(2003),〈讀國防部檔案選輯《雷震案史料彙編》〉,《古今論衡》,第9期,頁125-142。林佳龍(1999),〈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載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頁87-152。
林書揚(1992),《從二二八到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
林淇瀁(1995),〈威權/霸權與新聞自由權──以1950年代《自由中國》的言論苦鬥為例〉,《台灣史料研究》,第24期,頁25-51。林淇瀁(2003a),《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0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淇瀁(2003b),〈導論:一步一步行入黑牢的所在〉,載於雷震著,《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台北:遠流,頁23-66。
林惠萱主編(2004),《重現台灣史──自由中國事件:1949-1960》,台北:少年台灣雜誌出版社。
林濁水(1982),〈薪盡火傳──中國民主黨組黨始末〉,《亞洲人》,第
2卷第5期,頁68-80。
易勞逸(Lloyd Eastman)(1990),《毀滅的種子》,台北:李敖出版社。
姜天陸(2001),《南瀛白色恐怖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胡佛(1991),〈台灣威權政治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第5期,頁36-40。胡偉希、高瑞泉、張利民(1991),《十字街頭與塔:中國近代自由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頌平(1984),《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9冊),台北:聯經。
胡適(1949),〈「自由中國」的宗旨〉,《自由中國》,第1卷第1期,頁2。胡適(1952),〈《自由中國》雜誌三週年紀念會上致詞〉,《自由中國》,第7卷第12期,頁4-5。
胡適(1956),〈述艾森豪總統的兩個故事給蔣總統祝壽〉,《自由中國》,第15卷第9期,頁8。
胡適(1958),〈從爭取言論自由談到反對黨〉,《自由中國》,第18卷第11期,頁9-10。范育銘(2004),《戰後台灣政經發展中的國族認同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柏林(Isaiah Berlin)著,陳曉林譯(1992),《自由四論》,台北:聯經。
軍武(1956),〈一黨議會的自然現象〉,《民主潮》,第6卷第8期,頁20。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施耐德(Laurence A. Schneider)著,梅寅生譯(1984),《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台北:華世出版社。
風雲論壇編委會(1987),《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
封德徐(2003),《胡適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馬之驌(1993),《雷震與蔣介石》,台北:自立晚報社。
馬之驌(2002),〈憶雷震當年在《自由中國》扮演的角色〉,《歷史月刊》,第172期,頁92-99。高立夫(Ralph Clough)等著,劉壽琦譯(1989),《外國人看台灣政治》,台北:洞察。
韋政通(1987),〈台灣三十年來的思想界〉,《台灣文藝》,第106期,頁 62-70。
殷海光(1957),〈「今日的問題(一)」:是什麼,就說什麼(代緒論)〉,《自由中國》,第17卷第3期,頁3-4。
殷海光(1959a),〈胡適論「容忍與自由」讀後〉,《自由中國》,第20卷第7期,頁15-16。殷海光(1959b),〈胡適與國運〉,《自由中國》,第20卷第9期,頁9-15。殷海光(1960a),〈給雷震先生的一封公開信〉,《自由中國》,第22卷第10期,頁11-13。殷海光(1960b),〈我看雷震與新黨〉,《民主潮》,第10卷第19期,頁4-5。
殷海光(1960c),〈法律不會說話──因雷案而想起的〉,《民主潮》,第10卷第20期,頁5-6。
殷海光(1978),《春蠶吐絲》,台北:遠景。
殷海光(1990),〈剖析國民黨〉,載於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第12冊),台北:桂冠,頁1117-1156。
夏道平(1989),《我在《自由中國》》,台北:遠流。
夏道平(1990),〈紀念殷海光先生〉,載於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第18冊),台北:桂冠,頁239-246。
徐筱薇(2004),《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世宏(2002),《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台北:國史館。
陳芳明(1996),〈已歸與未歸的望鄉人〉,載於陳芳明著,《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頁163-170。
陳依俤(1994),《《觀察》周刊之研究(1946-1948)》,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基(1956),〈為縣市長省議員候選人提名向國民黨進一言〉,《自由中國》,第15卷第10期,頁31。
陳鼓應(1990),〈殷海光老師和我的一些往事〉,載於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第18冊),台北:桂冠,頁143-159。
陳儀深(1994),〈國內鬥爭下的自由主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下冊,頁237-266。
陳鵬仁主編(1998),《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台北:近代中國。
張玉法(1984),〈二十世紀初年的中國自由主義運動〉,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1912-1927》(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203-1218。
張忠棟(1990),《胡適、雷震、殷海光--自由主義人物畫像》,台北:自立晚報社。
張健生,〈選改會中部會議追記〉,《公論報》,1960/07/22,版2。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張漢江,〈嘉義區選舉改進座談會紀詳〉,《公論報》,1960/07/26,版2。
陶百川(1956a),〈一個監察委員的狗生哲學〉,《自由中國》,第15卷第1期,頁6-7。
陶百川(1956b),〈貫澈法治壽世慰親〉,《自由中國》,第15卷第9期,頁22-23。
陶百川(1984),《困勉強狷八十年》,台北:東大圖書。
陶百川等編(1988),《最新綜合六法全書》,台北:三民。
許冠三(1957),〈政府權力與公民自由〉,《自由中國》,第17卷第1期,頁10。梁敬錞(1982),〈韓戰期間之中美關係〉,載於梁敬錞著,《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頁199-216。
黃中,〈憶雷公儆寰及「自由中國」〉,《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96/07/06,版11。
黃煌智(2005),〈反對運動對政治文化轉型影響之研究:以台灣1950-1990為例〉,《政治學報》,第4期,頁193-236。
黃嘉樹(1994),《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
傅正(1957),〈對本屆地方選舉的檢討〉,《自由中國》,第16卷第9期,頁13-15。
傅正(1959),〈我國不是內閣制嗎?〉,《自由中國》,第20卷第12期,頁15。
傅正(1982),〈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台灣部份
(1946-81)〉,《八十年代》,第4卷第1期,頁9-39。
傅正(1988),〈雷震《回憶錄》的歷史意義〉,《當代》,第29期,頁74-78。
傅正主編(1989-1990),《雷震全集》,台北:桂冠。
傅樂成(1990),〈悼念殷海光兄〉,載於林正弘主編,《殷海光全集》(第18冊),台北:桂冠,頁93-101。
游常山(1998),〈催生自由主義的種苗──殷海光〉,《天下雜誌》,第200期,頁146-147。彭懷恩(1987),〈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第9期,頁29-37。
彭懷恩(1992),《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彭懷恩(1997),《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
楊貞德(2002),〈胡適愛國主義中「國界」與「是非」的抉擇〉,《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頁407-426。
楊錦麟(1993),《李萬居評傳》,台北:人間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時修(1956),〈我建議以提名代替選舉〉,《自由中國》,第14卷第7期,頁31。
雷震(1950),〈反對黨之自由及如何確保〉,《自由中國》,第2卷第7期,頁15。雷震(1951),〈輿論與民主政治(一)〉,《自由中國》,第5卷第7期,頁5。雷震、李萬居、高玉樹(1960),〈選舉改進座談會緊急聲明〉,《自由中國》,第23卷第5期,頁16。
雷震(2003),《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台北:遠流。
葛泰山(1954),〈從內幕雜誌停刊說起〉,《自由中國》,第11卷第6 期,頁32-33。
萬麗鵑編(2001),《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廖咸浩(2003),〈雷震新書發表暨紀念會演講詞──自由主義的路標〉,《傳記文學》,第38卷第5期,頁75-76。
澄社主編(1992),《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社。
鄭牧心(1991),《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蔣經國(1976),〈我們是為勝利而生的!〉,載於蔣經國著,《負重致遠》,台北:幼獅,頁271-176。
黎漢基(2000),《殷海光思想研究》,台北:正中。
蔡憲崇(1983),《鑼聲若響──台灣島上的反對黨》,台北:作者自印。
錢永祥(1988),〈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頁57-99。
賴昭呈(2005),《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歷史與組織分析(1947-198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薛化元主編(1990),《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
薛化元(1993),〈雷震的國家「統治機構」改革主張──對台灣自由主義的一個考察〉,《台灣史料研究》,第20期,頁119-155。
薛化元(1995a),〈《自由中國》雜誌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台灣史研究》,第2卷第1期,頁127-159。
薛化元(1995b),〈《自由中國》「反對黨」主張的歷史考察〉,《台灣風物》,第45卷第4期,頁9-45。
薛化元(1996a),《《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
史的一個考察》,板橋:稻鄉出版社。
薛化元(1996b),〈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49-60):以反對黨問題為中心〉,《思與言》,第34卷第3期,頁241-286。戴杜衡(1952),〈權力欲與民主政治〉,《自由中國》,第6卷第4期,頁7-8。謝欣純(2002),《郭國基與戰後台灣地方自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顏志榮(1993),《光復後台籍民選精英政治反對之研究(1945-1969)》,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顏淑芳(1989),《自由中國半月刊的政黨思想》,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明海(1997),《救亡與啟蒙的困境──殷海光思想轉變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聶華苓,〈雷震說:我有何罪?〉(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07/01,版E7。
聶華苓(2004),《三生三世》,台北:皇冠。
藍博洲(1993),《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
魏誠(1984),《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瑞鏘(1995),《「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瑞鏘(2002),〈救亡與啟蒙的辯證──1950年代雷震與國民黨當局分合關係之探討〉,《彰中學報》,第23期,頁193-218。蘇瑞鏘(2005),《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台北:稻鄉。
二、外文部份
Clough, Ralph N.(1978), Island China. Massachusa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ggs, Fred W.(1952), Formosa: Under Chinese Nationalist Rule. New York: Octagon Books.
Spanier, John(1983),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Ⅱ. N. Y.: CBS College Publishing.
Wu, Nai-Teh(吳乃德)(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H.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