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丁樹範(1994),〈人民代表大會的改革〉,收錄於吳安家編,《中共政制發展》,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宣部(1998),《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若干理論問題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
孔令望(1991),《國家監督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方雪純(1988),〈中共第七屆人大人士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0卷第10期,頁19-26。
王洪偉(2003),〈預算監督:廣東人大監督之利劍〉,《中國人大新聞網》,【線上資料】,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7/28/class000700004/hwz234824.htm,2004/10/28。
王學標(2000),〈試析人大監督中的政治文化衝突問題〉,《政治與法律》,第2期,頁12-14。
史衛民、雷兢璿(1999),《直接選舉:制度與過程:縣(區)級人大代表選舉實証 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田 軍(1991),《憲法教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田必耀(2005),〈中國地方人大「兩評」演練評價與展望〉,《中國人大新聞網》,【線上資料】,http://www.people.com.cn/BIG5/14576/14841/3101831.html,2005/12/23。
田芝健(2004),〈當代中國執政黨與人民代表大會的關係——兼論當代中國的核心政治關係〉,《人大研究》,第12期,頁4-8。
石之瑜、楊開煌(1995),《中共地方人大代表之經驗性研究》 (NSC84-2414-H002-038),臺北:國科會。
石勁松(2004),〈代表述職有利於提高履職能力〉,《人民日報》,2004年12月15日,版13。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著(199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40年》,北 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安徽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2001),〈地方人大監督究竟如何——關於監督工作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的調查〉,《人民日報》,2000年8月30日,版12。
江材訊(2005),〈地方立法數量及專案研析〉,《人大研究》,第11期,頁28-32。
江芳盛(1998),〈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在我國教育決策分析上的應 用〉,《教育政策論壇》,第一卷第二期,頁13-25。何俊志(2005),《制度等待利益》,重慶:重慶出版社。
吳玉山(2001),〈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政治學報》,第32期,頁1-29。吳建依(2000),〈論地方人大監督權〉,《江漢論壇》,第5期,頁18-22。
吳國光(1997),《自由化、制度化、民主化》,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君 言(2005),〈代表議案、建議工作一些觀點綜述〉,《人大研究》,第8期,頁21-23。
李 凡(2002),〈深圳區級人大代表選舉事件及其對中國選舉制度改革的意義〉,《人大研究》,第8期,頁14-18。
李 林(1991),《立法機關的比較研究》,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李浩讓(1994),〈淺談地方人大的執法檢查監督〉,《人大研究》,第10期,頁 26-27。
李祖興(1993),〈加強專門委員會在立法審議中的作用〉,《中國法學》,第3期, 頁51-53。
李滋原(2001),《中共鄉鎮政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壽初(1997),《中國政府制度》,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曉光、張濤(2005),〈從個案監督走向制度監督〉,《人大研究》,第7期,頁10-12。
沈連婕(2004),〈構築人大監督的現實路徑〉,《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線上資料】,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7/04/content_3172339.htm,2004/10/3。
狄濟洪(2000),〈聯繫群眾 反映民意––全國人大信訪工作回顧〉,《人民日報》,2000年8月3日,版9。
肖 俊(2004),〈周曉光現象的啟示〉,《人大研究》,第6期,頁11-12。
肖蔚雲(2003),〈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人民日報》,2003年1 月21日,版9。
辛向陽(2000),《百年博奕-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100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周 軍(2004),〈論代表議案的現狀與發展〉,《人大研究》,第9期,頁15-17。
周成奎(2002),〈憲法與人大制度〉,《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3日,版3。
周建軍(2005),〈喜看南江人大啟動特定問題調查〉,《地方人大創新網》,【線上資料】,http://www.lpci.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02,2005/10/23。
林毅夫(1994),〈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收 錄於胡莊君、陳劍波、邱繼成和劉守英(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頁371-44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繼文(2001),〈創設、選擇與演化:制度形成的三個理論模式〉,《政治學報》, 第32期,頁61-93。邵擁軍(2005),〈特定問題調查權的研究和思考〉,《人大研究》,第9期,頁15-17。
侯少文(2003),〈人大制度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理論動態》,第1608期,頁23-28。
胡君、楊小雲(2001),〈人大對法院個案監督的反思〉,《人大研究》,第12期,頁6-10。
胡經琨(2005),〈人大監督與輿論監督相結合的有益嘗試〉,《人大研究》,第2期,頁17-18。
胡鞍鋼(2002),〈第二次轉型:以制度改革為中心〉,《戰略與管理》,第3期,頁34-38。
孫 哲(2004),《全國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4)》,北京:法律出版社。
徐斯儉(2005),〈軟紀律約束—改革中共黨國體制的內在限制〉,發表於中共政權變遷:菁英、體制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
徐運平(2003),〈9位地方人大常委會主任圓桌會談創新〉,《人民日報》,2003年10月22日,版15。
浦興祖(1992),《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浦興祖(1999),《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浦興祖(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 虎(1991),〈中國大陸地方政府之研究-福建省〉,《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5期,頁17-32。
張英紅(2002),〈論人大制度創新〉,《梆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 1期,頁15-20。
張淳翔(1992),《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之研究1978--1992》,中國文化大 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衛紅(2002),〈權力法治程式正當體制協調——試論地方人大監督制度創新的三要素〉,《中國人大新聞網》,【線上資料】,http://www.npcnews.com.cn/gb/paper6/18/class000600004/hwz213471.htm,2005/11/28。
曹承鋒、鮑挺、朱業生(2002),〈特定問題調查的梳理與分析〉,《法制日報》,2002年6月13日,版5。
盛杏湲(2000),〈國會議員的代表行為:研究方法的探討〉,收錄於謝復生、盛杏湲(編),《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頁205-248,臺北:五南。
許崇德(1997),《中國憲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郭林茂(2000a),〈關於地方人大監督工作的發展問題〉,《政治與法律》,第2期,頁8-11。
郭林茂(2000b),《地方人大工作理論與實務》,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郭道暉(2005),〈常態質詢的意義〉,《人民之友》,第5期,頁40-43。
陳 勇(1994),〈關於執法檢查的幾個問題〉,《人大研究》,第2期,頁61-66。
陳 鬱、羅華平等譯(1991),North, Douglass C.著,《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陳志柔(1999),〈中國大陸的不平等結構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42 卷第10期,頁1-15。陳家剛(2005),〈人大監督的制度與實踐——人大監督權的有效實現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人大研究》,第4期,頁22-25。
陳敦源、徐仁輝 (2000),〈從「權力授予」概念看臺灣行政立法互動關係:以八 十七年預演算法修正為例〉,《空大行政學報》,第十期,頁155-186。景 訊(2004),〈人大監督程式建設的歷史變遷和現實選擇〉,《人大研究》,第9期,頁23-26。
程湘清(1996),〈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和監督工作〉,收錄於劉政、程湘清等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講話》,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楊 平(2005),〈人大監督制度的憲政動力〉,《人大研究》,第5期,頁16-18。
楊 光(2004),〈政治改革:中國模式的難題〉,《當代中國研究》,第2期,頁 42-51。
楊作林(2004),〈把代表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發揮代表作用上〉,《人大研究》,第12期,頁1。
楊雪冬(2005),〈地方人大監督權的三種研究範式〉,《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幾2期,頁89-99。
楊勝春(1996),《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勝春(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會之變遷: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高雄市: 復文。
楊開煌(2002),《中共「人大」角色中民意代表性之研究》 (NSC91-2414-H259-002),臺北:國科會。
楊開煌(2005),〈第四代領導集體決策運作之分析〉,發表於中共政權變遷:菁英、 體制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
葉非比(2000),《研判報告:政治》(大陸情勢2000、4),臺北:陸委會。董 哲、肖元編(2001),《地方人大監督案例選》,北京:中發研資訊咨詢中心。
董安琪譯(1989),Olson, Mancur著,《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臺北:遠流。
鄒樹彬、唐娟、黃衛平(2004),〈2003年人大代表競選的群體效應:北京與深圳比較〉,《人大研究》,第4期,頁18-23。
廖宗超(2005),〈當前制約地方人大監督權的三大難題〉,《人大研究》,第8期,頁24-26。
趙建民(1997),《中國大陸民主化可行性之研究-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功能轉 變之分析》(NSC86-2414-H004-024),臺北:國科會。
趙建民(1998),《中共全國人大選舉制度之研究》(NSC87-2414-H004-006),台 北:國科會。
趙建民(2000),《中國大陸地方人大評議制度研究---重慶、成都、福州、海口個 案比較》(NSC89-2414-H004-014),臺北:國科會。
趙建民(2002),〈中共黨國體制下立法機關的制度化〉,《中國大陸研究》,第45 卷第5期,頁87-112。趙建民、張淳翔(2001),《中國大陸人大監督權與司法獨立之爭議》 (NSC90-2420-H004-004),臺北:國科會。
趙建民、張淳翔(2002),《中共全國人大領導體制制度化之研究》 (NSC91-2414-H004-045),臺北:國科會。
趙建民、張淳翔(2003),《中國大陸立法聽證制度之研究》 (NSC92-2414-H004-026),臺北:國科會。
趙曉力(2005),〈信訪的制度邏輯〉,《二十一世紀》,第89期,頁85-90。劉 倩(2004),〈監督利刃壘驕人廣東現象〉,《羊城晚報》,2004年9月14日,版3。
潘錫堂(2002),〈從「人大」看大陸貪腐成風的原因〉,《中華日報》,2002年3月14日,版9。
蔡定劍(1991),《中國人大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鄭永年、吳國光(1994),〈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當代中國研究》,第6期,頁。
蕭靜遠(2001),《中共全國「人大」代表之角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戴維斯、諾斯(1994),〈制度變遷的理論:概念與原因〉,收錄於胡莊君、陳劍 波、邱繼成和劉守英(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頁266-29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薑 達(2005),《研判報告:政治》(大陸情勢2000、10),臺北:陸委會。
謝慶奎(1991),《當代中國政府》,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羅成徽(1993),《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顧 月(2002),〈實行統審後如何充分發揮專門委員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人大研究》,第10期,頁26-27。
Canon, David T.(1989), “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eadership in the U.S. Congress”, Legis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4), pp.415-443.
Cohen, M.D.,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on (1972) ,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 pp. 1-25.
Chang, Ta-Kuang(1987), “The Making of Chinese Bankruptcy Law: A Study in
Chinese Legislative Practice”,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28(2),
pp.333-372.
Copeland, Gary W. and Samuel C. Patterson (1994), Parlia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changing institutions,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ho, Young Nam(2002), “ From ‘Rubber Stamps’ to ‘Iron Stamps’: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Local People’s Congress as Supervisory Powerhoues.”, The China
Quarterly, (171), pp.724-740.
Eastman, Lloyd E. (1974),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ofstadter, Richard (1974),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Press.
Hu, Shikai(1993), “Representation Without Democratization: The ‘Signature incident’
and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1), pp.3-34.
Hahn, Jeffrey W. (2001), Regional Russia in transition : studies from Yaroslavl',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Chalmers (1982), “What’s wrong with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 Asian
Survey, 22(10): pp.919-930.
Kingdon, John W. (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Lindblom, C. E. (1959), “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4, pp. 79-88.
Lipton, Michael (1977),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ieberthal, Kenneth (1988), Policy making in China :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cCormick, Barrett L. (1996), China after socialism : in the footsteps of Eastern
Europe or East Asia?, London : M.E. Sharpe.
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on, Philip (1990), Legislatur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ughton, Barry (1995),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1978-199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Brien, Kevin J. (1990a), 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Brien, Kevin J. (1990b), “Is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
‘Conservative’Legislature ?” Asian Survey, 30(8): pp.782-794.
O'Brien, Kevin J. and Lianjiang Li, (1993),“Chinese Political Reform and the
Question of ‘Deputy Quality.’”, China Information, 8(3), pp.20-31.
O'Brien, Kevin J. (1994a), “Agents and Remonstrator: Roal Accumulation by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 The China Quarterly, (138), pp.359-380.
O'Brien, Kevin J. (1994b),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and Legislative Embeddedness: Understanding Early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7(1), pp.80-109.
Packenham, Robert A.(1970), “Legislatur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in Allan Kornberg and Lloyd D. Musolf eds. Legislatures in Developing Prespectiv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521-582.
Polsby , Nelson W.(1968), “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tice Review, vol.62, pp.148-168.
Sait, Edward M. (1938),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 Preface, New York: D.
Appleton-Century Company.
Skocpol, Theda(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ner, Murray S. (1998), The politics of lawmaking in post-Mao China : Institutions, Processes, and Democratic Prospect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mack, Brantly (1982), “The 1980 county-level Elections in China: Experiment in Democratic Modernization”, Asian Survey, 22(3), pp.261-277.
Waldron, Arthur (1992),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 from history to my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e, Gordon (1991a), 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Era of Economic Rreform: the
Road to crisis, Armonk, N.Y.: M.E. Sharpe.
White, Gordon (1993b), Riding the tiger :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London: Macmillan.
Xia, Ming (2000), “Political Contest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as Power Players in Chinese Politics: a Network Explan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9(24), pp.18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