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書目
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2002),《台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 (2000),《台閩地區老人福利機構需求概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統計處(2001),《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2005),《內政部統計通報》,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3),《老人福利與政策》,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社會司,2002,《老人福利法》,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
內政部社會司,2004,《老人福利與政策》,http://sowf.moi.gov.tw/04/01.htm
內政部戶政司,2005,《老年人口數一覽表》,http://sowf.moi.gov.tw/04/07//02.htm
王正(2000),〈保險、救助及津貼:老年經濟安全制度財務體系配合之探討〉,《經社法制論叢》26,頁1~29。王正、曾薔霓(2002),〈倫理與價值:長期照護財務機制之理念與原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2,頁101~142。王文宇(2002),《臺北市老人及身心障者財產信託制度規劃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王秀紅(2000),〈老年人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頁19~24。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Jorgensen, D. L.著,《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王順民(2001),《宗教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洪葉文化事業。
行政院主計處,2004,〈近十年家庭組織型態概況〉,《國情統計通報》,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05,〈我國老人生活與照顧概況〉,《國情統計通報》,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xq_xCat=09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6,《獨居老人照顧》,
http://www.bosa.tcg.gov.tw/06/08/02.htm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3,《台灣省與新竹市老人生活費用主要來源統計表》,http://www.bp.ntu.edu.tw/cpis/cprpts/hsinchu_city/depart/tab-img/welfair/table/3-2-6.htm
台灣省商業會,2004,《因應高齡化社會,內政部通過「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第三期計畫》,http://www.tcoc.com.tw/newslist/04/03/01.htm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8),《台灣省獨居老人生活狀況及對社會福利需求調查報告》。
甘炳光(1993),〈如何在社區位老人提供服務:社區照顧概念的應用〉,《老人小組社區行政工作》,香港:集賢社,頁315~327。
江亮演(1988),《老人福利與服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江亮演(2002),〈日本高齡者照顧社區化之現況〉,《社區發展季刊》100,台北:內政部,頁251~269。江亮演、洪德旋、林顯宗、孫碧霞著(2003),《社會福利與行政》,台北:空中大學。
江亮演、應福國(2005),〈美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新趨勢〉,《社區發展季刊》100,頁369~378。.江清馦、侯穎蕙、林慧芬(2003),《台灣老人福利需求與政策方向》,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朱秀芳(2004),《醫療利用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探討:獨居老人與非獨居老人之比較》,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沙依仁(1998),《高齡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沙依仁(2000),〈獨居老人照顧及福利服務輸送體系〉,《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老人篇》,台北: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頁264~284。
李宗派(1994),〈老人醫療照顧與福利政策之展望〉,《社區發展季刊》65,頁77~81。李怡娟(2000),〈健康促進在護理專業中的應用〉,《護理雜誌》47:1,頁5~12。李瑞金(1998),〈英國老人居家照顧的意涵—居家老人擴大照顧的經驗〉,《社會建設季刊》57,頁8~19。
李翊駿(1998),〈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服務概況簡介〉,《社工實務》3,頁66~83。
余玉眉(1993),〈老人健康促進與預防保健之策略與措施〉,《社區發展季刊》64,頁66~70。呂淑妤、林宗義(2000),〈南部社區老人憂鬱症盛行率及相關因素研究〉,《中華衛誌》19:1,頁56~60。
呂碧鴻、李明濱(1994),〈北縣兩所群體醫療職業中心隱性憂鬱證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雜誌》4:2,頁73~82。呂寶靜(2001),〈老人非正式和正式照顧體系關係之初探:從家人和日託中心工作員協助項目的比較分析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1,頁3~34。吳淑如、邱啟潤(1997),〈居家照護病患照護問題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5:3,頁279~288。吳慧玲(1999),《社會福利社區化實驗計劃之過程分析-以鹿港鎮之老人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尚榮安譯(2001),Robert K. Yin著,《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
林生傳(200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松齡(1980),〈台灣中部地區貧窮現象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31:3,頁189~223。
林靜瑩(2000),《宜蘭縣老年人居住安排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周家華(1991),《台灣地區老人問題與老人福利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周月清(2000),《台灣「社區照顧」研究分析:「care in the community」&「care by the community」》,前瞻21世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主辦。
周明顯(1995),〈老年人常見疾病-憂鬱症〉,《台灣醫界》38:3,頁45~48。
周建卿(1981),《老人福利論叢》,台北:台灣中華書店。
周麗華(2002),《從認養獨居老人看臺北市社區內志願服務團體之發展模式》,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淑芬、蕭冰如、蔡秀敏、邱佩怡(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衛生教育〉,《護理雜誌》47:1,頁13~18。
施教裕(1997),〈老人安養機構的運作模式和原則〉,《社會福利》,頁138。施教裕(1998),〈獨居老人─社區關懷之相關課題探討及省思〉,《社會福利》138,頁10~26。徐曼瑩(1996),《護理研究導論-相關研究設計法》,台北:華杏。
徐淑貞(2001),《社區獨居老人其內在資源對憂鬱與生活品質影響之探討》,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麗君、蔡文輝(1885),《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孫得雄、李美玲與齊力(1997),《人口老化與老年照護》,台北:中華民國人口學會。
莫邦豪(1994),《社區工作原理和實踐》,香港:集賢社。
秦毛漁(2002),《社區獨居老人自覺健康狀況及醫療服務使用之探討》,花蓮:慈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秀美、鄭怡世(1999),〈獨居老人的社區化處遇探討〉,《東海社會科學學報》18,頁57~72。陳玉敏(2001),《安養護機構老人適應問題量表之發展與測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亮汝(2002),《社區居家身心功能障礙者居家支持服務使用分析》,台北: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陳超澤(1995),《社會人口學》,台北:五南圖書。
陳峰瑛(2003),《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探究-以高雄都會區的獨居老人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寬政、楊靜利(1995),〈國民年金長期財物均衡與人口變遷〉,《國民年金制度系列演講座談論文》,內政部社會司,頁1~26。
陳燕禎(1993),《日本老人福利-老人養護業務之探討》,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陳燕禎(1998),〈老人社區照顧-關懷老人的具體做法〉,《社區發展季刊》83,頁244~253。陳肇男(1990),〈台灣地區各類型遷徙之選擇性與差異性〉,《人口學刊》13,頁43~57。陳慶雄(1999),《使用居家照顧服務之老人滿意度研究-以紅心字會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曹閩程(2003),《探討獨居老年人自助行為對其健康功能之影響》,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雅棻(2002),《社區獨居老人人格韌性、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間之相關性探討》,桃園: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彭駕騂(1999),《老人學》,台北:揚智文化。
曾煥裕、沈慶盈(2003),《台北市獨居及失能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九十一年度委託研究報告。
張月霞(1997),《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台北:五南。
張靜琪、葉莉莉、張玉鈴、許蕙美(1999),〈臺南市北區獨居老人之經濟狀況、居住安全及其對福利資源使用與需求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8,頁305~315。張瓊方,1998年,〈徘徊在家庭與社會之間-台灣老人何去何從?〉,《光華》23:5,http://www.sinorama.com.tw/ch/1998/03/09.htm傅麗蘭、楊政峰(1999) ,〈獨居老人跌倒情形、步態、居家環境及身體功能評估〉,《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4:2,頁1~10。黃秋華(2000),《台北市獨居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新生(1987),《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黃素珍、高迪理、林金卿、陳淑美、廖美玲(1994),《獨居老人在宅服務需求研究-以昭化縣鹿港鎮為例》,《社會工作學刊》3,頁93~116。黃麗玲(2000),《社區獨居老人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之探討》,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耀輝,2001,《小心!老人年金變社會問題》,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6/n99730p.htm
楊培珊(1999),〈台北市獨居老人生活暨需求概況調查-以文山區為例〉,《台大社會學刊》27,頁143~188。
詹火生(1992),《當前各種年金制度的社會觀》,年金制度研討會論文,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與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詹火生、林青璇,2002,《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18.htm
熊曉芳(2000),〈獨居老人之社會支持及相關探討〉,《長庚護專學報》2,頁53~69。蔡宏昭(1989),《老人福利政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蔡明砡(2004),《美國老人福利研究報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潘玲莉(1999),《基隆市老人居家服務之評估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盧淑敏(2003),《探討社會支持對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壓力感受及心理社會健康功能之影響》,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盧雅慧(2006),《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花蓮縣老人免費乘車制度為例》,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佳琪(1998),《從「就地老化」的理念檢視「中低收入老人住宅設施設備改善」補助方案-以嘉義縣為例》,嘉義: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劉慧俐(1998),〈高雄市獨居老人居家服務現況與展望〉,《社區發展》83:26~33。
劉慧俐、王鴻昌(1999),〈保險給付病患與非保險給付病患居家照護利用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5:6,頁382~395。
蘇景輝(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羅明旭,1996,《如何因應台高齡化社會需求之研究 》,http://www.tpa.gov.tw/study/tw_study_01_3_b11.asp/1996/03/09.htm
貳、英文書目
Aday , L. A., and R. M. Andersen,(1974)“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access to medical care”,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9(3), pp.208~220.
America’s Old Age Security , 2006,http://www.socialsecurity.gov/pubs/10035.pdf
Belloc , N.B. and L. Breslow ,(1972)“Relatuonship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practice”, Preventive Medicine,1(3), pp.409~421.
Canada’s Old Age Security ,(2005)http://canadaonline.about.com/gi/dynamic/offsite.htm?zi=1/XJ&sdn=canadaonline&zu=http%3A%2F%2Fwww.hrsdc.gc.ca%2Fen%2Fisp%2Foas%2Foastoc.shtml
England’s Old Age Security ,(2006)http://www.direct.gov.uk/MoneyTaxAndBenefits/PensionsAndRetirement/MoneyInRetirement/MoneyInRetirementArticles/fs/en?CONTENT_ID=10014662&chk=eqbmXI
Fry,P.S.(1992), “Major social of ag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 A critical review”,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2), pp.246~329.
Ferrans , C.E. and M.J.Powers,(1992)“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dex”,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15, pp.29~28.
Green and Kreuter(1991)“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p.55~73.
Kendig , H. L., A. Hashimoto , and L. C. Coppard ,(1997)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mpel , F. C. (1983) “Change in the propensity to live alone:Evidence from consecutive cross-sectional surveys,1960~1976 ”, Demography, 20(4), pp.433~447.
Leiby , James(1984)“Charity Organization Reconsidered”, Social Service Review 58(4), pp.523~538.
Netting , F. Ellen(1984)“Church-related”, Agencies and Service Review, 58(4), pp.405~420.
Rejda , George E. (2001)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U.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
Svallfors , S (1997) “Worlds of Welfare and Attitudes to Redistribution: A Comparison of Eight Western Nation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No 3, pp. 28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