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于國華(2003)。國家文藝基金會運作七年有成,卻是法人化負面教材。民生報,1月1日A10。
今藝術編輯部(2005)。公辦民營美術館的五年經驗。今藝術,11,126-130。
元庚鮮(1999)。非營利民間團體推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司徒賢達(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江明修主編(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王俊元(2002)。台灣企業基金會之公共服務功能。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公共政策與管理國際研討會。
取自http://npo.nccu.edu.tw/content/section02/item08_doc/2003.pdf
江明修、陳定銘(1999)。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80。朱紀蓉(1995)。美國企業參與藝術活動的概況。典藏藝術,34,142-145。巫宗融 譯(2001)。價值鍊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宋巧雰(2000)。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行銷策略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禮孟(2000)。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規劃。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吳淑華 譯(2001)。企業概論。台北:臺灣培生教育。
邱天助(1990)。社會教育活動方案設計。台北 : 心理。
邱維濤(2005)。他山之石,北國啟示錄。管理雜誌,337,20-21。社教雙月刊專題研討會(2005)。學習社會中基金會的角色與功能。社教雙月刊雜誌,128,4-18。
官有垣(1997)民間社會福利機構與政府的購買服務契約活動關係:董事會影響力之探討。跨世紀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的決策與領導。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施君蘭(2006)。誰是「最佳」企業公民?天下雜誌,343,102-110。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特刊35,24-30。
涂瑞德(2003)。基金會與政府、企業的關係。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南方朔(2000)。富而好禮的接合劑 私人基金會的領航。中國時報,1月6日37版。
俞玫妏譯(2005)。社會行銷。台北:五南
夏傳位(2000)。企業經營基金會:向善提升或為名沈淪?天下雜誌,227, 236-241。
夏曉鵑(2005)。研究方法:實地調查與訪談。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質性研究方法研習課堂講義,11月29日。
夏鑄九(1996)。文化政策與國家文藝基金會。藝術家,258,306-307。康淑華、方凱弘 譯(2003)。帶領公益部門邁向成功之路:公共與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規劃指南。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徐木蘭(1998)。企業與藝文共舞。天下雜誌,208,146。
秦雅君(1998)。感性出發,理性成就。典藏雜誌,68,155-161。
陸蓉之(1999)。景氣低迷下 為文教基金會把脈。聯合報,4月12日14版。
張君玫 譯(2000)。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
張志源(2003)。非營利組織基金會的政策性角色與功能:以台灣地區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毓珊(2005)。學習蒙娜麗莎的微笑,讓世界健康而富有!今藝術,152,89-91。
張晴文(2003)。以累積換取深度探索的可能¬-訪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熊鵬翥:企業贊助藝術基金會。藝術家,335,354-358。張端君(1995)。企業紛紛成立文化藝術基金會。今藝術,34,122-125。郭禎祥(1989)。蓋迪藝術教育中心對於DBAE理論之實驗、研究和推廣。師大學報,34,89-410。郭禎祥(1993)。世界主要國家社會(美術館)美術欣賞教育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38,取自http://140.122.100.145/ntnuj/j38/j38.asp?appl=j38-14.pdf。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金貴(1996)。美國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歐美月刊,11(6),100-118。陳嬋娟(2003)。企業成立文教基金會及美術館之組織管理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2001)。全國文教基金會名錄。台北:教育部。
黃月麗(1998)。文教基金會在終身學習社會中的角色與任務。成人教育,46, 15-19。黃金鳳(1993)。民間團體參與社會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全國性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俊夫(2000)。博物館.基金會。科技博物,4(5),19-27。黃美賢(2004)。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順富(1998)。學習社會理念的發展、意義、特性與實施。學習社會。台北:師大書苑。
黃營杉 譯(2000)。管理學。台北:臺灣東華。
傅振焜 譯(2003)。杜拉克談未來企業。台北:時報文化。
葛雅茜(1999)。當企業遇上藝術。華人新潮藝術雜誌,6,74-80。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1997)。基金會在台灣。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2005)。台灣300家主要基金會。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楊淑娟(2001)。用藝術開創教育新機。天下雜誌,特刊35,120-123。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鄭秋霜(2003。點燃千盞燈企業公益新貌系列報導-喚起冬眠基金會,善用資源創三贏。經濟日報,4版綜合新聞,20031月20日。
鄭展瑋(1998)。企業贊助文化藝術事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蔡漢賢 主編(1977)。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蔡漢賢。
劉美芝(2004)。第三部門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中的角色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劉真如 譯(2003)。下一個社會。台北 : 商周出版。
劉惠媛(1999)。金錢與品味的競賽。華人新潮藝術雜誌,6,72-73。
鮑德溫等著(2001)。從價值鍊到價值群組―設計互動性策略。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台北:天下遠見。
蕭新煌(1998)。民間企業與文化發展。文化發展與民間力量座談會文集, 95-105。
蕭新煌(1992)。我國文教基金會發展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辦理。
蕭新煌(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現況與特色。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蕭富峰(1997)。內部行銷。台北 : 天下遠見出版。簡靜惠 口述(2004)。文化生態與藝術環境課程。課堂筆記。林昭妤 紀錄。3月11日。
簡瑞榮(1998)。從1993泰納獎談企業贊助藝術。文化發展與民間力量座談會文集(頁95-106)。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謝東山(2003)。民間基金會在國內藝術體制中的角色與前景:企業贊助藝術基金會。藝術家,335,364-369。謝理發(1982)。從沙龍、畫會、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104,36-49。
藝術教育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2005年全國藝術教育發展會議。
羅寶珠(2003)。台灣企業贊助藝文管道之研究─藝術與企業媒合平台組織之建置與發展。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蘇晏健(1996)。從服務行銷觀點談社會教育活動行銷。社教雙月刊,71,17-26。二、英文部分
Beder, H. (1986). Market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ristine W. Letts., William Ryan & Allen Grossman (1997). Virtuous Capital: What Foundations Can Learn from Venture Capitalis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 Mar 1
Dayton, K. N. (1998). Governance is governance. New York. Independent Sector.
Efland, A.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ndowments Directories. (1998). Th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directory (8th ed.).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
Farneth, D., & Nye, B. E. (2005). Managing business records and archives at the Getty Cen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39(2), 46-51.
Faure, E. (1972). Learning to be :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Paris: Unesco.
Fine, S. H. (1987). Social and nonprofit marketing: Some trends and issues. In R. Belk(Ed.) Advances in nonprofit marketing. Vol. II, 71-98. Greenwich, CT: JAI Press.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5).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5-2006. Retrieved 11/23, 2005/ from http://www.weforum.org/site/homepublic.nsf/Content/Global+Competitiveness+Programme%5C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
Hooper-Greenhill, E.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New York: Routledge.
Koontz, H. (1967).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Kotler, P., & Andreasen, A. R. (2003).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otler, P., & Fox, K.F.A (1980). The marketing of social cause: The First 10 Years, Journal of Marketing, (44), 24-33.
Kotler, N. G., & Kotler, P. (1998). 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Designing missions, building audiences, generating revenue and resource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
Kotler, P., & Levy, S. J. (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33), 10-15.
Kotler, P., & Roberto, E. L. (1989). Social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public behavior. New York: Free press.
Kotler, p., & Zaltman, G. (1971). Social marketing: 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Marketing, 35, 3-12.
LeCompte, M. D. & Preissle, J.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Margolin, J. B. (1991). Foundation fundamentals.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Center.
Merriam, Sharan B.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ractice : examples for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chael, E. P., & Kramer, M. (1999). Philanthropy's new agenda: Creating valu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 121-131.
Robinson, A., Long, G. (1987), Marketing Further Education: Products or People? NATFHE Journal, No. March, 42-51.
Shapiro, B. P. (1973).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Oct: 123-132.
Smith, J. A. (1999). The Evolving American Foundation , Philanthropy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America.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Stone, J. R. (1984). Marketing is key to better programs,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August.
Robert, M. H.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F. A. Praeger.
Yin, Robert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