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2. 方東美,《中國人的人生觀》,台北:黎明出版社,1980年。
3. 何懷碩,《風格的誕生》,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8月四版。
4.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年10月初版。
5.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2001年初版十刷。
6. 李沛,《水墨山水畫創作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7. 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6年2月初版。
8.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9
月初版。
9. 林昭賢.黃光男,《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台北:海頓出版社,2000年
12月初版。
10. 施立華,〈論水墨畫藝術〉見《中國畫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
月。
11. 施昌東,〈山水何以美〉見《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圖書。
12.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3年10月初版。
13. 唐志契,《繪事微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4. 翁如蘭,〈什麼是中國畫傳統?〉見《中國畫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年8月。
15.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增訂二版一刷。16.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5年9月五版。
17.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現代藝術的迷失》,台北:三友圖書公司,1996年7
月1版1刷。
18. 曾肅良,《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意象構成水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
員會,2004年12月初版。
19.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1997年10月三版一刷。
20. 黑格爾,《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9月。
21. 馮祖延,〈中國畫的實質傳統不是筆墨〉見《中國畫論》,台北:駱駝出版
社,1987年8月。
22. 張俊傑,《山水繪畫思想之發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9月。
23.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0年6月初版。
24.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一刷。
25. 趙士林,《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
26.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9月第一
版。
27. 蕭瓊瑞,《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圖書,1997年11月初版。
28. 羅青,〈中國水墨畫的過去與未來〉見《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
1. 林達隆,〈山水畫論的符號與象徵學〉,《水墨新紀元─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
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2002年7
月初版。
2. 黃玉秀,《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台北: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
3. 陳聖勤,〈中國山水畫因探源〉,《藝術學報第四十期》,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民國75年10月出版。
三、網路資料
1. 網路資料http://my.so-net.net.tw/pitaya/art12_2.htm (6 Jun.2006)
2. 網路資料http://my.so-net.net.tw/pitaya/ (10 Jun.2006)
3. 網路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6032214196 (10 Jun.2006)
4. 網路資料,《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A%BD%E8%B1%A1%E8%A1%A8%E7%8F%BE%E4%B8%BB%E7%BE%A9 (12 Jun.2006)
5. 網路資料http://www.arttime.com.tw/exhibition/gallery/kousong/kousong_10.htm (12 Jun.2006)
6. 網路資料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WISI/577885.htm (14 Jun.2006)
7. 網路資料http://www.lib.pu.edu.tw/artcenter/09-10-04/main.htm (14 Jun.2006)
8. 網路資料http://publish.lihpao.com/Feature/2005/04/05/05G0405/ (14 Jun.2006)
9. 網路資料http://www.artsgallery.com/news/art_dtry.htm (15 Ju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