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以仁(1982)。台灣省國民小學所在地、規模大小與教育素質有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財印(1992)。國民中學導師背景因素、期望水準與管教態度對學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鐘和(1983)。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市:大洋。
任秀媚(1986)。山地單語與山地雙語兒童語文能力與智力之比較。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統計月報。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9)。原住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劃研究。台
北市:作者。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0)。八十八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
台北市:作者。
李亦園(1978)。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載於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週
年論文集,2,717-739。
李亦園(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李亦園(1990)。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一)。載
於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二(頁15-32)。台北市:教育部。
李亦園、許木柱(1985)。台灣高山族的現代適應問題:一些初步發現及其
理論意含。科學發展月刊,13(11),1413-1425。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
(二)。載於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四(頁121-144)。台北市:教育部。
李振賢(1998)。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建興、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
究。載於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四(頁95-120)。台北市:教育部。
林文達(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8,87-115。林金泡(1981)。臺灣北部地區的都市山胞。中國論壇,12(7),21-28。
林金泡(1990)。都市原住民教育問題與展望。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9,13-15。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
輔導學報,16,157-212。
周文欽(1982)。國中學生的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升學意願的
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文欽(1991)。台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天賜、吳武典(1980)。國中文化貧乏學生身心特質之調查研究。中國測
驗學會測驗年刊,27,395-417。
周維萱(2002)。紐西蘭原住民政策之研究-以毛利教育為例。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天泰、吳家瑩(1995)。原住民國小之教育革新:娑婆噹國小之個案研究。
教育部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吳哲豪(1988)。阿美族城鄉遷移與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原住地東部富田社
區及移居地台北近郊山光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麗晴(199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策略使用之差異研
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
質性研究概論(頁46-54)。台北市:巨流。
范巽綠(2003)。堅持改革,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十年教改的回顧與成果。
台北市:教育部。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
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高淑芳(2000)。八十八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行政院原住民委
員會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
馬賴古麥(2002)。原住民族教育法之回顧與展望。2005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92.htm
陳枝烈(1996)。都市原住民兒童適應問題之探討-二個兒童的晤談。原住
民教育季刊,1,33-57。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依玫(1987)。「你瞭解他嗎?」。時報周刊,476,53-57。
陳怡君(1994)。台北區公立高中學習策略、學習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
學業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華(1996)。國小師生對原住民的認知印象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
態度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陳麗華(1997)。族群意象與族群距離:都市小學班級裡的元漢族群關係探
討。載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
11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台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
討。思與言,23(2),194-219。
黃美英(1988)。異鄉的邊緣人-原住民的都市適應與文化認同。文星,118,80-87。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市:漢文。
黃茂夫、高淑芳、胡悅倫、溫寶珠(1996)。原住民學生在平地或山地就讀
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專案研究報告。台中縣:教育
廳。
黃順利(1999)。以社會心理學理論解析原住民困境。原住民教育季刊,14,86-94。
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許木柱(1989)。泰雅、阿美兩族與漢人的族群關係:族群刻版印象與族群
互動的分析。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之「族群關係與
區域發展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許木柱(1992)。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
委員會。
許木柱、李亦園(1987)。社會文互變遷與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以環山泰雅
族為例的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4,281-297。
教育部(1994)。八十二學年度山胞教育研討會實錄。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新竹教育大學(2004)。原住民教育統計調查。2005年10月22日,取自
http://www.ntctc.edu.tw/~aboec/education/education.htm
張世平(1983)。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
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坤鄉(1996)。原住民國中學生中途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
屏東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建成(1997)。討論:原住民觀點與原住民教育。載於多元文化教育的理
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7-63)。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
張建成、黃鴻文(1993)。光復以來台灣山胞之教育成就及其家庭因素的探
討(第一階段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
台北市:國科會。
張隆盛(1989)。花蓮縣宜昌國小山地學生學科成就報告。山胞教育研究叢
書之四-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教育部專
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張雯(2002)。都市原住民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探討:看一位卑南族婦女
的生命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曉春(1974)。台北地區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思與言,12(13),21-22。張家銘(譯)(1993)。A.Giddens著。社會學(下)。台北市:唐山。
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76-100。傅仰止(1987)。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適應。中國社會學刊,11,55-79。
傅仰止(1988)。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科會。
傅仰止(1989)。都市山胞認同移居地的社會心理成因:評初移意願、團體
期望、族群偏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科
會。
傅仰止(1991)。台灣原住民族的都市暫留與認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科會。
楊孝嶸(1992)。台灣地區山胞教育資料蒐集、整理與問題分析研究。教育
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楊國樞(1986)。中國國民性與現代生活的適應。載於葉英堃、曾炆煋(主
編):現代生活與生理衛生(再版)(頁71-86)。台北市:水牛。
楊溫柔(1987)。國一學生學業成就不理想原因之調查與輔導。測驗與輔導,
85,1639-1640。
雅柏甦詠(2002)。原住民族教育的虛相與實相。原住民族教育季刊,27,
123-137。
蔡中涵、林天生(1992)。山胞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究。台北市:教育部教育
研究委員會。
蔡淑鈴、瞿海源(1993)。比較台灣各族群之教育取得。人文及社會科學研
究彙刊,3(2),19。
蔡毓智(2001)。都市原住民學生的教育困境。2005年10月22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edusoc/art/ar04.htm
劉貞蘭、許添明(1999)。原住民學校與社區溝通之困境。花蓮師院學報,9,285-306。
劉慶中、藍瑞霓(1991)。從教育行政觀點評估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九
年國教成效之差異。載於高敬文(編著):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實
施九年國教成效差異評估研究(頁79-94)。屏東市:國立屏東師院。
蔣嘉媛(1998)。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之評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強(198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調查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明霖(1986)。山胞遷村與環境調適之研究-以苗栗南庄鄉遷村為個案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高橋(1985)。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市:巨
流。
謝高橋(1989)。台灣山胞移居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謝高橋(1991)。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簡茂發(1985)。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
係。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關復勇(1986)。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之比較。山地文化,7,7-8。
羅皓誠(1996)。高雄地區聯考生與自學方案分發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
究。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譚光鼎(1997)。阿美族的教育及其問題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8,1-27。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譚光鼎(1999)。教育與族群。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
93-124)。台北市:師大書苑。
譚光鼎(2002)。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問題-新竹縣原住民學生的探究。
原住民教育季刊,27,45-67。
Arkoff,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New York:McGraw-Hill.
Bogdan,R.C.,& Biklen,S.K.(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3r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Bruyn,S.(1966).Human perspective in sociology.New York:Prentice Hall.
Burger,H.(1968). Etho-Pedagogy: A manual in sensitivity with techni-
ques for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teaching by fitting ethni pat-
terns.Albuguerque,NM:Southwestern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Laboratory.
Cross,W.E.(1987).A two factor theory of black identity: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children.In M.J.Rotheram & J.S.Phinney(Eds.),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e-
tion(pp.71-83).London:Sage.
Dillard,J.L.(1972).Black English :Its history and us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Anchor Doubleday.
Eisner,E.W.(1991).The enlighten eye.New York:Macmillan.
Flanagan,J.C.(1974).Project talent: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 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Gibson,M.A.,& Ogbu,J.U.(1991).Minority status and schooling:A com-
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 and minorities.New York:Garland.
Hamilton,C.(1964).The negro leaves the sout.Demography,1(1),273-
295.
Hess,R.,& Shipman,V.(1965).Early experience and socialization of cognitive modes i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36,869-886.
Jencks,S.H.(1972).Inequality:A re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New York:Basic Books.
Johns,H.R.(1981).A population geography.London:Harper&Row.
Johnson,N.J.,& Sanday,P.R.(1971).Subcultural variables in one urban poor popula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73,128-143.
Kluegel,J.R.(1990).Trends in whites' explanations of the black-white gap in socioeconomic status,1977-1989.American Sociological Re-
view, 55(4),512-525.
Lazarus,R.S.(1969).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R.S.(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New York:McG-
raw-Hill.
LeComte,M.D.(1987).Bias in the biography: bias and subjectivity in ethnography research.Anthropology & Educational Quarterly,18,
43-52.
Lee,E.(1966).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3(1),26-40.
Ogbu,J.U.(1978).Minority education and caste.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roctor,T.B.,Feldshuser,J.F.,& Black,A.K.(1986).Early admission of selected children to elementary school: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80,70-76.
Rumbiak,M.(1985).Nimboran migration to Jayapura- Irian Jaya.Pacific Viewpoint, 26(1),206-211.
Sack,W.H.(1987). The high achieving sioux indian child:Some prelimi-
lary findings from the flower of two soils project.American Indian and Alasks Native Mental Health Research,1(1),37-51.
Sigelmas,M.S.,Lee,E.,& Welch,S.(1991).Black Americans' view of ra-
cial inequality-The dream deferr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
sity.
Vaughan,G.M.(1987).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Eds.).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London:Sage.
Wilson,S.(1977).The use of ethnographic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7(1):245-265.
Yaungman,M.B.(1979). 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Bri-
tish Journ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49,25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