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7: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麗娟
論文名稱:台北市江西同鄉會之探究
指導教授:吳文星吳文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同鄉會會館江西文獻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3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運用官方檔案、前人研究與調查資料及江西同鄉會出版之書刊,以台北市江西同鄉會進行個案研究,探究江西同鄉會在台創立之經緯和發展之歷程,以及該會的主要活動和事業,並以該會會刊《江西文獻》為素材,析論其內容特色,藉期瞭解該會組織的興衰、功能的變化,以及其與台灣社會變遷的關係。本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三章,分別探討江西同鄉會成立之經緯、組織與人事、會員消長,同鄉會之活動與事業,分別由政治、社會福利、宗教、經濟等層面探討同鄉會之活動,以及《江西文獻》之創刊、沿革及其內容特色,並介紹傑出鄉賢之事蹟和貢獻。
明清以來江西人就熱衷於成立同鄉會館。戰後江西籍移民隨政府撥遷來台,由於歷史傳統、政治因素及實際需求,在民意代表聯誼會推動下,乃有「台北市江西同鄉會」之成立。政府遷台初期對於人民團體偏重在整頓、控制,政府政策影響同鄉會的組織、層級結構及數量,以及各同鄉會之間的聯繫,台北市江西各縣同鄉會成立的高峰期在1970年代、1980年代及解嚴以後,惟台北市江西同鄉會始終扮演該省各縣同鄉會之領導角色,解嚴後在其主導下,2004年全國性的同鄉會組織「中華民國江西省旅台同鄉會總會」成立,欲以此會促進台灣各區江西鄉親之聯繫。同鄉會領導人物,早期多居黨政要職,近年多具有軍、教職背景;會員年齡偏高,而江西籍年輕世代呈現在地化的現象。
該會早期活動多以「救鄉復國」為訴求,重要聚會如「四二事件反共紀念日」,近年來則大多為聯誼互助、服務性質之活動,且在兩岸民間交流發揮其自主性;江西同鄉會的救助服務事,正可以彌補政府對社會關照的不足;許遜是江西人的鄉土神,透過祭祀神靈以凝聚會眾向心力;房舍租金收入是該會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應兩岸經貿發展趨勢,同鄉會透過跨國經貿交流以增加財政來源,最能體現會館功能之繼承與創新,其功能日趨現代化。
《江西文獻》是以江西人寫江西事之綜合性刊物,透過對該刊內容之探討、分析,顯見江西移民在台灣發展的軌跡,並反映其與政治、經濟、社會變遷之互動。該刊內容略可分為政論、藝文、傳紀、宗教、風土、探親等類,整體而言,以藝文類最多,其次為傳記類;隨時勢變遷內容亦有所轉變,政府開放探親及解嚴之後,新增探親類文字,風土類亦明顯增加,少數政論文章多以「和平統一」立論;該刊內容長期頗具政治色彩,近年大多刊載文學作品,且積極提供鄉親探親資訊服務;該刊藉著緬懷先人,以表彰忠義、發揚江西正氣精神,並啟迪後進,某些江西英雄人物與光榮事蹟不斷重覆被歌頌,以彰顯江西人獨特的傳統,並作為江西人的認知地圖與效法的道德典範;刊物中豐富的人物傳記、當代史料可供當代史研究之參考和素材;近年來,大陸文教各界投入甚多文稿,內容涵蓋項亦日趨多元化。
在時代變遷中,「江西會館」的建築象徵江西籍人士在台發展的榮耀,亦見證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就,透過「萬壽宮」祭典以凝聚會眾,藉《江西文獻》以傳播鄉情,江西同鄉會致力於發揚及維護故鄉文化及適應台灣社會,同時兼具傳統與現代性社團的特徵;近年來同鄉會成員多屬年長者,年輕會員不多,而有後繼無人之虞,理、監事等已積極策劃期使組織更加活絡健全,並發揮其獨特的文化特色。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同鄉會之創立及其發展    8
第一節 江西會館之傳統      8
第二節 同鄉會創立之經緯      15
第三節 組織與人事      26
第四節 會員消長       46
第三章 同鄉會之活動與事業  53
第一節 同鄉聯誼活動之舉辦  53
第二節 救濟與獎助事業      59
第三節 萬壽宮與崇孝祠祭祀  63
第四節 投資概況           72
第四章 《江西文獻》與江西文物之宣揚74
第一節 《江西文獻》之創刊及其沿革  74
第二節 《江西文獻》內容特色  78
第三節 《江西文獻》與在台鄉賢之崇揚83
第五章 結論           107

附錄一: 台北市江西同鄉會章程  111

附錄二:人民團體法 119
附錄三:社會團體許可立案作業規定 129
附錄四:臺北市區級人民團體輔導要點 141
附錄五:江西文獻雜誌社組織簡則 143
參考書目 144
參考書目

一、政府檔案、公報、出版品
1.內政部主計處,民國60-89年《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台北:內政部主計處,1971-2000。
2.內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各級人民團體調查報告,1997年。
3.內政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88年臺閩地區各級職業團體及社會團體活動概況調查報告》,內政部中部辦公室統計處,2000年10月。
4.台灣省人口統計,台灣省民政廳,1951、1956、1961、1966、1971、1976、1981年。
5.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指導委員會編印,《第二屆立法委員名鑑》,臺北: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指導委員會,1990年。
6.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編,《第一屆立法委員名鑑》,臺北: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編輯委員會, 1953年。
7.行政院戶口普查處編,《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第一卷,台閩地區,上冊,台北市,行政院戶口普查處,1992.06。
8.國史館徵校處時政科,《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台北:該館,1988年。
9.臺灣省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南投縣中興新村: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59年。
10.臺灣省戶口普查處,《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抽樣報告書》,南投縣中興新村:編者,1969年。
11.臺灣省政府主計處,歷次《臺灣省統計年報》第37-56期,1978-1997年。
12.臺灣省政府民政廳,《臺灣省戶籍統計要覽-民國35年至47年戶籍統計年報》,台中: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59年。

二、專書
1.《中國會館志》,中國會館志編輯委員會,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11月。
2.《臺灣省通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73年。
3.《澎湖:設治七百年》,澎湖縣政府編印,第三篇宗教民俗, 1981.10.24。
4.孔東,《旅港同鄉會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5.方志遠,《江右商幫:小本商民、講究賈德》,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6.王仁興,《中國旅館史話》,中國旅遊出版社,1984年。
7.王日根,《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天津:人民,1996.5.。
8.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年。
9.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台灣商務,1997.7
10.田欣,《台灣,我唯一的祖國:一個外省新台灣人的心聲告白》,台北:前衛,1995年。
11.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台北:食貨,1935年上海版,1978年重印。
12.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史》,台北:食貨,1978年。
13.何炳棣,《中國會館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66年。
14.余伯流、陳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中華會館之研究〉,《日據時期在台「華僑」研究》,台北:學生,1991年。
16.吳相湘撰,《民國百人傳》,台北: 傳記文學,1971年。
17.李志鐘,《陸海空軍軍人釋論》,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52年。
18.李棟明,《歷來台灣人口社會增加之研究》,台灣省衛生處台灣人口研究中心出版,1968年。
19.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0.沈雲龍記錄,陳三井、陳存恭記,郭廷以校正,《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21.周宗賢,《台灣的民間組織》,台北: 幼獅,1983年。
22.姜伯彰著,魯蕩平等編,《姜伯彰先生詩文集》,臺北:編者,1981。
23.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24.徐正光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9年。
25.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1-27輯,台北:該館,1998-2003年。
26.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27.張玉法、李榮泰編,《中華民國人民團體調查錄 : 民國元年至八十四年》,國史館發行,1999初版。
28.曹伯一,《江西蘇維埃之建立及其崩潰》,臺北:政大東亞研究所,1969年
29.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30.陳文華、陳榮華主編,《江西通史》,南昌:人民出版社,1999年。
31.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32.陳其南,《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1992年。
33.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97年。
34.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5.彭澤益,《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36.楊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圖引》,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7.熊鈍生主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北: 台灣中華,1978年。
38.劉克智,《臺灣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39.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1-19冊,台北: 傳記文學,1975-1998年。
40.歐陽祖經,《南明贛事繫年錄》,南昌:江西省立圖書館,1937年。
41.瞿海源,《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基本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年。
42.魏嵩山、肖華忠,《鄱陽湖流域開發探源》,南昌:教育出版社,1995年。
43.竇季良,《同鄉組織之研究》,四川:正中書局,1943.10初版。

三、期刊論文
1. 方志遠、黃瑞卿,〈江右商的社會構成及經營方式—明清江西商人研究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第一期,1992年。
2. 王日根,〈地域性會館與會館的地域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一期,1996。
3. 王日根,〈明清基層社會管理組織系統論綱〉,《清史研究》,第2期,1997年。
4. 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強,1993年。
5. 王明珂,〈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
6.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7. 何振盛,〈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變遷—一個發展途徑的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8.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9. 李文雄:〈高雄市:同鄉會多消長,在地人老架構〉,載張昆山、黃政雄主編:《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10. 李和承,〈明清傳統商人區域化現象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11. 李效玲,〈民間社會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同鄉會組織為例〉,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12. 李棟明,〈台灣人口性狀及遷移差異之研究〉,《台灣文獻季刊》,第25卷第1期,1984年。
13. 李棟明,〈居台外省籍人口之組成與分佈〉,《台北文獻》,第11.12合刊,1956年。
14. 李華,〈明清以來北京的工商業行會〉,《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15. 李筱峰,〈台灣只有國籍問題沒有省籍問題〉,收錄於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編《外省人,台灣心》,台北:前衛,1992年a。
16. 李豐楙,〈宋朝水神許遜傳說之研究〉,《漢學研究》,第8卷,第一期,1987年6月。
17. 周宗賢,〈台灣會館的研究〉,《淡江學報》,24期,1986年。
18. 周宗賢,〈清代台灣民間的地緣組織〉,《台灣文獻》,第34卷第2期,1983年。
19. 官蔚藍,《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及土地人口統計表》,史地雜誌,1956年。
20. 東北大學鄂豫皖贛收復匪區經濟考察團編輯,《東北大學鄂豫皖贛收復匪區經濟考察團報告書》,北平:東北大學編輯部,1934年。
21. 林向愷,〈一個外省人看省籍問題〉,收錄於施正峰編《民族認同與台灣獨立》,台北:前衛,1995年。
22. 林忠正、林鶴玲,〈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
23. 林滿紅,〈日據時代台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史學評論》,第一期,1979年。
24. 邱澎生,〈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台大史研所博士論文,1995年。
25.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
26. 洪煥椿,〈明清蘇州地區會館的性質及其作用〉,《中國史研究》,1980。
27.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1990年。
28. 范輝珍,〈台北市移民之社會適應問題〉,《台大社會學刊》,第8期,1972年。
29. 高子昂,〈江西文獻季刊概述〉,《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年刊》,台北市:中國地方文獻協會,1976年。
30. 張秀蓉,〈評介王日根著《鄉土之鍊: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王日根,《東吳歷史學報》,第4期,1998年。
31. 張秀蓉,〈清代會館的社會功能—地緣、商幫與祠祀〉,國立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32. 張崇旺,〈試論明清商人的鄉土神信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3期,1995年。
33.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研究(1945-196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4. 陳家驥,〈江西會館憶舊〉,《燕都》,第四期,1989年。
35. 陳肇男,〈台灣地區各類型遷移之選擇性與差異性〉,《人口學刊》,第13期,1990年。
36.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9:1-21,1986年。
37. 陳寬政、葉天鋒,〈日據時代以來台灣地區人口年齡組成之變遷:1905- 1979〉,《人口學刊》,6:99-113,1982年。
38. 陳靜芬,〈台北市民間組織參與社會福利服務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0年。
39. 陳麗貞,〈析論明清的商人倫理〉《宜蘭技術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
40. 馮筱才,〈中國大陸最近會館史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卷30,1990年。
41. 黃松贊,〈略論華僑愛國思想的根源及其延續〉,陳碧笙選編,《華僑華人問題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42. 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9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
43. 黃雅文,〈我國非營利組織議題倡導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44. 黃德福,〈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78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1期,1990年。
45. 萬江紅、涂上飆,〈民國時期的會館對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中國現代史》,第一期,2001年。
46. 葉俊榮,〈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常態化,台北:戡亂終止後法治重整與法治展望研討會〉,中國比較法學會主辦,1991年。
47. 詹中原,〈派系在選舉中之角色分析〉,《中國論壇》,第13卷第5期,1981年。
48. 鄭鴻笙,〈中國工商業公會及會館、公所制度概論〉,《國聞周報》2卷19期,1925.5。
49. 戴萬平、顧長永,「多種族主義與新加坡的國家認同」,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期刊(高雄),第2卷第2期,2000年。
50. 鍾豔攸,〈戰後台灣同鄉會的經濟方面資料〉,蒐入林滿紅主編,《台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5年。
51. 鍾豔攸,〈政治性移民的互助組織─台北市之外省同鄉會〉,台灣師大碩士論文,1996年。
52. 顏清湟,〈從歷史角度看新馬宗親會的發展和前途〉,潘明智編,新加坡:玲子大眾傳播中心,1996年10月。

四、 報紙、雜誌
1. 台灣省江西同鄉會臨時籌備會召開發起人會議啟示,《中央日報》,1950.11.19,版5。
2. 《江西文獻》,同鄉會出版書刊,創刊號到第200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