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央社(2004)。陳詩欣:辛苦值得;朱木炎:我成功了。2005年11月7日,取自運動神網,網站新聞網址http://www.sportsnt.com.tw/sample/spo_sample/NewsSample.asp?ap=8&db=S&id=6709
毛菁華(2002)。致理技術學院學生生涯輔導需求調查研究。致理學報,15,33-59。王文科(2004)。高中數理資優學生生涯發展準備度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淑俐(2004)。人際關係會影響教學嗎?臺灣教育,626,41-43。王秉泰(2005)。競技運動教育之省思。2006年1月3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出版品暨研究統計http://www.ncpfs.gov.tw/annualreport/Quarterly147/p8.asp
王靖鑫(2002)。我國優秀運動選手獎勵政策--以國光體育獎章為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王麗芬(2003)。大學生非理性信念、生涯信念及生涯決定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田秀蘭(2000)。大學生,你在想什麼?-談大學生的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想法。輔導季刊,36(2),22-25。行政院主計處(2005)。93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2006年5月2日,取自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網址
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time-93/01_plan.htm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2005年10月5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出版品暨研究統計http://www.ncpfs.gov.tw/publication/publication.aspx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2005年11月13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法令規章-競技運動類 http://media.justsports.net.tw/spo_demo/law/law-1.aspx?No=53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績優運動選手就業輔導辦法。2005年11月13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法令規章-競技運動類http://media.justsports.net.tw/spo_demo/law/law-1.aspx?No=5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我國準備參加二00四年雅典奧林匹克運動會奪金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2(4),4-10。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4)。國家代表隊培訓選手參加集訓或比賽致身心障礙或死亡發給慰問金辦法。2005年11月13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法令規章-競技運動類http://media.justsports.net.tw/spo_demo/law/law-1.aspx?No=54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a)。挑戰2008黃金計畫。2006年1月3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出版品暨研究統計http://www.ncpfs.gov.tw/annualreport/Quarterly147/p1.asp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b)。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2006年1月3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新聞公告-電子公告欄http://www.ncpfs.gov.tw/news/news3-1.aspx?No=96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c)。94年體育統計。2006年1月3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出版品暨統計研究http://www.ncpfs.gov.tw/upload/2005_12_19_94年中華民國體育統計.pdf
何永彬(2001)。運動休閒俱樂部之運動指導員職場生涯發展、工作情境及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 : 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長展(2005)。中國優秀運動員獎勵制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呂君榮(2000)。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呂信寬(2001)。我國高級職業進修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呂碧琴(1991)。運動員退休經驗研究 : 以我國優秀田徑運動員為個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明潔、謝扶成(2001)。傑出運動員學後就業問題座談紀錄。中華體育,14(4),151-163。
李欣靜、呂宛蓁(2006)。我國優秀運動選手獎勵政策與發展困境之探討。北縣體育,19,68-71。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李韻如(2002)。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養成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沈彩梅(1994)。青少年家庭功能、職業自我觀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一真(1992)。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規劃大學生涯輔導具體措施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林世欣(1999)。大學生的生涯輔導。兩岸大學生文化交流:校園論壇論文集,162-173。
林先渝(1999)譯。韓國振興體育資料專輯。臺北: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幸台、鄭熙彥、林義男、吳正勝、賀孝銘(1990)。五專學生畢業前後職業探索的歷程與其職業選擇及職業適應狀況之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3,191-254。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邱金松(2001)。我國體育專業人力政策之探討。2005年11月19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出版品全文檢索系統網址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05/theme-050.htm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邱韋誠(2003)。是鎖鏈還是羽翼--原住民棒球選手的運動之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天馬。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我國大專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67-190。金樹人、劉焜輝(1989)。生計諮商之理論與實施方法。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姜韻秋(2005)。臺灣地區中等學校桌球教練工作壓力與 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洪 立(2003)。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阻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洪朱璋(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洪明玉(1994)。五年制護專學生護理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弘光醫專學報,23,1-50。洪慧芸(2003)。大學生生涯成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紀憲燕(1994)。大學生生涯決定類型與生涯決定信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文曦(2002)。臺北巿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教練之參與動機與領導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徐耀輝(2004)。從運動社會學觀點談台灣女性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2(1),7-11。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科技經濟組(2002)。從世足賽熱潮看我國休閒運動關聯產業之發展」座談會實錄。2005年11月19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出版品全文檢索系統網址http://www.npf.org.tw/Symposium/s91/910629-TE.htm
張宏亮(199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上)。國民體育季刊,22(4),77-84。張宏亮(1995b)。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因應策略。中華體育季刊,9(2),21-28。張宏亮(1996)。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習困擾來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2),33-44。張保華(1996)。我國可測量項目優秀運動員退役的年齡特徵及退役致因的研究。體育科學,16(5),13-21。
張紹勳(1998)。技職院校資管科學生生涯發展、自我統整、工作價值觀、升學就業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10,1-16。莊翠玉(1997)。運動績優生就讀大專院校一般科系之學校適應情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許文玲(2004)。我國國家級射箭教練領導行為及成功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許義雄(1999)。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展望。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許瀞心(2005)。我國女子足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連廷誥(1996)。專科學生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弘煌、呂以榮(2001)。大學生的情緒問題及其處理態度之研究。實踐學報,32,25-72。歐陽金樹(2003)。中國大陸優勢競技桌球運動佈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陳 妙(1997)。南臺灣大學與技術學院學生生涯發展及生活事件歸因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陳欣怡(2000)。依附關係與生涯探索、生涯不確定源、生涯定向狀態之相關研究---以以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玫玟(1994)。臺北市高職補校學生生涯決定程度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聖芳(1996)。走在挑戰極限的路上— 我國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和出路問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陳麗娟(1993)。影響生涯發展取向和生涯決策的自我變項與家庭因素之探討。臺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33-116。
陳文浩(2003)。體壇苦哈哈 亟待政府伸援手。2005年11月19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出版品全文檢索系統網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C-092-006.htm
陳思先(2004)。贏了的檢討獎金,輸了的檢討獎牌-體育選手的生涯規劃問題。2005年11月19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出版品全文檢索系統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C-093-039.htm
陳端容(2000)。醫師職場結構特質之研究---以生涯發展路徑與執業異動的關係為例。2006年5月2日,取自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詢網址http://grbsearch.stpi.org.tw/servlet/GRBSearch
陳鴻雁(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2006年5月2日,取自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詢網址http://grbsearch.stpi.org.tw/servlet/GRBSearch
游鳳芸(2001)。我國參加2000年奧運桌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馮丹白(1993)。專科學校生涯輔導具體措施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馮麗花(2003)。優秀運動員壓力來源及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黃宜萍(2002)。徘徊在社會體制的十字路口-十八名女性運動員運動社會化與身分認同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黃相瑋(2004)。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學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英忠(1997)。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華泰書局。
黃雅惠(2003)。女性運動員參與競技運動之演變趨勢。2005年11月19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出版品暨研究統計
http://www.ncpfs.gov.tw/annualreport/Quarterly136/8.asp
黃楗翔(2003)。運動績優生與一般生適應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甯靜瑩(2000)。選擇非傳統性別職業/ 科系之碩士生生涯發展歷程 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楊志顯(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團隊資源分配考量因素之研究。2006年5月2日,取自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詢網址http://grbsearch.stpi.org.tw/servlet/GRBSearch
楊國政(1995)。我國體育人力政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楊智馨(1997)。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葉海煙(2001)。技職體系的「人的教育」-以哲學思考為核心的展開。通識教育季刊,8(4),101-109。葉素汝(2004)。以優秀學生運動員個案為例探討其心理困擾與輔導方向。諮商與輔導,217,31-37。葉筱微(2004)。現行我國中央政府體育主管機關制訂之優秀選手獎勵政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葉麗琴(2001)。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葉麗琴(2002)。一位運動員的成長經歷與運動員認同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31(1),27-32。詹俊成(2003)。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詹德基(1991)。中共體育體制改革之研究。臺北市:中華臺北奧會。
趙麗雲(2001)。大家來為運動員喝采加油!2005年11月19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出版品全文檢索系統網址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09/theme-215.htm
劉文宗(1998)。專科生自我概念,生涯發展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宇平(2003)。高中體育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育靜(2005)。大學運動員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阻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厲瑞珍(2002)。南部地區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統合危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樊正治(1984)。有感於運動員的生活、學業與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24-29。蔡俊良(1994)。組織文化、員工生涯定位與其生涯發展需求、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俊良(2000)。中學學生運動員的生涯困境與輔導。輔導季刊,36(2),26-30。蔡淑芬(2005)。國立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蕭維欽(1999)。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技術生之工作價值觀與職業 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謝佳男(2000)。我國體育保送制度下體育保送生面臨的問題。國民體育季刊,29(3),61-68。謝佳男(2001)。運動之路的起伏與調適--八位體育保送生的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瞿文芳(2001)。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辦法變革允宜審慎。2005年11月19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出版品全文檢索系統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C-090-217.htm
羅文基(2000)。生涯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技藝教育,30,9-11。蘇坤漢(1999)。學校行政運作的頭痛問題:體育團隊。臺灣省學校體育,9(1),61-64。蘇美杏、陳瑛治(2001)。護生生涯輔導需求之探討。弘光學報,37,11-21。蘇美雪(1998)。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臺灣體育,98,7-10。蘇美雪(1999)。中學體育教師生涯定位與生涯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二、英文部分
Alder, P., & Alder, P. A. (1985). From idealism to pragmatic detachment.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ege athle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8, 241-250.
Baillie, P. H., & Danish, S. J. (1992). Understanding the career transition of athlet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77-98.
Bromwell, P., & Gensler, H. (1997). The student athlete’s handboo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nish, S. J., Petitpas, A. J., & Hale, B. D. (1992). A developmental -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model of sport psychology.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403-415.
Herr, E. L., Cramer, S. H., & Niles, S. G. (2004).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span: Systematic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Isenberg, M., & Rhoads, R. (1999). The real athlete guide. Los Angeles: Athlete Network.
Orlick, T. (2000).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 : how to win in sport and life through mental training(3rd ed.).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Osipow, S. H. (1983). Theori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Super, D. E. (1990).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2nd ed., pp. 197-26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