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央健康保險局(2005)。全民健康保險區域醫院層級以上之各醫院總床數及空床數。2005年11月3日,資料引自: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menu=1&menu_id=4&webdata_id=805
文玉民(1996)。讓醫院更有人情味-談醫院志願服務工作推動。醫院,29(1), 55-61。內政部。(2001)。志願服務獎勵辦法。
內政部統計處。(2003)。92年社會服務志工統計。2004年5月27日,資料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05)。93年社會福利志願服務成果統計。2004年9月30日,資料引自:http://www.moi.gov.tw/stat/
王昭正(譯)(2002)。休閒導論。台北市:品度。(John R. K., 1996)。
王培志(1997)。義工參與的決策因素、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容(1993))。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立法院。(2001)。志願服務法。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88)。如何推動志願服務。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2)。志願服務志工人數續增。國情統計通報(77)。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合著(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 心理出版社。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宋世雯(2000)。成人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李晶(審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市:桂魯。(CordesK.A., & Ibrahim H. M, 1999)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宜蔓(2005)。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是論文。長庚養生文化村(2005)。多元的養生休閒。2004年3月7日,資料引自:http://www.cgmh.org.tw/cgv/school/school.htm
周學雯(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范美翠(2004)。志工管理-以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Bammel C., Burrus-Bammel . L. L., 1992)。
秦燕(2001)。醫院中的志願服務工作。社區發展季刊,93,p171-181。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p33-38許世雨、張瓊玲、蔡秀娟、李長晏(合譯)(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五南。(Robbins S. P. & Cenzo D. A. 1994)。
黃俊英(1992)。多變項變異數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台北市:中正書局。
康箏(2000)。你生命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Godbey G., 1999)。
馬上鈞(2001)。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p15-28。張春居(2003)。志工的休閒活動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陳中雲。(2000)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秀芸、陳育忠、高永森、朱益宏、沈淑珍(2005)。醫院志工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研究。醫院,38(1),p13-p29。
許菁容(2001)。員工福利措施對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莫藜藜。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桂冠。
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德舜(1994 )。企業員工的績效評估制度與激勵措施,現代勞資關係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行政院勞委會出版。
楊雨亮、黃同圳(2004)。薪酬制度對組織績效影響之探討─以B 公司為例。 人力資源管理學報,4(2),25-45。
楊勝任(2002)。醫院志願服務對志工生命價值觀的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正文(2005)。休閒規劃與休閒參與時間特性對在地老化的退休者退休後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虹伶(2005)。深度休閒者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78),116-121。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制控信念與工作滿足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秀芬(1992)。實驗社區婦女參與至願服務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嚴幸文(1993) 。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瑜慧(1998)。馬偕醫院義工參與行為、工作滿意與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顏伽如(2003)。認真休閒之參與歷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志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蘇美玲(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Cskiszentmahaly and Kleiber, D. A. (1991). Leisure and self-actualization in Driver. PA: Venture Publishing.
DeGrazia. (1964). 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Gardan: NY:Doubleday.
Herbert G. Heneman, Ⅲ. (1985). “Pay Satisfaction”.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3, 115-139.
Kaplan, M. (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 : Wiley.
Kelly, R.J. (1990). Leisure,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Maslow. (1954). Motivation &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Mannell, R.C., & Kleiber, D.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Mannel, R. C. & Stynes, D. J.(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61-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Neulinger.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Thomas.
Stebbins. (1996a). Volunteering : A serious leisure perspectiv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5(2), 211-224.
Stebbins, R. A. (1992). Serious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Pacif Sociological Review, 25, 251-272.
Stebbins, R. A. (1996b). Cultural tourism as serious leisur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4), 948-950.
Stebbins, R. A. (1997). Identity and cultur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2), 45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