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體驗行銷。台北市:經典傳訊文化。( Schmitt, B. H.,1999)。
王鏑、洪敏莉(譯)(2000)。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台北市:遠流。(Larry Percy)。
方世榮(譯)(2000)。行銷學原理。台北市:東華書局。(Philip Kotler)。
白育珮(2005)。亞洲地區大長今收視與韓劇熱潮。2005年尼爾森媒體研究8月號。
文建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江佩蓉(2004)。想像的文化圖景:韓流與哈韓族在台灣。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何雅玲(2006年6月11日)。韓系彩妝 巨星美得發燒。民生報,B3版。
呂國禎(2006)。2005年1000大服務業排名。商業週刊,第965期。
宋元根(2004)。為何韓劇會風靡亞洲─以大長今為例。2004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國際研討會。台北市:公共電視。
李慧馨(1994)。涵化理論回顧與前瞻─1967到1993。廣播與電視第一卷第四期。
李金銓(1996)。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書齋(2006)。拿掉圍牆,文化創意工作者才會願意進駐。數位時代週刊,第120-122頁。
李韶明(2005年,11月8日)。八大 韓國SBS大陸合資開公司。民生報,C6版。
沈 林(2005年,10月27日)。韓劇靠真情感動外國。環球時報,第17版。
汪睿祥(譯)(2004)。無所不在_娛樂經濟大未來。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Michael J.wolf, 1999)。
狄英、李雪莉、呂世芬(2005)。韓國,躍升中。台北市:天下雜誌。
亞洲週刊(2005)。韓國強悍與硬氣的啟示。2005年12月11日19卷50期。
卓俊凱(2003)。從娛樂經濟觀點探討消費性電子產品之設計應用-以遊戲類產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卓珍紆(2004)。青年學生收看韓劇的文化認同與消費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吳啟綜(2006年6月11日)。韓劇旋風 稱霸亞洲市場。民生報,B1版。
吳啟綜(2006年6月11日)。韓星經紀公司 年收百億韓元。民生報,B1版。
吳啟綜(2006年6月11日)。韓劇附加價值 赴韓觀光發燒。民生報,B1版。
吳啟綜(2006年,4月7日)。這該死的Rain 被自己打敗了。民生報,C5版。
林子強(2005)。數位傳播全球化策略之探討─以韓國文化產業為例。2005現代化、全球化與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際跨文化研究學會。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欣玫(2005年,10月20日)。韓劇在台表現不俗 版權價格日益升高。銘報,第2版。
林曉娟(2006)。輪舞曲海外版稅 高達3.6億。自由時報。D9版。
林靖貴 (2005年,11月17日)。金廷恩抄襲跌最慘韓劇複製牌失靈。蘋果日報,AA9版。
林靖貴 (2006年,1月16日)。韓劇不長進小開癌症用到爛。蘋果日報,AA7版。
花 建(2003)。文化金礦。台北市:帝國。
花 建(2005)。文化魔戒。台北市:帝國。
邱燕玲、曹玉玲(2006年,5月3日)。李安獲阿扁受勳 籲借鏡法韓。自由時報,D10版。
周岳曇(2002)。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外國節目之經營策略與現況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祈安國(2006年6月11日)。韓國家電 形象高貴。民生報,B3版。
唐在揚(2006年,4月16日)。韓劇迷今夏有福啦。聯合晚報,第9版。
夏業良、魯燁(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市:經濟思潮社。(B.Joseph Pine Ⅱ& James H.Gilmore,1999)。
徐啟智(2003)。有線電視頻道區隔定位與整合行銷傳播運用之研究--以三立電視台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莊耀嘉(編譯)(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市:桂冠。
翁家祥(2006年,7月20日)。韓流發威韓 八大搶設韓國台。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5年,11月28日)。韓劇受詛咒 年頭衰到年尾。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1月16日)。韓劇3公式搶錢 怪病血緣豪門戀。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1月8日)。浪漫滿屋收視王 財源廣進4千萬。自由時報,D9版。
翁家祥(2006年,2月24日)。裴帥當老闆 砸2.8億跨國吸金。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3月17日)。韓劇連番轟炸 新寵舊愛不間斷。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3月25日)。姜至奐搶玄彬迷拉抬金順收視率。自由時報,D9版。
翁家祥(2006年,3月9日)。姊弟戀發燒 韓劇收視靈丹。自由時報,D3版。
翁家祥(2006年,4月8日)。權相宇正名權相佑登台淘金耍酷。自由時報,D10版。
翁家祥(2006年,5月14日)。RAIN推銷可樂克莉絲汀幫腔。自由時報,D9版。
翁家祥(2006年,5月4日)。裴帥李英愛 攜手救韓流。自由時報,D10版。
袁世珮、邱素惠(2006年,4月10日)。這該死的愛 歌手必爭重地。聯合報,D3版。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市:巨流。(Bocock, R., 1995)。
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台北市:典藏。(Daveid Throsby,2001)。
湯允一、陳毓麒(1998)。台灣地區青少年電視使用、個人經驗、與世界觀-
一個涵化分析研究與討論。
曹玉玲(2006年,4月25日)。全智賢票房失靈 片商懼進韓片。自由時報,D9版。
曹玉玲(2006年,5月5日)。電視台狂播韓劇扼殺本土 李安:很氣。自由時報,D2版。
許聖梅(2005年,8月17日)。哇!裴帥襲台 創造3億經濟產值。自由時報,D10版。
郭慶光(1999)。傳播學教程。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 穎 (2006年,1月16日)。金萱兒偷學喬妹簽賣身契。蘋果日報,AA9版。
陳 穎 (2006年,4月16日)。RAIN金廷恩新不如舊轉型作在台輸自家二輪劇。蘋果日報,AA3版。
陳 穎(2006年,1月31日)。金廷恩金宣兒胖瘦衣把罩造型領風潮。蘋果日報,AA6版。
陳 穎(2006年,3月31日)。裴勇俊登上日本教科書。蘋果日報,AA7版。
陳 穎(2006年,5月6 日)。梁美京訪台現賺70萬。蘋果日報,AA7版。
陳幼英(2006年,2月6日)。RAIN舞動美國獨霸亞洲。自由時報,D10版。
陳依秀(2004)。打造電視觀眾:台灣韓劇市場興起之歷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陳坤宏(1996)。消費文化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
黃培昭(2005年,12月16日)。加強文化外交 賺取大筆外匯:韓流在中東登陸。環球時報,第五版。
項退結(譯)(1992)。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市 : 華香園。第200頁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市:遠流。(Riches, G. H.&Bloch,J. , 1994)。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市:臉譜。
賀姮燕(2006年6月11日)。韓國服飾崛起 大舉進攻五分埔。民生報,B3版。
楊全強(譯)(2000)。解讀大眾文化。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Jon Fiske,2000)。
楊瑪利(2002)。韓國反敗為勝的祕訣─俺也可以創流行。天下雜誌,(256),2002IKE 31-10。
葉文忠(2002)。台灣引進外國戲劇節目經營策略之研究 : 以緯來電視網韓劇經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北市:藍鯨。
褚姵君(2006年,5月15 日)。北京電影學院 張娜拉開講。民生報,C5版。
蔡淑瑜(2003年4月1日)。涵化理論與認知研究。媒體識讀教育月刊第28期。
鄧陽菊(2005年12月28日)。艾傑比尼爾森媒體研究2005年戲劇、綜藝節目收視排行榜。
劉精明(譯)(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中國:譯林出版社。(Mike Featherstone,2000)。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第168期,頁10-25。劉大絹(2006年6月11日)。韓國食品 人氣超旺。民生報,B3版。
潘明宏(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市。韋伯。
閻蕙群、陳俐雯(譯)(2004)。風格美感經濟學。台北市。商智文化。(Virginia Postrel,2004)。
賴怡鈴(2006年7月23日)。飛兒新歌搶搭韓劇 200萬高價創紀錄。中國時報。D3版。
操慧、劉亞峰(2004)。韓劇啟示錄──兼論對國產現實電視劇走向世界的借鑒意義。(中國電視),第204期。
曉 光(2005年,10月21日)。韓劇給我們帶來什麼?。人民日報,第七版。
戴至中、袁世珮(譯)(2004)。IMC整合行銷傳播。台北市:Mc Graw Hill。(Don E.Schultz & Heidi Schultz,2004)。
繆其浩、陳超(2002年,12月6日)。文化: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韓國文化化產業振興經濟的啟示。人民日報.華東新聞,第三版。
顏雅玲(2005)。數位電視時代下戲劇節目行銷之策略性變革。2005數位多媒體產業的製播與行銷研討會。台北市: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二、英文部分
Alan B. Albarran (1997).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Belmont CA: Wadsworth.
Burnett, J., & Moriarty, S (1998.). 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uncan, T. (1993). “To fathom integrated marketing, dive!” Advertising Age, Vol: 64, Oct. 11.
Don E. Schultz, Stanley I. Tannemhaum Tobert and F. Lauterborn(1993)Inter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Communication World,Vol:10Iss:5.
Gilbert A., Churchill, Jr., & J. Paul Peter. (1988). Marketing: Creating Value for Customer. (2nd Ed.). BurrRidge, IL: Irwin/McGraw-Hill.
Moriarty, S. E. (1997). IMC needs PR’s stakeholder focus. Marketing News, 31(11), Date: May 26.
Nachmias, C. and D. Nachmias, 1999, 6th Ed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ST. Martin's.)
Hawkins, R. P. and Pingree, S.(1990). Divergent 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in Constructing Social Reality from Mass Content. In N. Signorielli and M. Morgan(eds.)Cultivation Analysis: New Directions in Media Effects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Sally, D., & Lyndon, S. (1996). The market segmentation workbook. London: Routledge.
Schultz, D. E. (1998). New century needs new marcom methods. Marketing News, 2(2), 12-13.
Schultz, D. E., Tannenbaum, S.I., & Lauterborn, R.F.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pullingit together & making it work. Lincolnwood, IL: NTC Publishing Group.
Schultz, D.E (1993). How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to integration. Marketing News, Jul/19, pp11-12.
Schultz, D.E (1996). Be careful picking data base for IMC effects. Marketing News, March,11. 14.
Schultz, D. E,&,Kitchen, Philip J. (1997).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U.S.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Research, 37(5),7-18.
Signorielli, N. and Morgan, M.(1990). Cultivation Analysi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thodology. In N. Signorielli and M. Morgan(eds.)Cultivation Analysis: New Directions in Media Effects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Schultz, D. E,&,Kitchen, Philip J. (1997).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U.S.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Research ,37(5),7-18.
Philp Kotler/Siew Meng Leong/Swee Hoon Ang/Chin Tiong Tan(1996)Marketing Management:An Asian Perspective New York: Prentice Hall,Inc.
三、 網站部份
TVBS(2006年7月21日)。裴勇俊魅力大 攻進台灣教科書。2006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lue20060721151442
文建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2006年2月5日,取自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main_02.htm
王文基(2005)。後現代社會與消費文化。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www.poppop.net/m05/m050302_1101.htm
王旭(1999)。收看電視與對治安觀感之間的關聯:涵化理論的驗證。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140.109.196.10/pages/seminar/sp/socialq/wang_xu.htm
吳啟綜、蘇詠智、賴怡佳(2005年)。韓劇會賣不是沒有道理。民生報。2006年4月23日,取自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6259/02.shtml
吳錫平(2005年11月17日)。韓劇為什麼熱播?。人民網。2006年5月24日,取自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7/49165/3864836.html
宋 霖(2006年4月28日)電視劇續集時代到來 智勳恩惠正勳將演<宮2>。國際在線。2006年5月8日,取自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9964/2006/04/28/113@1023463.htm
李賢珍(2006年4月6日)。裴勇俊投資 韓股漲停板 獲利逾九千萬美元。大紀元。2006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4/6/n1279175.htm
卓伯棠、鄧呈曦(2005年6月14日)。「文化相似」的結果—《大長今》熱潮席捲香港。2006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50614_76_120479.html
姜遠珍(2006年3月21日)。韓劇出口持續暢旺 日本市場比重過高。中央社。2006年5月205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s/13/69/79/13697969.html?/ent/
胡 靜(2006年5月15日)。國外文化產業面面觀:韓國 影視業衝出國門。人民日報。2006年5月21日,取自http://61.129.65.8:82/gate/big5/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844/node81849/node134831/userobject1ai2037676.html
韋 端(2001年,4月2日)。展望台灣娛樂產業前程。卓越雜雜誌。2006年5月5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0/FM-C-090-065.htm
翁家祥(2006年4月9日)。春天跳華爾滋 不怕撞星球。自由時報。2006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pr/9/today-show8.htm
高 磊(2005年4月6日)。中國劇作家反思"韓流"熱 要向韓劇學“講故事”。新聞晨報。2006年5月21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06/content_2791723.htm
寇永春(2004)。韓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和措施。2006年4月23日,取自http://www.cnci.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
常立、黎亮(2005年,10月12日)。韓劇風靡東亞的背後。第一財經日報。2006年3月29日,取自http://big5.zjol.com.cn:86/gate/big5/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05/12/14/006402890_01.shtml
張國濤(2005)。試析韓劇的生產機制與傳播策略。2006年4月24日,取自http://www.mecul.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43
張翼鵬(2005)。不要忽略文化輸出。2006年5月25日,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5-10/11/content_3605431.htm
張錦芳(2005年10月17日)。韓國文化觀光部更名以加強對體育的領導。新華網。2006年5月5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5-10/17/content_3625917.htm
梁偉雄(2006年5月15日)。裴勇俊蠟像揭幕 眾師奶激情尖叫。TVBS。2006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rieslu20060515193603
許 建(2005)。從傳播學視角探討韓劇成功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2006年3 月29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07/content_2798386.htm
陳 靜(2005)。創意韓國:徐秉文--韓國 乘著「韓流」前進。南方人物週刊。2006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ionly.com.cn/pro/news/13/20050524/174611.html
陳 靜(2005)。創意韓國:崔皖奎--讓韓劇到亞洲攻城掠地。南方人物週刊。2006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ionly.com.cn/pro/news/13/20050524/174817.html
陳穎佳(2005年11月3日)。韓劇較勁 外景越拍越遠地點越美。聯合早報。2006年5月18日,取自http://stars.zaobao.com/pages2/korea051113.html
朝鮮日報(2006年3月30日)。裴勇俊將被載入日本高中教科書。
曾 玉(2005年4月7日)。韓國編劇解密"韓流":我們總是邊拍 邊寫 邊播。2006年5月23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07/content_2797347.htm
曾 玉(2005年4年7日)。韓國編劇解密"韓流":我們總是邊拍 邊寫 邊播。新聞晨報。2006年5月9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07/content_2797347.htm
彭翠婷(2005年9月24日)。韓流還在擴散。東方線上專業生活型形態與市場研究顧問。2006年4月14日,取自 http://211.75.90.29/cgi-bin/big5/file/pu50?&q1=v2&q22=2958&q7=20&q8=20060515-61.62.68.1793:34&q9=2583&q2=9&q33=&q34=&q35=&q36=&q37=&q23=&q99=youngtv
裴軍運(2005年12月1日)。細膩煽情的韓國肥皂劇編劇多是家庭主婦。深圳晚報。2006年5月15日,取自
http://cul.beelink.com.cn/20051201/1985249.shtml
程巍、黎萌(2005年12月1日)。南韓想當儒家文化代言人?。世界新聞報。2006年5月8日取自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2201/2005/11/29/145@800427.htm
新京報(2005年11月05日)。從安在旭到玄彬 韓劇“鬥轉星移”上演五代變遷。新京報。2006年5月9日,取自
新華網(2005年8月24日)。韓劇功力深濃,帶火韓流經濟。新華網。2006年5月22日,取自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5/08/24/653373.htm
新華網(2005年8月30日)。韓國影視產業發展迅速。新華網。2006年5月9日,取自http://www.china-korea.org/news/2005/08/30/0910333581877.html
靳麗萍(2005)。韓流的啟示。中國新聞週刊。2006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nb7000.net/homepage/page010-01-01-01.php?id=1137371428&theme=99&uptheme=false
經商處(2006年4月5日)。“韓流”與“韓流經濟”。2006年5月5日,取自http://kr.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604/20060401836275.html
劉軍(2005年8月30日)。韓國演員“裴勇俊”怎能造就出3萬億韓元。新華網。
2006年4月27日,取自
http://203.84.203.14/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news.qq.com/a/20050830/000787.htm&lp=zh_zt&.intl=tw&fr=fp-tab-web-t
裴軍運(2005年11月30日)。韓國肥皂劇是如何出籠的?編劇原來多是家庭主婦。人民網。2006年5月24日,取自http://ent.people.com.cn/BIG5/1082/3903314.html
鄭 理(2005年4月20日)。“韓流”何以風靡亞洲。人民日報華南版。2006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publishing.com.hk/qushi/qsdetail.asp?textid=B00000020050420001
鄭京熙(2006年5月3日)。裴勇俊李英愛被委任為濟州韓流博覽會宣傳大使。朝鮮日報。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6/05/03/20060503000014.html
鄭孟緹(2005年,9月24日)。高學歷更添韓星魅力。星報。2006年4月6日取自http://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397637&no=51417
鄭智燮(2006年3月10日)。“韓流塢”建設項目正式啟動。朝鮮日報。2006年5月7日,取自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6/03/10/20060310000002.html
鄭夢緹(2006年3月29日)。韓劇翻譯 一天一集月入逾13萬。聯合報。2006年5月29日,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A0015/98237/web/
錢亦蕉(2005年7月5日)。裴勇俊:改變韓國男人形象。文匯報。2006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news365.com.cn/wxpd/ds/rw/t20050705_565222.htm
謝明明(2004年8月5日)。美學經濟商機無限。國家政策委員會。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016&Part=magazine9308-3
鮮于正(2005年9月6日)。日本各地方政府致力吸引韓劇前來拍攝外景。朝鮮日報。2006年5月21日,取自 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09/06/20050906000008.html
韓國觀光公社:http://big5.chinese.tour2korea.com/
韓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korea.net/
體育朝鮮(2006年3月30日)。裴勇俊將被載入日本高中教科書。體育朝鮮。2006年5月5日取自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6/03/30/2006033000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