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冊目
(一)、專冊、合集、選集
大衛.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著,周蔚譯。《語言的死亡》。台北市:貓頭鷹,2001年3月。
艾瑞克.霍布斯邦(E.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市:麥田,1997年6月。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台灣話講座》。台北市:前衛,2000年4月。
——,《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市:前衛,2000年4月。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3月。
向 陽,《土地的歌》。台北市:自立晚報,1985年8月。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台北市:文史哲,1997年1月。
——,《簡明臺灣文學史》。台北市:人間,2003年7月。
羊子喬,《神祕的觸鬚》。台北市:台笠,1996年6月。
呂興昌主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市:前衛,1999年1月。
李 喬,《小說入門》。台北市:大安出版社,2002年9月。
李 喬,《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高雄市:春暉,2001年3月。
李勤岸,《語言政策KAP語言政治》。台南市:真平企業,2003年7月。
——,《李勤岸台語詩集》。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
——,《李勤岸台語詩選》。台南市:真平企業,2001年7月。
宋澤萊編《台語小說精選卷》。台北市:前衛,1998。
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市:前衛,1988年5月。
——,《弱小民族》。台北市:前衛,1987。
——,《誰怕宋澤萊:人權文學論集》。台北市:前衛,1986。
——,《福爾摩莎頌歌》。台北市:前衛,1983年11月。
――,《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台北市:草根,1996年5月。
李篤恭編,《台語文研究會議—台語文字統一標準化運動論述集》。未出版,1991。
林宗源,《補破夢》。高雄:春暉,1984年7月。
——,《林宗源台語詩選》。台北市:自立晚報,1988。
林央敏主編,《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市:前衛,1998年10月。
——,《台語散文一紀年》。台北市:前衛,1998。
——,《台語詩一甲子》。台北市:前衛,1998。
林央敏,《林央敏台語文學選》。台南市:真平企業,2001。
——,《故鄉台灣的情歌》。台北市:前衛,1997。
——,《台語文化釘根書》。台北市,前衛,1997。
——,《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前衛,1997年11月。
——,《駛向台灣の航路》。台北市:前衛,1992年5月。
——,《台灣人的蓮花再生》。台北市:前衛,1988年8月。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市:麥田,2001年10月。
——,《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簡史》。台北市:向陽工坊,2002年10月。
林進輝編,《臺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市:台灣文藝,1983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年7月。
——,《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市:允晨文化,2001年5月。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2004年3月。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台灣》。台北市:故鄉,1988年6月。
東方白,《雅語雅文》。台北市:前衛,1995年7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文化,2002。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市:前衛,2000年8月。
——,《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市:前衛,2001年10月。
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市:前衛,1995年4月。
——,《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市:前衛,1996年8月。
——,《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市:前衛,2002年12月。
施敏輝(陳芳明)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市:前衛,1988年9月。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市:前衛,1998年10月。
——,《燭火闖關:蔡正隆博士紀念文集》。台北市:前衛,1999。
胡民祥,《胡民祥台灣文學選》。台南市:真平企業,2002年7月。
——,《胡民祥台語文學選》。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2001年9月。
洪惟仁,《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市:前衛,1992年5月。
——,《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市:前衛,1992年5月。
——,《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市:前衛,1999年12月。
姚嘉文,《民主、自決、救台灣》。台北市:生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3月。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市:前衛,1994年12月。
許極燉,《台灣話流浪記》。台北市:台灣語文,1988年2月。
——,《臺語文字化的方向》。台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9月。
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討論集》。台北市:前衛,1988年9月。
張春凰、江永進、沈冬青合著,《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市:前衛,2002年10月。
張春凰,《青春e路途—我e生活台文》。台北市:台笠,1994年10月。
張金墻,《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1964~1994)》。臺南市:臺南市文化中心,1999年6月。
陳 雷,《百家春》。台北市:自由時代,1988年8月。
——,《永遠ê故鄉—陳雷台語文學選集》。台北市:旺文,1994年2月。
——,《陳雷台語文學選》。台南縣:台南縣文化中心,1995年11月。
——,《陳雷台語文學選》。台南市:真平企業,2001年10月。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聯經,1998年12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市:麥田,2002年4月。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市:前衛,1996年12月。
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台北市:前衛,1998年10月。
陳美如,《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1998年2月。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者自印,1978年4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市:春暉,1998年11月,再版。
彭 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台北市:聯經,1978年9月。
黃勁連,《雉雞若啼》。台北市:台笠,1991年5月。
——,《潭仔墘手記》。台南市:台江,1996年4月。
——,《黃勁連台語文學選》。台南縣:台南縣文化中心,2001年9月。
——,《黃勁連台語文學選》。台南市:真平企業,2001年11月。
黃沛榮編,《當前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1994。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市:遠景,1985年6月。
——,《走向台灣文學》。台北市:自立晚報,1990年3月。
——,《台灣文學入門》。高雄市:春暉,1999年10月。
——,《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1999年10月。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前衛,1997年6月。
曾慶瑞、趙遐秋合著,《台獨派的臺灣文學論批判》。台北市:人間,2003年7月。
黃恆秋,《擔竿人生》。高雄市:愛華,1990年1月。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市:文鶴,1993。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4月。
楊允言主編,《台語這條路》。台北市:台笠,1995年2月。
廖咸浩,《愛與解構》。台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廖瑞銘,《生活中ê美感》。台北市:台笠,1996年3月。
蔣為文,《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2005年1月。
鄭良偉編,《台語詩六家選》。台北市:前衛,1990年5月。
——,《演變中的臺灣社會語文》。台北市:自立晚報,1990年1月。
——,《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話文》。台北市:自立晚報,1989年2月。
鄭穗影,《台灣語言的思想基礎》。台北:臺原,1998年1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7月。
應鳳凰編著,《一九八四年文學書目》。台北市:大地,1986年3月。
羅肇錦,《語言與文化》。台北市:國文天地,1990年10月。
(二)、報紙、期刊及其他單篇論文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996年7月,129-197。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1989年,71-116。
方鴻明整理,〈台語文化的現在與未來—洪惟仁、金恒煒、楊憲宏、向陽座談〉。《新文化》,第6期,1989年7月,61-67。
向 陽,〈對土裏醒過來的聲音—試論戰後台語詩的崛起及前途〉。《蕃薯詩人集刊○1—鹹酸甜的世界》, 1991年8月,49-70。
——, 〈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的交軌—1930年代台灣話文論爭與台語文學運動〉。發表於「台灣發展重大事件研討會」,2004,11月27日。
江士林(Marshall Johnson)著,丘延亮譯,〈將宰制「自然」化:從跨文化比較與歷史觀照的角度論語言及其他建制的「國族」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2月,79-120。
羊子喬,〈談台語詩〉。《自立晚報》,1986年6月25日。
宋澤萊,〈寫在發表前—台語文字化時代的來臨〉。《台灣新文化》,第9期,1987年6月,62-63。
——,〈論台語小說中驚人的前衛性與民族性—試介賴和、黃石輝、宋澤萊、陳雷、王貞文的台語小說〉。《台灣新文學》,第10期,1995年4月262~290。
——,〈論林央敏文學的重要性—繼黃石輝、葉榮鐘之後又一深化台灣文學的旗手〉。《台灣新文學》,第3期,1997年8月,213-232。
——,〈試介李勤岸、胡民祥、莊柏林、路寒袖、林沈默、謝安通、陳金順、藍淑貞的臺語詩—九○年代台語詩的一般現象〉。《台灣新文學》,第12期,1999年7月,267-286。
——,〈存在主義.鄉土主義.政治新領導〉。《台灣新文學》,第16期,2000年9月4-17。
——,〈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臺語詩路線—閱讀台語詩人選有感〉。《海翁台語文學》,第1期,2001年2月,56-75。
李 喬,〈寬廣的語言大道〉。《自立晚報》,1991年9月27日。
李勤岸,〈從愛爾蘭看台灣—愛爾蘭語言運動與台語文運動之比較〉。《台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8期,2004年5月,16-27。
——,〈歷史不斷重演ê台灣文學運動〉。《台文通訊》,第35期,1994年12月。
李筱峰,〈知識分子與政治革新運動〉,載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市:中國論壇,1989年。李衍良、黃佳琪,〈訪林央敏〉。《台灣新文學》,第3期,1997年8月,31-46。
呂興昌,〈走向多音交響的語言共同體—從台灣文學的翻譯談起〉。《文學台灣》,第3期,1992年6月,5-8。
——,〈多音交響的可能—論台灣文學語言的歷史發展〉。收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合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1996年。
——,〈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收於:莊萬壽等編,《臺灣文學與社會—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頁221-239。
——,〈台語文學的邊緣戰鬥―以八、九○年代台語文學論爭為中心〉。收於: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年,291-305。
呂正惠,〈從方言和普通話的辯證關係看台灣文學的語言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2期,1992年,65-84。
呂美親,〈八○年代台語文學ê突圍:以《台灣新文化》作觀察對象〉,第三屆台灣文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2006年6月。
林 旺,〈植下那語文的大樹深根—台灣語文之歷史探討與比較研究〉。《台灣新文化》,第17期,1988年2月,27-37。
林央敏,〈不可扭曲台語文學運動—駁正廖咸浩先生〉。《民眾日報》,1989年7月9-10日。
——,〈回歸台灣文學的面腔〉。《自立晚報》,1991年9月6-7日。
——,〈台語文運動愛行ê方向〉。《台文通訊》,第28期,1994年2月。
——,〈台灣文學昧使逃避語言ê界定〉。《台文通訊》,第34期,1994年10月。
——,〈回看九○年代的台語文運動〉。《台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8期,2004年5月,39-49。
林宗源,〈行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笠》,第82期,1977年12月。
――,〈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自己的文化〉。《笠》,第93期,1979年10月,39-41。
——〈母語活在咱的心〉。《笠》,第107期,1982年2月,44-45。
——,〈沈思與反省〉。《台灣文藝》,第104期,1987年1月,13-16。
——,〈按本土文學看台灣語言〉。《台灣文藝》,第117期,1989年5-6月,98-105。
――,〈談台語詩的前途〉。《笠》,第159期,1990年10月,125-130。
——,〈我對台語文學的追求及看法〉。《台灣文藝》,第120期,1990年1-2月,31-35。
——,〈建立有尊嚴的台灣文學〉。《蕃薯詩人集刊○1—鹹酸甜的世界》,1991年8月,6-9。
——,〈台語文學就是台灣文學〉。《蕃薯詩人集刊○2—若夠故鄉的春天》,1992年4月11-13。
——,〈按我的經驗講寡戰後台語詩的狀況〉。《蕃薯詩人集刊○3—抱著咱的夢》,1992年10月,54-57。
林淇瀁,〈從民間來、回民間去:以台語詩集《土地的歌》為例論民間文學語言的再生〉。《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287-300。
林亨泰,〈台灣文學的構成與條件〉。《台灣春秋》,1989年12月,336-338。
林瑞明,〈現階段台語文學之發展及其意義〉。《文學台灣》,第3期,1992年6月,12-31。
——,〈臺灣文學的再構成.戰後台灣文學的再編成〉。《台灣新文學》,第4期,1996年4月,261-274。
林清標,〈台語文字標準化的感想〉。《台灣文藝》,第116期,1989年3-4月,103-106。
林芷琪,〈枝葉代代湠,唔驚落塗爛―談蕃薯詩社kap詩刊〉。《菅芒花詩刊》,革新4號,69-75。
松永正義,〈台灣的日語文學及台語文學〉。《中外文學》,31:10,1993年3月,11-28。洪惟仁,〈台灣的語言政策及語言問題〉。《新文化》,第5期,1989年6月,70-79。
——,〈令人感動的純化主義〉。《自立晚報》,1989年7月6-7日)。
——,〈事非經過不知難—敬答台語文的批評者〉。《台灣文藝》,第120期,1990年1-2月,23-30。
——, 〈本土語言教育的問題〉。《現代學術研究》,第3期,1990年7月,183-240。
——,〈台灣語文學會成立經過〉。《台語文摘》,5:1,1992年1月,49-50。
洪 鯤(洪惟仁),〈台語音標的檢討與協調—鄭良偉、洪惟仁、羅肇錦、趙順文、阮德中、趙天儀、林宗源、黃勁連、簡上仁、陳恒嘉座談〉。《新文化》,第6期,1989年7月,68-75。
——, 〈台語文字化个理論佮實際〉。《台語文摘》,5:4,1992年11月,12-32。
洪金聲,〈台灣民族的誕生〉。《台灣新文化》,第12期,1987年9月,21-29。
吳 笑,〈台灣文化的心理建設(一)〉。《台灣文化》,第1期,1986年6月,4-11。
——,〈台灣文化的心理建設(三)—文化,伊的母親叫語言〉。《台灣文化》,3,1986年12月,10-14。
周慶華,〈臺語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古典文學》,第12期,1992年10月,339-357。周華斌,〈「蕃薯詩社及《蕃薯詩刊》初探〉。發表t„「語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
胡民祥,〈台灣新文學運動時期「台灣話」文學化的探討〉。《台灣文化》,第3期,1986年12月,21-29。
——,〈台語文字化的第一步〉。《蕃薯詩人集刊○1—鹹酸甜的世界》,1991年8月,11-14。
——,〈動態看待台灣文學語言〉。《蕃薯詩人集刊○3—抱著咱的夢》,1992年10月,17-20。
——,〈演變中兮台灣文學語言〉。《蕃薯詩人集刊○5—台灣製》,1993年12月,1-15。
――,〈台語詩六家選是長流水〉。《蕃薯詩刊○6―油桐花若開》,1994年8月,37-44。
——,〈臺語文學夠今的發展及未來的方向〉。《海翁台語文學》,第3期,2001年6月,14-22。
施俊州,〈是台語文學,也是台灣文學〉。《國家台灣文學館通訊》,第3期,2005年4月,32-39。。
高天生,〈多元社會的豐饒與貧瘠—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脈動和發展芻論〉。《現代學術研究》,4,(1991,5月)49-73。韋政通,〈三十多年來知識份子追求自由民主的歷程—從《自由中國》、《文星》、《大學雜誌》到黨外的民主運動。〉收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市:中國論壇,1985年。尉天驄,〈三十年來臺灣社會的轉變與文學的發展。收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市:中國論壇,1985年。
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思與言》,29:4,1993年12月,55-104。。許水綠(胡民祥),〈筆尖指向現實—台灣文學作品與社會生命〉。《台灣新文化》,第13期,1987年10月,52~59。
——,〈舌頭與筆尖合一:台語文學運動的深層意義〉。《台灣新文化》,第15期,1987年12月,94-103。
許極燉,〈台灣文學著愛用台語來栽培〉。《蕃薯詩人集刊○3—抱著咱的夢》,1992年10月,9-16。
陳千武,〈台灣國語詩的創作〉。《台灣時報》,1988年10月14日。
陳嘉宗,〈台語文學〉。《民眾日報》,1988年12月14日。
——,〈台語文學不等於台灣文學〉。《中國論壇》,第331期,1989年7月10日。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2,2002年12月,145-201。
陳界華,〈「文學運動」前言〉。《中外文學》,14:1,1985年6月,170-178。
陳 雷,〈漢羅合用法一致性ê問題〉。《蕃薯詩人集刊○4—郡王牽著我的手》,1993年6月,75-76。
——,〈台灣文學發展ê下一個階段〉。《蕃薯詩人集刊○3—抱著咱的夢》,1992年10月,79-80。
陳金次,〈嚴重亮起紅燈的台灣語言—評四十餘年來的語言政策〉。《台灣文藝》,第114期,1988年11-12月,71-77。
陳德樺,〈台語文運動Ê社會意義〉。收入:楊允言、張學謙編《台灣民族普羅大眾ê語言:白話字》,高雄市:台灣羅馬字協會,2003年。
陳明仁,〈台灣語文的爭論:台灣青年歇熱研討營「台灣語文復興運動」引言補充材料〉。《台灣文藝》,第133期,1992年11月,137-142。
――,〈按蕃薯詩刊、台文通訊到台語文學有聲叢刊〉。《蕃薯詩刊○6―油桐花若開》,1994年,31-36。
陳慕真,〈走向台灣民族的文學革命―論八、九○年代的台語文學論爭〉。《台灣文學評論》,6:1,2006年1月,145-160。
張學謙,〈母語讀寫kap語言保存計劃〉。《台東師院學報》,第10期,2003年,155-172。
——,〈書寫ê意識型態分析:用《台灣青年》做例〉。《東師語文專刊》,第12期,1999年,205-236。
張裕宏,〈搶救台灣本土語言文化的首要工作〉。《台灣文藝》,第113期,1988年9-10月)58-60。
張曉春,〈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收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市:中國論壇,1989年。彭瑞金,〈台灣文學應以本土化為首要課題〉。《文學界》,第2期,1982年4月,1-3。
——〈先有獨立的台灣文化才有台灣〉。《台灣文化》,革新6,1988年9月4-9。
——,〈本土文學與本土語文學〉。《自立晚報》,1991年4月28日。
——,〈請勿點燃語言炸彈〉。《自立早報》,1991年10月7日。
——,〈語、文、文學〉。《自立晚報》,1991年10月27日。
游 喚,〈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論述之變質〉。《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5期,1992年7月。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第93期,1981年1月,23-32。
楊允言,〈台語文字化个過去佮現在〉。《台灣史料研究》,第1期,1993年2月,57-75。
——,〈台語文運動簡介〉。《台灣史料研究》,第1期,1993年2月,186-187。
——,〈台灣福佬話拼音符號的回顧與分析〉。《大漢學報》,第13期,1999年,257~273。
——,〈台語羅馬拼音的三角難題〉。《大漢學報》,第18期,2003年11月,79~92。
楊青矗,〈痛苦煎熬三十年—作家與非本土語言〉。《民眾日報》,1986年1月13日。
廖咸浩,〈需要更多養分的革命―「台語文學」運動理論的盲點與囿限〉。《自立晚報》,1989年6月16日。
——,〈方言的文學角色:三種後結構視角〉。《中外文學》,19:2,1990年,92-106。
廖瑞銘,〈台語白話文運動正確ê方向〉。《台文通訊》,第22期,1993年7月,1-2。。
廖毓文,〈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原載於:《臺北文物》,3:3、4:1,1954年12月10日-1955年5月5日)。後收入: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五‧文獻資料選集》,台北市:明潭出版社。。
廖慧萍,〈林宗源的文學觀念—對台語文學運動者的省察〉。《雲漢學刊》,第7期,2000年6月,81-105。羅文傑(鄭良光),〈滅種中的台灣語言〉。《蕃薯詩人集刊○1—鹹酸甜的世界》,1991年8月,21-24。
——,〈台灣文學ê盲點〉。《蕃薯詩人集刊○3—抱著咱的夢》,1992年10月,81-83。
羅肇錦,〈找不到定位的符號—臺灣話〉。收於:龔鵬程編:《一九九一文化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
鄭良偉,〈羅馬字及台語文字化〉。《台灣文藝》,第115期,1989年1-2月,95-101。
——,〈更廣闊的文學空間〉。《自立晚報》,1989年7月14-16日。
——,〈台語文學的可讀性及台、華對譯人腦及電腦之間〉。收於:莊萬壽等編,《臺灣文學與社會—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頁241-279。
鄭良光,〈台文通訊ê歷史(一)〉。《台文通訊》,2005年1月15日,130,3-6。
鄭穗影,〈台灣文學的「正名」〉。《蕃薯詩人集刊○3—抱著咱的夢》,1992年10月,1-8。
黃德建,〈語文法草案簡直就是為難法律〉。《中國論壇》,21:3,1985年11月,5。
黃恆秋,〈也談台灣國語詩的創作〉。《民眾日報》,1989年1月31日。
——,〈客家語的困境和轉機〉。《自立晚報》,1991年4月24日。
黃英哲,〈一九五○年代台灣的「國語運動」(上)〉。《文學台灣》,第46期,2003年4月,318-337。
——,〈一九五○年代台灣的「國語運動」(下)〉。《文學台灣》,第47期,2003年7月,172-188。
黃武忠,〈戰後「臺語詩」的寫作意義與臺語運用分析—以林宗源、向陽為例說明〉。《臺灣史料研究》,第23期,2004年8月,91-107。黃宣範,〈台灣話的語言社會學研究〉。《台灣文藝》,第114期,1988年11-12月,94-101。
——,〈從知識社會學看台灣語言學的本土化〉。《台灣史料研究》,第1期,1993年2月,7-22。
鍾肇政,〈統一台語表記,刻不容緩—參加台語文研究會議側記〉。《自立晚報》,1991年9月1日。
蔡源煌,〈「文學運動」前言講評〉。《中外文學》,14:1,1985年6月,179-181。
蔡瑋芬,〈從一九八○年代的「台灣民族論」看其後兩次台語文學論爭〉。《台灣人文》,第10號,2005年12月,31-42。
臧汀生,〈從臺灣地區國臺語融合辭彙談鄉土文學的困境〉。《古典文學》,第12期,1992年10月,315-337。葉 笛,〈戰後台語詩的發展〉。《台灣新文學》,第9期,1997年12月,227-237。
蔣為文,〈台灣白話文學ê源頭是世界文學〉。《台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8期,2004年5月,3-15。
趙天儀,〈台語文學的出發〉。《台灣文藝》,第115期,1989年1-2月,4-5。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9年7月,1-51。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2002年6月,182-233。蕭新煌,〈當代知識分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收於: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1989年。蘇正玄,〈台文通訊ê歷史(二)〉。《台文通訊》,第131期,2005年2月,4-7。
——,〈台文通訊ê歷史(三)〉。《台文通訊》,第132期,2005年3月,4-5。
三、學位論文
謝春馨,〈台灣文學正名論〉。桃園縣: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建忠,〈宋澤萊小說(1972~1987)研究〉。新竹市: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謝麗君,〈戰後台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黃佳惠,〈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市: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廖慧萍,〈林宗源及其詩作研究〉。台南市:成功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年。
陳淑容,〈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市: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論,2001年。翁瑋珮,〈陳雷臺語小說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3年。陳瑤玲,〈陳雷作品研究〉。台北市: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5年。楊斯顯,〈陳明仁台語小說中ê台灣人形象kap價值觀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5年。四、專書論文(西文)
Ismail S. Talib,(2002) “The Language of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an introduction”, First published 2002 by Routledge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A-chin Hsiau,(1998) “Crafting a Natio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Soci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