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一)學位論文
王秋蘭(2004)。賃居生校外租屋安全與輔導之研究─以台東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王淑芳(2005)。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同儕輔導制度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王潤身(2005)。從學生自治之角度探討學生宿舍自治組織之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古慧貞(2004)。原住民與漢族大學生個人背景與校園互動經驗對其族群認同發展之影響─以國立台東大學、私立輔仁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但昭偉(1983)。我國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何進財(1988)。我國台灣地區大學訓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吳文城(2000)。論我國之程序基本權及其所形成之程序保障體系。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敏男(2003)。從法治國原則論教師的管教權限。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呂淑貞(2004)。運用仲裁制度處理大學學生事務紛爭之可行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呂雅燕(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柏佳(1997)。我國教育基本法建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李文富(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改革的分析─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李晉梅(2003)。家長參與教育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台北市。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彥慧(2005)。從現代法治教育理念探討學生法庭之意義及其功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李毓璱(2005)。大學生住宿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台北市。
周志宏(1989)。學術自由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周威同(2003)。台灣的大學做為一種國家機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林修如(1999)。大學生懲戒及權利保障之法理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孟皇(2000)。家長之公立學校選擇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慧雲(2001)。台灣與德國大學自治權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林輝雄(2002)。人性尊嚴與自由民主憲法秩序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林俊言(2002)。論非列舉權利之憲法保障─以憲法第二十二條的功能與操作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晉旭(2003)。實質法治國之建制─以大法官解釋之法律明確性譜系分析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淑宛(2003)。全球化對高等教育革新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中峰(2003)。教師搜索行為之法律問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范陽慶(1993)。特別權力關係理論與學生權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姜悌文(1998)。行政法學上之明確性原則。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袁明格(1989)。我國憲法上平等保護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洪鼎堯(2002)。從現代法治理念探討我國高中學生之申訴制度─以台北市立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唐大宇(2003)。「罪與罰的反動」─非刑罰化思想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高強華(1991)。主要國家大學自主性之比較研究─中、法、英、美、西德、日本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梁金盛(2001)。台灣地區大學院校整併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張民杰(1993)。美國聯邦法院學生自由權判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張宗琦(2002)。學術自由對我國立大學校組織設計與財務制度的規範要求。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張培新(2004)。臺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張美英(2005)。技專院校學生曠課行為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市。康育斌(2003)。公立大學法人化之再思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許育典(1994)。論國民教育基本權之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許靜雪(2003)。1980年代以來英美高等教育市場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陳玉佩(2000)。國民中學人權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原銘(2003)。論違法搜索及其取得證據之證據禁止。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粘舜權(1998)。論學校校規與學生懲戒。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逄煥雯(2004)。學生自治組織成員能力發展歷程的探討:對話與反思策略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花蓮縣。湯德宗(1981)。公務員之權利保護與身分保障─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檢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組博士論文,台北市。游美惠(2005)。教師作為轉化型人權教育工作者的人種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鄒其信(2000)。論學生學習權之保障─以中小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黃國峰(1998)。中小學階段學生權利之研究─從消費者權利保護的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黃怡如(2000)。中英大學自主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黃桂芝(2003)。台灣國立大學校院整併政策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黃騰衛(2002)。台灣地區大學生使用網際網路關於著作權之法律問題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楊 峋(2002)。搜索與盤查的正當性基礎及適法性界限。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楊少璇(2003)。高等教育的競爭策略─以四所大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詹惠雪(1999)。我國大學課程自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詹傑勝(2000)。經濟結構變遷、高等教育擴張及異質性人力運用。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廖千淳(2004)。我國北部地區大學宿舍社會氣氛與學生住宿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趙小英(2005)。學生事務工作領域之教職員生之學生權利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以中部一所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鴻宇(1993)。論美國校園之言論自由。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杏元(2005)。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劉若蘭(2005)。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檢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博士論文,台北市。
蔡進良(2003)。行政程序中之正當法律程序─憲法規範論。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蔡大立(2004)。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鄭秋霞(2002)。從教育改革談台灣地區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1994-迄今)。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蕭舜仁(1996)。法之強制力之探討。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盧瑞麟(2004)。大學宿舍經驗對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賴媛姬(1995)。台北市國中學生權利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賴靜儀(2005)。從資訊自決權論學生資料保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
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謝小照(2002)。從大法官會議解釋案探討我國的人權觀念。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簡澄溪(2005)。學生自治與參與權之研究─以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制為範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羅慶德(2005)。從現代法治理念探討學生申訴制度與辦法─以師範校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蘇詔勤(1997)。我國憲政體制下的法律保留原則之研究一兼論行政機關有無固有的法規命令訂定權之問題。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魏千峰(1989)。論學術自由─中美法制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顧美玲(2003)。台灣高等教育改革與實施成效研究:1994年教改政策與WTO效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二)書籍
尤英夫(1997)。新聞媒體與隱私權。載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市:
月旦。
王志剛、謝文雀(1995)。消費者行為(初版)。台北市:華泰。
王惠雯(2003)。「互為主體的校園文化」之建構與發展─從哲學主要理論觀點對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
輯(頁233-246)。台北市:東吳大學。
公丕祥(1999)。法制現代化的理論邏輯(第一版)。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
左潞生(1985)。比較憲法(初版)。台北市:正中。
司法週刊社(1992)。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二)。台北市:司法院。
司法週刊社(1993)。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四)。台北市:司法院。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2)。看電影學法律(初版)。台北市:元照。
朱柏松(1999a)。消費者保護法論(增訂版)。台北市:翰蘆。
伍振鷟(1997)。大學法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初版)。台北市:五南。
邢泰釗(1999)。教師法律手冊(初版)。台北市:教育部。
余睿羚、柯慧貞(2004)。南區大專院校學生取得毒品之危險場所分析。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223-238)。台北市:東吳大學。
何慧卿(2004)。「我要申訴,我被性騷擾了!」一個性騷擾案申訴人的心路歷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305-320)。台北市:東吳大學。
金耀基(1997)。大學之理念(初版)。台北市:時報。
吳水丕(1993)。多層次傳銷的世界(初版)。台北縣:漢宇
吳 庚(1999)。行政法上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五版)。台北市:作者。
吳明孝(2000)。論在學關係與學生基本權利。大學、社團、人─社團學初論(頁203-242)。台北市:東吳大學。
吳明清(200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初版)。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等人(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東牧、黃旭田(2003)。我要上學─被趕出校園的學生。載於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編著,大法官,給個說法(初版)。台北市:商周。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1998)。消費者保護法判決函釋彙編(一)(初版)。台北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李肇偉(1976)。法理學(第三版)。台北市:作者。
李鴻禧(1986)。憲法與人權(第三版)。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三九)。台北市:作者。
李鴻禧(1997a)。憲法與憲政(第一版)。台北市:根植。
李鴻禧(1997b)。李鴻禧憲法教室(第二版)。台北市:月旦。
李茂生(1992)。法律與生活(初版)。台北市:正中。
李建良(1999)。論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之憲法保障。憲法理論與實踐(一)(頁151-175)。台北市:學林。
李建良(2000)。大學自治與公立大學法人化。憲法理論與實踐(二)(頁235-238)。台北市:學林。
李建良等人(2004)。行政法入門(第二版)。台北市:元照。
李震山(1997)。行政法導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李震山(1997a)。論資訊自決權。載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市:月旦。
李震山(2002)。論憲法未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載於劉守孔、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頁355-394)。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李念祖(2002)。憲法原理與基本人權概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李惠宗(2002a)。憲法要義(初版)。台北市:元照。
李惠宗(2003)。行政程序法要義(初版)。台北市:五南。
李惠宗(2004a)。教育行政法要義(初版)。台北市:元照。
周道濟(1977)。基本人權在美國(初版)。台北市:商務。
周志宏(2002a)。學術自由與高等教育法制(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3a)。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國漳(1994)。淺釋行政法學上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初版)(頁53-77)。台北市:三民。
林 端(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初版)。台北市:巨流。
林子儀(1995)。美國學術自由法制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林紀東(1986)。行政法(初版)。台北市:三民。
林紀東(1996)。法學緒論(初版)。台北市:五南。
林玉体(1994)。西洋大學教育的發展與回顧。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之理想(初版)(頁37-51)。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体(2002)。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 立(2000)。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一版)。台北市:學林。
林鈺雄(2000)。刑事訴訟法(上冊)(初版)。台北市:學林。
林佳範(2003a)。從訓導(Discipline)到發展(Development)的學生事務觀─淺論學生權利的概念。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
133-152)。台北市:東吳大學。
林佳範(2003b)。尋找校園學生主體性─學生權利與人權、法治教育理論(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法務部(2002)。行政程序法(初版)。台北市:法務部。
邱聰智(2001)。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輔仁大學法學叢書。台北市:作者。
施文高(1985)。國際著作權法制析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施啟揚(1996)。民法總則(增訂七版)。台北市:作者。
孫 哲(1995)。新人權論(初版)。台北市:五南。
孫邦正(1996)。教育概論(增訂版)。台北市:商務。
孫笑俠(2001)。法的現象與觀念(初版)。濟南市:人民。
柯志堂(2002)。學生權利中關於申訴制度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49-362)。台北市:東吳大學。
柯志堂(2003a)。從「二一退學制」探討受教權與大學自治之法制爭議。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348-360)。台北市:東吳大學。
柯志堂(2003b)。高等教育法制中關於學習自由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166-183)。台北市:東吳大學。柯志堂(2004a)。從美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到我國高等教育學生獎懲、退學與申訴制度之探討─學務人員司法事務角色的省思。載於林至善主編,學
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191-206)。台北市:東吳大學。
柯志堂(2004b)。高等教育法制中「大學法」對學生權利影響之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207-222)。台北市:東吳大學。
柯慧貞(2003)。南區大專校院學生之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及其憂鬱、自殺之關係(摘要)。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509)。台北市:東吳大學。
洪泉湖等人(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初版)。台北市:五南。
城仲模(1994)。行政法上之明確性原則。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上之一般法律原則(初版)。台北市:三民。
畢恆達(2000a)。大專及研究所同儕性侵害/性騷擾個案研討成果報告(一)。載於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主編,校園性侵害暨性騷擾案例,大專及
研究所系列研討成果彙編。台北市:世新大學。
秦夢群(2004)。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翁岳生(1990)。論特別權力關係之新趨勢。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第十一版)。台大法學叢書二。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翁岳生(1994)。行政法院對特別權力關係之審查權。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初版)。台北市:月旦。
翁岳生(1998)。行政法。台北市:翰廬。
涂懷瑩(1986)。行政法原理(修訂三版)。台北市:五南。
黑格爾(1961)。法哲學原理(第一版)。北京市:商務。
張文顯(1993)。法學基本範疇研究(初版)。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
張佛泉(1995)。自由與人權(初版)。台北市:商務。
張慶勳(1998)。學校教育與行政(初版)。高雄市:復文。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慶勳(2001)。學校組織行為(初版)。台北市:五南。
張銀富(1999)。大學學術評議會之功能與運作評析。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頁51-88)。台北市:五南。
張國保(1999)。大學法及其施行細則對大學行政運作的影響。載於教育部編,第一屆教育行政研究發展獎勵作品選輯(頁523-531)。台北市:教育部。
張鈿富(2001)。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初版)。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初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 (2001)。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壯熙(2001)。學生會及學生社團的意義與輔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337-358)。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芳全(2002)。教育政策理念(第二版)。台北市:商鼎。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初版)。台北:張老師。
張雪梅(1999a)。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初版)。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2)。學生沉淪誰該反省─論新世紀我國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的新角色、功能與挑戰。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97-114)
。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雪梅(2003a)。學生事務是個專業工作嗎?當前大學學生事務工作提升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38-54)。台北市:東吳大學。
許宗力(1992)。論法律保留原則。法與國家權力(初版)(頁159-171)。台北市:月旦。
許宗力(1999a)。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初版)。台北市:元照。
許志雄等人(1999)。現代憲法論(初版)。台北市:元照。
許慶雄(1992)。社會權論(一版)。台北市:眾文。
許慶雄(2000)。憲法入門(初版)。台北市:元照。
許文義(2001)。個人資料保護法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許育典(2002a)。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育典、朱朝煌(2003)。學術自由、大學法制與學生自治。載於林至善主編
,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178-200)。台北市:東吳大學。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第一版)。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1998)。校園法律實務(初版)。台北市:作者。
郭為藩(1979)。法國大學教育的危機。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等教育(初版)。台北市:偉文。
莫家豪、羅皓俊(2002)。市場化與大學治理模式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載於戴曉霞等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新民(1993)。公法學荅記(初版)。台北市:三民。
陳新民(1997)。行政法學總論(修訂六版)。台北市:三民。
陳新民(1998)。憲法學導論 (第二版)。台北市:作者。
陳新民(1999a)。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第五版)。台北市:元照。
陳新民(1999b)。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第五版)。台北市:元照。
陳清秀(1998)。行政法上法律關係與特別權力關係。載於翁岳生編,行政法(頁239-253)。台北市:翰廬。
陳 敏(1998)。行政法總論(初版)。台北市:三民。
陳伯璋(1998)。潛在課程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
陳景良(1999)。當代中國法律思想史(第一版)。開封市:河南大學。
陳愛娥(2000)。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載於劉守孔、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頁
235-257)。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陳金貴(2001)。學生涉入理論運用在學生事務的探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81-98)。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
陳慈幸(2002)。法律的詮釋(初版)。嘉義市:濤石。
陳加再(2002a)。教育法制鬆綁(第一版)。台北市:商鼎。
陳瑞娥(2003)。大學生學生獎懲方案設計。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361-375)。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銘仁(2003)。大學生參與社團意願初探─以海洋大學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383-397)。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舜芬(譯)(2003)。美國高等教育的背景。載於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志華(2004)。中華民國憲法(第七版)。台北市:三民。
陳惠馨(2004a)。法學概論(修訂七版)。台北市:三民。
陳慈陽(2004)。憲法學(初版)。台北市:元照。
陸潤康(1993)。美國聯邦憲法論(初版)。台北市:凱侖。
傅崑成等(編譯)(1991)。美國憲法逐條釋義(初版)。台北市:三民。
傅木龍(2001)。跨世紀大學生學生事務工作發展與輔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129-168)。台北市:東吳大學。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第一版)。台北市:元照。
彭國能(1994)。法治國之基本理念。載於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般法律原則(初版)。台北市:三民。
賀德芬(1994)。大學中學生自治的涵義和實踐─兼論台灣的現況。載於歐陽教、黃政傑編著,大學教育的理想(初版)(頁246-250)。台北市:師大書苑。
曾建元(2001)。美國模範學生法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475-496)。台北市:東吳大學。
曾淑瑜(2004)。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初版)。台北市:三民。
馮震宇等人(2002)。消費者保護法解讀(第二版)。台北市:元照。
葛洪義(1996)。法理學導論(初版)。北京市:法律。
項程華(2002)。我國大專校院學生申訴制度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63-378)。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東熊(1997)。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第一版)。台中市:興大文教基金會。
黃森楠(1993)。新編哲學大辭典(初版)。山西省:教育。
黃政傑(1990)。我國大學院校的經營管理與運作。載於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體制、功能與學校組織(頁35-65)。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1)。大學教育改革(初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 玉(2001a)。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35-80)。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 玉(2002)。大學生發展理論與應用再探。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28)。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 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2-37)。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楊日然(1997)。我國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檢討─兼論釋字第一八七號解釋的意義。法理學論文集(初版)(頁559-604)。台北市:月旦。
楊東平(2001)。大學精神(初版)。台北縣:立緒。
楊仕裕(2001)。課外活動中輔導學生自治之探討與展望。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359-385)。台北市:東吳大學。
楊仕裕(2002)。大學師生對全校性學生自治選舉態度初探─以輔大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07-332)。台北市:東吳大
學。
楊仕裕(2003)。大學學生權利之綜觀與探析。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153-175)。台北市:東吳大學。
維 柯(1986)。新科學(第一版)。北京市:人民文學。
葉學志(1994)。教育概論(初版)。台北市:正中。
葉俊榮(1997)。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初版)。台北市:三民。
葉海煙(2003)。大學生的自我與他者─台灣的大學校園生態反省。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226-232)。台北市:東吳大學。
詹鎮榮(1992)。大學生學習自由之研究─中德法制之比較。載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編,德國學術自由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教育部。
詹森林(2000)。定型化契約條款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民法研究會實錄:民法研究(第一冊)。台北市:學林。
廖義銘(2003)。建構以促進學生反思力為導向之學生社團管理法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369-382)。台北市:東吳大學。
趙義德(1994)。析論不當聯結禁止原則。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上之一般法律原則(初版)。台北市:三民。
趙晉枚等人(1998)。智慧財產權入門(初版)。台北市:月旦。
劉清波(1985)。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初版)。台北市:政治大學。
劉清波(1989)。中共四十年來的法制變遷及其意識型態。載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法制研究計劃執行小組主編,中國大陸法制研究計劃學術研討會輯
要(初版)。台北市:政治大學。
劉瑞慶(1987)。比較憲法(第四版)。台北市:三民。
劉春堂(1996a)。強化消費者行政,提昇國民消費意識(初版)。台北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劉春堂(2002)。消費者保護法要義(修正版)。台北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劉江彬(2003)。智慧財產法律與管理案例評析(一)(初版)。台北市:華泰。
劉江彬、黃俊英(2004)。智慧財產管理總論(初版)。台北市:華泰。
蔡震榮(1994)。行政法理論與基本人權之保障(初版)。台北市:三鋒。
蔡志方(2000)。行政救濟法新論(初版)。台北市:元照。
蔡志賢(2002)。從輔導實務探討大學學生自治之若干問題。載於林至善主編
,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33-362)。台北市:東吳大學。
蔡墩銘(2004)。刑法總論(修訂五版)。台北市:三民。
管 歐(1989)。法學緒論(修訂六十二版)。台北市:作者。
鄭玉波(1991)。法學緒論(增修訂六版)。台北市:三民。
蕭文生(譯)(1995)。關於「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案」之判決。載於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再版)(頁288-348)。台北市:司法週刊社。
歐陽教(1985)。德育原理(初版)。台北市:文景。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初版)。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謝世憲(1994)。論公法上之比例原則。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上之一般法律原則(初版)。台北市:三民。
謝瑞智(1988)。從法律的觀點論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關係。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編,當前校園活動與教育(頁61-78)。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1992)。教育法學(初版)。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2000a)。平凡中的睿智(初版)。台北市:流傳。
謝瑞智(2000b)。活用憲法大辭典(初版)。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2001a)。法律與社會(初版)。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2001b)。憲法新視界(初版)。台北市:文笙。
謝瑞智(2005)。憲法概要(增訂九版)。台北市:文笙。
鍾福山(1995)。宗教與社會生活。載於內政部編,宗教論述專輯第2輯─社會教化篇(頁333-359)。台北市:內政部。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初版)。台北市:揚智。
羅傳賢(2002)。行政程序法論(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蘇建文(譯)(1993)。柯爾堡對教育的貢獻。載於俞筱鈞等譯、Kuhmerker, L.等著,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頁123-124)。台北市:洪葉。
美濃部達吉著,林紀東(譯)(1980)。法之本質(第五版)。台北市:商務。
Bodenheimer, Edgar著,范建得、吳博文(譯)(1997)。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學方法(Jurisprudence─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Law)(初版)。台北市:漢興。
Corwin, E. S. & Peltason, J. W.柯威恩與帕特森原著(1979),廖天美(編譯)1992)。美國憲法釋義(Understanding the Constitution)(初版)。台北市:結構群。
Cotterrell, Roger科特威爾著,結構編輯群(編輯)(1991)。法律社會學導論(The Sociology of Law: An Introduction ) (初版)。台北市:結構群。
Freeden, Michael弗利登著,孫嘉明、袁建華(譯) (1998)。權利Rights(初版)。台北市:桂冠。
Golding, M. P. 戈爾丁原著(1975),廖天美(編譯)(1991)。法律哲學(Philosophy of the Law)(初版)。台北市:結構群。
Habermas, Jürgen 哈伯瑪斯原著(1988),杜奉賢、陳龍森(譯) (1991)。論社會科學的邏輯(On the L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s)(初版)。台北市:結構群。
Habermas, Jürgen 哈伯瑪斯原著,童世駿(譯) (2003)。事實與格式(Faktizität und Geltung)(初版)。台北市:商務。
Hart, H. L. A. 哈特原著(1961),許家馨、李冠宜(譯) (2000)。法律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初版)。台北市:商周。
Kerr, C. 原著(1982),張建邦(譯) (1987)。大學的功能(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台北縣:淡江大學。
Larenz, Karl著,陳愛娥(譯) (1999)。法學方法論(初版)。台北市:五南。
Light, R. J.著,趙婉君(譯) (2002)。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初版)。台北縣:立緒。
Marshall, T. H.馬歇爾(1950)。公民資格與社會階級(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Montesquieu, C. L.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1998)。論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初版)。台北市:商務。
Reardon, B. A.原著(1996),蔣興儀、簡瑞容(譯)(2002)。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Smart, B. 原著,蔡采秀(譯)(1998)。傅柯(Foucault, Michel)(初版)。台北市:巨流。
Smelser, N. J. 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2)。社會學(初版)。台北市:桂冠。
Turow, Scott 著,傅士哲(譯)(2000)。哈佛新鮮人─我在法學院的故事(初版)。台北市:先覺。
Whitehead, A. N.懷德海著,吳志宏(譯)(1997)。教育的目的(初版)。台北市:桂冠。
Wrong, Dennis H.原著(1979),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Power:Its Forms, Bases, and Uses.)(初版)。台北市:桂冠。
(三)學報
王鵬翔(2005)。論基本權的規範結構。臺大法學論叢,34(2),1-61。
吳信華(1999d)。退學處分的合法性─行政訴訟撤銷之訴的思維步驟。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131-153。李義男(1993)。訓導活動與學生權益之探討。師大公民訓育學報,3,37-45。李建良(譯)(1997)。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政大法學評論,58,33-64。
李茂生(1999)。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基本策略─後現代法秩序序說。臺大法學論叢,28(2),141-228。
李琪明(2002)。道德社群之檢視:一所國中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之俗民誌研究。師大學報,47(1),83-106。
李彥慧(2004)。由學生自治論學生法庭之建制與功能─以台大學生法庭為例。師大公民訓育學報,15,169-189。李震山(2005a)。論憲政改革與基本權利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9,183-252。林金朝(1998)。從法學觀點探討公民對法律應有的認識與素養。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153-170。林鈺雄(1999)。違法搜索與證據禁止。臺大法學論叢,28(2),251-278。
林佳範(1999)。從現代法律理念─論公民意識的形成。師大公民訓育學報,8,267-282。
林佳範(2000a)。「法治教育」或「教育與法治」─從教師管教行為淺談法治教育之言教與身教。師大公民訓育學報,9,201-218。林佳範(2002a)。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師大公民訓育學報,11,53-66。林安邦(2002)。德國「資訊自主權」之概念在我國法律上之應用。師大公民訓育學報,12,109-122。林仲修(2002)。權力概念之界定及其分析向度。師大三民主義學報,22,151-174。
柯志堂、林進隆(2003)。認知論與類型論應用在社團負責人培訓之初探─以德明社團負責人(含研習方案)為例。德明學報,21,141-162。柯志堂、吳政學(2003)。消費者保護法在校園案例中對學生權利影響之探討。德明學報,22,157-177。柯志堂(2004c)。人權教育落實在學生權利保障之探討。高餐通識教育學刊,1,239-266。柯志堂(2005)。高等教育服務學習之探討─以荒野溼地服務之經驗為例。高餐通識教育學刊,2,121-150。秦夢群、游步威(1996)。美國學生懲戒制度之研究─以法院判決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3,109-140。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97-118。張嘉尹(2002)。法律原則、法律體系與法概念論─Robert Alexy法律原則理論初探。輔仁法學,24,1-48。焦興鎧(2001)。大專性騷擾所引起之法律爭議及其防治之道─美國經驗所提供之啟示。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3-35。許育典(2000a)。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教育法制的根本問題及其檢討─一個憲法與文化的反思。政大法學評論,63,129-161。許育典(2001a)。法治國原則在台灣教育行政上的建構(1)。成大法學,1,113-160。許育典(2001b)。法治國原則在台灣教育行政上的建構(2)。成大法學,2,1-40。許育典(2003)。學術自由在宗教大學的實踐─天主教大學憲章案的合憲性探討。臺大法學論叢,32(3),65-115。
許育典(2004a)。學習自由VS.學習權/受教育權─從學術自由評大法官釋字第563號解釋。成大法學,7,45-88。許育典(2004c)。在學關係與學生申訴。教育學刊,23,37-58。許育典、盧浩平(2005)。大學入學請求與多元入學方案的憲法問題。成大法學,10,1-41。陳新民(1996)。德國十九世紀法治國概念的起源。政大法學評論,55,68-71。陳愛娥(1997)。自由、平等、博愛一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臺大法學論叢,26(2),130-139。
陳愛娥(1999a)。中國法律思想中人權理念─著眼於其對台灣社會法律意識的可能影響。政大法學評論,62,1-24。陳文政(譯) (2002)。比較憲法與行政法。師大三民主義學報,24,51-59。
陳士章(2002)。國家權力與大學自治權限之劃分。師大三民主義學報,25,129-149。
陳顯武(2005)。論法學上規則與原則之區分─由非單調邏輯之觀點出發。臺大法學論叢,34(1),1-45。
黃東熊(1992a)。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上)。中興法學,33 ,1-73。黃東熊(1992b)。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下)。中興法學,34,65-176。黃 玉(1995a)。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師大公民訓育學報,4,333-357。
黃 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師大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
黃 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師大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耀南(2003)。大學自治、退學處分與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之探討─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判字第三三四號、四六七號判決為中心兼評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六三號解釋。社會科教育研究,8,195-223。鄧毓浩(1998)。論青少年法治教育。師大公民訓育學報,7,221-231。顏厥安 (1995 )。大學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三項中有關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的規定是否牴觸憲法所保障之學術自由?政大法學評論,53,45-58。(四)期刊
丁偉峰(1999)。淺論學生權利保障之演進與我國現況。搜神記(東吳大學社團人
聯誼會刊),1,6。
王雅各(2001)。大學校園中的性取向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101-108。
王麗雲(2003)。高等教育整併:經驗與反思。教育研究資訊,11(4),103-133。王敏銓(2004)。著作權法修正評析─合理使用協議之法律性質。月旦法學雜誌,106,74-85。
古婕文(2003)。大學宿舍情慾禁行?張老師月刊,303,54-57。朱柏松(1999b)。民法定型化契約規範之適用與解釋。月旦法學雜誌,54,52-64。朱柏松(2002)。論廣告媒體業者之損害賠償責任。月旦法學雜誌,91,8-27。
朱玉葉(2000)。推動學校建立學生申訴制度。訓育研究,39(2),57-59。江愛華、張順卿(2002)。建立優良的教學環境─一所公立大學學生心目中的優良教
學行為。學生事務,41(4),19-30。
巫銘昌(2000)。我國當前高等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79,12-28。沈 六(1995a)。創造性訓導。訓育研究,34(1),1-10。
沈 六(1995b)。訓導生態學。訓育研究,34(4),1-16。
沈 六(2001)。群體行為訓導方法。訓育研究,40(4),33-41。
但昭偉、王月卿、邱鈺惠 (2001)。從教育工作者可能的惡德談學生權利之保障。
中等教育,52(4),24-36。
何進財(1999)。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實施策略與未來展望。訓育研究,38(1),1-10。
吳清基(1987)。從社會變遷的觀點談學生權利問題。研習資訊,34,3-6。吳信華(1999a)。法治國家原則(一)─概說。月旦法學雜誌,46,6-7。
吳信華(1999b)。法治國家原則(三)─比例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2,2-3。
吳信華(1999c)。法治國家原則(四)─依法行政原則之一:概說及法律優位原則。
月旦法學雜誌,55,2-3。
吳信華(2000)。法治國家原則(五)─依法行政原則之二:法律保留原則。月旦
法學雜誌,57,2-3。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人權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9。
吳清山、林天祐(2001a)。公民教育。教育研究月刊,90,111-112。吳清山、林天祐(2001b)。學習權。教師天地,113,14。吳志光(2004)。參政權。法學講座,30,1-12。
李震山 (1995)。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1,60-61。李震山 (2000a)。行政法意義下之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7,14-15。
李震山 (2000b)。訴願之先行程序與人民訴願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66,18-19。
李震山 (2005b)。法律保留與「自治」之維護。月旦法學教室,29,10-11。李震山 (2005c)。「正當法律程序」被當真嗎?月旦法學教室,34,26-27。李震山 (2005d)。資訊權。法學講座,32,12-25。
李希揚(1999)。校園民主與學校管教。訓育研究,38(4),12-24。李建良(1996)。論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之憲法保障: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三八
Ο號解釋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1),265-302。
李建良(2001)。大學自治、受大學教育權與法律保留原則─「二一退學制度」合
憲性的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33-46。
李建良(2003)。大學自治與法治國家─再探「二一退學制」的相關法律問題。月旦
法學雜誌,101,127-151。
李建良(2004)。行政法的法源、規範及其位階(上)。月旦法學教室,24,34-44。李建良(2005)。行政法的法源、規範及其位階(下)。月旦法學教室,29,58-67。李惠宗(2000)。拒絕向國旗敬禮的小子─愛國與表現自由。月旦法學雜誌,59,16-17。
李惠宗(2001)。吳鳳殺身成仁的「故事」。月旦法學雜誌,70,8-9。李惠宗(2002b)。從學術自由及大學自治行政權論大學退學制度之合憲性─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訴字第一八三三號及八十九年度訴字第二三一
一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2,27-42。
李惠宗(2003a)。借錢不應該是個高尚的行為嗎?─商業廣告的法律義務與社會
責任。月旦法學教室,6,8-9。
李惠宗(2004b)。發現真相的自由。月旦法學教室,25,8-9。李惠宗(2004c)。三次翹課,死當!─不當聯結禁止原則在學業成績評量上的應
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6,151-158。
李惠宗(2005)。不當聯結立法之禁止─立法之界限(二)。月旦法學教室,32,8-9。李仁淼 ( 2003)。大學自治與退學處分─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四六七
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94,238-252。
李仁淼 ( 2006)。人權的私人間效力。月旦法學教室,39,8-9。周金芳(1997)。特別權力關係學說內涵與在我國之演變。軍法專刊,43(1),8-13。周志宏(1999)。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雜誌,48,127-135。周志宏(2001a)。受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 月旦法學雜誌,72,8-9。周志宏(2001b)。教育義務與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誰的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5,8-9。
周志宏(2001c)。接受大學教育是人民憲法上的權利? 月旦法學雜誌,78,8-9。周志宏(2001d)。大學自治與強制退學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54-65。
周志宏(2001e)。強制退學一定要有法律依據嗎?司法改革雜誌,34,9-10。
周志宏(2002b)。校園性騷擾性侵害事件之處理機制─試析評「性別平等教育法
」草案之相關規定。月旦法學雜誌,84,179-186。
周耿生(2002)。論訓輔人員法律個案之處理。學生事務,41(1),29-33。林合民(1988)。校規之性質與學生懲戒程序。植根雜誌,4(7),274-278。
林蕙蓉(1991)。大學生評鑑教師教學行為之探析─傳統「尊師」觀念另一層面
的解釋。訓育研究,30(4),64-70。
林文村(1993)。論行政法上之特別權力關係(上)。軍法專刊,39(7),21-26。林火旺(1994)。當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2),11-17。
林至善(1995)。校園民主與學生活動。訓育研究,34(3),28-32。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林世宗(1992)。憲法與大學法對於學術自由之保障。憲政時代,17(4),54-71。
林世宗(2001)。法院禁止大學為退學處分,違憲。現代法律,228,6。
林建中(1997)。隱私權概念初探─從美國法之觀點切入。憲政時代,23(1) ,53-78。林威志(1999)。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探討─兼評析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申
訴處理要點。教育研究集刊,43,23-41。
林柏瓊(2001)。從成大MP3事件談智慧財產權的教育宣導。訓育研究,40(3),16-17。
林明鏘(2001)。大學自治與法律保留─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訴字第一八三三號判決(世新大學二一退學處分案)。月旦法學雜誌,77,162-170。
林佳範(2002b)。法治教育的問題與發展。司法改革,42,64-65。
林正雄(2005)。隱私權之保障。司法新趨勢,19,22-31。
林宏熾(2005)。美國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服務之相關理論與哲學。特殊教育季刊,97,1-9。
邱聰智(2002)。權利。月旦法學教室,1,40-42。法治斌(2001)。獨立於大法官解釋外之司法審查─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
訴字第一八三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47-53。
施惠芬(2001)。大學自治與二一退學─以教育法制實務為重點。台灣本土法學雜
誌,29,66-73。
洪山川(1992)。大學與專科學生自治組織輔導原則比較初探。訓育研究,31(2),48-55。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學生事務,41(1),34-42。
城仲模(1990)。四十年來之行政法。法令月刊,41(10),65-71。城仲模(2003)。「法律保留」之現代意涵。月旦法學雜誌,98,10-13。紀俊臣(1996)。師生之權利與義務。教育資料與研究,10,52-61。唐文慧(2001)。從「不鼓勵、也不反對」談起:在校園籌組「同志社團」。兩
性平等教育季刊,15,109-111。
高光義(1997)。淺談大學自治下學生權利的保障。國教月刊,44(3),34-37。高光義(2003)。校規與人權。國教新知,50(2),26-33。高鳳仙(2001)。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52(4),252-272。高鳳仙(2005)。性騷擾防治法之規範內容與評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67,
248-251。
畢恆達(1998)。校園安全、申報與危機處理小組─建造安全且無性別偏見的校
園空間。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4-35。
畢恆達(2000b)。校園危險地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01-107。
徐明珠(2003)。全球化時代,台灣高等教育之改革與創新。國家政策論壇,夏季號,258-267。
張劍寒(1984)。特別法律關係與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10(1),1-6。
張銀富(1992)。美國大學的學生自治。現代教育,7(4),65-74。張雪梅(1999b)。如何整合教學、訓育與輔導培育我國大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訓育研究,38(1),58-70。
張雪梅(2000a)。大學通識教育對21世紀的重要意義。訓育研究,39(4),59-71。
張雪梅 (2003b)。學生住宿生活與高等教育─歐美大學與我國大學宿舍輔導管
理之比較。學生事務,42(2),69-79。
張國清(2001)。隱私權保護概念的比較探討。全國律師,5(6),4-20。張嘉尹(2004)。憲法、憲法變遷與憲法釋義學─對「部門憲法論述」的方法論
考察。月旦法學雜誌,112,150-169。
張正雄、戴銘昇(2005)。由民法與消保法的觀點論網路購物契約之定性─與一
般買賣、郵購買賣與特種買賣之比較。法令月刊,56(6),24-38。
康裕成(2001)。論二一退學與大學自治。現代法律,228,7-8。
許育典(1999a)。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本質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
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上)。月旦法學雜誌,49,116-126。
許育典(1999b)。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本質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
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中)。月旦法學雜誌,50,152-158。
許育典(1999c)。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本質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
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下)。月旦法學雜誌,51,162-173。
許育典(2000b)。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從德國現行宗教法
制與學校法制加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57,66-80。
許育典(2002b)。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自治。學生事務,41(3),9-18。許育典(2002c)。宗教自由VS.學術自由─以天主教大學憲章案為例。教育研究月刊,88,55-58。
許育典(2002d)。學習自由、教育基本權與二一退學。教育研究月刊,97,44-62。許志雄(2000)。特別法律關係下之人權。月旦法學雜誌,56,2-3。
許宗力(1999b)。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評司法院釋字第四八八號解
釋。月旦法學雜誌,54,153-160。
許宗力(2002)。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72-80。
許佳雯(2003)。論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九條之一服務準用商品郵購買賣之規定。月旦
法學雜誌,96,328-334。
章忠信(2003)。九十二年新修正著作權法簡析。月旦法學雜誌,103,103-119。陳金貴(1999)。當前我國大學學生事務之發展趨勢。訓育研究,38(3),63-70。陳妙芬(2000a)。Rechtsdogmatik─法律釋義學,還是法律信條論?月旦法學雜
誌,58,183-186。
陳妙芬(2000b)。Gerechtigkeit(Ⅰ):「正義」是什麼?月旦法學雜誌,61,169-
171。
陳妙芬(2000c)。Gerechtigkeit(Ⅱ):「正義」的價值來自「道德善」嗎?月旦
法學雜誌,62,175-177。
陳妙芬(2000d)。Gerechtigkeit(Ⅲ):「正義」如何藉「實踐理性」證立?月旦
法學雜誌,63,164-166。
陳河泉(2001)。隱私權在我國法制之規範現況與未來發展。全國律師,5(6),21-33。
陳秀峰(2001)。電子商務與消費者保護。月旦法學雜誌,73,144-154。陳愛娥(2001)。退學處分、大學自治與法律保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7,83-
86。
陳愛娥(2002)。「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與「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月旦法學雜誌,84,167-178。
陳加再(2002b)。淺談教職員工生的健康維護─「學校衛生法」簡析。學生事
務,41(3),39-43。
陳美燕(2002)。從行政角度探討如何有效地建構高等教育的財務支配與管理計畫
。文教新潮,8(1),34-38。
陳聰富(2002)。契約自由與定型化契約的管制。月旦法學雜誌,91,51-62。陳慈陽、王毓正(2003)。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月
旦法學雜誌,98,14-30。
陳春生(2003)。行政法學的未來發展與行政程序法。月旦法學雜誌,100,184-196。
陳宜倩(2004)。正當法律程序。月旦法學教室,25,125-128。陸潤康(1986)。美國憲法與隱私權。憲政時代,12(2),1。傅木龍(1999)。論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新體制之理論基礎及其對學務工作發展之
啟示。訓育研究,38(1),14-24。
傅木龍(2000a)。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傅木龍(2000b)。學生權益維護之省思與展望。訓育研究,39(2),21-29。傅仰止(2001)。台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原漢立場。台灣社會學
刊,25,55-110。
湯德宗(1999)。論行政程序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55,152-170。湯德宗(2000a)。論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月旦法學雜誌,56,146-160。湯德宗(2000b)。論違反行政程序的法律效果。月旦法學雜誌,57,141-159。湯德宗(2000c)。論行政程序法的適用。月旦法學雜誌,59,158-173。湯德宗(2000d)。論訴願的正當程序。月旦法學雜誌,61,127-141。湯梅英 (2001)。從權利的意涵談教育基本法對學習權的保障。教師天地,113,35-41。
湯 堯(2002)。論述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
之建立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0(5),1-27。
董保城 (1996)。師生權利與義務。教育資料與研究,10,29-33。董保城 (2000)。我國大學現今運作困境與未來公法人化之整備。教育研究資訊,8(4),33-50。
董保城(2001)。大學自治與退學處分之法律保留。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74-81。
程明修(2002)。針對學生退學處分之行政訴訟選擇─兼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八
十九年度訴字第一八三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82,102-115。
程明修(2004)。制度的終結?─國立大學行政法人化之選擇。法學講座,25,26-43。
程明修(2005)。基本權拋棄。月旦法學教室,35,6-7。曾建元(2000)。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社團參與。訓育研究,39(1),47-60。馮震宇(2001)。從MP3法律爭議論網路著作權保護之未來。月旦法學雜誌,74,115-139。
馮震宇(2003)。新著作權法重要修正內容與爭議問題簡介。月旦法學雜誌,101,51-61。
游美惠、蕭昭君(2003)。建構大專院校師生性騷擾案件處理的實務知識。兩性平等
教育季刊,25,16-42。
游美惠(2004)。壓迫/性別壓迫。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9,108-111。
游美惠(2005)。公民身分與公民權利。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3,79-82。
黃國瑞(1990)。法治國思想與法之支配理論。憲政時代,15(3),76-84。黃鴻文(1994)。學生次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論之檢討。社會教育學刊,23,149-193。
黃 玉(1995b)。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訓育研究,34(1),11-26。
黃 玉(2001b)。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
,20-42。
黃 玉(2001c)。論中小學學生事務專業人才之培育。訓育研究,40(4),21-28。
黃 默(1999)。聯合國人權教育的十年與台灣人權教育現況及展望。月旦法學雜誌
,44,67-76。
黃 立(2001)。旅遊廣告的效力以及異常條款問題。月旦法學雜誌,71,148-154。
黃昭元(2000)。釋迦牟尼,生日快樂─訂佛誕日為國定紀念日是否違憲?月旦法
學雜誌,58,16-17。
黃昭元(2001a)。攏愛講上帝─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月旦法學雜誌,71,8-9。黃昭元(2001b)。上帝要我上祂的學校─宗教自由與義務教育的衝突。月旦法學雜誌,74,8-9。
黃昭元(2002)。落第擱落魄ㄟ大學生─二一退學的憲法爭議。月旦法學雜誌,80,8-9。
黃昭元 (2003)。好學生不參政?月旦法學教室,3,8-9。黃騰衛(2002)。台灣地區大學生使用網際網路關於著作權之法律問題分析。學生事
務,41(3),19-28。
黃曬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
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91-139。
黃耀南(2003)。大學自治、退學處分與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之探討。社會科教
育研究,8,195-223。
黃聰明(2004)。「二一退學」的論理。研究與動態,10,119-132。楊日然(1984)。我國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檢討─兼論釋字第一八七號解釋之意義。
法學論叢,13(2),67-98。
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3),1-6。楊仕裕、趙麗萍(2004)。高等教育的財政與教育成本相關研究之探討。學生事
務,43(1),34-49。
楊巧玲(2001)。教育基本法有關人民學習權及受教權規定之評析。教育政策論壇,4(2),1-24。
楊一鳴(2003 )。學生獎懲問題之研究─從各大學學生獎懲規定比較探討。學生
事務,42(2),31-43。
楊詠晴(2003)。我存在,所以我花錢。張老師月刊,306,66-70。
楊雲驊(2003)。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保障。法學講座,24,1-11。
楊昌裕(2003)。民主化的教育關係:傳統倫理與法律化的省思。學生事務,42(3),51-57。
楊昌裕(2004a)。學生事務效能模式的建構與應用。學生事務,43(1),19-33。楊昌裕(2004b)。促進學生學習─學生事務的觀點。學生事務,43(4),35-49。楊智傑(2004a)。制度性保障說理模式對社會改革的阻礙(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60,22-33。
楊智傑(2004b)。制度性保障說理模式對社會改革的阻礙(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61,5-16。
蓋浙生(2003)。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改革計畫:挑戰與因應。教育研究資訊,11(1),23-47。
詹森林(2002)。消費者保護法之定型化契約最新實務發展。月旦法學雜誌,91,28-50。
詹森林(2003)。消費者保護法增訂及修正條文要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5,209
-215。
詹鎮榮(2004a)。居住自由。法學講座,30,13-29。
詹鎮榮(2004b)。基本權行為能力。月旦法學教室,21,10-11。廖元豪(2004a)。法律保留與基本權保障之脫鉤─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六三號
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5,17-35。
廖元豪(2004b)。愛國、燒國旗,與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月旦法學教室,21,8-9。劉世雄(2003)。論校園權力特徵的蛻變。教育資料與研究,53,68-73。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3-28。
劉若蘭(2003)。從學生滿意度談大學教學成果的提昇。學生事務,42(1),22-33。劉杏元、趙淑員(2004)。開創學生事務的教育夥伴關係以提昇學生學習。學生事
務,43(4),50-62。
劉靜怡(2004 )。「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26,73-81。
蔡秀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之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5,99-100。
蔡茂寅(1995)。在學關係與司法審查─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評釋。月
旦法學雜誌,4,60-63。
蔡茂寅(2000a)。行政法法源之意義與機能。月旦法學雜誌,56,14-15。
蔡茂寅(2000b)。比例原則的界限與問題性。月旦法學雜誌,59,30-31。蔡震榮(2003a)。教育法上行政契約之研究─以教師、公費生、留學生為例(上)
。法學講座,23,9-23。
蔡震榮(2003b)。教育法上行政契約之研究─以教師、公費生、留學生為例(下)
。法學講座,24,12-24。
蔡德欽(2003)。怎樣輔導學生自治團體會比較好。學生事務,42(3),47-50。蔡達智(2005)。隱私權初探。法學叢刊,199,77-99。蕭淑芬(2002a)。法律保留的概念─「法律留保」、「法律的留保」與「法律的留
保原則」之差異。月旦法學雜誌,89,249-261。
蕭淑芬(2002b)。「國民權利」的概念─「人權」、「基本權」與「基本的人權」之
意義。月旦法學雜誌,91,329-335。
謝銘洋(2001)。成大MP3事件相關著作權法問題探討。月旦法學雜誌,73,77-87。
簡妙娟(1997)。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啟示。訓育研究,36(2),13-22。
顏妙桂 (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顏厥安 (2003a )。效力、基礎規則與理性。法令月刊,54(10),77-79。顏厥安 (2003b)。法律是科學嗎?法令月刊,54(12),84-87。
顏厥安 (2004a )。自由、評價與知識的雙面性。法令月刊,55(1),81-83。顏厥安 (2004b )。法律、道德與自由。法令月刊,55(5),89-91。
顏厥安 (2004c)。我們有服從法律的義務嗎?法令月刊,55(6),76-80。
蘇芊玲(譯)(1999)。如何防治校園性騷擾─簡介美國民法相關規定與作法。兩性
平等教育季刊,9,93-98。
蘇永欽(2003)。法律作為一種學問。月旦法學雜誌,98,178-182。蘇永欽(2004)。橫看成嶺側成峰─從個別社會部門整合憲法人權體系。月旦法學雜誌,112,142-149。
饒夢霞(1995)。學生事務理論與功能。訓育研究,34(4),17-30。嚴震生(1997)。由最高法院案例看美國憲法中的「宗教自由」之爭議:公立學校
與「禁止設置條款」檢驗標準的適用性。美歐季刊,12(2),107-160。
Degenhart, Christoph著,林明昕(譯)(2003)。聯邦憲法法院的功能與地位。月旦法
學雜誌,98,67-75。
Jarass, Hans D.著,陳慈陽(譯)(2003)。基本權作為防衛權及客觀原則規範。月旦
法學雜誌,98,31-42。
v. Scholler, Heinrich著,陳春生(譯)(2002)。人權之變遷(Der Wandel der
Menschenrechte)。月旦法學雜誌,80,143-153。
初宿正典著,蕭淑芬(譯)(2003)。人權保障理論之新展開─以基本權私人間適用的
問題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98,43-66。
(五)專案研究/報告
王麗容(1998)。性別歧視與性侵害事件危機處理模式、輔導轉介流程及通報申訴制
度規劃發展。教育部專案研究計畫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