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行政院農委會(1995)「灌溉節水技術手冊」農委會水利特刊第八號。
2.經濟部水資會(1982)「歷年來台灣枯旱研究」。
3.經濟部水資會(1995)「台灣地區之水資源」。
4.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乾旱指標之建立—中部及南部區域」。
5.經濟部水資源局(2001) 「水文設計應用手冊」。
6.經濟部水資會(2002)「乾旱特性之研究」。
7.經濟部水利署(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台灣水文年報」。
8.經濟部水利署(2005)「節約用水季刊第37期」 8-14頁。
9.王欽定、陳文福(2003)「水文學五百題」 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4-5頁。
10.易任、王如意(1999)「應用水文學」下冊 國立編譯館 180-232頁。
11.李光敦(2004)「水文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15-332頁。
12.林茂文(1992)「時間數列分析與預測」華泰書局11-20頁。
13.洪華生、鄧漢忠「工程或然率」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261-295頁。
14.程大器(2001)「統計學-理論與應用」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上冊 335-361頁。
15.徐義人(2001)「工程機率統計學」 國立編譯館 81-146頁。
16.劉明昌(2002)「工程數學」下冊 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6-1至6-61頁。
17.顏月珠(1986)「實用無母數統計方法」 193-917頁。
18.王慶藏(1995)「克利金法乾旱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19.朱啟豪(2002)「台灣長期氣候變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宋嘉文(2003)「氣候變遷對台灣西半部地區降雨及乾旱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1.周家慶(2004)「水庫供水操作及枯旱管理之研究—以曾文–烏山頭供水系統為例」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2.洪菁甫(1994)「台灣地區降雨強度-延時-頻率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3.徐宏瑋(2004)「降雨量變遷趨勢檢定與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4.張展華(2003)「高屏地區年降雨量及一日最大降雨量特性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系碩士論文。25.陳永祥(1992)「極端乾旱的統計分析-以高屏溪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6.程俊銘(2003)「淡水河流域之降雨乾旱分析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7.曾柏峰(2004)「曾文溪流域之降雨乾旱分析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8.彭于珈(2004)「東亞地區降水氣候的特徵分析」國立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9.黃家鴻(2005)「高屏溪流域之降雨乾旱分析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0.黃冠穎(2005)「台灣地區降雨時序資料之小波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31.楊富堤(1996)「濁水溪流域水資源供需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2.蔡政衛(2003)「台灣集水區乾旱特性及頻率分析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3.劉清源(1995)「乾旱臨前時據預測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4.羅偉佑(2003)「台灣北部地區集水區洪峰流量特性及其頻率分析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5.蘇鴻杰(2006)「大甲溪流域之降雨乾旱分析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6.林國峰,虞國興(1990)「台灣地區水文模式之檢討與彙編-第一冊」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37.吳明進、陳幼麟(1993)「台灣的氣候分區」大氣科學 第21期 55-65頁。38.王如意、趙啟迪(1990)「區域乾旱之模擬及其應用於曾文溪流域農業水資源之規劃」台灣水利,第38卷,第4期 15-35頁。
39.邱清安、林博雄(2004)「由測站資料推估台灣之氣溫與降水之空間分佈」大氣科學 第32期 329-349頁。40.黃文政等(2003)「台灣地區近三十年來連續不降雨日數分析與探討」 台灣水利季刊第51卷第2期。
41.張炎銘(1991)「建立乾旱警報系統初論」 台灣水利第39卷第4期。
42.黃文政、周家慶(2005)「氣象乾旱指標建置-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例」 2005水資源管理研討會。
43.陳昭銘、汪鳳如(2000)「台灣地區長期暖化現象與太平洋海溫變化之關係」大氣科學 第28期 221-242頁。44.陳雲蘭(1997)「台灣地區近百年測站資料氣溫與雨量的波譜分析結果」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中央氣象局,491-498頁。
45.張斐章、陳永祥(1991)「乾旱之統計特性分析-以高屏溪為例」台灣水利,第37卷,第4期 33-44頁。
46.張炎銘(1992)「再論乾旱警報系統之建立」 台灣水利第40卷第3期。
47.虞國興、莊明德(1992)「台灣乾旱特性之研究」台灣水利,第40卷第4期。
48.虞國興、林豪彥、沈再勇(2001)「乾旱週期之探討—級值序列方法」農業工程學報第47卷第1期。49.盧孟明、麥如俊(2003)「台灣與全球雨量長期變化研究(一):1920-1995變化趨勢」大氣科學 第31期 199-220頁。50.汪中和等(1998)「曾文溪流域及嘉南平原的水文環境變遷」中央研究院主題研究計畫報告書 31-60頁。
51.汪中和(2000)「台灣的自然環境變遷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生物多樣性面面觀研討會 10-19頁。
52.許晃雄、柯文雄、鄒治華、陳正達(2000)「台灣環境變遷與全球環境變遷衝擊之評析-氣候變遷(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53.鄭克聲、游保杉(2002)「氣候變遷對降雨量時間空間分佈之影響評估」 經濟部期末報告。
54.http://dbar.as.ntu.edu.tw/ 大氣資料研究庫。
55.http://www.cwb.gov.tw/V5/index.htm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56.http://gweb.wra.gov.tw/ebooks/ebook/hyb2000/h-0-1-index.htm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灣水文年報。
57.Anderson, R.L.,(1942) 「Distribution of the Ser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Vol.13 No.1 pp.1-13.
58.Box, G.E.P. and Jenkins,G.M., (1976)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3nd Ed. Printice Hall.
59.Box,G.E.P., Jenkins G.M., (1972)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60.Charles, T.H., (1974) 「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 6th Ed.
61.CDWR (2004),Colorado Division of Water Resources Homepage,http://warer.state.co.us/pubs/swsi.asp/
62.Chang,Tiao J. (1989)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Vol.25 No.5 pp1037~1040.
63.Chang Tiao J. and Kleopa, Xenia A.,(1991), 「A Propose Method For Drought Monitori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Vol.27 No.2 pp.275~281.
64.Geza, P.、 Pesti, Biijava Shretha、Lucien,Duckstein and Istvan, Bogardi,(1996) 「A Fuzzy Rule-based Approach to Drought assessment」,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Vol.32 ,No.6, pp.1741~1747.
65.Gibbs, W . J . and J . V . Maher (1967) , 「Rainfall deciles as drought indicators.」Bureau of Meteorology Bulletin No. 48,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Melbourne.
66.Giakoumakis, S.G.,and Baloutsos, G.(1997), 「Investigation of Trend in Hydrological Time Series of the Evinos River Basin」 Hydrological Sciences-Journal-des Sciences Hydrologiques Vol.42 No.1 pp.81~88.
67.Gommes, R. and F. Petrassi (1994), 「Rainfall variability and drought in Sub-Saharan Africa since 1960.」Agrometeorology Series Working Paper No.9,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Rome, Italy.
68.Hoel, P . G .(1962),”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3rd Ed., J.Wiley and Sons, New York.
69.IPCC,(1995),「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 pp572
70.Kite, G.W. (1988) 「Frequency and risk analyses in hydrology」.
71.Kiely,G.,Albertson J.D., Parlange M.B. (1998), 「Recent Trends in Diurn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at Valentia on the West Coast of Ireland」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207 pp.270~279.
72.Mckee, T. B., N. J. Doesken, and J. Kleist (1993), 「The relationship of drought frequency and duration to time scales.」Preprints, 8th Conference on Applied Climatology, Anaheim, CA, PP.177-184.
73.Ognjrn Bonacci (1993) 「Hydrology Identification of Drought」 Hydrological Process Vol.7 No.3 pp. 249~262.
74.Palmer, W. C. (1965), 「Meteorological Drought. Research Paper NO.45, U.S. 」, Department of Commerce Weather Bureau, Washington, D.C.
75.Salas, J.D.、J.W.Delleur、V.Yevjevich、W.L.Lane (1988) 「Applied Modeling of Hydrologic Time Series」.
76.Shafer, B.A. and L.E. Dezman (1982) ,「Development of a Surface Water Supply Index (SWSI) to assess the severity of drought conditions in snowpack runoff areas.」, Proceedings of the Western Snow Conference, pp.165-175.
77.Hsu H.-H. and C.-T.Chen(2002), 「Observed and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in Taiwan.」Mateorol. Atmos. Phys,.79, pp.87~104.
78.Sen,Zekai,(1990), 「Critical Drought Analysis by Second-Order Markov Chain」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120 No.1-4. pp.18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