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環 (1996):蘭陽溪口南北海域海洋環境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8頁。林佳興 (1999):海岸雷達遙測台灣東北海域之流況,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0頁。胡健驊 (1999):海科館週邊海域環境及海氣象互動之監測(物理環境部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90頁。
胡健驊(2000):海洋科技博物館近岸海域之波浪與海、氣象及海底地形之關係,國立台灣海洋大學,64頁。
胡健驊(2001):基隆河員山子分洪計畫環境影響評估,海域海潮流之調查與分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胡健驊(2002):基隆嶼海檻對近岸海流之效應,2002年海洋科學成果發表會論文摘要集,190~194頁。
范光龍(1991):物理海洋學導論,George L. Pickard,Willian J. Emery原著,范光龍譯,275頁。
亞太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1):八十九年度台灣北部海域水體環境品質監測計畫。
陳奇珍(1973):海洋學(上),大中國圖書公司,203 頁。
陳先彧(2002):潮流演變的研究 ─ 基隆海域個案應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10頁。
陳在賦(2004):基隆嶼海檻對夏季潮流反應的三度空間水文場。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15頁。張俊鋐(2002):台灣北部近岸海流與海灣形狀之關係 ─ 核電廠溫排水動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28頁。劉文俊(1999):台灣的潮汐 第二版,自費出版,150頁。
劉宗盛(1996):台灣北部近海海底地形構造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8頁。蕭仁宏(2002):多音束測深邊坡資料之編輯暨展示,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3頁。蘇仲卿、洪楚璋、江永棉、譚天錫、羅進宗、張崑雄、李信徹、張湘電(1979):臺灣北部核能電廠附近海域之生態研究綜合報告,中央研
究院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56 頁。
Candela, J., R. C. Beardsley and R. Limeburner(1992):Separation of tidal and subtidal currents in ship-mounted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observations, J. of Geophys. Res., Vol. 101, No.C4, pp.8493-8956.
Donald W. Pritchard(1948):Streamlines from a discrete vector field:with application to ocean currents, Journal of Marine Research., VII, 3, 296–304.
Hu, J.H. (2004):The costal currents offshore the nuculear power plants at northern Taiwan, Journul of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2, No.5, pp.355-363.
Tang ,T.Y., Yung, and J.C. Ma(1995):A Note on Accuracy of Shipboard ADCP on Ocean Researcher I, Acta Oceanographica Tai-wanica, Vol.34, No.2, pp.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