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4: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蔣振忠
研究生(外文):Jen-Jung Jiang
論文名稱:碟式煞車的噪音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 of disk brake noise
指導教授:王偉輝王偉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Hu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碟式煞車尖嘯音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汽車緊急煞車時常會發出刺耳的尖嘯音,為了改善這種不受歡迎的聲音,可以從煞車的設計著手。本文即在建立碟式煞車產生尖嘯音的有限元素及邊界元素分析模型,同時做了設計參數的許多變化,來探討對煞車尖嘯音的影響。
文中碟盤於煞車時的振動反應,是利用ANSYS軟體來分析,選用立體元素來模擬碟盤,以接觸元素模擬來令片與碟盤之間的摩擦情況。另外利用SYSNOISE軟體進行碟盤因煞車而振動時的幅射聲場分析。其作法是將SYSNOISE軟體匯入ANSYS軟體的轉置檔,在這個轉置檔存有ANSYS內碟盤設定的相關資料,包括密度、波松比、楊氏係數以及碟盤表面節點的振動量,再由SYSNOISE分析碟盤的幅射聲場。
本文在煞車聲場分析模式建立後,即對設計參數,包括煞車力、來令片與碟盤之間的摩擦面積、摩擦係數、碟盤材質等進行下列參數的變化,來探討其煞車噪音量大小及頻譜特性:
煞車力 :100 N、200 N、300 N、400 N
摩擦面積:大( )、中( )、小( )
摩擦係數:0.3、0.35、0.4、0.45、0.5、0.55
碟盤材質:不鏽鋼、陶瓷、灰鑄鐵

結果發現:分析的結果是相差 2 ~ 3 dB和相差 7 ~ 10 dB,尖嘯音則有可能是線音源或是面音源。在參數的改變中,煞車力大小的影響是最大的。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導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煞車的介紹 1
1.2.1 煞車作動的原理 1
1.2.2 碟式煞車的作動原理 2
1.2.3 碟式煞車的結構 3
1.2.4 碟式煞車力道的傳導媒介 3
1.3 文獻回顧 4
1.3.1 煞車的摩擦問題 4
1.3.2 煞車尖嘯音的特性 6
1.3.3 煞車尖嘯音的分析 6
1.3.4 碟盤的自然模態和振動模態 7
1.3.5 煞車的機械作動 7
1.3.6 有限元素法模擬碟盤煞車 8
1.4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碟式煞車盤振動及輻射噪音分析的理論基礎 11
2.1 碟式煞車盤振動的模態分析 11
2.2 碟式煞車盤振動的頻率響應函數 14
2.3 碟式煞車盤的頻率響應分析 15
2.4 聲音幅射方程式 17
2.4.1 有限元素法 17
2.4.2 直接邊界元素法 18
2.4.3 間接邊界元素法 18
2.5 聲音音量的評估 19
2.5.1 聲音能量的度量 19
2.5.2 分貝(deciBel;dB) 19
2.5.3 加權分貝 20
2.5.4 聲音功率位準(Sound Pressure Level;PWL) 21
2.5.5 聲音壓力位準(Sound Pressure Level;SPL) 21
2.5.6 分貝的合成 21
第三章 FEM 用於碟盤的振動分析 22
3.1 有限元素法 22
3.1.1 有限元素法的介紹 22
3.1.2 有限元素軟體 ANSYS的應用 23
3.2 碟盤在 ANSYS 的分析 24
3.2.1 ANSYS 設定的流程 24
3.2.2 ANSYS 的分析與結果 29
3.3 進行參數的改變 30
3.3.1 摩擦係數的改變 30
3.3.2 來令片施力在碟盤上的大小之改變 42
3.3.3 摩擦面積的改變 50
3.3.4 碟盤材質的改變 59
第四章 BEM 用於碟盤的噪音分析 66
4.1 邊界元素法 66
4.1.1 邊界元素法的介紹 66
4.1.2 邊界元素軟體 SYSNOISE 的應用 66
4.2 碟盤在 SYSNOISE 的分析 68
4.2.1 ANSYS 匯入 SYSNOISE 的過程 68
4.2.2 SYSNOISE 所做的分析 69
4.2.3 SYSNOISE 的分析與結果 70
第五章 碟式煞車對煞車噪音的相關參數探討 78
5.1 ANSYS 分析的結果 78
5.1.1 摩擦係數改變所得到的結果 78
5.1.2 來令片施力在碟盤上大小改變的結果 79
5.1.3 摩擦面積改變的結果 81
5.2 SYSNOISE 分析的結果 82
5.2.1 摩擦係數改變所得到的結果 82
5.2.2 來令片施力在碟盤上大小改變的結果 83
5.2.3 摩擦面積改變的結果 83
5.2.4 碟盤材質改變的結果 8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5
參考文獻 86



圖目錄
圖 1.1 煞車的作動 2
圖 1.2 碟式煞車的結構圖 3
圖 1.3 研究方法及流程圖 10
圖 2.1 加權分貝曲線 20
圖 3.1 應用 ANSYS 程式的分析流程 26
圖 3.2 碟盤的前視圖 27
圖 3.3 碟盤的側視圖 27
圖 3.4 碟盤網格的前視圖 28
圖 3.5 碟盤網格的側視圖 28
圖 3.6 碟盤圓盤的簡單示意圖 29
圖 3.7 摩擦係數為0.3、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0
圖 3.8 摩擦係數為0.3、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0
圖 3.9 摩擦係數為0.3、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1
圖 3.10 摩擦係數為0.3、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1
圖 3.11 摩擦係數為0.3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2
圖 3.12 摩擦係數為0.3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2
圖 3.13 摩擦係數為0.3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3
圖 3.14 摩擦係數為0.3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3
圖 3.15 摩擦係數為0.4、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4
圖 3.16 摩擦係數為0.4、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4
圖 3.17 摩擦係數為0.4、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5
圖 3.18 摩擦係數為0.4、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5
圖 3.19 摩擦係數為0.4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6
圖 3.20 摩擦係數為0.4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6
圖 3.21 摩擦係數為0.4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7
圖 3.22 摩擦係數為0.4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7
圖 3.23 摩擦係數為0.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8
圖 3.24 摩擦係數為0.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8
圖 3.25 摩擦係數為0.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9
圖 3.26 摩擦係數為0.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39
圖 3.28 摩擦係數為0.5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0
圖 3.29 摩擦係數為0.5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1
圖 3.30 摩擦係數為0.55、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1
圖 3.31 施力1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2
圖 3.32 施力1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2
圖 3.33 施力1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3
圖 3.34 施力1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3
圖 3.35 施力2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4
圖 3.36 施力2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4
圖 3.37 施力200N、碟盤在 時,半徑 0.3r、0.5r、0.8r的振動量 45
圖3.38 施力200N、碟盤在 時,半徑 0.3r、0.5r、0.8r的振動量 45
圖 3.39 施力3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6
圖 3.40 施力3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6
圖 3.41 施力3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7
圖 3.42 施力3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7
圖 3.43 施力4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8
圖 3.44 施力4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8
圖 3.45 施力4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9
圖 3.46 施力400N、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49
圖 3.47 小摩擦面積 50
圖 3.48 小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0
圖 3.49 小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1
圖 3.50 小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1
圖 3.51小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2
圖 3.52 中摩擦面積 53
圖 3.53 中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3
圖 3.54 中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4
圖 3.55 中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4
圖 3.56 中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5
圖 3.57 大摩擦面積 56
圖 3.58 大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6
圖 3.59 大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7
圖 3.60 大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7
圖 3.61 大摩擦面積、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8
圖 3.62 材質為不鏽鋼、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9
圖 3.63 材質為不鏽鋼、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59
圖 3.64 材質為不鏽鋼、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0
圖 3.65 材質為不鏽鋼、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0
圖 3.66 材質為陶瓷、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1
圖 3.67 材質為陶瓷、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1
圖 3.68 材質為陶瓷、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2
圖 3.69 材質為陶瓷、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2
圖 3.70 材質為灰鑄鐵、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3
圖 3.71 材質為灰鑄鐵、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3
圖 3.72 材質為灰鑄鐵、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4
圖 3.73 材質為灰鑄鐵、碟盤在 時,半徑0.3r、0.5r、0.8r的振動量 64
圖 4.1 將 ANSYS 建立的網格匯入 SYSNOISE 所得到的圖 68
圖4.2 SYSNOISE 分析的圖 69
圖 4.3 摩擦係數為0.3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0
圖 4.4 摩擦係數為0.35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0
圖 4.5 摩擦係數為0.4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1
圖 4.6 摩擦係數為0.45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1
圖 4.7 摩擦係數為0.5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2
圖 4.8 摩擦係數為0.55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2
圖 4.9 施力為100 N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3
圖 4.10 施力為200 N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3
圖 4.11 施力為300 N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4
圖 4.12 施力為400 N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4
圖 4.13 小摩擦面積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5
圖 4.14 中摩擦面積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5
圖 4.15 大摩擦面積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6
圖 4.16 材質為不鏽鋼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6
圖 4.17 材質為陶瓷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7
圖 4.18 材質為灰鑄鐵時,受音面距離碟盤3m、6m、12m所得到的音壓頻譜圖 77





















表目錄
表 3.1 碟盤材質的相關係數 25
表 5.1 在 的位置,改變摩擦係數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78
表 5.2 在 的位置,改變摩擦係數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78
表 5.3 在 的位置,改變摩擦係數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78
表 5.4 在 的位置,改變摩擦係數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79
表 5.5 在 的位置,改變施力大小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79
表 5.6 在 的位置,改變施力大小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79
表 5.7 在 的位置,改變施力大小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80
表 5.8 在 的位置,改變施力大小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80
表 5.9 在 的位置,改變摩擦面積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81
表 5.10 在 的位置,改變摩擦面積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81
表 5.11 在 的位置,改變摩擦面積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81
表 5.12 在 的位置,改變摩擦面積和碟盤振動量的關係 82
表 5.13 改變摩擦係數和總音壓值的關係 82
表 5.14 改變施力大小和總音壓值的關係 83
表 5.15 改變摩擦面積和總音壓值的關係 83
表 5.16 改變碟盤材質和總音壓值的關係 84
參考文獻

[1] Antti Papinniemi*, Joseph C. S. Lai, Jiye Zhao, Lyndon Loader,Brake squeal: a literature review,Applied Acoustics 63(2002)391-400.
[2] G. Lou, T. W. Wu, Z. Bai,Disk brake squeal prediction using the ABLE algorithm,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72(2004)731-748.
[3] N.M. Kinkaid. O.M. O’Reilly*,P. Papadopoulos,On the transient dynamics of a multi-degree-of-freedom frction oscillator: a new mechanism for disc brake noise,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87(2005)901-917.
[4] H. A. Sherif,Investigation on effect of surface topography of pad/disc assembly on squeal generation,Wear 257(2004)687-695.
[5] Liles G. D.,Analysis of disc brake squeal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SAE Paper, No.891150, 1989.
[6] Spurr RT,A theory of brake squeal,I Mech E Auto Div Proc No. 1. 1961/62. p. 30-40.
[7] Filip Bergman, Mikael Eriksson, Staffan Jacobson,Influence of disc brake topography on generation of brake squeal,Wear 1999;225-229:621-8
[8] Hoffman C. T. ,Damper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or use on disc brake shoe and lining assemblies,AE paper No.880254, 1988.
[9] Lewis TM, Shah P,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rake noise,SAE paper No. 875540, 1987.
[10] Flint J,Instabilities in brake system,SAE paper No. 920432, 1992.
[11] Nossier TA, Said MAR, El Nahas NS, Abu El Fetouh G,Significance of squeal in disc brake design,Int J of Vehicle Design 1998;19(1):124-33.
[12] Matsui H, Murakami H, Nakanishi H, Tsunda Y,Analysis of disc brake squeal,SAE paper No. 920553, 1992.
[13] Murakami H, Tsunada N, Kitamura T,A study concerned with the mechanism of disc brake squeal, SAE paper No. 841233, 1984.
[14] U. von Wagner, T. Jearsiripongkul, T. Vomstein,G. Chakraborty & P. Hagedorn,Brake Sequal : Modeling and Experiments,Nov. 10th , 2005.
[15] K. Shin , M. J. Brennan, J.E. OH , C. J. Harris,ANALYSIS OF DISC BRAKE NOISE USING A TWO-DEGREE-OF-FREEDOM MODEL,May 23 , 2001
[16] J.FLINT,LINING-DEFORMATION-INDUCE MODAL COUPING AS SEQUEAL GENERATOR IN DISTRIBUTED PARAMETER DISC BRAKE MODEL,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2),254(1),1-21.
[17] Dihua Guan, Jinchun Huang,The method of feed-in energy on disc brake squeal,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61(2003)297-307.
[18] Manish Paliwal, Ajay Mahajan, Jarlen Don, Tsuchin Chu, Peter Filip,Noise and vibration analysis of a disc-brake system using a stick-slip friction model involving coupling stiffnes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82(2005)1273-1284.
[19] Peter Hagedorn,Modeling disk brakes with respect to squeal
[20] K. A. CUNEFARE AND A. J. GRAF,EXPERIMENTAL ACTIVE CONTROL OF AUTOMOTIVE DISC BRAKE ROTOR SQUEAL USING DITHER,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2) 250(4), 579-590.
[21] 林慶銘,汽車工程學,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 12 月
[22] 趙志勇、楊成宗,汽車煞車系統 ABS 理論與實際,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5 月
[23] 蔡國隆、王光賢、涂聰賢,聲學原理與噪音量測控制,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 年 4 月
[24] 洪慶章、劉清吉、郭嘉源,ANSYS 教學範例,知城數位科技有限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5 月
[25] 馬大猷,現代聲學理論基礎,科學出版社,2004 年 3 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
 
1. 陳進傳:〈宜蘭鄉土資料書目彙編 -4-〉《宜蘭文獻雜誌》1993.07
2. 陳進傳:〈宜蘭鄉土資料書目彙編 -3-〉《宜蘭文獻雜誌》1993.05
3. 陳進傳:〈宜蘭鄉土資料書目彙編 -2-〉《宜蘭文獻雜誌》1993.03
4. 陳進傳:〈宜蘭鄉土資料書目彙編 -1-〉《宜蘭文獻雜誌》1993.01
5. 陳偉智:〈族群、宗教與歷史--馬偕[George L. Mackay]牧師的宜蘭傳教與噶瑪蘭人的族群論述〉《宜蘭文獻雜誌》1998.05
6. 陳偉智:〈「殖民地統治、人類學與泰雅書寫」--1895年田代安定的宜蘭調查〉《宜蘭文獻雜誌》1997.09
7. 陳偉智:〈吳沙開蘭歷史的形成〉《宜蘭文獻雜誌》1996.03
8. 陳偉智:〈「疾病‧氣候與噶瑪蘭人」--建構十九世紀宜蘭漢人文化史的一個嘗試〉《宜蘭文獻雜誌》1994.05
9. 陳偉智:〈由「茹毛飲血」到「烹調飲食」--十九世紀上半期漢人眼中的噶瑪蘭人〉《宜蘭文獻雜誌》1993.11
10. 陳長城:〈宜蘭仰山吟社沿革〉《臺北文獻直字》1994.09
11. 張振岳:〈從Patohokan儀式看噶瑪蘭人的靈魂信仰〉《宜蘭文獻雜誌》1997.05
12. 張政亮:〈老地圖.話家園.說變遷--從地圖史料看宜蘭行政區劃的沿革〉《宜蘭文獻雜誌》2000.07
13. 張炎憲:〈宜蘭縣史綜論〉《宜蘭文獻雜誌》1996.07
14. 高傳棋:〈宜蘭地區近三、四百年來相關舊地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2000.05
15. 施芳瓏:〈「十種女神一種極致的臉」--宜蘭縣女神信仰分析〉《宜蘭文獻雜誌》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