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6: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含茵
研究生(外文):LIN HAN-YIN
論文名稱: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國語能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mandarin knowledge of 5-years-old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whose mothers from the Southeast Asia
指導教授:林佩蓉林佩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母親之幼兒國語能力
外文關鍵詞:new inhabitants’ childrenthe mandarin knowled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9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3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瞭解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之國語能力,分成兩個部分探討,第一個部分是東南亞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在國語能力方面的差異情形,第二個部分是不同個人背景因素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國語能力的差異情形。各以40位東南亞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為研究對象,使用「樣本配對調查表」、「幼兒國語能力基本資料調查表」、「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幼兒版甲式」和「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乙式」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卡方考驗、單一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章將研究結果加以歸納整理,並提出建議。本研究結果整理以下幾點:

ㄧ、東南亞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之國語能力的差異情形
(一)東南亞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都低於常模樣本;
且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亦低於本籍五歲幼兒。
(二)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語言理解能力低於常模樣本,而本籍五
歲幼兒則無。東南亞新住民母親之五歲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低於本籍五歲幼兒。
(三)東南亞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在口語表達能力都低於常模樣本,但構音
能力表現均優於常模樣本。兩組樣本群在口語表達能力、構音能力表現並無太
大差異。

二、不同個人背景因素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國語能力的差異情形
(一)不同學前教育年限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
和語言理解能力達顯著差異。而口語表達能力和構音能力則無。
(二)不同母親教育的新住民幼兒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語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達顯著差異,父親教育則無。不同父親職業的新住民幼兒在語言發展整體表
現、語言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達顯著差異,不同母親職業則是對其語言發展整
體表現和口語表達能力達顯著差異。不同父母親教育和職業對其構音能力都未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家庭型態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語言發展總體表現、語 言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構音能力方面皆未達顯著差異。
(四)不同母親國籍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語言發展總體表現、語
言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構音能力方面皆未達顯著差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the mandarin knowledge of 5-year-old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whose mothers from the Southeast Asia. Th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difference of the mandarin knowledge between the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and native children with 5-years-old, an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difference of the mandarin knowledge in the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and individual background of the mothers who are from the Southeast Asia.

Taking 40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and native children with five years old respective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ing ' sample mate the questionnaire ', ' the basic materials questionnaire of infant's mandarin ability ', ' preschool language comprehension obstacle test ', ' Tony for Chinese intelligence test infant first edition type ' and ' The 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revised(PPVT-R)' as research methods, all analyses are based o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T-test, one-way ANOVA.

This abstract sums up the research results as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they are as in followings:

1. The difference of the mandarin knowledge between the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and native children with 5-years-old
a :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bility of both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and native children is worse than those of norm age, and the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are even worse than the native children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b : The understanding ability of language of the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is worse than those of norm age, and is also lower than the native children.

c: The verbal expression of our objects is worse than those of norm age, but the articulation abilities is superior than those of norm age. There are no major difference in the verbal expression and articulation abilities between the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and native children.

2. The difference of the mandarin knowledge in the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and individual background of the mothers who are from the Southeast Asia.
a: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year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erbal expression and articulation abilities.

b: The mothers’ educational level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verbal expression while fathers’ education is not so relevant. The fathers’ profess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verbal expression while the mothers’ profess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verbal expression.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rticulation abilities both to different profession and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c: The family type h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verbal expression and articulation abilities in the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d: The mothers’ nationality h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verbal expression and articulation abilities in the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5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東南亞新住民家庭現況.............10
第二節學前兒童語言發展...............18
第三節新住民子女國語能力的相關研究.........25
第四節影響新住民子女國語能力的因素.........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1
第三節 研究樣本之控制變項..............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8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51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54
第七節 研究限制 ..................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東南亞新住民與本籍的五歲幼兒在國語能力之分析與差異情形. ................. 56
第二節 不同學前教育年限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
國語能力差異情形............... 71
第三節 不同父母親教育和職業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國語能力差異情形.............75
第四節 不同家庭型態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在國語能力差異情形.................80
第五節 不同母親國籍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語言能力差異情形..................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6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8
附錄一 研究樣本人數調查表..............104
附錄二 幼兒國語能力基本資料調查表..........105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106
附錄四 訪談班級教師資料整理概要............ 107
圖目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40
圖3-5-1 研究流程圖..................53
表目次
表1-3-1「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分測驗題數在全量表中之比率.8
表2-2-1 語音發展整理表...............22
表3-2-1 東南亞新住民女性結婚登記人數........42
表3-2-2 研究樣本人數分佈..............42
表3-2-3 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之學前教育年限人數分佈.43
表3-2-4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之家庭型態人數分佈....43
表3-2-5新住民母親國籍人數分佈............43
表3-3-1研究對象之年齡平均數差異比較.........44
表3-3-2研究對象的性別組成..............44
表3-3-3全體樣本父母親教育程度............45
表3-3-4全體樣本父母親職業等級............45
表3-3-5全體樣本家庭社經地位等級...........46
表3-3-6兩組樣本群兄弟姊妹數的分佈情形........46
表3-3-7 非語文智力平均數差異比較..........47
表3-3-8 語文智力平均數差異比較...........47
表4-1-1新住民的五歲幼兒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的情形...57
表4-1-2本籍五歲幼兒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的情形.....58
表4-1-3 全樣本與常模樣本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58
表4-1-4 新住民、本籍的五歲幼兒與常模樣本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58
表4-1-5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59
表4-1-6新住民的五歲幼兒之語言理解能力的表現情形...60
表4-1-7本籍五歲幼兒之語言理解能力的表現情形.....60
表4-1-8全樣本與常模樣本在語言理解能力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60
表4-1-9新住民、本籍的五歲幼兒與常模樣本在語言理解能力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61
表4-1-10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在語言理解能力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61
表4-1-11新住民的五歲幼兒之口語表達能力的表現情形..62
表4-1-12本籍五歲幼兒之口語表達能力的表現情形....62
表4-1-13 全樣本與常模樣本在口語表達能力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63
表4-1-14新住民、本籍的五歲幼兒與常模樣本在口語表達能力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63
表4-1-15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在口語表達能力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63
表4-1-16新住民的五歲幼兒之構音能力的表現情形....64
表4-1-17本籍五歲幼兒之構音能力的表現情形......64
表4-1-18全樣本與常模樣本在構音能力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64
表4-1-19新住民、本籍的五歲幼兒與常模樣本在構音能力平均
分數之差異比較...............65
表4-1-20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在構音能力平均分數之差異比較....................65
表4-1-21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之聲母錯誤情形....66
表4-1-22新住民和本籍的五歲幼兒之韻母錯誤情形....66
表4-1-23分測驗二—口語表達—第32題表現情形.....69
表4-2-1不同學前教育年限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語言理解、口語表達、構音能力平均分數的差異情形......67
表4-2-2不同學前教育年限在構音能力表現的情形.....74
表4-3-1不同父母親教育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語言理解、口語表達、構音能力平均分數的差異情形.......76
表4-3-2不同父母親職業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語言理解、口語表達、構音能力平均分數的差異情形.......78
表4-4-1不同家庭型態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語言理解、口語表達、構音能力平均分數的差異情形........81
表4-5-1不同母親國籍在語言發展整體表現、語言理解、口語表達、構音能力之變異數分析...........84
中文文獻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王宏仁(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與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未出版。
王美惠(2005)。新住民女性的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727,25-31。
包美伶(1989)。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與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2,93-119。
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吳培源(1978)。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吳敏而(1995)。語言的發展。載於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221-277。臺北:心理。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7-12。
吳雅玲(2004)。新臺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441,13-17。
周天給(2004)。台灣外籍新娘對婦產科診所就醫評價之研究。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未出版。
林生傳(1994)。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妙玲(2003)。台灣東南亞籍孕產婦妊娠知識、妊娠態度及就醫環境與產前檢查行為之相關探討─以台灣籍孕產婦為對照。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
林美秀(1993)。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衍伸(2005)。談新弱勢友群「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屏縣教育季刊,22,14-17。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淑慧(1983)。國小兒童年齡、認知發展及語言能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雅婷(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
林照真(2004)。還外籍配偶子女一個公道--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天下雜誌,304,172-174。
林燕宗(2004)。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寶貴(1984)。我國四歲至十五歲兒童語言障礙出現率調查研究,教育學院學報,9,119-158。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五南。
林寶貴、吳純純(1993)。台灣區學前兒童哥倫比亞心理成熟量表常模與建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寶貴、林美秀(1993)。學前語言障礙評量表指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林寶貴、錡寶香(1999)。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與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洪宜盈(2004)。跨國婚姻婦女所生育子女之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友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
徐藝華(2004)。他們不是過客--努力紮根的新臺灣子民。師友,441,27-33。
張文宏(1996)。社會學。 臺北:高鼎
張正芬、鍾玉梅﹙1987﹚。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與修訂及其相關研究。教育研究季刊,2,37-52。
張永昑(2003)。由新臺灣與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雙月刊,49,22-23。
張杏如 譚合令 周雪惠 王天苗(1986)。「學前兒童學習能力測驗」第二次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2。
張杏如、譚合令、吳武典、王天苗(1987)。學前兒童學習能力測驗與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37。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4),32-37。
張春興、邱維城(1974)。學前與國小口語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環宇。
張秋慧(2005)。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未出版。
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張貴英(1997)。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37-39。
張顯達(1995)。國語語法的習得歷程。載於曾進興,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
許月琴(2000)。臺北巿五歲兒童特定型語言障礙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許嘉珮(2005)。國小一年級本國籍與外籍女性配偶其子女音韻、語言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郭俐伶(2001)。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陳佩足 陳小雲(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529),78-75。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未出版。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未出版。
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發展與教育問題與探討。國教世紀,217,33-38。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
曾琴蓮採訪(2003)。外籍媽媽VS.另類混血兒。蒙特梭利雙月刊,48,17-21。
曾進興(1995)。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臺北:心理。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友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441,20-25。
黃森泉 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與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79。
黃菁芳(1993)。城鄉地區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與語言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
黃齡瑩(2002)。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未出版。
靳洪剛﹙1997﹚。語言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劉秀琪(2004)。苗栗地區台灣、外籍、大陸育齡婦女育嬰知識、育嬰態度、社會支援與嬰兒生長發育狀況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未出版。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
劉靜蓉(2004)。家庭閱讀環境與幼兒語文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蔡玲雪(2004)。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與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友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未出版。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金河 林忠仁(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錢宗忻(2004)。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
謝慶皇(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
鍾重發(2003)。外籍新娘困境。學前教育,25(10),72。
鍾鳳嬌 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慧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7。
顏麗娟(2006)。板橋地區越南籍新住民子女中文語言發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
譚天瑜(1976)。國小兒童的性別、社會背景及其語言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鐘重發(2005)。化弱勢為強勢--外籍配偶子女的雙語教學。師友,453,74-75。

網路資料
外籍配偶人數統計(92)【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外籍配偶人數統計(93)【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外籍配偶人數統計(94)【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臺外籍人士統計(93)【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臺外籍人士統計(94)【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結婚與新郎與新娘按國籍分--按發生日期統計(93)【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陳中興(2005年08月02日)。新台灣與子嚴重發育遲緩。中華日報。2005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cdns.com.tw/
嘉基:新台灣與子九成出現邊緣化遲緩現象(2004年11月17日)。中華日報。2005年09月20日,取自http://www.cdns.com.tw/

英文文獻
Anderson, R. C., Hibert, E. H., Scott, J. A. & Wilkinson, I. A. (1985). Becoming a nation of reader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reading. I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Bloom,L.,& Lahey,M.(1978).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disorder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Brown, R.(1973). A first language: the early stage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Carrol,j.b.(1964).Language and Though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Hall.
Craig, G.J.(1980). Human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pntice-Hall, Inc.
Johnson, D.B. (1980). The relationship of verbal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to level of ntellectual function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 41, 2016A
Marjoribank, K. (1987). Ability and attitude correlat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family-group differ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171-178.
Palmer, J.M.&yants, P.A.(1990). Survey 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Baltimore:Wlliams & Wilkins.
Paul, K.N.(1992).The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laterborns in a rural. Florida community(Doctoral 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92).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national,53,05A.
Piaget, J.,& Inhelder, B.(1924).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Y.:Basic Books
Rescorla, L.(1984). Language delay in 2-year-olds. Portions of paper were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i o Infant Studies,4th,New Youk.(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55 325)
Sachs,J. (2005).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infancy.In Gleason,J.B.(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7th ed)(pp.39-71).New York:Macmillan.
Van Riper, C.& Emerick, L.(1984).Speech Correction: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pathology and Audiology. N.J.:Prentice-Hall.
Wiig,E.H.,&Semel,E.M.(1984).Langyage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for the learning disabled.Columbus:A Bell & Howe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鍾鳳嬌 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慧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7。
2. 黃森泉 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與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79。
3. 賴金河 林忠仁(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4. 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發展與教育問題與探討。國教世紀,217,33-38。
5.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4),32-37。
6. 張杏如 譚合令 周雪惠 王天苗(1986)。「學前兒童學習能力測驗」第二次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2。
7. 張永昑(2003)。由新臺灣與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雙月刊,49,22-23。
8.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
9.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友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10. 林照真(2004)。還外籍配偶子女一個公道--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天下雜誌,304,172-174。
11. 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2,93-119。
12.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727,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