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王宏仁(2002)。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與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未出版。
王美惠(2005)。新住民女性的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727,25-31。包美伶(1989)。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與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2,93-119。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吳培源(1978)。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吳敏而(1995)。語言的發展。載於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221-277。臺北:心理。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7-12。
吳雅玲(2004)。新臺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441,13-17。
周天給(2004)。台灣外籍新娘對婦產科診所就醫評價之研究。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未出版。林生傳(1994)。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妙玲(2003)。台灣東南亞籍孕產婦妊娠知識、妊娠態度及就醫環境與產前檢查行為之相關探討─以台灣籍孕產婦為對照。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林美秀(1993)。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林衍伸(2005)。談新弱勢友群「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屏縣教育季刊,22,14-17。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淑慧(1983)。國小兒童年齡、認知發展及語言能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林雅婷(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
林照真(2004)。還外籍配偶子女一個公道--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天下雜誌,304,172-174。林燕宗(2004)。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林寶貴(1984)。我國四歲至十五歲兒童語言障礙出現率調查研究,教育學院學報,9,119-158。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五南。
林寶貴、吳純純(1993)。台灣區學前兒童哥倫比亞心理成熟量表常模與建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寶貴、林美秀(1993)。學前語言障礙評量表指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林寶貴、錡寶香(1999)。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與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洪宜盈(2004)。跨國婚姻婦女所生育子女之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友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徐藝華(2004)。他們不是過客--努力紮根的新臺灣子民。師友,441,27-33。
張文宏(1996)。社會學。 臺北:高鼎
張正芬、鍾玉梅﹙1987﹚。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與修訂及其相關研究。教育研究季刊,2,37-52。
張永昑(2003)。由新臺灣與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雙月刊,49,22-23。張杏如 譚合令 周雪惠 王天苗(1986)。「學前兒童學習能力測驗」第二次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2。張杏如、譚合令、吳武典、王天苗(1987)。學前兒童學習能力測驗與修訂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37。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4),32-37。張春興、邱維城(1974)。學前與國小口語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環宇。
張秋慧(2005)。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未出版。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張貴英(1997)。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37-39。
張顯達(1995)。國語語法的習得歷程。載於曾進興,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
許月琴(2000)。臺北巿五歲兒童特定型語言障礙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許嘉珮(2005)。國小一年級本國籍與外籍女性配偶其子女音韻、語言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郭俐伶(2001)。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陳佩足 陳小雲(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529),78-75。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未出版。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未出版。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發展與教育問題與探討。國教世紀,217,33-38。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曾琴蓮採訪(2003)。外籍媽媽VS.另類混血兒。蒙特梭利雙月刊,48,17-21。
曾進興(1995)。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臺北:心理。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友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441,20-25。
黃森泉 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與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79。黃菁芳(1993)。城鄉地區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與語言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黃齡瑩(2002)。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未出版。靳洪剛﹙1997﹚。語言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劉秀琪(2004)。苗栗地區台灣、外籍、大陸育齡婦女育嬰知識、育嬰態度、社會支援與嬰兒生長發育狀況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未出版。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劉靜蓉(2004)。家庭閱讀環境與幼兒語文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蔡玲雪(2004)。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與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友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未出版。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金河 林忠仁(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錢宗忻(2004)。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謝慶皇(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鍾重發(2003)。外籍新娘困境。學前教育,25(10),72。
鍾鳳嬌 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慧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7。顏麗娟(2006)。板橋地區越南籍新住民子女中文語言發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譚天瑜(1976)。國小兒童的性別、社會背景及其語言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鐘重發(2005)。化弱勢為強勢--外籍配偶子女的雙語教學。師友,453,74-75。
網路資料
外籍配偶人數統計(92)【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外籍配偶人數統計(93)【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外籍配偶人數統計(94)【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臺外籍人士統計(93)【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臺外籍人士統計(94)【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結婚與新郎與新娘按國籍分--按發生日期統計(93)【資料檔】。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陳中興(2005年08月02日)。新台灣與子嚴重發育遲緩。中華日報。2005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cdns.com.tw/
嘉基:新台灣與子九成出現邊緣化遲緩現象(2004年11月17日)。中華日報。2005年09月20日,取自http://www.cdns.com.tw/
英文文獻
Anderson, R. C., Hibert, E. H., Scott, J. A. & Wilkinson, I. A. (1985). Becoming a nation of reader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reading. I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Bloom,L.,& Lahey,M.(1978).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disorder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Brown, R.(1973). A first language: the early stage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Carrol,j.b.(1964).Language and Though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Hall.
Craig, G.J.(1980). Human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pntice-Hall, Inc.
Johnson, D.B. (1980). The relationship of verbal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to level of ntellectual function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 41, 2016A
Marjoribank, K. (1987). Ability and attitude correlat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family-group differ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171-178.
Palmer, J.M.&yants, P.A.(1990). Survey 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Baltimore:Wlliams & Wilkins.
Paul, K.N.(1992).The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laterborns in a rural. Florida community(Doctoral 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92).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national,53,05A.
Piaget, J.,& Inhelder, B.(1924).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Y.:Basic Books
Rescorla, L.(1984). Language delay in 2-year-olds. Portions of paper were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i o Infant Studies,4th,New Youk.(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55 325)
Sachs,J. (2005).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infancy.In Gleason,J.B.(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7th ed)(pp.39-71).New York:Macmillan.
Van Riper, C.& Emerick, L.(1984).Speech Correction: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pathology and Audiology. N.J.:Prentice-Hall.
Wiig,E.H.,&Semel,E.M.(1984).Langyage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for the learning disabled.Columbus:A Bell & Ho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