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07: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凱琳
研究生(外文):HSU KAI LIN
論文名稱: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與學習表現之探討~以景美仙跡岩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Biodiversity-in Jingmei Nature Trail-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Elementary School 5th Graders
指導教授:賴慶三賴慶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生物多樣性教學環境教育戶外教學
外文關鍵詞:Biodiversity teachingEnvironmental educationFieldtrip activ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3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一、探究學生在「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的學習表現,二、探究學生在實施「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表現,三、探究學生環境態度及行為的表現,四、探究教學者在教學研究歷程的教學成長。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選自於臺北縣新店市某國小5年級的4個班級,共140位學童,分成實驗組2班控制組2班進行準實驗研究,實施期間為六週,實驗組融入生物多樣性教學,控制組進行一般教學作為比較。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自編「生物多樣性學習成就測驗」、「環境態度及行為量表」,於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實施前後進行前、後測,並以得分結果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再分析「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期末測驗卷學童的成績表現,是否會因為融入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有所不同。
研究結果發現,在「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後,接受生物多樣性教學的學童獲得生物多樣性概念,而進行一般教學的學童,在生物多樣性整體性的概念上並無增強。另外,實驗組的學童在「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後,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表現亦也得以增強,尤其於生物單元的表現更為顯著。在環境態度與行為的表現上,實驗組的學童在教學前後的表現,也因為生物多樣性教學的融入而有所提升。在教師教學歷程成長方面,在教學長成上發現多媒體教學、戶外探索、適當回饋及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提升學習興趣,且研究者的課程設計能力有所增進,課程實施後,研究者發現小學階段是可以融入生物多樣性議題,最後,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困難也都有找到因應的解決策略,使教學者獲得許多成長。
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如下:生物多樣性課程應納入國小正規課程並成立一生物多樣性課程發展小組發展台灣生物多樣性教材,並著手進行校園生物多樣性調查,以利生物多樣性的推廣。
The purposes of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find out:
1.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towards ‘Biod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
2.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 towards Nature & Technology domain after biod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administered.
3. students’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s environment.
4. teachers’ self-improvement along with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is study, students from 4 classes, overall 140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name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contained 70 students and went through a six-week biod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 Biodiversity teaching was integr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was implemen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were teacher-made “Biodiversity Achievement Test”、“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Scale” A pre-test and a post-test were administe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Biod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 on both groups. The results were further undergone ANCOVA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also compared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Nature & Technology domain final exam” to find out whether biodiversity activity course has influenced the result.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can be fourfold/summarized as follows:
To begin wit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general concept of the idea: biodiversity, has prominent, after they undertook biod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 However,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show an enhancement of the concept. Secondly, students demonstrate an increase on Nature & Technology domain learning outcome after the biod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 was administered, particularly in biological related units. Thirdly,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have positive effects due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teaching activities. Fourthly, concerning teacher improvement, the research leads to a short conclusion that, curriculum design needs to be well planned and carefully adjusted, so as to elaborate its full potential. Finally, the study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 biodiversity issues and activities be integrated into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learning; media teaching, fieldtrip activities, appropriate feedback, and group discussions can also be implemented on helping teachers come out with better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them to solve teaching difficulties in their teaching.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Biodiversity activity course should be arranged in formal school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should also be established so as to further publish textbooks, conduct campus research, and popularize the concept of biodiversity.
中 文 摘 要 i
英 文 摘 要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生物多樣性內涵 7
第二節 生物多樣性教育及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環境教育及相關研究 28
第四節 仙跡岩自然步道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48
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設計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資料蒐集及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學童生物多樣性學習表現 65
第二節 學童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表現 82
第三節 學童對環境態度及行為的表現 90
第四節 教學者的教學成長 9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5

附 錄 121
附錄一 控制組教學活動設計 121
附錄二 實驗組教學活動設計 124
附錄三 實驗組生物多樣性活動設計詳案 128
附錄四 生物多樣性學習成就測驗 133
附錄五 學習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前測卷) 139
附錄六 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態度及行為問卷 143
附錄七 生物多樣性學習手冊 147
附錄八 學生回饋單 164
附錄九 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教師省思記錄 165
附錄十 生物多樣性教學課程教學檢核表 166

表2-1-1 生物多樣性定義及特點 10
表2-1-2 傳統物種保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之區別 15
表2-2-1 生物多樣性正規教育:各級學校 18
表2-2-2 非正規教育執行或推行機構 19
表2-2-3 自然與生活科技與生物多樣性概念關聯性 21
表2-2-4 參與生物多樣性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之大專院校系所 23
表2-2-5 生物多樣性教育研習活動 24
表2-2-6 生物多樣性教育相關教材 25
表2-2-7 生物多樣性教育相關研究 25
表2-3-1 環境教育融入課程之相關研究 34
表2-3-2 環境教育戶外教學相關研究 35
表2-5-1 仙跡岩的植物資源 43
表2-5-2 仙跡岩的動物資源 44
表3-1-1 研究對象樣本統計表 47
表3-2-1 準實驗研究設計 48
表3-3-1 實驗組與控制組課程內容之差異 52
表3-4-1 學習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 54
表3-4-2 鑑別度評鑑標準表 55
表3-4-3 生物多樣性學習成就測驗預試結果 56
表3-4-4 生物多樣性學習成就測驗修改後差異處 57
表3-4-5 期末測驗卷配分情形 58
表3-4-6 生物部分試題之雙向細目表 59
表3-5-1 質性資料編碼 62
表3-5-2 研究內容對照表 63
表4-1-1 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結果摘要表 65
表4-1-2 兩組生物多樣性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結果摘要 66
表4-1-3 兩組生物多樣性後測之受試者效應檢定(共變數) 66
表4-1-4 兩組生物多樣性後測平均分數及調整後分數 67
表4-1-5 兩組學習成就測驗分項得分結果摘要 68
表4-1-6 學童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結果摘要(分項) 68
表4-1-7 兩組生物多樣性各分項後測受試者效應檢定(共變數) 69
表4-1-8 兩組生物多樣性各分項後測平均分數及調整後分數 70
表4-1-9 兩組分項三詹森-內曼法摘要表 71
表4-1-10 分項三之後測兩組組內迴歸係數相交點及差異顯著點 71
表4-2-1 兩組期末測驗及生物部分得分結果 82
表4-2-2 學童四下自然學期成績 83
表4-2-3 兩組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結果摘要(期末測驗成績) 83
表4-2-4 兩組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結果摘要(生物部分) 83
表4-2-5 兩組期末測驗之受試者效應檢定(共變數) 84
表4-2-6 兩組生物部分之受試者效應檢定(共變數) 84
表4-2-7 兩組成就測驗平均分數及調整後分數 85
表4-3-1 兩組環境態度與行為量表前後測得分結果摘要表 90
表4-3-2 兩組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結果摘要 91
表4-3-3 兩組環境態度與行為後測之受試者效應檢定(共變數) 91
表4-3-4 兩組環境態度與行為後測平均分數及調整後分數 92
表4-3-5 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前後測平均得分 92
表4-3-6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環境態度及行為分量) 93
表4-3-7 環境態度及行為分量後測受試者效應檢定(共變數) 94
表4-3-8 環境態度及行為分量後測平均分數及調整後分數 95

圖2-2-1 生物多樣性概念之發展 20
圖2-3-1 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 30
圖2-3-2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 31
圖2-4-1 仙跡岩步道登山口及相關位置圖 39
圖2-4-2 為仙跡岩步道路線圖。 41
圖3-2-1 研究架構圖 49
圖3-2-2 研究步驟圖 51
圖3-3-1 生物多樣性教學架構 53
圖3-4-1 五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牛頓版本之課程架構 58
圖4-1-1 分項三之兩組組內迴歸線 72
圖4-1-2 St1304學童物多樣性海報 78
圖4-1-3 St0821生物多樣性海報 79
圖4-1-4 St1325生物多樣性海報 79
一、中文部分

中華自然步道協會網頁(無日期)。認識我們。2005年9月16日取自於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佩蓮(1995)戶外教學教師成長團探索。教師天地,75,12-22。
王雅珍(2003)。臺北市自來水園區戶外環境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對象。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主婦聯盟(1993)。仙跡岩自然步道解說手冊。臺北: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
主婦聯盟網站(無日期)。生活與休閒~自然步道。2005年9月30取自於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recreation/nature/trail_.htm
石長泰(2000)。跨進生物權意識的新時代。臺北:教育部。
生物多樣性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推動辦公室網頁(無日期)。各校執行成果。2006年4月30日取自於http://140.127.11.121/diversity/all.htm
朱仙麗(2003)。台灣的自然步道。臺北:遠足文化。
江增雄(2004)。苗栗縣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利用鄉土教學資源實施戶外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行政院農委會(2000)。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草案。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行政院農委會(2001)。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何源三(2004)。特有生物中心在生物多樣性保育扮演的角色。自然保育季刊,47,6-18。
吳海音(2002)。生物多樣性概念在保育規畫上的落實-以保護區的選取為例。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1-3。
吳海獅、梁貴梅、金振寧譯(2002)。美國國家生物多樣性手冊。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呂光洋(1998)。生物多樣性教育。生物多樣性前瞻性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李崑山(2006)。築一個戶外教學的夢 : 國小戶外教學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創意教材。
周弘昌(1994)。生物多樣性在環境教育中的角色。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83學年度會員大會會議手冊。
周東山(1997)。教育測量與統計。臺北:五南。
周曾銓(2000)。生命科學回歸社會。生物多樣性季刊,1,14-15。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2)。(David C. Engleson & Dennis H. Yockers原著)。環境教育課程規劃。臺北:五南。
林佑倍(2005)。生物多樣性教育內涵架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與鳥松濕地鄰近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清山(200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
林慧容、盧秀琴(2005)。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戶外教學之研究~以台大農場水生池及傅園為例。環境教育學刊,4,131-158。
林曜松(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之省思。環境教育季刊,38,1-6。
林曜松、趙榮台(1998)。維護生物多樣性與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前瞻性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金恆鑣(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環境教育季刊,38,7-16。
徐國士(2002)。生物多樣性總論。科學研習,41(3)。6-7。
徐國士、呂勝由(1984)。臺灣的稀有植物。臺北:渡假出版有限公司。
徐國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的環境認知、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影響變項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婁序平、謝鼎薰(2005)。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應用。生物多樣性專刊。臺北: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學會。
張安琪(2004)。自然步道戶外教學之研究—以陽明書屋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憲庭(2005)。融入式環境教育之意義與層面。國教之友,56(2),30-39。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許文聖(1979)。自然步道簡介。台灣林業,5(8),27-28。
許謐穎(2002)。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陳立偉(2004)。從自然科戶外教學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能力的改變。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根深(1996)。鄉土教材研究專輯。臺北:景興國小。
陳揚文、蔡惠卿、許毅璿(2003)。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基礎篇教師手冊。臺北:行政農業委員會。
彭鏡毅譯(2002)。(Peter H. Raven原著)。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自然保育季刊,40,6-15。
曾俊明(2003)。田園小學高年級實施校本統整課程戶外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9)。談統整課程~以九年一貫社會科為例。邁向課程新紀元下冊。臺北﹕教研學會。
黃運忠、盧秀琴(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3,87-112。
楊仁理、彭玉美(2002)。生物多樣性在北縣~Biodiversity in Taipei。臺北:臺北縣教育局。
楊志文(2004)。貴子坑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明文。
楊冠政(1998)。文海環境科學叢書02~環境教育。臺北:國立編譯館。
臺北市建設局市民休閒網(無日期)。仙跡岩親山步道。2005年9月30日取自於http://www.dortp.gov.tw/rdortp/guide06_02.htm
趙榮台(1998)。「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發展。生物多樣性前瞻性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農委會。
趙榮台(1999)。生物多樣性公約。教師及公務人員生物多樣性及永續發展研習班---海洋生物多樣性。1-12。
趙榮台(2005)。生物多樣性概述。生物多樣性專刊。臺北: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學會。
劉子銘(2002)。台灣原住民與生物多樣性—以雅美人為例。生物多樣性季刊,4,60-61。
劉威男(2004)。一個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潘才石(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土壤生態環境教學模組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輝毅(2004)。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課程之試驗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盧秀琴(1995)。仙跡岩的植物介紹及教學活動設計。國民教育,36(1),53~61。
盧淑妃(主編)(2002)。生物多樣性教學手冊。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薛絢譯(1999)。(Kellert, Stephen R. 原著)。生命的價值 :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社會關係。臺北市 : 正中。
薛達元、王禮嬙、周澤江、鄭允文譯(1993)。(McNeely, J. A. , Miller, K. R. , Reid, W. V. , Mittermeierr, R. A. & Werner T. B. 原著)。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臺北:地景。
謝水南、楊孟麗譯(2003)。(Fraenkel J. R. & Wallen N. E.原著)。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龐中培譯(2000)。(Eldredge原著)。生命的危機:人類與生物多樣性的平衡。臺北:寰宇。
二、西文部分
Dobson, A. P. (1998). Conservation and biodiversity. New York : W. H. Freeman & Company.
Dreyfus, A. , Wals, A. E. J. & van Weelie, D. (1999). Biodiversity as a postmordern them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4,155-175.
Grant, T. (1998). Wh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good educ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05, from http://www.geoec.org/resources/envedu-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rtland, Maine: J. Weston Walch.
Lindemann-Matthies, P. (2002). The influence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on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biodivers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3(2), 22-31.
Wilson, E. O. (1988). The current stat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Washington, D.C. Mass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ilson, E. O. (1992). The diversity of lif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P. M. (1997). Biodiversity as the sourc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 A new look at biodiversity values. Environmental Values. 6, 251-268.
Zedan, H. (2005). Insights : Biodiversity essential for existence of life.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05, from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 goodedu.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