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主計處(2000)。國人響應祥和計畫參與志願服務對概況分析。
內政部統計處 (1998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1995)。認識志願服務。訓育研究,34(2),11-14。
尤詒君 ( 1996 )。雙工作家庭的家務事分工—一個質化分析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 完 ( 2002 )。國民小學義工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調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王保進(2002 )。視窗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惠元 ( 2000 )。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以參與社區發展協
會的女性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貴瑛 ( 2001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學校義工為例。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姬(1997)。中老年婦女志工生活經驗之探討-以「臺大醫院常德會」婦女志工為
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容(1992)。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模式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井敏珠 ( 1992 )。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88)。志願服務工作手冊。南投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99)。台灣省民眾對擔任志願服務工作及捐款意向調查報告。
南投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
台北市家長協會 ( 1999 ) 。關於台北市家長協會。家長聯報,6,1。
石淑惠(1996)。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任秀媚 ( 1984 )。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慶春 ( 1989 )。婦女就業對家庭的影響及未來可能發展。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
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26-34。
邢小萍(1994)。成年婦女參與繼續教育活動及其家庭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又慧(1994)。社會福利機構管理及運用志工方案之評估研究--以台北市心路文教基
金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寶靜、陳景寧 ( 2000 )。女性家屬照顧者的處境與福利建構。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台北:女書文化。
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宛澍 ( 1996 )。女人的網絡建構女人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台大建
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 (1987)。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社區發展季刊,37,26-34。李美枝 (1998)。性別角色面面觀。台北:聯經。
何淑慧 ( 1989 )。從婦女社會參與看女性角色。社區發展季刊,46,64-73。
余 嬪 ( 1999 )。婦女與休閒文化。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
台北:心理。
宋世雯 ( 2000 )。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利百芳(2004)。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小為例。中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惠、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秋莉 ( 1995 )。國民中學義工協調者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慎(1988)。台北市婦女團體成員參與動機與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寧遠 ( 1998 )。由家庭支持談老人福利--以高雄市為例。社會建設,90,62-79。社會工作辭典(1990)。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編。
邱文仁(2003)。全球女性大調查。ELLE 雜誌,145,202-208。
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
分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書璇 ( 1993 )。已婚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內外控取向與壓力調適方式之研究。
中華家政,22:68-75。
林乃慧 ( 1998 )。高雄市職業婦女生涯發展、教育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利俐(2002)。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林美和(1997)。女性觀點的成人教育婦女課程成人教育。社會教育期刊,37,9-15。林瑩昭 ( 1995 )。成人繼續教育-婦女教育。台南家專學報,14,213-230。
林美珠(1994)。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海清 ( 1990 )。學校義工制度探微。師友月刊,280,24-26。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瓊雲(1986)。建立志願服務工作的完整體系。社會建設,57。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福財等合譯(2003)。學校與社區關係。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洪麗玲 ( 1999 )。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孋娟(1984)。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福元(2000)。家庭、學校與社區。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孫鳳吟(2003)。故事媽媽的社會支持之探究—以高雄縣「中崙社區快樂故事劇
團」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1991)。加強推行家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功能計畫。
台北:教育部。
陳玉安(2003)。學校女性義工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社會參與再定義。社區發展季刊,38,59-64。陳志福(1990)。國小實施家長義工制度推展途徑之研究。高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瑩 ( 1991 )。台北市已婚婦女的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焦慮症狀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秋蓉 ( 2001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溪 ( 1994 )。義工制度在校園。師友,330,37-39。
陳武宗(1983)。台灣志願服務之發展現況與展望。東海社會工作學刊,73。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陳景堂 ( 2004 )。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入門與應用。台北:儒林書局。
陳皎眉 (1989 )。從性別差異的研究看女性角色的變遷與突破。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
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
陳雅媺 ( 2000 )。二度就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儀珊(1989)。婦女志願工作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許世雨(1992)。非營利部門對公共行政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瑛珍 ( 2002 )。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淑卿 ( 1998 )。二度就業婦女的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張月芬(2003)。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明侃 ( 1998 )。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會參與校務運作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其嫻 ( 1993 )。台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4)。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芬(2002)。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活動需求動機與障礙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瀞文 ( 1999 )。參與讀書會之成年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
黑幼龍(1971)。如何辦理自願服務—領導人才訓練叢書之八。台中:光啟出版社。
黃永明(1998)。大學生參與少年福利志願服務之選擇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幸(1994)。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昆輝 ( 1995 )。邁向廿一世紀婦女政策系列研討會(一)。婦女問題的檢視與前瞻。
內政部,4-5。
黃富順 ( 1992 )。婦女教育的意義、目的、發展與實施。載於教育部委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1-19。台北:師大書苑。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志願工作者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
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曼婷(2001)。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 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
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慧(1992)。我國成人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
學會主編,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曾月菊 ( 2003 )。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源與壓力因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曾春霞 ( 1999 )。台中市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敏 ( 2002 )。女性參與教育事務歷程之研究-以舊社國小社區造校運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進勤 ( 1995 )。 從實務面談婦女的社區參與:以高雄市社區婦女為例。社區發展季刊,71,72-80。曾華源、郭靜晃( 2000 )。志工人力資源的開拓與整合─以美國志工中心的做法為
借鏡。社區發展季刊,89,128-144。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曾艷秋 ( 2002 )。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
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 瑩 ( 1992 )。婦女教育與國家發展。教育部社教司主編。成人教育與國家發展。台
北:師大書苑,89-120。
楊美惠 ( 1989 )。世界婦女思潮與婦女現況—從聯合國「婦女十年」說起,當今婦女角
色與定位。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
詹秋薇 ( 1997 )。台北市國中義工家長參與的現況與發展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雅(2002)。女性參與學校父母成長團體其增能歷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宗馨(1990)。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毓秀 ( 2000 )。 女性、國家、公民身分:歐美模式、斯堪地那維模式與台灣現況的
比較。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劉德勝 ( 1996 )。義工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節流。載於劉德勝主編,八十五年度文化
機構義工幹部研習會成果報告。44-48。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馮 燕 ( 1992 )。我國婦女成長教育的學習需求。載於教育部委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79-122。台北:師大書苑。
趙守博(1986)。志願服務工作應有的工作重點及推行要領。社教年報,83-89。
台灣省政府。
廖宮凰(2004)。婦女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添發(2002)。校園說故事義工活動現況與推展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
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慧玲主編(2000)。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台北:台灣師大。
蔡文輝 ( 1985 )。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秀美(1999)。邁向兩性平等社會的婦女教育:反思與前瞻。成人教育,52,27-28。蔡美玉(2001)。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漢賢(1982)。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漢賢(1991)。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簡加妮 ( 2001 )。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影響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寶鳳 ( 1993 )。成年婦女生涯轉變之相關因素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3,235-250。台北:時報文化。
謝秀芬 ( 1997 )。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46。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蘇秀玉 ( 1988 )。台北市成年婦女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信如(1984)。 兩性的平等與人力的開發—談現代家庭主婦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30。蘇信如(1985)。 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癸玲 ( 1998 )。 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
鍾任琴(1990)。救國團基層社會團務組織氣氛與義務工作同志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蕙馨 ( 1989 )。台灣婦女成長團體:女性意識的本土變奏。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
台北:國際崇她社台北三社。
顧燕翎主編 ( 2001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鄒靜宜 ( 1993)。高雄市特殊境遇婦女生活適應、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Anne, W. D. (1995). Redefining parent involvement to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for chang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Beutell,N. J., & Greenhaus, J. H. (1982).Interrole conflict among married women:The
Influence of husband and wife characteristice on conflict and co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1(1), 99-110.
Chodorow, N. ( 1978 ).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sts, M. (1994). Women’s Education.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Dinnerstein, Leonard. (1977). The Americanization of the synangogu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82(1), 1820-1870.
Ferree , M. M. ( 1991 ). The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Two-Earner Marriages: Dimensions of Variavility and Change, J. of Family Issues,12(2), 158-180.
Firestone, S. (1970 ).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Jack Hailey(1977),Parent Involvement,Piedmont:Alpha Plus Corporation
Kaplan , Leonard.Ed. ( 1992 ). Education and the Family.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Reston, VA.
Maslow.A.H (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U.S.A:Harper & Row。
Miller, Jean Baker (1976 ). 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鄭至慧等譯(1997)。台北:女書出版。
Sale, E. (1978). Women’s Adult Development. In I.H.216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 (4), 11-36.
Swick, K. J. (1992). Teacher-parent partnerships (Report No. EDO-PS-92-12).
Thelma Harmas & Judy Smith (1975).Changes in parent Teacher Expectation in Cooperative Preschools.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 IL: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1 149)
Walker, N. (1999). Tips for single moms. Ebony, 54(5), 120-123.
Will, T. A. (1985). Supportive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he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