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21: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福成
研究生(外文):yu fu cheng
論文名稱:探究教學模式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鄉土學習成效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models on Elementary Students’ Learning of Local-Culture Materials Integrated in Social Studies Courses
指導教授:郭金水郭金水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探究教學鄉土教育社會學習領域
外文關鍵詞:Inquiry TeachingLocal-Culture EducationSocial Stud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12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摘 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探究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在鄉土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之影響情形。採準實驗設計之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選取五年級學童三班,隨機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及控制組。
本研究有以下幾點發現:
1. 實驗組、對照組及控制組等三組在教學後,在整理資料的能力以及鄉土知識測驗分數上沒有顯著的差異。其原因在於學童長期接受傳統式的教學,熟練課本與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容,不習慣於資料的整理。而且傳統教學透過教師引導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對教材的深入了解,在教材上的組織架構、條例較為清楚。
2. 實驗組、對照組等二組在教學前後,批判思考能力得分有顯著的差異。而實驗組、對照組及控制組等三組在教學後,三組之間的批判思考能力得分有顯著的差異,實驗組的表現優於對照組的表現,而對照組的表現又優於控制組的表現。因為探究式教學強調個人主觀的建構知識而非客觀的背誦知識,適時的提供機會給學生表達他們的觀點,分享他們的經驗,再重新組織建構他們的概念,讓學生透過相互合作的方式,主動排解問題,達到更有效的批判思考教學。
3. 實驗組在教學後,批判思考能力得分與鄉土知識測驗分數有中度正相關。顯示批判思考能力的獲得有助於學業成就。
4. 接受探究教學的學童在學習興趣、思考活動與學習態度的表現優於接受傳統講述教學的學童。因為主動學習著重在發展學生的技能和探索價值觀念和態度,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變成主動的參與者。同時學生真正去思考,自行發現和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model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culture education integrated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studies at one elementary school.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The subjects were fifth- grade students placed in three groups: an experimental group, a comparis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Several research findings were drawn from the study.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ree groups’ performances on their local-culture test and data-organizing test. The reason is that sample students are used to their teachers’ lectures enhancing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materials rather than their ability of gathering data.
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received higher scores than other groups did on the critical-thinking test. Where the students receiving student-guided inquiry or teacher-guided inquiry teaching significantly developed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The reason is that inquiry-based teaching emphasizes student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rather than their fact memorization. The students are provided with ample opportunitie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with others, and reorganize their concepts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
3.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critical-thinking test score and local-culture test score.
4. The students receiving inquiry-based teaching were more involved in their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more likely to develop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e reason is that inquiry-based teaching motivates students to become active learners.
目 錄
摘要 Ⅰ
目錄 Ⅲ
表目錄 Ⅴ
圖目錄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下的鄉土教育 9
第二節 探究教學的相關理論 13
第三節 探究教學的應用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流程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數 35
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實驗設計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4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第一節 不同教學法學童在整理資料能力得分的比較分析 67
第二節 不同教學法學童在批判思考能力得分的比較分析 70
第三節 不同教學法學童在鄉土知識能力得分的比較分析 79
第四節 批判思考能力與鄉土知識相關之分析 82
第五節 不同教學模式學童在學習活動表現的情形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書目 111
附錄 117
附錄一:專家效度名單 117
附錄二:台灣各縣市小麥種植分佈圖 118
附錄三:台中縣各鄉鎮市小麥種植分佈圖 119
附錄四:台中縣各鄉鎮市意苡種植分佈圖 120
附錄五:台灣各縣市薏苡種植分布圖 121
附錄六:台中縣各鄉鎮小麥種植面積一覽表 122
附錄七:台中縣各鄉鎮薏苡種植面積一覽表 123
附錄八:台灣省各縣市小麥種植面積一覽表 124
附錄九:台灣省各縣市薏苡種植面積一覽表 125
附錄十:整理資料能力評量表 126
附錄十一:批判思考能力測驗前測 127
附錄十二:批判思考能力測驗後測 129
附錄十三:鄉土知識預試試題分析 131
附錄十四:鄉土知識預測試題 132
附錄十五:鄉土知識前測正式試題 134
附錄十六:鄉土知識後測正式試題 136
附錄十七:主動學習訪談綱要 138
附錄十八:學習意見調查表 139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大雅鄉公所(1995)。大雅鄉志。大雅鄉。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4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郁文(2003)。科學探索活動及高層次思考對國中生科學素養影響之探究~以[生物科技大未來]為活動設計主題。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鳳敏(2004)。社區行動課程之建構-互動俗民誌取向(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55,1-15。
王耀誼(2002)。在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中,國中學生資訊素養之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明隆(2003)。鄉土教育網路教材的發展建置。國教天地,153,29-38。
吳驥(1996)。探究-發現式教學與素質教育的實施。教育科學研究,4,10-13。
李坤崇(2004)。修訂Bloom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8-127。
李明堂、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學科-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
周連清(1998)。德國鄉土課程及其變革。國教輔導,37(4),23-27。
林永青(2003)。不同教學法及心智能力與兒童地科概念認知層次的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瑞榮(2000)。國小鄉土教材的評鑑與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3(3),73-90。
林寶山(1992)。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寶山(1994)。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寶山譯(1992),John Dewey 原著。民主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
邱廣興(2003)。探究教學在資訊融入自然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侯政宏(1995)。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太陽視運動」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5,641-662。
洪榮昭(1997)。探究式模組化教學設計策略。教育研究資訊,5(3),95-111。
倪葆真(1996)。農漁產業文化發展現況及輔導方向。臺灣農業,32(1),83-91。
夏黎明(1991)。鄉土的結構—方法論的探討。台東師院學報,3,172~181。
徐福學(2001)。美國探究教學研究30年。全球教育展望,8,62-68。
張玉成(1992)。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台北:五南圖書。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4)。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曹治中(1998)。鄉土與世界:地理教育的透視。國民教育,38(5),12-15。
郭生玉(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禎祥(1994)。多元文化與藝術教育(I)。美育,49,41-46。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突破。高雄:麗文。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文化。
陳添球(2002)。國小鄉土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內容分析。花蓮師院學報,15,53-81。
陳膺宇(1994)。批判思考運動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141-171。
陳麗華(1996)。適應VS參與---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公民。康軒教育雜誌,26,8。
單文經(1997)。美國中小學實施鄉土教育的作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139-162。
彭森明(1996)。實作評量理論與實際。教育資料與研究,9,44-48。
黃志賢(2003)。科學探究教學模組對國小中年級兒童科學本質觀影響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政傑(1995)。國中小鄉土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展望,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引言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十日。
黃淑卿(2004)。利用探究教學提昇國一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新發(198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2-7。
楊思偉(1995)。日本小學課程中的鄉土課程。比較教育通訊,37,57-66。
溫明麗(1986)。理性、詮釋與多元文化教育:辯證性對話。發表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辦,1996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改革--從傳統到現代。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
蔡宏進(1996)。臺灣城鄉關係的問題與展望。臺灣經濟,235,1-15。
賴慧玲(2002)。教學模式。台北:五南圖書。
謝雨生(2000)。台灣鄉村社區發展變遷。現代化研究,22,75-93。












西文參考書目

Allen, R. R. & Rott, K. R. (1969). The nature of critical think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36861)
Banks, J. A.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loom, D. & Egan-Robertson, A. (1998). Students as researcher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their in their own communities. Cresskill, N. J.: Hampton Press, Inc.
Carin, A. & Sund, R. B. (1985). Teaching modern science.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2), 44- 48.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Ennis, R. H. (1985).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curriculum. National Forum: Phi-Kappa-Phi-Jouranl, 65(1), 28 -31.
Facione, P. A., & Facione, N. C. (1992). The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Giroux, H.A.(1992). Border Crossing. N.Y.: Routledge.
Hertz-Lazarowitz R. & Shacher, H. (1989). Teachers’ Verbal Behavior in Cooperative and Whole-Class Instruction. In S. Sharan. Cooperatvie Learning: Theroy and Reseach,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ing Co. inventory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Joyce, B. & Weil, M. (1996). Models of Teaching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Kyriacou, C. (1992). Active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8(3), 41-43.
Lambert, L. (2000). Active Learning for the Kingdom of God. Teaching Theology & Religion, 32(2), 34-38.
Mehan, H., Okamoto, D., Lintz, A. & Wills, J. S. (1995).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and school. In Banks, J. A. (Ed), Handbooks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18-21, N. K.: Macmill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Ragan, W. B., Shepherd, G. D. (1997). Modern elementary curriculum (5th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67-172.
Rosenshine, B. (1978). Instructional principle in direct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55152)
Rubin, Lois, Hebert, Catherine (1998). Model for Active Learning. College Teaching, 46(1), 33-36.
Sivan, A., Wong, L., Roberta, W., Kember, D. (2000). An Implementation of Active Learning and its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7(4), 381.
Tamir, P., Stavy, R., Ratner, N. (1998). Teaching science by inquiry: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33 I(1), 27-33.
Trowbridge, L. W., Byee, R. W., & Powel, J. C., (2000). 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Scientific Literacy (7th Ed), NJ: Prentice-Hall, Inc.
Weinbaum A., Allen D., Blythe T., Simon K., Seidel S., Rubin C. (2004). Teaching as inquiry: asking hard questions to improve practic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ellington, J., Henderson, J., Lally, V., Scaife, J., Knutton, S., & Nott, M. (1994). Secondary science —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Gordon, W. (2001). Action, talk & test:Learn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inquiry. N. 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