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6 06: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芳敏
研究生(外文):JU-FANG MING
論文名稱: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school life adaptation for gift children entering school ahead.
指導教授:李乙明李乙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學校生活適應
外文關鍵詞:enter school aheadgifted childrenthe adaptation of school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22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2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之學校生活適應。有效樣本總計教師66位,學生61位。研究工具有自編之「提早入學學校生活適應調查表」一式二份,分別給級任老師以及提早入學學生填寫;以及「教師訪談大綱」、「家長訪談大綱」。問卷部分內容採用量化分析、訪談內容採用質性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生資料分析:
(一)就讀學區:80.3%就讀原學區讀,19.7%越區就讀。
(二)家庭社經水準:高社經地位者最多,占81.8%,其次是中社經地位,占
15.2%,低社經者最少,占3%。
(三)出生序:提早入學兒童獨生子女占19.7%。排行老大占51.7%、排行老
二占33.3% 、排行老三占19.7% 。
(四)身高體重: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身高與適齡兒童相當者占43.9%,低
於適齡兒童的占56.1%;兒童體重與適齡兒童相當的占33.3%,低於適
齡兒童的占66.7%。
二、教師資料分析:
(一)教師性別及任教年級:女教師63位(97%),男教師3位(3%)。擔任一
年級教師35位、二年級教師22位、三年級教師9位。
(二)教師擔任資優生之教學經驗:曾擔任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的教師占12.1
%,曾擔任資優班教師經驗的占4.5%。
(三)教師對於提早入學制度之看法:贊成的有64.6%、反對的有24.6%,其他意見的有10.8%。
三、提早入學學生生活適應:
(一)學生自評:學習態度有95.1%適應良好、4.9%欠佳;學業表現有93.4%適應良好、6.6%欠佳;人際關係有91.8%適應良好、8.2%欠佳;學校
生活情形有90.2%適應良好、9.8%欠佳。
(二)教師評量:學習態度有95.5%適應良好、4.5%欠佳;學業表現有92.4%適應良好、7.6%欠佳;人際關係有93.9%適應良好、6.1%欠佳;學校生活情形有97.0%適應良好、3%欠佳。
四、提早入學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差異:
以兒童性別、提早入學時間、身高體重、就讀學區為自變項,學校生活適應為依變項,以樣本t考驗檢定其差異;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年級、出生序
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差異,結果如下:
(一)學生性別與學校生活適應無顯著差異。
(二)提早入學時間、兒童身高體重、就讀學區、與學校生活適應無顯著差異。

I
(三)年級與與學校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除了人際關係之外,平均數均隨著年級逐漸增加。
(四)出生序與學校生活適應無顯著差異。
五、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情形:
(一)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之作息97%能準時到校、3%依然會遲到。
(二)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在學校情緒大多表現穩定。
(二)學習態度大多自我要求高、專心,一、兩位自我、粗心、分心、不積極。
(三)學業表現大多優異,其中仍然有ㄧ、兩位目前還無法跟上同儕。
(五)學習適應較為困難的部分為:握筆書寫、台語、電腦。
(六)人際關係的表現與同儕維持良好,少數與老師維持較疏遠的關係。
六、教師及家長對於提早入學制度之看法:
(一)多數受訪教師及家長及贊成提早入學制度的實施,並且肯定目前的甄試制度。
(二)改進之處:提供家長教養知能、提供輔導措施、進行追蹤研究、充實教學資源滿足學生需求。
The research aims at studying the school life of gifted children who enter school ahead of time in Taipei county area. Effective samples totally include of 66 teachers and 61 students, and study tools consist of three parts. First, a form made in duplicate to give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fill in, separately. Second is“, interview outline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Some contents of questionnaire adopt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contents of interview adopt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 of study is as follows:
First, students’ analysis:
1. Studying area: 80.3% of children study in their originally studying area, and 19.7% of children cross district to study.
2. Family's social class level: children account for mostly with high social class level (81.8%), secondly middle class level (15.2%), and lower class lever accounts for only 3%.
3. Birth preface: Rank the eldest child accounts for 51.7 %, rank the second child accounts for 33.3%, and rank the third child takes 15 %.
4. Weight and height: Children's height that enters school ahead of time is equal to children of the right age to school accounts for 43.9%. Children's height that enters school ahead of time is lower than children of the right age to school accounts for 56.1%. Children's weight that enters school ahead of time is equal to children of the right age to account for 33.3%, is less than accounting for 66.7% of the children of the right age.
Second, teachers’ analysis:
1. Teacher sex and the grade of teaching: There are 63 female teachers (97%), and 3 male teachers (3%) served as 35 of the first grade, 22 of the second grade, and 9 of the third grade.
2 .The teacher takes on the top student's teaching experience: Serving as the teacher entering school ahead of time has 12.1%, has had 4.5% to serve as the teacher of top-student class.
3. Teacher's view of the system for entering school ahead of time: 64.6% with approval, 24.6% with objection, and 10.8% with other suggestion.
Third, students’ life adaptation:
1.Students’ comment by oneself: There are the attitude towards studies 95.1% suits well, 4.9% is not good enough. The study performance to have 93.4% suits well, 6.6% is not good enough. There i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91.8% suit well, 8.2% is not good enough. There is the life situation at school 90.2% suits well, 9.8% is not good enough.
Ш
2. Teachers’ comment: There are the attitude towards studies 95.5% suits well, 4.5% is not good enough. The study performance to have 92.4% suits well, 7.6% is not good enough. There i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93.9% suit well, 6.1% is not good enough. There is the life situation at school 97% suits well, 3% is not good enough.
Fourth, the difference for the adaptation of school life:
Studying area, children's sex, time of entering school, weight and height are as dependant variables; school life i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Using ‘’One sample t test‘’ to analyze their differences; and using ‘’one way ANOVA F test ’’to assa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de, born in preface from school life. Its result is as follows: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sex and school life. Girl students' average is all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oy student.
2. Time of entering school, children's height and weight, and studying area mak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aptation of school life.
3. Grade mak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udy performance and the adaptation of school. The average increases with the grade gradually besid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4. Born in preface mak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aptation of school life.
Fift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chool life adaptation:
1. 97% of the children can arrive to school on time, and 3% of the children can late still. They are with steady mood.
2. Mostly expect much, attentive oneself in attitude towards study, self, careless, divert one's attention, not positive one or two.
3. It is mostly excellent that the study performance, 9% is still unable to keep up with at present of the same generation. Their studying difficulty is related to hold pens and write, and litt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jects such as mother language or computer.
4. Behavior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same generation keeps well more, a few keep relation (18%) that drifts apart relatively with the teacher.
Sixth, the suggestion and view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1. The most view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agree this system and the process of screening.
2. To provide bring-up information, offer consultation, follow-up these gifted students, and improve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m.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代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解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提早入學制度之實施…………………………………….…7
第二節 學校生活適應之意義及相關之研究………………..…….13
第三節 資優生學校生活適應相關議題之研究…………………...25
第四節 提早入學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相關議題之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6
第四節 研究步驟………………………………………………..…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情形…………..53
第二節 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差異………….76
第三節 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質性分析…….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結論……………………………………………………….107
第二節 建議……………………………………………………….113
第三節 研究限制………………………………………………….116
參考書目………………………………………………………………117
圖 次
圖 2-1 各縣市資賦優異提早入學鑑定流程………………………….12
圖 3-1 研究架構圖…………………………………………………….43
圖 3-2研究程序圖……………………………………………………..51
圖 4-1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就讀學區之情形……………………54
圖 4-2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家庭社經水準..………………….….54
圖 4-3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父母親教育程度……………………55
圖 4-4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家長職業類別……………………55
圖 4-5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出生序人數分配表…………………57
圖 4-6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出生序百分比……………………..57
圖4-7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身高………..…………………..57
圖 4-8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體重………………………………..58
圖 4-9教師性別以及任教年級……………………………………..59
圖 4-10擔任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之教師比例………………….59
圖 4-11任教資優班教師之比例………………………………………59
圖 4-12教師對提早入學制度之態度…………………………………60
圖 4-13教師對提早入學制度之態度百分比…………………………60
圖 4-14學習態度表現……..…………………………………………67
圖 4-15學業的表現……………………………………………………67
圖 4-16人際關係的適應情形…………………………………………67
圖 4-17學校生活適應情形……………………………………………67
圖 4-18學習態度的表現………………………………………………74
圖 4-19學業的表現……..……………………………………………74
圖 4-20人際關係的表現………………………………………………75
圖 4-21同儕比較情形.………………………………………………...75
圖 4-22學習生活適應情形……………………………………………75
圖 4-23學習態度平均數………………………………………………81
圖 4-24學業表現平均數………………………………………………81
圖 4-25人際關係平均數………………………………………………81
圖 4-26同儕比較平均數………………………………………………81
圖 4-27總分平均數……………………………………………………81
表 次
表 2-1學校生活適應之界定項目……………………………………..15
表 2-2國內資優生生活適應研究項目之分析……………………….31
表 2-3國內提早入學之相關研究……………………………………..41
表 3-1問卷回收統計表………………………………………………..44
表 3-2受訪教師及家長之分配表…………………………………….45
表 4-1-1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平均數標準差 …….61
表 4-1-2學習態度、學業表現、人際關係、學校生活適應情形-學
生自評………………………………………………………62
表4-1-3「學習態度」各題得分之分析-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自評63
表4-1-4「學業表現」各題得分之分析-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自評64
表4-1-5「人際關係」各題得分之分析-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自評65
表 4-1-6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情形-教師評量…..69
表 4-1-7學習態度、學業表現、人際關係、學校生活適應情形-教師
評量………………………………………………………..69
表4-1-8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習態度」各題得分之分析-教師
評量……………..………………………………………70
表4-1-9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業表現」各題得分之分析-教
師評量………………………………………………………71
表4-1-10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人際關係」各題得分之分析-教
師評量………………………………………………………72
表4-1-11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與同儕比較」各題得分之分析
-教師評量……………………………………………………73
表 4-2-1 不同性別表提早入學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t考驗摘要表76
表 4-2-2 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入學年齡與學校生活適應之t考驗
摘要表………………………………………………………77
表 4-2-3 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身高與學校生活適應之t考驗摘要
表……………………………………………………………78
表 4-2-4 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體重與學校生活適應之t考驗
摘要表………………………………………………………79
表 4-2-5 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就讀學區與學校生活適應之t考驗
摘要表………………………………………………………80
表 4-2-6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就讀年級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平均
數、標準差………………………………………80
表 4-2-7 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就讀年級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80
表 4-2-8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出生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平均數
、標準差………………………………………………………83
表 4-2-9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就讀年級與學校生活適應之變異數
分析…………………….…………………………………….84
表 4-3-1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上學作息之歸納表……………..….87
表 4-3-2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情緒之歸納表…….…………..….89
表 4-3-3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習態度之歸納表………………90
表 4-3-4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業表現之歸納表……………….93
表 4-3-5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習困擾之歸納表….…………..94
表 4-3-6 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人際關係之歸納表……………….97
表 4-3-7受訪者對於提早入學制度之意見歸納表………………….100
附 錄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29
附錄二家長訪談大綱………………………………………………130
附錄三 教師訪談大綱 ……………………………………………131
附錄四 問卷-教師填寫……………………………………………132
附錄五 問卷-學生填寫 …………………………………………..138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王鐘和(1983)。適應心理衛生。台北:大洋。
王柏壽(1989)。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作決定的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慶齡(1999)。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文科(1999)。高中資賦優異學生家庭動力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3,97-151。
石樹培(1991)。台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經明(1981)。國中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佳蓉(2004.07.20)。陳喬凱 跳級奪狀元。自由時報,4版。
何榮桂(1980)。國小資優學生認知能力、學習成就與生活適應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金針(1986)。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及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武典(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新華(1988)。資賦優異兒童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台南師院學報,21,1-70。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93a)。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p169-188。
吳新華(1993b)。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
27-36。
吳昆壽(1998)。國民教育階段跳級及提早入學資優生學習與生活適應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李乙明(1991)。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133-160。
李坤崇、歐慧敏(1993)。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0,117-134。
李翠玲(2000)。我國資優學生提早入學制度。特殊教育輔導叢書第66輯。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教中心編印。
李麗蘋(2001)。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慧聲譯(1998)。人際傳播。台北:揚志。
沈如瑩(2002)。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清江(1987)。家庭生活與社會適應—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進財(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怡秀(2000)。台北市提早入學資優生之追蹤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山譯(1994)。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榮俊(1997)。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林生傳(1999)。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邱皓政(2004)。量化統計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胡致芬(1988)。國小一年級自閉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秋萍(2004)。國小資優生家庭環境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美玲(2001)國小資優班學生學習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成功國小資優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
洪嘉盈(2003)。國小五年級資優生與一般生在分組學習時的同儕友伴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自然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徐慕蓮(1987)。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個人及家庭因素之研究。師大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徐曉芳(2004)。國小提早入學學生學習表現與提早入學相關議題之探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莊明貞(1985)。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2,p181-245。
許慧如(2000)。人際溝通自我調整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資優生人際溝通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秀敏(1994)。國小一、三、五年級優良教師班級常規之建立與維持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1-42。
張靖卿(1995)。 資優兒童同儕關係之探究。資優教育期刊,59,25-30頁。
陳幼君(1992)。談「資優生適應欠佳問題」。資優教育季刊,46,34。
陳貞容(1994)。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蕙君(1994)。民生國小資優生學習與生活適應狀況調查。國小特殊教育,22,48-51。
陳冠貝(1999)。重要他人期望對國小資優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昭廷(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教育部(1999)。資賦優異學生降低入學年齡縮短修業年限及升學辦法。台(88)參字第88010951號令公佈。
郭靜姿(1997)。跳級資優生之追蹤研究報告。國科會86年度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86-2511-S-003-042)。
郭靜姿(1998)。誰適合加速?資優教育季刊,66期,1-12。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論文集刊,32,275-291。
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單無雙(1988)。人際關係欠佳形成原因與輔導策略。台灣教育,378,6-7。
黃鳳瑛、陳美珍(1987)。足齡與未足齡入學學生學習狀況與生活適應調查研究。台北市忠孝國小。
黃天中(1991)。生涯與生活。台北:桂冠。
黃玉真(1994)。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校生活壓力、因應行為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保勝(1997)。台中巿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奕清(2003)。九十二年度台閩地區中小學學校學生身體發育測量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
黃世鈺(2003)。資優幼兒提早入學衡鑑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3期,623-653。
黃婉玲(2003)。國民教育法規。教育部。
張芝萱(1995)。國民小學資優生學習動機、學習認知、學習方式偏好與學校生活素質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徐曉芳(2004)。國小提早入學學生學習表現與提早入學相關議題之探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曾晏慧(2004)。國小資優班畢業生之追蹤研究-以台中市太平國小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宗憲(2001)。心理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國中生中途輟學及犯罪行為之影。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俊傑(1998)。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裕豐(1999)。資優學生未足齡提早入學的考量。國小特殊教育,27期,53-56。
劉憲通、漳美華、劉怡君、丁國書、陳惠玲、陳佩鴻、胡峻豪(2004)。台北縣提早入學資優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盧雪梅(1989)。台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韓梅玉(1996)。 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靜瑩(1999)。國中生A 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繆敏志(1987)。台北市國民小學足齡與未足齡入學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市政府。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學報,16,71-88。
簡伊淇(2002)。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對教師父母期望知覺
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世元(2004.04.07)。提早入學的孩子以為自己笨。聯合報,4版。
教育部(2006)。國民教育法。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500014901號。
蕭慧英(2004):孩子的光明未來-國教政策論壇。http://www.ntnu.edu.tw/。

二、西文書目:
Birch, S. H.,& Ladd, G. W. (1997).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5(1), 61-79.
Dodge, K. A. (1994). Socialization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conduct problems. Child Development, 65(2), p649-650.
Dubow, E. F., Tisak, J., Causey, D., Hryshko. A.,& Reid, G.,
(1991).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problem solving skills:contribution to children’s behavior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Child-Development,62(3),583-599.
Feldhusen, J. F. (1992).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Gifted Child Quarterly , 36, 123.
Glazer, J. S. (1985). Kindergarten and early education.
Childhood education, 62, 13-18.
Gross, M. M.(1994). Radical acceleration: Responding to academic and social needs of extremely gift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5(4), 27-34.
Kurdek, L. A.,Fine, M. A.,& Sinclair, R. J. (1995). School adjustment in sixth graders: Parenting transitions ,family climates, And peer norm effects. Child Development,
66(2), 430-445.
Merrel, K. W . (1991).Teacher ratings of social competence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ing-
disable, low-achieving ,and typical student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9(3),207-217.
Montz, L. T. R . ( 1985).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early entry Students.(ED 274440).
Obrzut, A, N., Obrzut, R.B., & Obrzut J. (1984). Early school entrance for instinctually superior children: an analysi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 21(1), 71-77.
Proctor, T. B., Feldhusen, J. F.,& Black K. N. (1988).
Guidelines for early admission to elementary school.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5, 41-43.
Sayler, M. F.,& Brookshire, W. K. (1993). Soci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of accelerated students, students in gifted classes, and regular students in eighth grade. Gifted-Child-Quarterly, 34(4), 150-154.
Schiever, S. W.,& Marker, C. J. (1991). Enrichment and acceleration: An overview and new directions. In Colangelo, N., & Davis, G. A.(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pp.99-100).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Southern, W. T.,& Jones, E. D. (1991) Academic acceler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Uphoff, J. K. (1985). Pupil Chronological Age as a Factor in School Fail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hicago, March 23, 1985.
Youngman, M. B. (1979). Assessing behavior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 Psychology , 49, 258-26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