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2: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淑文
研究生(外文):LIAO, SHU-WEN
論文名稱:吾家有女─一個女性資優青少年的成長紀事
指導教授:李乙明李乙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成長資優生敘事學
外文關鍵詞:growthgifted childnarrati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係經由一個生命的成長故事,建構研究者的女兒是資優的整個成長脈絡。並採用記述、對話、訪
談等方式蒐集資料,以敘事的書寫方式,呈現出研究的文本。

在成長歷程的探索中,係藉由身為母親與特教老師的雙重角色,與研究對象及研究參與者間的互動,反
覆的探究與反思回顧資優女兒自出生至大學階段之成長過程。對終會長大成人的資優女兒在成長的各個階段
,社會及家人的期望不斷折損她的野心和能力,她必須為他人的期望而努力,在自我與他人期望之間掙扎,
她自己是如何自處,如何的與外界互動、回應,為自己創造環境,把握機會,發展自我之未來路線。由紀錄
資優女兒成長的生命圖象其獨特的生活體驗與生命價值觀,研究者發現人類的發展受成長、學習、智力等因
素的影響甚鉅。

資優生的潛能要得到充分而有利的發展,是今日資優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資優生需要他人的了解、
支持、關懷和良好的環境。鼓勵資優生多方面的學習和獨立的思考,以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奠定其
未來發展的方向。
This study aims to reconstruct the whole growing process of the researcher's daughter, a
gifted child through her life story. It is a narrative which presents the context of this study
by different ways to collect data, such as records, conversations and interviews.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daughter's growth, the researcher has the double
capacity of a mother and a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object
and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repeatedly investigates and retrospects to
the gifted daughter's growth from her birth to her college time. It covers all of the gifted
daughter's growing stages. It also presents how the whole society and her family dwarf her
ambition and ability constantly. She must work hard to come up to others' expectations. She may
have struggles resulting from others' expectations different from her own. Thus, by studying the
way she gets along with herself and the way she interacts with and responds to the environment.
I find out that she can create beneficial surroundings and seize good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her own future route. By recording the gifted daughter's growth, her unique life experiences and
her life value, the researcher discovers that such factors as growth, learning and intelligence
have considerable influence with humankind development. How can the potential of a gifted student
get complete and advantageous development?

This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of contemporary gifted education. Gifted students need others'
understanding, support, care and a good environment. If the gifted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nourish multiple learning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they can acquire better learning attitudes
and methods so as to ascertain their own future directions.
目次

謝詞............................................................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圖次............................................................VII
表次............................................................VII
附錄次..........................................................VII

序曲~一個生命的成長............................................1
第一章 緒論.....................................................31
第一節 研究緣起................................................3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5
第二章 研究之相關理論依據及概念框架.............................41
第一節 敘事探究的教育研究......................................44
第二節 我的探究視框............................................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61
第一節 研究設計................................................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參與者....................................64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紀錄........................................66
第四節 資料的信實度............................................68
第五節 資料分析................................................69
第四章「敘事探究」對吾女成長歷程之「所見」、「所思」
與「所感」...............................................71
第一節 由敘事探究對吾女成長歷程之理解及研究的焦點..............72
第二節 透過敘事探究來看女兒的成長歷程:我的「所見」
、「所思」與「所感」....................................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7
第一節 結論....................................................127
第二節 建議....................................................131

參考文獻........................................................135

圖次

圖2-1 Gagne'資賦優異與特殊才能的區分模式(DMGT)...............51
圖2-2 研究者的探究框架.........................................58
圖2-3 研究方向.................................................60
圖3-1 研究程序.................................................63

表次

表3-1 本研究中相關參與者之背景資料..............................65

附錄次

附錄一 快樂的學習──國小、國中、高中時的表現...................141
附錄二 Eric的推薦函.............................................145
附錄三 爭.......................................................146
附錄四 尋(復興文藝獎第二名)...................................147
附錄五 家政報告-第七組之家人關係...............................149
附錄六 讀書心得-邊城...........................................154
附錄七 寫出心靈書法的梅子──一個100歲的高中老師閱讀心得........15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賴誠斌(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典範與方法。應用心理研究,12,77-106。
丁鋼(2003)。敘事探究。全球教育展望。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14日。網址:
http://www.pep.com.cn/
中華資優教育學會(2000)。資優教育的全方位發展。臺北:心理。
天才方程式-剖析叱吒風雲的她。(毛羽譯)(1996)。臺北:智庫。(原著出版年:1994)
毛連塭等編譯(1989)。資優學生課程發展。臺北:心理。
王文科(1989)。資優課程設計-有效的資優課程規劃方案。臺北:心理。
王文科主編、徐享良等著(1994)。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心理。
王文瑛(1994)。性別與資優教育-協助女資優兒發揮潛能。資優教育季刊,51,38-40頁。
王亦榮、杞昭安、李乙明等著(1999)。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臺北:師大書苑。
卡爾‧威特的教育。(劉恆新譯)(2001)。臺北:笛藤。(原著出版年:1818)
生命抉擇與個人成長。(黃慧真、簡麗姿、陳加鳳等譯)(2005)。臺北:湯姆生。(原著出版年:
2002)
如何教出資優兒:辨認/發掘/培養孩子的潛藏天賦。(王安娜譯)(1992)。臺北:遠流。(原著
出版年:1989)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余德慧(1990)。中國女人的生涯觀-安家與攘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余韻玲(2006)。一位國小教師實施資優生科學家傳記讀書會之專業成長的質性研究。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武典(1987)。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臺北:心理。
吳淑敏(2003)。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及其成功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我的天才噩夢:如何適應資優人生。(丁凡、唐宗漢譯)(2004)。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
1996)
李乙明(1990)。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分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李乙明(1999)。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
李源順、林福來(2002)。實習教師的學習:動機、身份與反思互動下的成長。科學教育學刊,
11(1),1-25。
李維綸(2004)。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
157-200。
周勇(2004)。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追求-華東師範大學丁鋼教授訪談。教育發展研究。線上檢索
日期:2005年11月26日。網址:http://www.esph.com.cn/
周興旺、李喜(2003)。芝麻開門:美國父母床頭的早教聖經。臺北:婦女與生活社。
林天佑(2002)。APA格式第五版。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編,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
手冊(111-134頁)。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幸台(1995)。資優生需要特殊教育服務。資優教育季刊,56,1-3。
林幸台、李乙明、王淑棻(2006)輔導與追蹤。載於教育部,2006全國資優教育發展研討會研討會
手冊(頁60-72)。臺北:教育部
林香君(2003)。教育中的敘事探究-開啟經驗學習的多層意義論述空間。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
研究所。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14日。網址:http://www.pep.com.cn/
林淑菁(2005)。是「朋友」還是「同學」?…一個女資優生在不同學習情境同儕關係之研究。台北: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武藍蕙(2006)。進行親子共讀行為之價值觀與生命歷程─生命故事之形成。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7月
14日。網址:http://www.pep.com.cn/
牧語軒(2003)。國中三年輕鬆讀。臺北:稻田。
邱金滿(1995)。談女性資優。資優教育季刊,64,20-28。
金樹人(2002)。我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16。76-78。
故事‧知識‧權力。(廖世德譯)(2001)。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胡月捐(1991)。實用人類發展學。臺北:匯華。
凌志軍(2004)。成長:發現最好的自己。臺北:時報文化。
唐力行(2005)。培養你家裡的天才兒童。臺北:宇河文化。
徐敬官(2004)。書寫你的生命故事:自我敘事與身分認同。政治大學新聞系。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
14日。網址:http://www.pep.com.cn/
翁開誠等(2002)。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19-213。
翁開誠等(2005)。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應用心理研究,25,27-142。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
問題引導學習PBL。(周天賜譯)(2003)。臺北:心理。
張小鳳等9人(1993)。走過女性一生。臺北:遠流。
教育部(2002)。特殊教育法規編輯。臺北:教育部。
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譚君強譯)(200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晨曦(2004)。斯賓塞的科學家庭教育。臺北:高富。
莊竣博(2000)。發展遲緩兒童之母親的孩童概念及其家庭關係。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高雄市。
郭靜姿、林美和(2003)。女性資優在哪裡?。資優教育季刊,89,1-17。
郭靜姿、林美和、胡寶玉(2006)。女性資優生在工作或學業上的助力、阻力、因應及轉變。教育研究月刊,
143,41-55。
陳一隆(2003)。在看不見的現在中回嘴:清晰多重失落的預備教師處境。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昭儀(2002)。創意啟發捨「我」其誰。應用心理研究,16。4頁。
創造力I‧理論。(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創造力II‧應用。(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彭書淮(2003)。一次讀完8本教育學經典。臺北:靈活文化。
智能記憶。(黃佳瑜譯)(2005)。臺北: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發展心理學。(詹克明、韋喬治譯)(1988)。臺北:五洲。(原著出版年:1987)
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黃慧真譯)(1989)。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n.d)
馮朝霖、簡楚瑛等(2001)。質性研究:理論與實作對話。應用心理研究,12,23-173。
黃湘武: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12-17。
楊維哲(1984)。如何把資優的孩子弄笨。資優教育季刊,11,1-2。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999)。特殊教育法規選輯。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說故事的力量: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陳智文譯)(2004)。臺北:臉譜。(原著出版年:
2001)
劉建國(2003)。放心去飛PART 1:一本培養國際人才的教育書。臺北:高富國際。
潘彥蓉(2005)。一位特殊教育教師探索「敘事探究」之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論文計劃與研究方法。(項靖等譯)(2002)。臺北:韋伯。(原著出版年:2000)
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馮朝霖譯)(2001)。應用心理研究,12,32-33。
質性研究設計。(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鄧明宇(2005)。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25,
115-142。
聰明的笨蛋:一個閱讀障礙症患者的故事。(朱乃長譯)(1996)。臺北:業強。(原著出版年:1994)
薇薇夫人(2003)。一個女人的成長。臺北:遠流。
簡宛(1994)。他們只有一個童年。臺北:遠流。
顏火龍(2000)。APA格式在我國學術研究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報,13,1-62。
譚德玉(2003)。不一樣的父親,A+的孩子。臺北:寶瓶文化。
釋見咸(2005)。敘說與實踐:我讀<從沉淪走向能動>的反思與回應。玄奘大學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
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14日。網址:http://www.pep.com.cn/

二、英文部分
Bogdan, R.C., &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Great Potential Press, Inc.
Clandinin, D.J., & Connelly, F.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orey, G., & Corey, M.S. (2002). I Never Knew I Had a Choice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 Growth .
Ellis, C., & Bochner, A.P. (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s, reflexivity. In
N. Denzin &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733-768). Thousand
Oaks, CA: Sage.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Gergen, K.J. (1973). 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2), 309-320.
Gordon, T. (1975).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Thomas Gordon.
Lincoln, Y. (1997). Self, subject, audience, text: Living at the edge, writing in the margins.
In W.G. Tierney & Y. Lincoln (Eds.), Representation and the text: Re-Framing the narrative
voic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37-55.
McAdams, D.P., & Ochberg, R.L. (Eds.) (1988). Psychobiography and life narrative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Mooney, J., & Cole, D. (2000). Learning Outside the Lines: Two Ivy Leagu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ADHD give you the tools for academic success and educational revolution.
Polkinghorne, D.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human science.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rieur, N. (1979). Grow with Your Children: Live the Adventure of Parenting.
Rogers, K.B. (2002). Re-Forming Gifted Education: How 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Match the Program to
the Child. Great Potential Press, Inc.
Sarbin, T.R. (Ed.) (1986).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ew York: Praeger.
Smutny, J.F., Veenker, K., & Veenker, S. (1989). Your Gifted Child, Facts on File Inc. USA.
Vygotsky, L.S. (1987).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 Vygotsky. New York: Plenu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