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7: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盈瑤
研究生(外文):Chiang,Ying-yao
論文名稱:增進貧窮兒童復原力輔導活動之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truction of active guiding plan for poor children to fostering resilience
指導教授:曾端真曾端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eng,Duan Zeh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復原力理論輔導活動貧窮兒童
外文關鍵詞:The Resiliency Theoryactive guiding planpoor childr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11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中文摘要
本研究基於當前兒少貧窮問題日益嚴重,而且貧窮所帶來的危機是全面性的,因此本研究以復原力理論為基礎,建構出能在班級中使用之輔導活動提供兒童具有支持性的環境,協助貧窮兒童能在真實的生活中,培養出正向的特質,使兒童在貧窮所帶來的危機互動時,能產生良好的結果。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份為「貧窮兒童身心、環境評估表」之建構,此表是提供教師在瞭解貧窮兒童生理、心理及社會支持系統時使用,做為輔導活動選用之基礎。
第二部分為增進貧窮兒童復原力輔導活動之建構,以個人特質和外在環境支持,以及貧窮的危機因素,來建構增進貧窮兒童復原力之輔導活動。
第三部分則是建構歷程之檢視,說明本研究如何透過文獻整理而得到建構之架構,以及研究協助者如何協助修改輔導活動之歷程。
本研究所建構之輔導活動,透過理論建構而來,同時也邀請現職教師擔任研究協助者,在教學現場進行試教,之後再進行討論與修正,因此所建構出來之活動對於在班級當中實施,定可將復原力的理論在實務上充分的發揮功能,因此本論文之完成,可提供教師在實務工作中使用,協助教師在面對貧窮兒童時,能更有效給予適當的協助。




關鍵字:復原力理論、貧窮兒童、輔導活動
The construction of active guiding plan for poor children to fostering resilience
Chiang, Ying-Yao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difficult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re facing because of their families’ low-income statu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look at how the use of resiliency theory can accommodate the challenges these low-income children in real life situations that can promote positive characters and provide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contains the following three criteria. First,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table helps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and to choose the proper active guiding plan for them. Second, the paper looks 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tive guiding plan concerning the fostering of poor children’s resiliency. Finally, 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to reorganize the literature to construct the active guiding plan and how the research assistance assists in revising the active guiding plan.
These finding are still in the experimental phase; therefore, further research into its effectiveness is needed. Furthermore, future research can focus toward high-risk factors such as divorce, child abuse, and school bullying.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can also be applied to students of upper grade levels such as middle or high schools.

Key words: The resiliency theory, poor children, active guiding plan
增進貧窮兒童復原力輔導活動之建構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復原力的本質…………………………………………… 8
第二節 復原力運作之歷程……………………………………… 14
第三節 增進復原力之策略……………………………………… 16
第四節 貧窮兒童的保護因子…………………………………… 28
第四節 國內復原力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之選用………………………………………… 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9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41
第四節 研究協助者……………………………………………… 44
第五節 研究時程………………………………………………… 45
第六節 編碼說明…………………………………………………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貧窮兒童身心、環境評估表之建構…………………… 47
第二節 增進兒童復原力輔導活動設計之建構………………… 56
第三節 建構輔導活動歷程之檢視……………………………… 93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96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1
參考書目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運用。教育研究,134,106-117。
王俐雯(2004)。慈濟單親媽媽超越逆境之敘說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昭琪(2003)。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青少年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何仲蓉(2001)。焦點解決諮商對個案復原力之建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何蓉仲(2001)。焦點解決諮商對個案復原力建構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余瑞宏(2004)。一位國小一年級喪親兒童在遊戲治療中復原力與悲傷調適歷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香質(2004)。服務學習對低自我概念學生復原力建構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麗琴(2000)。性侵害受害者個別諮商心理諮商之歷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佳容(2001)。個人面對親人死亡事件心理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俊良(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36,32-36。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周奕伶(2001)。焦點節決短期諮商對低自尊個案復原力之建構。國立台灣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示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玉茹(2005)。偏差行為少年休閒心理特質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政達(2005)。貧窮動態—以嘉義家庭扶助中心扶助個案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秋燕(2003)。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美華(2005)。低自尊的學生輔導。諮商與輔導,232,21-24。
施惠琪(2001)。成人超越逆境之分析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張美儀(2005)。修訂學童復原力量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曹桂榮(2004)。喪偶婦女悲傷反應與復原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信英(2001)。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竹(2000)。為何不再犯?少年時期進入矯治機構離開後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桂絨(2000)。復原力的發現—以安置於機構之兒少保個案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韻如(2003)。復原力對聽障幼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文志(2004)。如何和孩子談復原力。師友月刊,448,60-65。
曾文志(2005a)。促進兒童健全發展--當代發展理論取向與問題預防模式。師友月刊,455,33-39。
曾文志(2005b)。如何和孩子談復原力。師友月刊,448,60-65。
曾文志(2005c)。貧窮兒童的危機與生機。師友月刊,458,55-62。
曾文志(2005d)。戰勝逆境的秘訣—兒童發展的保護因子與機制。師友月刊,459,33-39。
曾文志(2005e)。受虐而復原之路。師友月刊,460,45-53。
曾文志(2005f)。長處、韌性、有復原力的自我--從個人層面談建構復原力的策略。師友月刊,461,39-46。
曾文志(2005g)。促進兒童發展的介入政策與實務。師友月刊,462,43-51。
曾端真(1999)。家長—兒童輔導的阻力與助力。國民教育。39(3),7-11。
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台北:天馬
曾端真(2000)。家庭星座概念在兒童輔導上的應用。輔導季刊。36(1),51-54。
曾端真(2001)。個案研究在班級兒童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9,2-8。
黃淑賢(2002)。復原力對自閉症兒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黃毓芬(2002)。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因應之道。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宜玲(2001)。自殺意念青少年復原行為之探討:復原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素妙(2001)。九二一受創家庭復原力之分析變化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群瑞(2001)。復原力對離婚後個人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芳(1992)。社交技巧訓練策略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果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秀足(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蕭文(2000)。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輔導季刊,32(4),49-53。
賴東進(2000)。乞丐囝子。台北:平安文化。
顏郁心(2001)。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羅文苑(2004)。一位綜合高中學生反敗為勝的求學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嚴健彰(2002)。出獄人復歸社會之更生歷程研究—從復原力的觀點探討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崇鉉(2002)。探討自我狀態、自我效能及信念對知識移轉過程影響之研究。大業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Anthoy, E.& Cohler, B.(Eds.)(1987). The invulnerable child. New York:Guilford Press.
Benard, B.(1997).Turing it around for all youth: From risk to resilience. Lauceston, Tasmania; Resiliency Associates and Gobal Learning Communities.
Bendura(1982).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 psychologist,37(2), 122-147.
Bendura(1986).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racry, G.W.(2006). Poverty’s infernal Mechanism, Principal leadership, 6, 6,60.
Brooks, R. & Goldstein, S.(2003)。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如何教出高AQ的小孩。台北:天下。(原著出版於2001年)
Brooks, R. & Goldstein, S.(2004)。挫折復原力(洪慧芳譯)。台北:天下。(原著出版於2004年)
Garmezy,N.(1992). Resiliency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 In Thompson, T. & Hupp, S. C.(Eds.).Saving children at risk: poverty and disabilities(pp.45-60). Newbury Park, CA: Sage.
Garmezy, N.(1993). Children in Poverty:resilience despite risk. Psychiatry, 56, 127-136.
Garmezy, N. & Rutter, M. (1988). 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Grotberg(2000)。堅強孩子的心靈—我有、我是、我能。台北: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原著出版於1995年)
Henderson, N. & Milstein, M.M. (1996). Resiliency in schools : Making it happen for students and educators.Thousand Oaks, CA:Corwin.
Kaplan, C.P.,Turner,S. Norman, E. & Stillson, K. (1996) . Promoting resilience strategies: a modified consultation model.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18(3), 158-169.
Konard, K. & Bronson, J.(1997).Handling difficult times and learning resiliency. A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88-189.
Masten, A.S., Best, K. M.& Garmezy, N.(1990). Resiliency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 425-444.
Masten,A.S.(2001).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 in Development. America Psychologist, 56(3), 227-238.
Milstein, M. M. & Annie, D.(2000). Spreading resiliency : Making it happen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apalia, D. E. & Olds, S. W.(1994)。兒童發展(黃慧真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4年)
Rak, C.F. & Patterson, L. E. (1996).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at-risk 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74, 368-37.
Richardson, G. E. (2002).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3), 307-321.
Robinson, G.(2005).Game Time:Games to promote social and emotional resilience for children aged 4 to 14. Lo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Robinson, L. M., Mcintyre, L., Officer, S.(2005).Welfare babies: Poor children’s experiences informing healthy peer relationships in Canada.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 20(4).342-350.
Rutter, M.(1985).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sistance to psychiatric disorder.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47,598-611
Walsh, F. (1998). 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Werner, E. E(1992). The children of Kauai: resiliency and recovery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3, 262-268.
Werner, E.E. & Smith, R. S.(1992). Overcoming the odds: High risk children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erner, E.E. (1982).Vulnerable but invincibl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siliency children and youth. New York: McGraw-Hill.
Wood, M. & Long, N.(1991).Life space intervention, PRO-ED, Austen, Texas.
台灣兒少貧窮調查報告http://www.chinatrustgroup.com.tw/jsp/newsContent.jsp?pKey=94120603(檢索日期:2005.12)
The Resiliency Quiz http://www.resiliency.com/htm/resiliencyquiz.htm (檢索日期:2004.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曾文志(2005a)。促進兒童健全發展--當代發展理論取向與問題預防模式。師友月刊,455,33-39。
2. 曾文志(2004)。如何和孩子談復原力。師友月刊,448,60-65。
3. 邱美華(2005)。低自尊的學生輔導。諮商與輔導,232,21-24。
4.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運用。教育研究,134,106-117。
5. 曾文志(2005b)。如何和孩子談復原力。師友月刊,448,60-65。
6. 曾文志(2005c)。貧窮兒童的危機與生機。師友月刊,458,55-62。
7. 曾文志(2005d)。戰勝逆境的秘訣—兒童發展的保護因子與機制。師友月刊,459,33-39。
8. 曾文志(2005f)。長處、韌性、有復原力的自我--從個人層面談建構復原力的策略。師友月刊,461,39-46。
9. 曾文志(2005g)。促進兒童發展的介入政策與實務。師友月刊,462,43-51。
10. 曾端真(1999)。家長—兒童輔導的阻力與助力。國民教育。39(3),7-11。
11. 曾端真(2000)。家庭星座概念在兒童輔導上的應用。輔導季刊。36(1),51-54。
12. 曾端真(2001)。個案研究在班級兒童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9,2-8。
13. 王文英、高婉容(2002)。策略與智慧資本管理制度之連結--以一入口網站為例。會計研究月刊,204,頁74-84。
14. 江岷欽、莫永榮(2000)。智慧資本--新世紀的公務人力資源觀。人事月刊,31(3),頁6-10,13-14,17-23。
15. 江逸之(2003)。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發展智慧資本首在教育。遠見雜誌,199,頁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