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1: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千惠
研究生(外文):HSU CHIEN HUI
論文名稱:國小二年級學童發現重複樣式的認知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he repeating patterns finding of grade 2 pupils
指導教授:吳昭容吳昭容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6
中文關鍵詞:重複樣式認知歷程捷思法群組
外文關鍵詞:repeating patterncognitive processheuristicsgroup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3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小二學童發現重複樣式的認知歷程。重複樣式係指一系列特定屬性如顏色(綠黃紅綠黃紅)、聲音(ㄌㄨㄇㄧㄌㄨㄇㄧ)等的重複出現,而發現重複樣式就是覺察與確認重複規律的歷程。研究設計「無重複型」、「基本型」與「誘導型」三類題型,後二者單位結構相同,僅序列終止位置不同,而形成誘導型的序列前後兩端有顏色與個數相同的群組,但序列最前端群組之後的元素並非目標色,反之基本型的序列最前端群組之後的元素即為正解。該二類題型又各分「同色相連」與「複合樣式」兩結構,前者指某元素連續出現,如aabaaabaaaba,後者指完整單位內又包含一重複出現的小單位,如abcababcababcab。研究使用「目標色作業」及「找單位作業」兩作業,前者要求學童根據重複出現的規則預測「下一個顏色」,後者要求學童切出「一組一組長的一樣」的單位。受試者來自台北市某國小二年級學童,40名受試者隨機分派至甲、乙兩組,甲組20人先接受目標色作業,再接受找單位作業,乙組20人順序相反。目標色作業題型(3)×組別(2)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誘導型正確率在兩組中均顯著低於另兩類題型,由誘導型的低正確率、集中的錯誤類型及受試者答題理由,可推論其於發現重複樣式的歷程中,傾向將同色相連元素及穩定地接連出現的不同顏色元素群組,並使用僅比對序列最前與最末端的捷思法,而忽略序列中段。受試者使用捷思法反映了一種彈性的問題解決機制,然而省時省力的捷思法無助於學童掌握重複樣式核心精神-重複的單位。而找單位作業在前的乙組在誘導型上的表現顯著優於甲組,顯示有找單位前置經驗的受試者,較能抗拒題型帶來的知覺誘導,而該活動的價值便在於引導學童對重複單位有所意識。再者,全體受試者在找單位作業上均有近100%正確率,卻在作業要求較低的目標色作業出現低於50%的正確率,此反映小二學童雖已具備單位概念,但無法主動使用,尚需適當引導。此外,由行為觀察發現,確保發現重複樣式的算則法(algorithm)即是以兩、三個元素為群組進行前後比對,並逐漸加大群組直至確定完整單位重複了為止。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樣式的定義 3
第二節 樣式推理的重要性 4
第三節 樣式的種類 6
第四節 重複樣式的相關文獻 9
第五節 前導性研究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3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工具 23
第三節 施測程序與指導語 26
第四節 評分與計時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9
第一節 目標色作業研究結果 29
第二節 找單位作業研究結果 36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40
第一節 發現重複樣式的認知歷程 40
第二節 發現重複樣式在教育上的啟示 4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46
參考文獻 47
附錄一:對Threlfall產出重複樣式三種途徑之補充 1
附錄二:前導研究目標色作業各試題正確率、平均反應時間、錯誤類型統計表 2
附錄三:前導研究找單位作業各試題正確率及錯誤類型表 3
附錄四:甲組施測記錄紙 5
附錄五:乙組施測記錄紙 7
附錄六:目標色作業指導語 9
附錄七:找單位作業指導語 10
附錄八:目標色作業變異數分析及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
吳昭容(2005)。學前與國小兒童發現重複樣式的影響因素。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內容(編號:NSC 94-2325-S152-009)。
李佩玟(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發現數列樣式的推理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李美蓮(2004)。一位國二學生在等差數列解題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曹亮吉(2003)。阿草的數學聖杯。台北:天下遠見。
黃敏晃(2000)。規律的尋求。台北:心理。
鄭佳昇(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樣式推理之研究-以網際網路為媒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育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鄭昭明(200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Copley, J. V. (2003)。幼兒數學教材教法(何雪芳、陳彥文譯)。台北:華騰。(原著出版於1998年)
English, L. D., & Warren, E. A. (1988). Introducing the variable through pattern exploration. Mathematics Teacher, 91, 166-170.
Glass, G. V., & Hopkins, K. D. (1995). Statistical method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3r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Gleitman, H. (1997)。心理學(洪蘭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7年)
Gray, E. M., & Tall, D. O. (1994). Duality, ambiguity and flexibility: A "proceptual" view of simple arithmetic.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2), 116-140.
Greeno, J. G., & Simon, H. A. (1974). Processes for sequence produ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1(3), 187-198.
Koffka, K. (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黎煒譯)。台北:昭明。(原著出版於1935年)
Kohler, W. (1998)。完形心理學(李珊珊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47年)
Mayer, R.E. (2002). 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林清山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7年)
Medin, D. L., Ross, B. H., & Markman, A. B. (2005). Cognitive psychology (4th Ed.), New York: Wiley.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Orton, A. (1999). Patter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London: Cassell.
Owen, A. (1995). In search of the unknown: A review of primary algebra. In J. Anghileri (Ed.), Children’s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the primary years: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s learning. London: Cassell.
Resnick, L.B., Cauzinille-Marmeche, E., & Mathieu, J. (1987). Understanding algebra. In J. A. Sloboda, & D. Rogers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Mathemat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Rookes, P., & Willson, J. (2003)。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鄭日昌、周軍合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0年)
Schiftery, D. (1999). Reasoning about operations early algebraic thinking in K-6.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n grades K-12.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Steen, L. A.(1988). The Science of Patterns. Science, 240, 48-52.
Stewart, L. (1996)。大自然的數學遊戲(葉李華譯)。台北:天下遠見。(原著出版於1995年)
Storr, A. (1992). Music and the mind. London: QPD.
Threlfall, J.(1999). Repeating patterns in the early primary years. In A. Orton (Ed.), Patter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 pp. 18-30). London: Cassell.
Vitz, P.C., &Todds, T.C. (1967). A model of learning for simple repeating binary patter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5(1), 108-117.
Vitz, P.C., &Todds, T.C. (1969). A coded element model of the perceptual processing of sequential stimuli. Psychological Review, 76(5), 433-449.
Zimbardo, P. G.. (1990)。心理學(游恆山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88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