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7: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貞君
研究生(外文):Chen-Chun Liu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辭格仿寫教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Rhetorical Device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on Senio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張春榮張春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Ro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1
中文關鍵詞:國小高年級辭格仿寫仿寫教學
外文關鍵詞:senio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rhetorical device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imitative writing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6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辭格仿寫」教學模式,使學生熟悉各辭格的表達方式,體會修辭之美,增進欣賞能力。經由「引導活動」引發學習興趣;藉由「題型設計」,「辭格仿寫」實作練習,鍛鍊學生的表達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並由修辭能力的訓練,擴而充之,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臻及提高兒童語文素質的教學目標。
「辭格仿寫」教學經由多樣性的課程設計,運用創思教學策略,以行動研究法及文本分析法進行研究,經過不斷省思、回饋與修正,為學生理解而教,為學生創造力而教;教學成效顯著。研究成果顯示:
一、「辭格仿寫」教學,提供修辭教學可行、有效的教學題型與模式
二、「辭格仿寫」教學能增進學生閱讀能力,欣賞修辭之美
三、「辭格仿寫」教學能發揮學生創造力,提升寫作能力
四、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值得深入推廣
至於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如下:
一、對教學的建議
教學活動設計,宜結合兒童心理認知;學習單的設計,宜考量學生能力,並注意美化;單元主題的選定,宜自然融入課程中;仿寫是起點,理解是重點,創造是終點,教師要指導學生,避免流於模仿;豐富讀寫結合模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更可嘗試探討協同教學、合作學習的可行性。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研究對象可擴及不同年級和地區;研究範圍可擴及段落、篇章的仿寫;教學題型則增加擴寫、續寫題型;研究教材則選取現行使用版本中出現的修辭格,自然融入國語課的教學中;研究工具可嘗試建立一套多元的評量指標,以評估學生在修辭上的創造力。
關鍵詞:國小高年級、辭格、仿寫、仿寫教學
Summary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make students familiar with each way of rhetorical device and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rhetoric by probing into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rhetorical device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elevate students’ appreciated ability. “Guiding activity” can trigger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the actual practices of “subject design” and “rhetorical device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can exercise students’ expression abilities, thus further inspiring student’s creativities. Moreover, the way of training students’ rhetoric can further advanc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ies in order to reach the teaching goal of boosting children’s language quality.
The teaching of “rhetorical device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consists of various program designs and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both performed in the way of act research method and textual analysis method. This teaching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continuous reflections, feedbacks, and revisions. Its goal is to teach students for their understandings and for their creativities. As a result, efforts are conspicuous as follows:
1. The teaching of “rhetorical device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provides rhetoric teaching with viabl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ubject types and patterns.
2. The teaching of “rhetorical device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can ele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the beauty of appreciating rhetoric.
3. The teaching of “rhetorical device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can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ities and writing abilities.
4. To create reflection teaching strategy and it is worthy to promot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rovides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The design of teaching activity should combine with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recognitions; the design of learning modular should consider students’ abilities and take notice of the embellishments of the design; the choice of each subject modular should mix up with programs naturally.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is just a beginning, understanding is the focal point, and creation is the destination.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to prevent from imitation. To enrich the combined patter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ies; any attempt to unite discussion with teaching and any feasibility of cooperated learning.
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Research subjects can enlarge to different graders of the students and different areas; research scopes can enlarge to the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of paragraphs and articles. Extended writing practice and continuous writing practice can be included in the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materials can choose rhetorical device in the current book versions published to mix up with the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es. Research instruments can try to establish a series of diverse evaluation index in order to assess students’ creativities on rhetoric.

Keywords: senio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rhetorical device, imitative writing practice, imitative writing teaching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修辭學的仿寫理論………………………………………8
第二節 仿寫的心理學理論基礎…………………………….....31
第三節 現今仿寫的教學現況…………………………………..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44
第二節 文本分析法------國語課本辭格分析………………...48
第三節 創思教學策略…………………..…………………..........49
第四節 研究脈絡…………………………………………….........72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檢核………………………………………...72

第四章 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
第一節 教學設計理念…………………………………………....76
第二節 教學設計內容……………………………………………83
第三節 辭格仿寫教學歷程分析……………………...……….103
第四節 綜合討論…….………………...........................................169第五節 教學省思…….………………...........................................1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83
第二節 建議……………………………………………………....185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189



















附錄
附錄一 九年一貫國小高年級國語科四個版本習作修辭題數統計表………………………………………………195
附錄二 「辭格仿寫教學」學習前問卷………………………211
附錄三 「辭格仿寫教學」學習後問卷………………………212
附錄四 「辭格仿寫教學」學生回饋問卷……………………213
附錄五 「辭格仿寫教學」學習單……………………………214



















表次
表2-1-1 修辭格的定義……………………………...............................18
表2-1-2 修辭格的分類……………………………...............................21
表2-1-3 各家辭格對照表………...………………...............................22
表2-1-4 黃慶萱《高級中學文法與修辭》辭格分類表………...24表2-1-5 台灣重要辭格與各學者之辭格對照表……….……........24
表2-1-6 九年一貫三階段重要辭格表…………………...……........26
表2-1-7 辭格序列表…………………...……........................................27
表2-1-8 辭格之使用方法與原則……................................................28
表3-2-1 教科書辭格統計表……….……………………………........48
表4-2-1 評量指標…………………...……………………………......103















圖次
圖2-2-1 觀察學習之歷程(轉引自學習理論)…………………...35
圖3-1-1 本研究流程架構圖…………………………...…………......45
圖3-1-2 行動研究之實施程序….........................................................47圖3-3-1 四大創造技法關係圖…………………………...………......57
圖3-3-2 四大類比關係圖…..................................................................64圖4-1-1 認知領域層次圖…………………….…………...………......82
圖4-1-2 情意領域層次圖…..................................................................82圖4-1-3 技能領域層次圖…………………….…………...………......83
參考書目:
一、專書部分
仇小屏、藍玉霞、陳慧敏、王慧敏、林華峰(2003)。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設計與實作。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毛連塭(2000)。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主譯(1989)。學習心理學 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希杰(1983)。漢語修辭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昌煥(2001)。國文語文表達能力秘笈。台北:翰林出版社。
王家珍(2000)。修辭學習單。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王德春(1983)。修辭學探索。北京 : 北京出版社。
王燦明(2004)。兒童創造教育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1996)。修辭通鑑。台北:建宏圖書公司。
朱作仁(1993)。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敬先(1988)。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圖書。
江蘇省寫作學會編(1995)。作文教學指要。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士文(1986)。修辭格論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吳立崗(1993)。小學作文教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吳明清(1996)。教學方法的選用。載於黃政傑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懌(1997)。初中作文教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晗蕾(2004)。辭格學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小平(2001)。創造技法的理論與應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沈壽美等(2001)。高中國文語文表達能力訓練。台北:翰林出版社。
沈謙(1995)。修辭學。台北:空大出版社。
周國光、王葆華(2001)。兒童句式發展研究和語言習得理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周振甫(1995)。中國修辭學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宗廷虎(1984)。修辭學與心理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明進(2003)。創意與整合的寫作。台北:國語日報社出版社。
林裕文(1957)。辭彙、語法、修辭。上海:新知識出版社。
初正平(1973)。兒童創造力之研究。台北:台北女師專研究實驗中心。
邵瑞珍、皮連生、吳慶麟譯(1990)。學習理論 — 學習活動的規律探索。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施建農、徐凡(2004)。超常兒童發展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胡性初(1992)。實用修辭。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范曉雯等(2001)。新型作文瞭朢台。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韋志成、韋敏(2004)。語文教育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1994)。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台北:建宏圖書公司。
唐鉞(1923)。修辭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圖書公司。
徐芹庭(1974)。修辭學發微。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徐國珍(2003)。仿擬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袁暉(2000)。二十世紀的漢語修辭學。太原:書海出版社。
郭紹虞編(1986)。學文示例。台北:明文書局。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圖書公司。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國家考試國文科專案小組(2002)。國家考試國文科命題參考手冊。台北:考選部
常雅珍(2003)。初學作文新妙方。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張弓(1963)。現代漢語修辭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張世忠(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小組編印。
張至公(1997)。修辭概要。書林書店。
張春榮(1993a)。一把文學的梯子。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春榮(1993b)。皇帝挨罵 詞語的藝術。台北:圖文圖書公司。
張春榮(1993c)。鴨子找人 詞語的藝術(上)(下)。台北:圖文圖書公司。
張春榮(1996a)。修辭萬花筒。台北:駱駝出版社。
張春榮(1996b)。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春榮(2001)。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張春榮(2002a)。作文新饗宴。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張春榮(2002b)。修辭行旅。台北:東大書局。
張春榮(2003)。文學創作的途徑。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春榮(2005a)。看圖作文新智能。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張春榮(2005b)。國中國文修辭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張春榮(2006)。修辭散步增訂版。台北:東大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 (2000)。「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精簡版,
正中書局。
教育部(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語文領域課程綱要。
郭有遹(2002)。創造心裡學。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陳介白(1931)。修辭學講話。台北: 台灣開明書店。
陳正治(2001)。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望道(2001)。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滿銘(1995)。作文指導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陳龍安(1990)。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陸稼祥(1989)。辭格的運用。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慶萱(2002)。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黃麗貞(2000)。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
楊鴻銘(1999)。新作文法。台北:建宏圖書公司。
楊鴻銘(2001)。語文表達寫作能力要覽。台北:建宏圖書公司。
董季棠(1992)。修辭學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趙公正(2001)。高中語文表達作文訓練。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劉仲林(2005)。中國創造學概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劉靜敏(2004)。實用漢語修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宗陽(2001)。修辭學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蔡宗陽(2003)。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蔡美華譯(2003)。Geoffrey E.Mills著。行動研究法。台北:學富圖書公司。
蔡清田(2000a)。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53-76。高雄:麗文出版社。
蔡清田(2000b)。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鄭遠漢(1982)。辭格辨義。湖北人民出版社。
鄭遠漢(2004)。修辭風格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
黎運漢、張維耿(1991)。現代漢語修辭學。書林書店。
賴慶雄、楊慧文(1997)。作文新題型。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戴寶雲主編(2004)。小學語文實用教學90法。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濮侃(1983)。辭格的運用與分析。載於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
一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羅楠(2004)。批判性思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部分
仇小屏(2000)。試談自據與偏章修飾的分野。修辭論叢,2,249-284
王昌煥(2002)。談最不容易寫差的考題 仿寫。明道文藝,312。
王家珍(1999)。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修辭能力之影響。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全永恕(1984)。人格變項與創造力之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俊甫(1993)。源自美國的「行動研究法」。美國月刊,8(2):124-128。
李怡芬(2004)。新詩教學示例—仿作練習。中國語文,562,64-71。
林君鴻(2005)。九年一貫各版本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修辭教學之探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如(2003)。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教科書修辭格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素雲(2001)。作文題型 仿寫類型。明道文藝,298,185-193。
紀怡如(2006)。國中國文教科書範文修辭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玉琴(1975)。人格特質和腦力激盪數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榮(2000)。語文學習領域的「欣賞、表現與創新」-以伊索寓言中「龜兔賽跑」的思考與新編為例。國民教育,41(2),34-39。
張春榮(2001)。閱讀與作文教學之教學理論與實務。載於: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八十九學年度九年一貫語文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
張春榮(2006)。修辭教學設計。國文天地,252,4-10。
張春榮、顏藹珠(2006)。西洋電影口語修辭的特色。第七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11。
陳香如(1997)。國小六年級兒童作文之修辭技巧分析—以嘉義地區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玉(2001a)。舊瓶新酒,掌握原作菁華(上)-談仿寫。國文天地,16(12), 107-112。
黃金玉(2001b)。舊瓶新酒,掌握原作菁華(下)-談仿寫。國文天地,17(1), 107-112。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
黃維樑(1985)。談寫作教學。國文天地,1(1)20-25。
黃麗貞(2002)。從<陋室銘>的仿作談「仿擬」修辭法的運用。修辭論叢,第四輯,洪業文化事業公司。
楊永英(2002)。<陋室銘>仿作二篇。中國語文,543,53-54。
楊如雪(2004)。九年一貫國語文寫作基本能力「句型及語法」階段指標規劃研究(NSC92—2411—H—003—066—)。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楊淑雅(2003)。國小高年級國語科教科書之修辭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宗陽(1989)。從修辭談造句與作文。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97-105。
蔡宗陽(1995)。修辭分析與國文教學。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蔡宗陽(1995)。從比較法談修辭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11-20。
蔡宗陽(1997)。文學批評與國文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3):6-14。
羅瑞玉(1993)。班度拉社會學習論及其在生活教育上的涵義。高市文教,49,15-21。
三、國小教科書
仁林文化出版社 (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
仁林文化出版社 (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
仁林文化出版社 (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一冊。
仁林文化出版社 (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二冊。
南一書局(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
南一書局(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
南一書局(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一冊。
南一書局(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二冊。
康軒文教。(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
康軒文教。(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
康軒文教。(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一冊。
康軒文教。(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二冊。
翰林出版社。(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
翰林出版社。(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
翰林出版社。(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一冊。
翰林出版社。(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二冊。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呂俊甫(1993)。源自美國的「行動研究法」。美國月刊,8(2):124-128。
2. 蔡宗陽(1997)。文學批評與國文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3):6-14。
3. 蔡宗陽(1995)。從比較法談修辭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11-20。
4. 鄭麗珍(2001)。財產形成與社會救助政策對話。社區發展季刊,第95期,122 –
5. 楊永英(2002)。<陋室銘>仿作二篇。中國語文,543,53-54。
6. 黃維樑(1985)。談寫作教學。國文天地,1(1)20-25。
7.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
8. 黃金玉(2001b)。舊瓶新酒,掌握原作菁華(下)-談仿寫。國文天地,17(1), 107-112。
9. 黃金玉(2001a)。舊瓶新酒,掌握原作菁華(上)-談仿寫。國文天地,16(12), 107-112。
10. 張春榮(2006)。修辭教學設計。國文天地,252,4-10。
11. 張春榮(2000)。語文學習領域的「欣賞、表現與創新」-以伊索寓言中「龜兔賽跑」的思考與新編為例。國民教育,41(2),34-39。
12. 李怡芬(2004)。新詩教學示例—仿作練習。中國語文,562,64-71。
13. 蔡素妙(2003)。復原力在受創家庭諮商復健工作中的應用。輔導季刊,第39
14. 陳皎眉(2005)。以人為本,用心實踐—台北市近年來的社會福利。社區發展季刊,第
15. 王昌煥(2002)。談最不容易寫差的考題 仿寫。明道文藝,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