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專書部分
仇小屏、藍玉霞、陳慧敏、王慧敏、林華峰(2003)。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設計與實作。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毛連塭(2000)。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主譯(1989)。學習心理學 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希杰(1983)。漢語修辭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昌煥(2001)。國文語文表達能力秘笈。台北:翰林出版社。
王家珍(2000)。修辭學習單。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王德春(1983)。修辭學探索。北京 : 北京出版社。
王燦明(2004)。兒童創造教育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1996)。修辭通鑑。台北:建宏圖書公司。
朱作仁(1993)。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敬先(1988)。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圖書。
江蘇省寫作學會編(1995)。作文教學指要。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士文(1986)。修辭格論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吳立崗(1993)。小學作文教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吳明清(1996)。教學方法的選用。載於黃政傑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懌(1997)。初中作文教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晗蕾(2004)。辭格學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小平(2001)。創造技法的理論與應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沈壽美等(2001)。高中國文語文表達能力訓練。台北:翰林出版社。
沈謙(1995)。修辭學。台北:空大出版社。
周國光、王葆華(2001)。兒童句式發展研究和語言習得理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周振甫(1995)。中國修辭學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宗廷虎(1984)。修辭學與心理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明進(2003)。創意與整合的寫作。台北:國語日報社出版社。
林裕文(1957)。辭彙、語法、修辭。上海:新知識出版社。
初正平(1973)。兒童創造力之研究。台北:台北女師專研究實驗中心。
邵瑞珍、皮連生、吳慶麟譯(1990)。學習理論 — 學習活動的規律探索。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施建農、徐凡(2004)。超常兒童發展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胡性初(1992)。實用修辭。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范曉雯等(2001)。新型作文瞭朢台。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韋志成、韋敏(2004)。語文教育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1994)。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台北:建宏圖書公司。
唐鉞(1923)。修辭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圖書公司。
徐芹庭(1974)。修辭學發微。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徐國珍(2003)。仿擬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袁暉(2000)。二十世紀的漢語修辭學。太原:書海出版社。
郭紹虞編(1986)。學文示例。台北:明文書局。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圖書公司。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國家考試國文科專案小組(2002)。國家考試國文科命題參考手冊。台北:考選部
常雅珍(2003)。初學作文新妙方。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張弓(1963)。現代漢語修辭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張世忠(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小組編印。
張至公(1997)。修辭概要。書林書店。
張春榮(1993a)。一把文學的梯子。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春榮(1993b)。皇帝挨罵 詞語的藝術。台北:圖文圖書公司。
張春榮(1993c)。鴨子找人 詞語的藝術(上)(下)。台北:圖文圖書公司。
張春榮(1996a)。修辭萬花筒。台北:駱駝出版社。
張春榮(1996b)。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春榮(2001)。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張春榮(2002a)。作文新饗宴。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張春榮(2002b)。修辭行旅。台北:東大書局。
張春榮(2003)。文學創作的途徑。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春榮(2005a)。看圖作文新智能。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張春榮(2005b)。國中國文修辭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張春榮(2006)。修辭散步增訂版。台北:東大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 (2000)。「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精簡版,
正中書局。
教育部(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語文領域課程綱要。
郭有遹(2002)。創造心裡學。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陳介白(1931)。修辭學講話。台北: 台灣開明書店。
陳正治(2001)。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望道(2001)。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滿銘(1995)。作文指導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陳龍安(1990)。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陸稼祥(1989)。辭格的運用。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慶萱(2002)。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黃麗貞(2000)。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
楊鴻銘(1999)。新作文法。台北:建宏圖書公司。
楊鴻銘(2001)。語文表達寫作能力要覽。台北:建宏圖書公司。
董季棠(1992)。修辭學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趙公正(2001)。高中語文表達作文訓練。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劉仲林(2005)。中國創造學概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劉靜敏(2004)。實用漢語修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宗陽(2001)。修辭學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蔡宗陽(2003)。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蔡美華譯(2003)。Geoffrey E.Mills著。行動研究法。台北:學富圖書公司。
蔡清田(2000a)。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53-76。高雄:麗文出版社。
蔡清田(2000b)。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鄭遠漢(1982)。辭格辨義。湖北人民出版社。
鄭遠漢(2004)。修辭風格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
黎運漢、張維耿(1991)。現代漢語修辭學。書林書店。
賴慶雄、楊慧文(1997)。作文新題型。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戴寶雲主編(2004)。小學語文實用教學90法。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濮侃(1983)。辭格的運用與分析。載於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
一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羅楠(2004)。批判性思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部分
仇小屏(2000)。試談自據與偏章修飾的分野。修辭論叢,2,249-284
王昌煥(2002)。談最不容易寫差的考題 仿寫。明道文藝,312。王家珍(1999)。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修辭能力之影響。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永恕(1984)。人格變項與創造力之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呂俊甫(1993)。源自美國的「行動研究法」。美國月刊,8(2):124-128。李怡芬(2004)。新詩教學示例—仿作練習。中國語文,562,64-71。林君鴻(2005)。九年一貫各版本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修辭教學之探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芳如(2003)。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教科書修辭格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素雲(2001)。作文題型 仿寫類型。明道文藝,298,185-193。
紀怡如(2006)。國中國文教科書範文修辭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玉琴(1975)。人格特質和腦力激盪數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榮(2000)。語文學習領域的「欣賞、表現與創新」-以伊索寓言中「龜兔賽跑」的思考與新編為例。國民教育,41(2),34-39。張春榮(2001)。閱讀與作文教學之教學理論與實務。載於: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八十九學年度九年一貫語文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
張春榮(2006)。修辭教學設計。國文天地,252,4-10。張春榮、顏藹珠(2006)。西洋電影口語修辭的特色。第七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11。
陳香如(1997)。國小六年級兒童作文之修辭技巧分析—以嘉義地區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金玉(2001a)。舊瓶新酒,掌握原作菁華(上)-談仿寫。國文天地,16(12), 107-112。黃金玉(2001b)。舊瓶新酒,掌握原作菁華(下)-談仿寫。國文天地,17(1), 107-112。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黃維樑(1985)。談寫作教學。國文天地,1(1)20-25。黃麗貞(2002)。從<陋室銘>的仿作談「仿擬」修辭法的運用。修辭論叢,第四輯,洪業文化事業公司。
楊永英(2002)。<陋室銘>仿作二篇。中國語文,543,53-54。楊如雪(2004)。九年一貫國語文寫作基本能力「句型及語法」階段指標規劃研究(NSC92—2411—H—003—066—)。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楊淑雅(2003)。國小高年級國語科教科書之修辭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宗陽(1989)。從修辭談造句與作文。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97-105。
蔡宗陽(1995)。修辭分析與國文教學。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蔡宗陽(1995)。從比較法談修辭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3):11-20。蔡宗陽(1997)。文學批評與國文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3):6-14。羅瑞玉(1993)。班度拉社會學習論及其在生活教育上的涵義。高市文教,49,15-21。
三、國小教科書
仁林文化出版社 (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
仁林文化出版社 (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
仁林文化出版社 (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一冊。
仁林文化出版社 (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二冊。
南一書局(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
南一書局(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
南一書局(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一冊。
南一書局(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二冊。
康軒文教。(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
康軒文教。(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
康軒文教。(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一冊。
康軒文教。(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二冊。
翰林出版社。(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
翰林出版社。(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
翰林出版社。(2005)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一冊。
翰林出版社。(2006) 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