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九章編輯部(2000)。模糊數學入門。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王文正(2005)。以模糊理論與試題反應理論探討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四邊形概念之發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王美芬(1992)。我國五、六年級有關月亮錯誤概念的診斷及補救教學策略的應用。市師學報,23,357-380。
王寶墉(1995)。現代測驗理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支毅君(1996)。我國國小學生估算概念之研究(Ⅲ)。台東師院學報,7,1-51。
左台益(2002)。Van Hiele 模式之國中幾何教材設計。中等教育,53(3),44-53。
余民寧(1991)。試題反應理論介紹(一)-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資訊,8(6),13-18余民寧(1992a)。試題反應理論介紹(二)-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資訊,9(1),5-9余民寧(1992b)。試題反應理論介紹(三)-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資訊,9(2),6-10呂玉琴(1994)。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沈佑霖(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體積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明昇(1999)。國中與國小體積概念之診斷與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森豪(1999)。Van Hiele幾何發展水準之量化模式-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在四邊形概念之表現為例。國立台中師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李惠貞譯(1981)。兒童的面積與體積概念。國教園地,2,12-16。
何健誼(2002)。直觀法則對K-6年級學童在體積概念學習上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杜聲鋒(1997)。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武男、杜震凡(1988)。國中生實測概念之發展(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77-01110-S017-01A。
林仁得、謝祥宏、陳文典(1993):國小學童對體積測量的認識。師大學報,37,269-281。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原宏(1996)。知識結構分析:徑路搜尋、多向度量尺和集群分析的方法論探討。測驗統計年刊,4,47-69。林原宏(1999)。模糊潛在知識空間之整合模式與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林原宏(2001)。模糊理論取向的認知結構分析。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發表。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林邦傑(1981)。集群分析及其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4,31-57。林慈容(2001)。從單位量的觀點探討一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面積及體積概念。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先祝(2003)。四邊形概念的徑路搜尋分析-兼顧能力值與模糊認知結構取向。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南一書局(1993)。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1-12冊)。台北: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1993)。國民小學數學習作(1-12冊)。台北:南一書局。
南一書局(1993)。國民小學數學課本(1-12冊)。台北:南一書局。
洪義德(2002)。不同表徵面積題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紀妙貞(2005)。基於模糊理論與試題反應理論探討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三角形的概念發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柳 賢(2002)。談數學概念評量工具之開發與應用。民國91年3月24日演講於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
徐存姮(2002)。診斷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體積直觀迷思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高敬文(1989)。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發展之研究,初等教育研究第一期,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高敬文、黃金鐘(1992) :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測量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75~77- 0111-S153-01A。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0)。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市:松崗。
許淑貞(2003)。結合試題反應理論與模糊認知結構的徑路搜尋之幾何概念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光勳、林原宏(2003)。模糊理論在試題概念結構分析之應用。台灣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
陳光勳、譚寧君(2001)。兒童長度面積體積概念調查及診斷教學之研究—應用直觀規律(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511-S-152-021。
莊維展(2001)。國小學童估量能力之研究分析—以高屏三縣市五年級學童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康軒書局(1993)。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1-12冊)。台北:康軒書局。
康軒書局(1993)。國民小學數學習作(1-12冊)。台北:康軒書局。
康軒書局(1993)。國民小學數學課本(1-12冊)。台北:康軒書局。
張川木 (199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科學教育月刊,185,21-27。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鈿富、孫慶珉 (1993)。學習成就評量與模糊模式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類上冊),67,57-73。教育部(1993)。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幸美(1997)。兒童的概念學習、解題思考與迷思概念。教育研究雙月刊,55,55-60。黃敏晃(1986)。做估測的理由。科學教育月刊,93,35-52。
黃湘武、江新合、劉謹輔、陳忠志、杜鴻模、陸業堯(1985)。國中學生質量守恆,重量守恆,外體積概念,與比例推理之抽樣調查與研究。中等教育,36(1)44-65。
黃寶鈿、王碧鴻(1998)。探究高職化工柯學生之莫耳概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青田(1998)。形態與面積大小的錯視關係研究。藝術學報,62,17-56。
楊敏生,吳國榮(2003)。a new possibilistic clustering algorithm.台灣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研討會。Sep 20-21,2003。
蔡春美(1983)。台東縣山地兒童面積保留與面積測量概念的發展。台東師專學報,11,123-276。
蔡春美(1988)。兒童智慧心理學─皮亞傑智慧發展學說。台北:文景出版社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簡文真(2005)。利用傳統統計和模糊理論來探討國小一二三年級學童長度概念的發展。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謝如山等譯(2003)。數學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謝青龍(1995)。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轉變。科學教育月刊,180,23-29。藎壚(1991)。實用模糊數學。台北市:亞東書局。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5)。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手冊。台北,台灣:作者。
譚寧君(1993)。兒童的幾何觀—從van Hiele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談起。國民教育,33(5/6),12-17。譚寧君(1995)。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7.8),14-19。譚寧君(1996)。面積與體積的教材分析。載於甯自強主編: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27-37。國立嘉義師院。
譚寧君 (1998):國小兒童面積迷思概念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1,573~602。譚寧君(1999)。從兒童的測量迷思概念看教師對兒童測量知識的了解。台北師院學報,12,407-436。
譚寧君(2000)。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總結性評量分析-面積與體積。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鐘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科學研究資訊,2(3),89-110。
二、英文部分
Bezdek, J. C. (1973). Fuzzy Mathematics in Pattern Classifi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thaca,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Bezdek, J. C. (1974). Cluster validity with fuzzy sets. Journal of Cybernetics, 3, 58-72.
Bezdek, J. C. (1981). Pattern Recognition with Fuzzy Objective Function Algorithms. New York: Plenum.
Bright, G. W. (1976). Estimating as part of learning to measure. Measurement in School Mathematics,87-104.
Dunn, J. C. (1974). A fuzzy relative of the ISODATA process and its use in detecting compact well-separated clusters. Journal of Cybern, 3(3), 32-57.
Gustaffson, J. E. (1980). A solution of the conditional estimation problem for long tests in the Rasch model for dichotomous item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0, 377-385.
Hart,K.M.(1981).Volume of a cuboid. In D.Johnson(ED).Children's Mathematical Frameworks, 8-13.
James,J,H. (1981).The Second National Assessment in Mathematics : Area and Volume. Mathematics Teachers, 5 ,704-708.
NCTM (2000).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 Reston , VA :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Piaget,J., & Inhelder, B.(1960). The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By Lunzer, E.A.,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7).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 (F. J. Langdon & J. L. Lunzer, Trans.). New York: W. W. Norton.
Piaget,J., & Inhelder, B. (1974).The Child's Construction of Quantities.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otari, D., & Spiliotopoulou, V. (1996). Children's approach to the concept of volume. Science Education, 80(3), 341-360.
Stavy, R.& Tirosh, D. (1996). Intuitive rul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the case of ‘more of A-more of 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8(6),669-683.
Wang,H.,& Bell,P.M. (1996).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ial evaluation for students, imaginative power in physics problem solving. Fuzzy Sets and Systems,78, 95-105.
Wilson, P. S. (1990). Inconsistent ideas related to definitions and examples. 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s in Mathematics,12(3) 31-47.
Yen, C. L. (1996). Using fuzzy sets in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learning progress indicator. The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D), (6), 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