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編輯部(1996)。風雲—世界掀起教改風。載於1998教育特刊,14。
方永泉(2002)。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方雅漣(2004)。完全中學教師組織變革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貴蘭、韓慈穎(1999)。組織再造意涵與各國之經驗。公務人員月刊,40,31-42。白麗美、張輝雄(1999)。面臨學校組織再造談重組學校行政組織結構。學校行政雙月刊,1,38-44。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1991)。大美百科全書(初版,第8、9、12、16、22冊)。臺北市:光復書局。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政府組織再造。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政府組織再造。2002.12.08,取自:http://www.rdec.gov.tw/home/reform.htm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未出版。
吳定(2004)。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
吳明清(1998)。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2,1-7。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明隆、塗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教育改革中學校組織再造之研究。北縣教育,24,11-15。吳清山(1999)。跨世紀學校組織再造之重要課題及其策略。教師天地,98,4-9。吳清男(2002)。國民小學組織再造實踐策略之研究—傅柯(M.Foucault)權力觀點的運用。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慧蘭(2004)。臺北縣立國民中學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呂生源(200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玉惠(2000)。重塑新的校園權力運作結構。臺灣教育,594,12-23。李再長譯(1999)。組織理論與管理。臺北市:華泰。
李英明(1986)。哈伯馬斯。臺北市:東大。
李超宗(1989)。新馬克思主義思潮。臺北市:桂冠。
林金祥(2005)。臺東縣小型偏遠學校國民中學行政組織重整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威志(2004)。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政策述評。現代教育論壇,72-97。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元照。
林海清(無日期)。跨世紀教育組織再造。教育政策論壇,三(1)2003.08.12,取自:http://www.epa.ncnu.edu.tw/epforum/vo13no1/5-4.htm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1991)。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林善樑(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學校組織變革對校園倫理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祖賢(1996)。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制定的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施壽椿(2004)。政府再造與員工工作態度之研究—以精省後併入中央之中部辦公室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柯志平(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志麟(2000)。教育改革的新議題:學校自主管理。學校行政雙月刊,10,34-40。孫志麟(2000)。學校自主管理的理念與實踐。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八十九年度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19-342)。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孫志麟(2004)。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追求卓越。臺北市:學富。
孫翠莉(2003)。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策略之研究—以臺灣北部五縣市試辦「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與人力規劃試辦方案」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翁志宗(1997)。哈伯瑪斯批判理論的探討與人文社會學科教學模式的建立。樹德學報,20,249-272。高宣揚(1991)。哈伯瑪斯論。臺北市:遠流。
高博銓(2000)。以學校為基礎的教育改革。載於高強華(主編),前瞻廿一世紀新教育(33-51)。臺北市:南宏。
張世賢等(1983)。論文寫作研究。臺北市:三民。
張玉成(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序文)。載於林海清著,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元照。
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98,10-16。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鈿富(1998)。新世紀學校改造的策略。北縣教育,24,16-23。張嘉進(2004)。「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及人力規劃方案」執行情形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德銳(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及其因應策略。教育研究集刊,38,2-21。
張德銳(2000)。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變革的新方向。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8,279-296。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及人力規劃方案」(草案)。2002.12.08,取自:http://www.eje.ntnu.edu.tw/k-search/kmain-frame.asp
曹衛東(無日期)。學術造反與制度緊張––關於霍克海默與哈貝馬斯之間的衝突。2006.2.27,取自:http://www.booker.com.cn/big5/paper54-/1/class005400040/ hwz125230.htm
曹衛東等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市:聯經。
許繼籐(2000)。學校權力重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團(1996)。論人類之合理性--哈伯瑪斯之共識理論。哲學雜誌,18,72-103。陳伯璋(1982)。哈伯瑪斯的批判解釋學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4,73-134。陳伯璋(1988)。辨證與批判--哈伯瑪斯社會科學方法論評析。文星,118,18-27。陳惠敏(2001)。從組織變革、文化更新與學校組織再造談學校教育改革。教師之友,42(3),2-10。陳榮灼等編譯(1986)。當代社會政治理論對話錄。臺北市:巨流。
陳碧祥(1992)。嘉達美理解概念及其在教育上之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彭添星(2004)。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再造的實施現況。現代教育論壇,65-71。
彭富源(2000)。校園權力結構重組中「教師會」角色的分析—期待與實際的差距及融通。臺灣教育,594,47-53。曾慶豹(1999)。哈伯瑪斯。臺北市:生智。
程志民(2005)。康德:近代第一大哲。臺北:康德。,
黃乃熒(1998)。學校行政管理敵對內涵的方法評析。中等教育,49(5),8-20。
黃文三(1991)。哈伯瑪斯的哲學及其對教育的啟示。國教天地,90,87-94。黃宗顯(1999)。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臺北市:五南。
黃金茂(2005)。國小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及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俊斌(2000)。哈伯瑪斯的民主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2003.08.12,取自:http://www.sophia.tcu.edu.tw/frontpage/report1.htm
黃瑞祺(1980)。溝通與批判--哈伯瑪斯社會溝通理論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楊宗仁(1991)。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對於校園倫理的啟示。教育資料文摘,161,158-179。楊深坑(1997)。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溫明麗(1986)。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德育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溫明麗(1999)哈伯瑪斯思想凸顯的人文教育理念。輯於曾慶豹、溫明麗主編,現代哲學理論與批判,(141-156)。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森源(2003)。國軍軍事教育組織再造之研究—以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鄒川雄(1990)。哈伯瑪斯的新社會運動理論。思與言,28(4),29-46。
靳希平(2001)。「哈貝馬斯(Juergen Habermas)簡介」。2006.2.27,取自:http://www.booker.com.cn/big5/paper54/1/class005400040/hwz125205.htm
廖仁義譯(普塞著)(1989)。哈柏瑪斯。臺北市:桂冠。
廖春文(1990)。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教育行政上的啟示。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59-86。廖春文(1991)。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教育行政的適用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管彥康(1997)。顧客導向與服務觀念之企業型政府建構:成功民營企業改造之借鏡。2003.10.28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p031.html。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九十一學年度全面推動「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方案」實施計畫。2002.12.08,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2/2-3/91臺北市教訓輔三合一推動計畫.doc
臺北縣政府(2002)。「臺北縣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及人力規劃試辦方案」。臺北縣政府。
趙慶宜(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認同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鎮寧(1999)。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在行政決定合理性歷程應用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耀明譯(Giddens著)(1987)。哈伯瑪斯。思與言,25(4),79-94。
鄭宏財(2002)。良好的學校行政溝通—從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45,88-96。
鄭奇芳(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蕭立應(1999)。溝通與詮釋—從哈伯馬斯與高達美論戰看哈伯馬斯對語言與理解的反思途徑。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文全(1991)。學校行政。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欣如(2002)。哈伯瑪斯溝通理論初探。哲學與文化,29(3),272-291。簡淑彬(2003)。國民小學組織再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嚴平(1997)。高達美。臺北市:東大。
蘇維新(2003)。國小教師知覺學校組織變革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貳、英文部分
Doll,W.E.,(1999).A Post 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後現代課程觀,王紅宇譯)。臺北市:桂冠。
Habermas,J.(1979).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trans by McCarthy,T.(1987).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J.(1981).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 trans by McCarthy,T.(1987).Boston:Beacon Press.
Hargreaves,A.(1993).Changing teachers,Chapter4 times: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Lodon:Chassell.
Hrebiniak,L. & Joyce,W.(1984).Implementing Strategy.New York:Macmillan.
Jackson,J.H. & Morgan,C.P.(1978).Organization Theory:A macro perspective for management.NJ:Peentice-Hall.
Outhwaite,M.(1996).The Habermas Reader.Cambridge:Polity Press.
Pusey,M.(1987).Judge Habermas.London:Ellis Horwood Limited.
Robbins,S.P. & Coulter,M.(1999).Management(6thed.).New Jersey:prentice-Hall.
Senge,P.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進隆譯)。臺北市: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