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6)。外籍配偶人數統計。內政部統計通報,2006年第3週。2006年3 月2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台北市:高等教育。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石培欣(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余化人(1999)。台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3,6-12。吳清山、林天祐(2005)。文化資本。教育研究月刊,140,160。
吳清山、劉春榮(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新華(1990)。學習方法效率量表。台北市:心理。
吳毓瑩(2005)。回訪春天-新移民女性的學校參與之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學生輔導季刊,97,28-37。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133-159。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8-20。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25-36。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佑玲(2002)。國小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君諭(2005)。為何我的小孩不是寶貝。學生輔導季刊,97,116-120。林忠仁、賴金河(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子女語文程度之研究。發表於台北縣九十三年外籍配偶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縣政府。
林忠信(2004)。國民小學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之比較。台大社會學刊,27,71-106。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俊榮(2005)。文化資本、自我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林華中(2004)。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逃竹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武曉霞、徐文濤(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發表於台北縣九十三年外籍配偶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縣政府。
武曉霞、陳烘玉(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發表於台北縣九十三年新移民女性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縣政府。
邱皓政(2005)。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市:雙葉。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邱豐盛、鄭秀琴(2005)。正視「新移民之子」的學習及教養問題。教師天地,137,67-72。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施奈良(2005)。異文化交融的危機?基隆市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國民學校適應之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柯乃文(2005)。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宜昀(2002)。大學聽覺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11-58。
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11-112。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傾向、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文隆(1997)。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習行為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4),32-37。張春興(1981)。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31-40。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建成(2004)。文化、人格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善楠(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關係 - 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8,27-52。
張新仁(1982)。國中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2006年2月6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 EDU7220001/publish/foreign_parent_student_in_basic/report.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6a)。九十四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2006年4月30日,取自 http://www.edu.tw/ EDU_ WEB/EDU_MGT/ EDU722000
1/data/serial/fomas.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6b)。各級學校縣市別學生數統計。2006年4月18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student.xls
許雅惠(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怡華(1990)。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增訂一版)。台北市:心理。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評析。成人教育,68,25-34。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曉佳(200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陽聰(1995)。整合模式的團體輔導對國小文化不利兒童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學習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市:五南。
黃佩儀(2004)。國中資優生學習風格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美蓉(2002)。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知覺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楊淑英(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詠梅(2002)。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祐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潘文忠(2005)。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41,50-57。
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錢宗忻(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鍾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251-257。
顏錦珠(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蘇輝明(2004)。原住民學童學習風格、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M. (1999). Child in-betwee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the bicultural fami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5(1),13-26.
Aschaffenburg, K., & Mass, I. (1997).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areers: The dynamics of social reprodu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 573-587.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rk, L. E. (2003).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N. Richard, Trans.). London: Sa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2)
Brody, G. H., Murry, V. M., Kim, S., & Brown, A. C. (2002). Longitudinal pathways to competence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living in rural single – parents households. Child Development, 73(5), 505-1516.
Brodzinsley, D. M., Schechter, D. E., Braff, A. M., & Singer, L. M. (1984).
Psychologic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adopted children. Journal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52, 582-590.
Bronfem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2, 723-742.
Cole, D. A., Maxwell, S. E., Martin, J. M., Peeke, L. G., Seroczynski, A. D., Tram, J. M., Hoffman, K. B., Ruiz, M. D., Jacquez, F., & Maschman, T.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domains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concept: A cohort sequential longitudinal design. Child Development, 72, 1723-1746.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rain, R. M., & Bracken, B. A. (1994). Age, rac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concept: Edvidence from a behavioral acquisition, context-dependent mode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3, 496-511.
De Graff, N. D., De Graff, P. M., & Kraaykamp, G. (2000). Parental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 refinement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3, 92-111.
Finn, J. D. (1972). Expex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3), 387-410.
Fuligni, A. J., Witkow, M., & Carcia, C. (2005).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academic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 from Mexican, Chinese, and European background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1, 799-811.
Gutman, L. M. (2006). How student and parent goal orientations and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s influence the math achievement of African Americans during the high school transi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1, 44-63.
Haghighat, E. (2005). School social capital and pupil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5, 213-235.
Hao, L., & Bonstead-Burns, M. (1998). Parent-child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175-198.
Harter, S. (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Kalmijn, M., & Kraaykamp, G. (1996).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ing: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22-34.
Kyrlakides, L. (2005). Evaluating school policy on parents working with their children in clas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98, 281-297.
Lunn, J. C. B. (1972). The influence of sex, achievement level and social class on junior school children’s attitud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2, 70-74.
Luster, T., & McAdoo, H. (1996). Family and child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dat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26-39.
Marjoribanks, K., & Mboya, M. M. (2001a).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elf-concept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1(1), 148-149.
Marjoribanks, K., & Mboya, M. M. (2001b). Family capital, goal orientations and South African adolescents’ self-concept: A moderation-mediation mode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3), 333-350.
Marsh, H. W., & Shaveslon, R. J. (1985). Self-concept: Its multifacet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 107-125.
Marsh, H. W., Craven, R., & Debus, R. (1998).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elf-concepts: Amulticohort –multiocassion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9, 1030-1053.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Van Nostrand.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Oishi, S., & Sullivan, H. W. (2005).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in culture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3, 1267-1294.
Pan, Y., Gauvain , M., Liu, Z., & Cheng, L. (2006 ). American and Chines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young children’s mathematics learn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21, 17-35.
Piaget, J. (2001).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M. Piercy, & D. E. Berlyne, Trans.). New York: Routledge Classic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7)
Raty, H. (2006). What comes after compulsory education? A follow-up study on parental expectations of their child's future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32(1). Retrieved April 30, 2006,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
Rogers, C. R. (1970). On be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 Sentry Edition.
Schultz, D. P., & Schultz, S. E. (1987).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4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ui-Chu, E. H., & Willms, J. D. (1996).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 – grade achieve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126-141.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Watkins, D., Dong, Q., & Xia, Y. (1997).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 374-379.
Winkelman, M. (1994). Cultural shock and adapt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3, 121-130.
Zanobini, M., & Usai, C. M. (2002). Domain-specif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to low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 2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