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20: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立婷
研究生(外文):Li Ting Huang
論文名稱: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mmigrant Brides’ Socio-Economic Status,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upon Children’s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The Third to Sixth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張芳全張芳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g-Chu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1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適應結構方程模式
外文關鍵詞: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self-conceptlearning adjustment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8
  • 點閱點閱:57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5
摘 要

基於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理論,本研究旨在探討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的影響。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與半結構性訪談方法進行研究。採立意取樣方法抽取627位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三至六年級新住民子女。蒐集的資料分別採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根據問卷調查及訪談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新住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有高度知覺。
二、性別對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無顯著差異,對學習適應則具有顯著差異,女生較男生為佳。
三、 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三年級較六年級佳。
四、父親教育程度對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及學習適應無顯著差異;母親教育程度則對其子女學習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父母親職業對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無顯著差異。
六、家中課外讀物數及與家人至社教機構數較多之新住民子女有較高的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
七、家中不同電腦數對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無顯著差異。
八、父親教育期望愈高,新住民子女對學習適應知覺愈高;母親教育期望則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有顯著差異。
九、新住民子女自我期望愈高,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的知覺愈佳。
十、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具有顯著相關,即自我概念越佳,學習適應越好。
十一、結構方程模式檢定顯示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有顯著的影響。
十二、訪談結果發現,新住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情形良好。

本研究根據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適應、結構方程模式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o-economic status,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that influence on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of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in the study. By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627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third to sixth grade of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in Taipei County.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are highly aware of their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2. Girls are doing better than boys in the field of learning adjustment, while they show no difference in their self-concept.
3.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have better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than the sixth grade ones.
4. The father’s educational level is not relevant to h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while the mother’s is relevant to her children’s learning adjustment.
5. The jobs which the parents have are not related to their children’s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6. The children, who have a greater number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s at home and go to the soci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ore frequently with their parents, have better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7.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at home is not relevant to the children's self -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8.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ectations the father has toward his children, the greater awareness the children have upon their own learning adjustment, while the mother’s education expectations are relevant to her children’s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9. The children, who have the higher self-expectations, are aware of their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better.
10. Their self-concept is relevant to their learning adjustments. In other words, the better self-concept they have upon themselves, the better learning adjustments they acquire.
11. SEM shows that socio-economic status,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children’s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12.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show that their self-concept and learning adjustment are much better.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s, teachers, parents, and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immigrant brides’ children, self-concept, learning adjustme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5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新住民女性的適應現況與家庭困境 ………………11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涵義與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學習適應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37
第四節 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7
第一節 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現況及關係…… 8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差異………… 9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差異…………102
第四節 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 …………………… 114
第五節 訪談內容及信賴度…………………………………134
第六節 綜合分析……………………………………………1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1
第一節 結論 ……………………………………………… 171
第二節 建議 ……………………………………………… 178

參考文獻……………………………………………………… 185
一、中文部份……………………………………………… 185
二、英文部分……………………………………………… 195

附 錄 ………………………………………………………… 199
附錄一 問卷編製依據 ………………………………………199
附錄二 專家效度評定問卷………………………………… 200
附錄三 專家效度審查意見彙整表………………………… 207
附錄四 預試問卷……… ……………………………………211
附錄五 正式問卷 ……………………………………………213
附錄六 模式適配度檢定標準 ………………………………215
附錄七 家長同意書………………………………………… 218
附錄八 新住民子女訪談大綱……………………………… 219
附錄九 教師訪談大綱 ………………………………………220
附錄十 檢核回饋函 …………………………………………221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6)。外籍配偶人數統計。內政部統計通報,2006年第3週。2006年3 月2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台北市:高等教育。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石培欣(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余化人(1999)。台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3,6-12。
吳清山、林天祐(2005)。文化資本。教育研究月刊,140,160。
吳清山、劉春榮(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新華(1990)。學習方法效率量表。台北市:心理。
吳毓瑩(2005)。回訪春天-新移民女性的學校參與之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學生輔導季刊,97,28-37。
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8-20。
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25-36。
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佑玲(2002)。國小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君諭(2005)。為何我的小孩不是寶貝。學生輔導季刊,97,116-120。
林忠仁、賴金河(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子女語文程度之研究。發表於台北縣九十三年外籍配偶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縣政府。
林忠信(2004)。國民小學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之比較。台大社會學刊,27,71-106。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俊榮(2005)。文化資本、自我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華中(2004)。台灣原住民族地區國中教師管教與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以逃竹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武曉霞、徐文濤(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發表於台北縣九十三年外籍配偶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縣政府。
武曉霞、陳烘玉(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發表於台北縣九十三年新移民女性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縣政府。
邱皓政(2005)。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市:雙葉。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豐盛、鄭秀琴(2005)。正視「新移民之子」的學習及教養問題。教師天地,137,67-72。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奈良(2005)。異文化交融的危機?基隆市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國民學校適應之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柯乃文(2005)。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宜昀(2002)。大學聽覺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倪小平(2004)。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11-58。
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11-112。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傾向、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文隆(1997)。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習行為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4),32-37。
張春興(1981)。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31-40。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建成(2004)。文化、人格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善楠(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關係 - 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8,27-52。
張新仁(1982)。國中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2006年2月6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 EDU7220001/publish/foreign_parent_student_in_basic/report.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6a)。九十四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2006年4月30日,取自 http://www.edu.tw/ EDU_ WEB/EDU_MGT/ EDU722000
1/data/serial/fomas.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6b)。各級學校縣市別學生數統計。2006年4月18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student.xls
許雅惠(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華(1990)。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增訂一版)。台北市:心理。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評析。成人教育,68,25-34。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曉佳(200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陽聰(1995)。整合模式的團體輔導對國小文化不利兒童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學習適應之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市:五南。
黃佩儀(2004)。國中資優生學習風格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美蓉(2002)。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知覺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淑英(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詠梅(2002)。台灣印尼籍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祐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潘文忠(2005)。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41,50-57。
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玉粉(1995)。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錢宗忻(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251-257。
顏錦珠(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蘇輝明(2004)。原住民學童學習風格、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M. (1999). Child in-betwee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the bicultural fami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5(1),13-26.
Aschaffenburg, K., & Mass, I. (1997).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areers: The dynamics of social reprodu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 573-587.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growth in a changing worl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rk, L. E. (2003).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N. Richard, Trans.). London: Sa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2)
Brody, G. H., Murry, V. M., Kim, S., & Brown, A. C. (2002). Longitudinal pathways to competence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living in rural single – parents households. Child Development, 73(5), 505-1516.
Brodzinsley, D. M., Schechter, D. E., Braff, A. M., & Singer, L. M. (1984).
Psychologic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adopted children. Journal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52, 582-590.
Bronfem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2, 723-742.
Cole, D. A., Maxwell, S. E., Martin, J. M., Peeke, L. G., Seroczynski, A. D., Tram, J. M., Hoffman, K. B., Ruiz, M. D., Jacquez, F., & Maschman, T.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domains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concept: A cohort sequential longitudinal design. Child Development, 72, 1723-1746.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rain, R. M., & Bracken, B. A. (1994). Age, rac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elf-concept: Edvidence from a behavioral acquisition, context-dependent mode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3, 496-511.
De Graff, N. D., De Graff, P. M., & Kraaykamp, G. (2000). Parental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 refinement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3, 92-111.
Finn, J. D. (1972). Expex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3), 387-410.
Fuligni, A. J., Witkow, M., & Carcia, C. (2005).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academic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 from Mexican, Chinese, and European background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1, 799-811.
Gutman, L. M. (2006). How student and parent goal orientations and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s influence the math achievement of African Americans during the high school transi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1, 44-63.
Haghighat, E. (2005). School social capital and pupil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5, 213-235.
Hao, L., & Bonstead-Burns, M. (1998). Parent-child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175-198.
Harter, S. (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Kalmijn, M., & Kraaykamp, G. (1996).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ing: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22-34.
Kyrlakides, L. (2005). Evaluating school policy on parents working with their children in clas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98, 281-297.
Lunn, J. C. B. (1972). The influence of sex, achievement level and social class on junior school children’s attitud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2, 70-74.
Luster, T., & McAdoo, H. (1996). Family and child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dat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26-39.
Marjoribanks, K., & Mboya, M. M. (2001a).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elf-concept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1(1), 148-149.
Marjoribanks, K., & Mboya, M. M. (2001b). Family capital, goal orientations and South African adolescents’ self-concept: A moderation-mediation mode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3), 333-350.
Marsh, H. W., & Shaveslon, R. J. (1985). Self-concept: Its multifacet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 107-125.
Marsh, H. W., Craven, R., & Debus, R. (1998).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elf-concepts: Amulticohort –multiocassion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9, 1030-1053.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Van Nostrand.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Oishi, S., & Sullivan, H. W. (2005).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in culture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3, 1267-1294.
Pan, Y., Gauvain , M., Liu, Z., & Cheng, L. (2006 ). American and Chines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young children’s mathematics learn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21, 17-35.
Piaget, J. (2001).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M. Piercy, & D. E. Berlyne, Trans.). New York: Routledge Classic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7)
Raty, H. (2006). What comes after compulsory education? A follow-up study on parental expectations of their child's future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32(1). Retrieved April 30, 2006, 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
Rogers, C. R. (1970). On be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 Sentry Edition.
Schultz, D. P., & Schultz, S. E. (1987).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4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ui-Chu, E. H., & Willms, J. D. (1996).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 – grade achieve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 126-141.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Watkins, D., Dong, Q., & Xia, Y. (1997).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 374-379.
Winkelman, M. (1994). Cultural shock and adapt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3, 121-130.
Zanobini, M., & Usai, C. M. (2002). Domain-specif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to low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 203-21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評析。成人教育,68,25-34。
2.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4),32-37。
3.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11-112。
4. 張春興(1981)。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31-40。
5.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6. 邱豐盛、鄭秀琴(2005)。正視「新移民之子」的學習及教養問題。教師天地,137,67-72。
7. 林君諭(2005)。為何我的小孩不是寶貝。學生輔導季刊,97,116-120。
8.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25-36。
9.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8-20。
10.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133-159。
11. 吳毓瑩(2005)。回訪春天-新移民女性的學校參與之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學生輔導季刊,97,28-37。
12.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3,6-12。
13.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