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3: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汪宗明
研究生(外文):Wang Chung-Ming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桃園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Continuity Management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and Taoyuan Counties
指導教授:林新發林新發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2
中文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延續管理學校創新經營
外文關鍵詞: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continuity management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3
  • 點閱點閱:9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4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之關係。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進行研究。問卷調查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式,總計發出問卷校數為120校, 756份問卷,回收為83校,共499份問卷,以研究者自編「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根據問卷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統計。最後再與訪談部分做歸納整合,獲致以下結論:
一、臺北縣、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屬於「中度知識延續管理」程度,「關鍵知識的保存」表現最佳,「知識延續性評估」可再加強。
二、臺北縣、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屬於「中度學校創新經營」程度,「資訊科技創新」表現最佳,「資源價值創新」可再加強。
三、臺北縣、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環境變項中,不同學校規模在知識延續管理有顯著的差異,其中61班以上的學校在「專業知識的轉移」層面高於12班以下的學校。
四、臺北縣、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環境變項在學校創新經營皆無顯著的差異。
五、臺北縣、桃園縣國民小學整體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具有高度正相關。
六、臺北縣、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對整體學校創新經營具有高度預測力,其中以「分享文化之塑造」最具有主要預測作用。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辦理「知識延續性評估」相關研習課程及訓練,以促進學校創新經營。
(二)健全校長交接制度、延續學校創新經營之特色。
(三)建立學校職務「標準化作業流程」,落實知識延續管理。
(四)訂定「校園知識分享文化」獎勵制度,以促進學校創新經營。
(五)配合校務評鑑,要求學校建置數位檔案資料。
二、對國民小學校長的建議
(一)建構校園知識分享文化、活化學校創新經營動能
(二)積極與他校建立策略聯盟,強化資源整合,啟發創新經營潛能
(三)充實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知能,以促進學校經營創新
(四)建立學校行政輪替制,主動延續創新之基礎
(五)設置專責單位或人員,建立完整知識管理系統,定期檢查更新
(六)善用退休人力資源,傳承寶貴經驗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continuity management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and Taoyuan Countie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will provid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principal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ar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tud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ed is employed in selecting 120 elementary schools in two regions, in which 756 questionnaires are issued and 499 questionnaires of 83 schools are returned. The research tool, originally produced by researcher, is titled as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knowledge continuity management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re employed a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result of questionnaires. The conclusion is achieved as a resul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s survey and interview, which is stated as follows:

1. The knowledge continuity manag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and Taoyuan Counties can be put at middle intensification, which practically has distinctive performance in “restoration of key knowledge”; however, “evaluation of the continuity of knowledge” needs to be improved.
2. Th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and Taoyuan Counties can be put at middle intensification, in which “innovation of informative technology” scores highest; however, they need to take care of “creation of new values of recourse”.
3. Among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and Taoyuan Counties, strong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size of school and school’s performance in knowledge continuity management. The schools which have more than 61 classes gain more scores in “transfer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an those which have less than 12 classes.
4.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th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and Taoyuan Counties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5.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knowledge continuity management and th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and Taoyuan Counties.
6. It can be highly expected that the schools with knowledge continuity management possibly employ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which “creation of shared culture” has a great effect.

The study suggests:
1. In term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1) The workshops and training of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continuity” need to be held in order to improv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2) Build a principal hand-over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practice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3) The procedures in handing school affair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to certif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continuity management.
(4) Build the school policy to enhance the culture of sharing school-related knowledge in order to promot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5) Require schools to build digital database to coordinate with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affairs.

2. In terms of principals of elementary schools:
(1) Construct school knowledge shared culture and energized the motivation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2) Positively build strategic alliance with other schools to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and simulate the potential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3) Study the ideas and intelligence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to promot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4) Build a hand-over mechanism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to actively continue the fundamentals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5) Create unit and staff especially responsible for knowledge continuity and buil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to examine and renew the knowledge.
(6) Benefit from the intelligence of retired people and transfer it to current people.
第一章 緒論 ……………………………………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0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 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0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知識延續管理之意義、層面與測量 …………… 13
第二節 學校創新經營之意義、層面與測量 …………… 26
第三節 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研究 ……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8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93
第一節 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的現況 ………… 93
第二節 不同學校環境變項在知識延續管理之差異情形 105
第三節 不同學校環境變項在學校創新經營之差異情形 113
第四節 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 ………… 121
第五節 知識延續管理對學校創新經營之預測情形 …… 123
第六節 訪談結果 …………………………………………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 139
第二節 結論 ……………………………………………… 144
第三節 建議 ……………………………………………… 147
參考文獻 ………………………………………… 153
一、中文部分 ……………………………………………… 153
二、英文部分 ……………………………………………… 157
附錄 ……………………………………………… 161
附錄一 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問卷(專家效度審查用) ……………………… 16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意見彙整 ………………………… 173
附錄三 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 184
附錄四 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 190
附錄五 校長訪談紀錄示例 ……………………………… 196
一、中文部份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無日期)。InnoSchool 2005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2005/04/20,取自:http://www.ccda.org.tw/
王世璋(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明政(2003)。高中職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組織創新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瑞壎(2004)。學校知識管理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德玲譯(2003)Hamilton Beazley、Jeremiah Boenisch、David Harden著,延續管理,臺北:天下文化。
江坤源(2006)。公部門建照審查專業知識延續管理研究—以臺北縣為例。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明隆(2003)。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
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4-26。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知識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1。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4)。知識延續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19,151。
吳毓琳(2001)。知識管理在國中學校行政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玉惠(2003)。國民中學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錫勳(2005)。「精實案」後國軍人力資源發展之研析─延續管理的觀點。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卓鴻賓(2004)。臺灣中部地區公立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天祐(2003)。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2003/05/10,取自: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educate/ik5.htm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佳慧(2000)。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建維(2003)。國際企業研發人力資源策略、創新管理對組織創新能耐影響之研究—以M企業集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虹妙(2005)。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啟鵬(2002)。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2WFA0B00048),未出版。
林筱瑩(2003)。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金玉芝(2002)。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個人與組織面向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姚欣宜(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紀慧如(2003)。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五南書局。
張仁家、林虹妙(2005)。高職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與策略比較。2005第三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張玉台(2005)。學校創新之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光正、呂鴻德(2000)。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天下文化。
張明輝(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學富。
張順發(2003)。國民小學學校知識管理的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輝政、洪榮昭(2003)。從高級中學學校經營創新策略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以國立三重高中游泳池為例。第二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1-170。
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臺灣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今珍(2005)。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尚興(2003)。知識管理機制、企業文化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啟榮(2005)。延續管理在學校行政上之應用,國教天地,160,74-78。
陳淑華(2003)。知識管理資訊系統服務品質之研究-以某資訊科技公司為例。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彭惠苓(2003)。基於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氣氛分析學習型組織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正如、高智雄(2004)。檢驗部門知識延續管理之探討,中華民國醫檢會報,19,35-40。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42。
黃貝雯(2005)。組織精簡後因應知識流失管理之道,考銓,41,164-176 。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
黃博聲(1998)。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維賓(2002)。知識管理、創新策略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以臺灣積體電路製造業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達權(2004)。國民小學校長推動知識管理現況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著(2004)。精緻教育-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蔡培村(1996)。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盧延根(2004)。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創新經營的限制因素與解決策略之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2),76-87。
蕭富元(2002)。留下員工的腦袋—延續管理。天下雜誌,261,152-153。
蕭富元(2003)。《延續管理》留不住人,留住腦袋。天下雜誌,282,176-179。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二、英文部份
Anonymous(2003).Continuity Management. The Officer,79(7),20.
Bassie,L.J.(1997).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1(12), 25-30.
Beazley,H.(2003, April).Knowledge continuity: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trieved Octobor 16, 2004, from http://www.centeronline.org/knowledge/article.cfm?ID=2314&ContentProfileID=133492&Action=searching
Beazley,H.,Boenisch,J.&Harden,D.(2003a). Continuity management. Retrieved Octobor 16, 2004, from http://www.continuitymanagement.com/
Beazley,H.,Boenisch,J.&Harden,D.(2003b). Knowledge continuity: The new management function.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22(3),65-81.
Beazley,H.,Boenisch,J.&Harden,D.(2003c).Continuity Management:Preserving Corporate Knowledge and Productivity When Employees Leav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eckman,Thomas J.(1997).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and Soft Computing, Canada:Banff.
Beijerse,R. P.(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mpanies: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4(2), 162-179.
Bellum,J.M.(2003). Rogers innovation process in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in education organiz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Nebrasra-Lincoln,unpublished.
Chabrow,E.(2002). Firms face challenge in capturing departing employees' know-how. InformationWeek,912,16.
Curry, B. K.(1992). Instituting Enduring Innovations: Achieving Continuity of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58811).
Drucker P. F.(1993).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perBusiness Press.
Druker, P. F.(1985).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London: Heinemann.
Ettlie, J. E.(2000).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Field,A.(2003a).Thanks for the (Corporate) Memories. Retrieved August 20, 2004, from http://hbswk.hbs.edu/pubitem.jhtml?id=3465&t=entrepreneurship
Field,A.(2003b). What Is knowledge continuity management?. Retrieved August 5, 2004, from http://radio.weblogs.com/0105910/2003/05/13.html
Harrison, Jo-Ann. & Glaubman, Rivka.(1990).Innvoation and school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19295).
Heinz-Dieter ,Meyer.(2002).The new managerialism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Corporatization 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0(6), 515-520.
Higgins, J. M.(1995). The core competence : Innovation. Planning Review, 23 (6), 32-35.
Holt, K.(1988).The role of the user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innovation,12, 53-56.
Hoven, J. V. D.(2001).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Database Management,18(2),80-83.
Kanold, R.L.(2002).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169-211.
King, M.H.(2003).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in the principal role: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urricular innov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unpublished.
Morgan,M.J.(2004).Continuity management:Preserving corporate knowledge and productivity when employees leave.Military Review,84(2),77.
OECD (1996).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OECD.
Robbins, S. P.(1996).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Englewood Cliffs.
Sharma, R.(2001).Innovation in Schools: Identifying a Framework for Initiating, Sustaining and Managing The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53598).
Sharon, P.C.(1997). Innovation-resistion and Innovation-producing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4,470-477.
Souder, W.E.(1987).Managing new product innovations.Toronto:Lexington Books.
Tushman, M. L. & Nadler, D. (1986).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74-92.
Wiig,K.M.(1997).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Long Range Planning, 30(3), 399-40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吳庚,行政訴訟中各類訴訟之關係,法令月刊,第49卷,第11期,1998年11
2. 3.石志泉,英美證據法之特徵,法律評論,第21卷,第6期,1955年6月,頁2
3. 2.王茂松,傳聞證據之研究(上)(下),軍法專刊,第26卷第8、9期,1980年
4. 1.王兆鵬,獨立於訴訟法外之證據法,月旦法學,第103期,2003年12月,頁21-24。
5. 12.洪家殷,行政訴訟上之職權調查主義,律師雜誌,第254期,2000年11月,頁
6. 11.姜世明,中國大陸統一證據法學者稿(第三稿)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03期,
7. 8.法治斌,論違法搜索扣押證據之排除,政大法學評論,第25期,1982年6月,
8. 7.林嬋娟,析論會計師懲戒評比各國之優異,實用稅務,第292期,1999年4月,
9. 6.林鈺雄,自由心證:真的很「自由」嗎?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7期,2001年
10. 5.林世宗,合理懷疑與優勢證據法則,全國律師,第6卷,第9期,2002年9月,
11. 13.孫金嶠,會計師簽證審計風險之探討,淡水牛津財經學報,第1期,1998年8月,
12. 14.袁坤祥,論傳聞證據,法聲,第10期,1974年1月,頁30以下。
13. 18.高愈杰,試論專門職業懲戒機關之構成(上),法務通訊,第1886期,1998年7
14. 19.高愈杰,試論專門職業懲戒機關之構成(下),法務通訊,第1887期,1998年7
15. 20.張文郁,中國大陸統一證據法草案之評論,月旦法學雜誌,第103期,2003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