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5: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婉君
研究生(外文):Wan-Chun Tsai
論文名稱:兩岸現行小學國語文課程綱要之比較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Mandarin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China
指導教授:林新發林新發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九年一貫課程語文教育國語文課程綱要
外文關鍵詞:grade 1-9 curriculum、language education、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mandarin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20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岸現行小學國語文課程綱要之內涵,以綱要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為基準,藉由比較研究法與文獻分析,進行描述、解釋、並列、比較,以探討兩岸現行小學國語文課程綱要之異同與特色。
本研究之結論可分為兩大方面:
壹、就國語文課程綱要內涵分析
一、國語文學科性質中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藝術性,兩岸均兼備。
二、台灣的國語文教學時數低於大陸,且受英語、鄉土語之衝擊,國語文地位相對弱化。
三、兩岸課程綱要之修訂理念一致,均賦予彈性與開放。
四、國語文課程目標方面,兩岸均最重視表現性目標取向。
五、國語文基本理念方面,語文基礎能力、情意思想、積累能力、應用能力兩岸均涵括,然台灣缺少社會發展向度的國語文能力培養遠景。
貳、就學習者國語文能力養成
一、注音符號應用能力:台灣著重學習後之應用性;大陸僅將列為識字能力中的一項階段目標,僅重符號工具性學習。
二、閱讀能力:兩岸理念大致相同,均重閱讀態度與方法。
三、寫作能力:兩岸在寫作能力培養上,差異最大,台灣以寫作知識做為由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的學習,大陸則是由寫話到習作,再到寫作,由易而難,側重寫作情意。
四、識字與寫字能力:兩岸識字能力理念為認寫同步與分離之差異;在寫字量上,兩岸差異在300字內。寫字能力以術科性質為主,側重書寫技巧,台灣更涵括了書法文化的人文性與藝術性。
五、聆聽能力與說話能力:台灣的聆聽能力強調訊息處理能力,說話能力則由個人說話技巧訓練轉向為口語表達;大陸則合聽說為一個完整的訊息處理,重視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溝通。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present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mandarin education of Taiwan and China.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rationale, goals and competence indicators and further to apply comparative method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Taiwan and China.
Research resul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first part 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Both Taiwan and China have similar discipline character, revise rationale, curriculum goals and curriculum rationale. However, the teaching hours in Taiwan is lower than China, and Taiwan is also short of social language ability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learners’ language ability development. As for the speaking and listening ability, learners were trained by separate skills in Taiwan but go contraries in China. As for the literacy ability, the word recognition and written ability is simultaneously taught in Taiwan but separate in China. The reading ability rationale is mostly the same in both sides but the emphasis of writing knowledge in China makes the great differe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台灣小學國語文課程綱要之內涵................ 15
第一節 台灣小學國語文學科性質發展與教學時數變化......15
第二節 台灣現行小學國語文課程綱要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29
第三節 台灣現行小學國語文課程綱要之分段能力指標......36

第三章 大陸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之內涵.................. 59
第一節 大陸小學語文學科性質發展與教學時數變化........59
第二節 大陸現行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75
第三節 大陸現行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之階段目標........... .83

第四章 兩岸現行小學國語文課程綱要之比較.............101
第一節 兩岸國語文學科性質發展與教學時數變化之比較.... 101
第二節 兩岸現行國語文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之比較....... 116
第三節 兩岸現行國語文分段能力指標之比較.............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49

附錄一、台灣1952~1993年小學國語科課程目標.......... 155
附錄二、大陸1950~2000年小學語文科教學目的.......... 157
丁永忠(2004)。再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重慶教育學院學報,17(1),77-83。
中央社(2004年9月17日)。九年一貫政策燥進,監院糾正。中央日報,13版。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1980)。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中國北京市:教育科學。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1994)。中國教育年鑑(1993)。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國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址: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71&infoid=732
王宗社(2002)。淺談新課程的語文課。馬新國、鄭國民主編,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學語文實踐與探索(2001~2002)第二輯(頁1-5)。中國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田本娜(2004)。再論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功能。湖北教育,2004(2),13-17。
石筠弢(2001)。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政策發展50年。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編,21世紀中國課程研究與改革(頁78-99)。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朱武智(2004年6月17日)。杜正勝:國中基測須考作文。中時晚報,1版。
朱紹禹(1995)。語文教材文化的建設和理論研究。課程‧教材‧教法,1995(6),21-24。
羊憶蓉(1991)。學校教育與學生現代性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0-0301-H003-06),未出版。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余應源(1996)。語文教育學。中國南昌市:江西教育。
吳履平(2001)。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彙編:語文卷。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李山林(2004)。語文課程的人文知識基礎及其教學。語文建設,2004(1),4-6。
李坤崇(2002)。國民中小學新舊課程銜接理念。載於教育部(主編),新舊課程銜接手冊──語文(國語文)學習領域(頁1-20)。台北市:教育部。
李進裕(200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有關國民小學寫字(書法)教學要點評析。語文教育通訊,21,60-70。
沈姍姍(2003)。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市:正中。
汪學文(1987)。中共教育評析。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肖北方、楊再隋(1995)。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審美性──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再認識。課程‧教材‧教法,1995(6),35-37。
周元(1992)。小學語文教育學。中國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周蘭桂(2004)。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方法論思考。當代教育論壇,2004(6),56-57。
孟祥傑(2004年6月3日)。杜正勝:不考作文是偏差更是危機。聯合報,A6版。
林于弘(2002)。國小一年級國語識字量之比較觀察研究。國民教育,43(1),65-69。
林治金(1996)。中國小學語文教學史。中國濟南市:山東教育。
林治金(2002)。語文課程研究。中國濟南市:山東人民。
林國樑(1986)。語文教學研究。台北市:童年。
邱淑宜(2006年1月11日)。台灣學童閱讀時數偏低、文章偏短。聯合晚報,4版。
金一鳴(199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研究。中國濟南市:山東教育。
金生鈜(2002)。課程知識的合法性與意識型態的解構。高凌颷、莊兆聲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頁101-117)。中國廣州市:廣東教育。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台北市:揚智。
韋志成(2002)。語文學科教育學。中國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
耿紅衛(2004)。語文課程性質論。當代教育論壇,2004(10),77-78。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2001)。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2005年小六學生國語、英語、數學評量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編(2003)。基礎教育新視點。中國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崔旭光(2004)。語文教學中的思想素質和審美素質教育。職教論壇,2004(3),27。 
崔巒(2003)。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續)。小學語文教學,254,4-5。
崔巒(2004a)。《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學習體會。人民教育出版社,網址:http://www.pep.com.cn/200503/ca644613.htm。
崔巒(2004b)。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續)。小學語文教學,257,4-5。
崔巒(2004c)。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續)。小學語文教學,258,4-6。
崔巒(2004d)。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續)。小學語文教學,259,4-6。
崔巒(2005年12月)。中國大陸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兩岸四地小學語文教學。第四屆兩岸四地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暨研討會,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小學。
巢宗祺(2002)。關於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理念。湖北教育,2002(9),7-8。
張華(2000)。課程與教學論。中國上海市:上海教育。
張瀛之(2004年12月3日)。北市小二生,每周增三節國語課。中國時報,C8版。
教育部(195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教育內容與品質綜合性調查】。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語文教學參考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9)。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修訂版二刷)。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著(2000)。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完整版(上中下冊)。台北市:教育部。
許月燕主編(1999)。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及教材。中國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
許學仁(2000)。語文領域課程綱要設計精神與理念。南一新講台,1,12-15。
郭根福(2002)。語文課程的新理念與作文教學的新策略。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2(12),32-37。
郭根福(2003)。試論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3(11),3-5。
郭根福(2004)。明確「識字與寫字」的課程目標,大力推進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改革。河北教育,2004(1),26-27。
陳昌發(2004)。解讀《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幾個數字。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4(3),16-17。
陳昌維(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又新(2001)。基本能力取向的國語文統整教學初探綱要──以「聆聽及說話」為例。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主編),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72)。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游家政(2004)。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發展背景與理念。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頁45-77)。台北市:教育部。
游銘鈞(2002)。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要處理好的幾個關係。高凌颷、莊兆聲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頁89-100)。中國廣州市:廣東教育。
馮永敏(2003)。試論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綱要》內涵與特色。語文(國語文)學習領域研習手冊暨教學示例(頁64-79)。台北市:教育部。
馮永敏(2005)。台灣中小學國語文授課時數與其他國家之比較。文訊,239,53-60。
黃甫全(2002)。50年來我國課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高凌颷、莊兆聲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頁158-184)。中國廣州市:廣東教育。
黃嘉雄(2000)。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台北市:心理。
黃聲儀、魏金財(2002)。九年一貫本國語文課程規劃之構想。翰林文教雜誌,8,10-13。
楊思偉(1999)。中日學校經營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思偉(2002)。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96,17-22
楊惠芳(2003年10月14日)。八成教師認為學生國語文程度降低。國語日報,1版。
楊慧文(1999)。大陸義務教育教材之研究──小學語文教科書分析。高雄市:復文。
楊龍立、潘麗珠(2005)。課程組織: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高等教育。
靳玉樂、張家軍(2001)。從《課程計劃》的變化看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方向。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編,21世紀中國課程研究與改革(頁100-113)。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劉瑩(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書法教學的困境及展望。載於台中師範學院(主編),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243-1268)。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
廣東省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指導專家組編(2003)。語文課程標準導讀與小學案例評析。中國廣州市:廣東人民。
課程教材研究所(2003)。面向21世紀中小學教材建設現代化研究與實踐。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鄭國民(2002a)。對語文「基礎知識」的重新審視──從中考語文「基礎知識」部份看語文教育改革。馬新國、鄭國民主編,新世紀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頁359-365)。中國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鄭國民(2002b)。語文課程理論的發展──後現代課程論視野中的語文課程。馬新國、鄭國民主編,新世紀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頁337-348)。中國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鄭國民(2003a)。新世紀語文課程改革研究。中國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鄭國民(2003b)。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改革。小學語文教學,253,11-12。
鄭國民(2004)。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的改革。小學語文教學,257,6-8。
鄭博真(2003)。為國語文教學尋找創新之路──《九年一貫國語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評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5),20-33。
閻苹、魏洁(2003)。銜接‧延伸‧發展──從語文課程標準看閱讀能力的培養。中學語文教學,2003(9),8-11。
戴寶云(1993)。小學語文教育學。中國杭州市:浙江教育。
戴寶雲(1993)。小學語文教育學。中國杭州市:浙江教育。
鍾啟泉(2005)。現代課程論。台北:高等教育。
瞿保奎(1991)。中國教育改革。中國北京市:人民教育。
簡貴雀(2002)。國語文領域注音符號教學困境的探討。國教天地,147,52-59。
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的審定與選用。中等教育,53(3),4-19。
顏進雄(2002)。九年一貫語文領域「寫字教學」之因應與前瞻。花蓮師院學報,14,163-185。
羅秋昭(2001)。九年一貫語文領域課程大綱的內涵與轉化。國民教育,42(2),11-14。
羅秋昭(2005)。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Apple, M. W. (1991). Ideology and Curriculum(2nd Ed.).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市:桂冠。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8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Boston:Allyn & Bacon.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市:高等教育。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8b). Curriculum: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Boston:Allyn & Bacon.
  方德隆譯(2004)。課程基礎理論。台北市:高等教育。
Schubert, W. H. (1986). Curriculum: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