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5: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慧靜
研究生(外文):WANG HUI CHING
論文名稱:兒童哲學教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I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指導教授:周玉秀周玉秀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兒童哲學
外文關鍵詞:Philosophy for Childr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0
  • 點閱點閱:38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低年級兒童在兒童哲學教學中的哲學探究表現,使用三種教材「圖畫故事書」、「IAPC的教材」、「兒童們自己編的故事」,進行兒童哲學教學。本研究採用質化取向的個案研究法,蒐集個案做哲學探究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可歸納為三點:第一,單一化的教學活動設計(主要採口語表達方式),對於兒童思考的促發,有不盡全面之虞,Paley「做」故事的模式,活動形式多元,不會只是坐在座位上討論,在演出的過程中,直接沙盤推演,團體成員覺得看不懂或有疑問的地方,可以提出問題,藉由團體的合作思考,讓孩子思考的更合理,對於低年級的兒童是一種可行的兒童哲學教學活動。第二,低年級兒童具有哲學探究的能力,在提問中思考、推理、發展反省性思維。第三,在探索團體中,大量語言的使用、示範和澄清,更提供一個思考的鷹架,讓兒童在探索團體中檢視自己的思考,進行哲學的思維。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hilosophical inquiry performance of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in the instruction. Three kinds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which are picture story books, materials by IAPC and child-made stories, were used for the teaching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method is applied in this study. The philosophical inquiry data are based on collected cases.
There were three main findings in the study. First, a single teaching activity (mostly expressed orally) wasn’t able to stimulate children’s thinking in all aspects. The model of “acting out” story by Paley provides various activities, not only discuss at their seats, but also play the roles in a real life situation that questions and doubts are welcomed to be raised and will be solv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group work to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logical thinking. Therefore, Paley’s model is an appropriate method for teaching philosophy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children. Second, first and second grade children had the abilities to do philosophical inquiry that have been proven through their developmental skills on thinking, reasoning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while asking questions. Third, in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the amount of language used, demonstrated and clarified scaffolds children in their own thinking and through the scaffolding to process and exam their philosophy thinking.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兒童哲學的意義與內涵........................................7
第二節 兒童哲學的理論基礎.........................................13
第三節 Lipman的兒童哲學教學方案...................................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33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7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8
第四節 本研究中兒童哲學教學活動設計.............................. 42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式.............................................. 45

第四章 實施歷程.........................................49
第一節 兒童在不同教材教學活動中的思考............................ 49
第二節 兒童探索「朋友」、「勇敢」、「家」概念的思考.................. 65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81
第一節 不同教材教學活動差異之討論.................................81
第二節 低年級兒童哲學探究表現之討論...............................87
第三節 探索團體對於兒童探索概念所提供協助之討論...................95

第六章 結論........................................... 101
參考書目...............................................105
附錄1:國內兒童哲學相關論文摘要表......................111
附錄2:雯的發言紀錄.....................................115
附錄3:誼誼的故事「有一群獅子」(第一面)...................117
附錄4:誼誼改寫「有一群獅子」故事.........................119
附錄5:《艾兒飛》一書的封面...............................121
附錄6:《艾兒飛》內文第一頁...............................122
附錄7:誼誼對討論課的感覺和想法.........................123
附錄8:博博對討論課的感覺和想法.........................124
附錄9:940427討論艾兒飛第一節...........................125
表 次
表2-1 蘇格拉底式問題分類表.......................14
表2-2 IAPC教材名稱及適用範圍表...................25
表2-3 兒童哲學方案思考技巧表.....................26
表3-1 研究期程表.................................42
表3-2 資料整理代碼表.............................47
表4-1 九十三學年度兒童哲學教學圖畫書討論書目.....50
表5-1 兒童自編故事內容摘要表.....................79
圖 次
圖2-1 兒童哲學內涵....................................11
圖3-1 輪流參與探索團體方式座位圖....................34
圖3-2 研究基本架構圖.................................39
圖3-3 研究流程圖......................................40
圖4-1 創造思考與批判思考的關係圖....................78
圖5-1 不同故事文本特性圖.............................82
圖5-2 徐永康(2005)探索團體循環的探索過程圖.........84
圖5-3 本研究探索團體的運作流程圖.....................85
圖5-4 動態探索團體的運作流程..........................85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方素珍(譯)(1999)。Sally Grindley著。你是我的朋友嗎。台北:台灣麥克出版。
方素珍(譯)(2001)。我有友情要出租。台北:上提文化出版。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無日期)。自由學習與學習自由。2005年6月19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story/point/point2.htm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無日期)。兒童哲學簡介。2005年6月19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women/group1/index.htm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編(2002)。認識裴利。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王弘五(譯)(2001)。Bochenshi, J. M.著(1972)。哲學淺談(Philosophy : an introduction)。台北:御書房。
王振德(1991)。兒童哲學課程的理念與做法--兼論資優兒童的思考教學。國小特殊教育,11,18-20。
王振德、鄭聖敏(1998)。兒童哲學方案評介及其在資優教育的應用。資優教育,68,1-8。
王靈康(譯)(1998)。G..B.Matthews著。童年哲學。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
吳敏而(2004)。什麼是P4C?毛毛蟲,165。
吳慧貞(譯)(2001)。Robert Coles著。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田樹(譯)(1991)。Maria Montessori著。童年之祕。台北:及佑出版。
李偉信(1992)。思考教育的新嚐試﹣﹣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兒童哲學計畫簡介。國教園地,42,4-12。
周小玉(譯)(2001)。Kathleen Warren著。戲劇抱抱-幼兒戲劇天地知多少 (Hooked on drama. Macquarie University) 。台北:成長基金會。
周玉秀(2000)。教學現場觀察-知識與行動的轉化。發表於台北師院八十九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頁343~378。
周俊良(1994)。兒童哲學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幸佳慧(譯)(2004)。Bernard Waber著。勇氣。台北:小魯。
林千鈴(2003)。藝術基因改造。台北:青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
林玫君(1998):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雨倩(譯)(2003)。Cristopher Philips著。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新口味。台北:麥田。
林柔蘭(2003)。表演藝術融入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師宇(2004)。教室中的故事與敘事智慧。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哈金森(1993)。Pat Hutchins著。母雞蘿絲去散步。台北:上宜文化出版社。
柯倩華(1988)。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兒童哲學計劃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倩華(1998)。意義的探索: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計劃。台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徐永康(2005)。探索團體的特性。毛毛蟲,176。
高淑青(譯)(2004)。Max VanManen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經驗的人文科學。嘉義市:濤石文化。
張卉(2001)。從兒童哲學的視野看我國哲學教育的新思路——做一個愛智慧的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北京。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86)。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張軍紅等(譯)(1998)。Malaguzzi , Loris等著。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台北縣:光佑文化。
張振東(1981)。西洋哲學導論。台北市,先知。
張從汝(2002)。杜威民主教育理念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碧如(2002)。插嘴法與兒童哲學思考--以一次說故事的經驗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44,65-71。
梁丹齡(2002)。是生活哲學還是哲學生活?─推動生活哲學之實驗行動。新講台(10)。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陳怡芬(譯)(2004)。Mordicai Gerstein著。走上世界最高的鋼索。台北:格林。
陳家璇(2004)。科學圖畫書教學在國小學生提問類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國泰(1998)。以兒童哲學教室課程理念提昇學生思考能力。研習資訊,13,40-45。
陳聖政(1994)。合作思考教學法--兒童哲學課程的實施一個適用於資優兒童的思考教學法。南投文教,7, 65-70。
陳錦蓮(1995)。國小兒童哲學方案-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成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鴻銘(1991)。探究團體(Community of Inquiry)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鴻銘(譯)(1998)。G..B.Matthews著。與小孩對談。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台北:五南。
黃孟嬌(譯)(1998)。Susan Engel著。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黃武雄(2004)。童年與解放衍本。台北:左岸文化。
黃美滿(2001)。過程戲劇的事例(Process Drama)。成長幼教季刊,47。
黃迺毓(1992)。小孩子的大朋友。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士毅(2001)。邏輯與人生-語言與謬誤。台北:書林出版社。
楊茂秀(1981)。兒童哲學教育計畫與思考技巧之培養。哲學論集,13,187-210。
楊茂秀(1992)。討論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1998)。哲學教室。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1999)。哲學教室教師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2003)。蜘蛛人安拿生。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1996)。Amold Lobel著。明鑼移山。台北:遠流出版社。
楊茂秀(譯)(1996)。Matthew Lipman著。靈靈。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1998)。G..B.Matthews著。哲學與小孩。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1998)。Matthew Lipman著。哲學教室。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2000)。Jeff Brumbeau著。拼被人送的禮。台北:青林出版社。
楊茂秀(譯)(2005)。Matthew Lipman著。艾兒飛。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德睿(譯)(2005)。Christopher phillips著。蘇格拉底大哉問:哲學新發現。台北:麥田出版社。
詹棟樑(2000)。兒童哲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鄔時雯(2001)。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仲容、林偉信、柯倩華(2003)。兒童哲學。台北,空中大學。
劉清彥(譯)(2004)。Leo Lionni著。綠尾巴的老鼠。台北:道聲出版社。
潘小慧(2003)。「兒童哲學與倫理教育」之理論與實踐─以〈偷‧拿〉一文為例的倫理思考。輔仁大學哲學系建系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手冊。
蔣建智(2001)。兒童故事中的隱喻框架和概念整合:哲學與認知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文珮(2000)。批判性思考教學與兒童自我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春美(1988)。兒童智慧心理學—皮亞傑智慧發展學說。台北:文景出版社。
鄭瑞玲(譯)(1999)。Matthew Lipman著。靈靈-教師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鄭聖敏(1998)。兒童哲學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及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育仁(1996)。思考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鄧鵬(1999)。把哲學的金鑰匙交給孩子--李普曼及兒童哲學。教育發展研究,12。
黨英台(譯)(2001)。青蛙和蟾蜍好伙伴。台北:上誼。

二、英文部分
Cleghorn, P.(2002).Why 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Education Review, 15( 2), 47.
Deng, P.(1993).Philosophy for children comes to China.Thinking, 10(4),15-20.
Fisher,R.(1990).Teaching children to think. Oxford :Basil Blackwell.
Frank, S.(1991).Philosophy? for children. Educational Review, 43(3),13-19.
Hunkins, F.(1989).Teaching thinking through effective question.Bosten:Christopher-Gorden.
Kennedy, D. (1999).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Metaphilosophy, 30(4),338-359.
Kenneth, B. Bohman, J. & McCarthy, T. (1987).After philosophy: End or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King, A. (1989). Effects of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ding of lectur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on Psychology,14, 366-381.
Lipman, M. Sharp, M. A. & Oscanya, F.(1980). 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Lipman, M.(1991).Think in educa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Lipman, M.(1993).Think children and education.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pman, M.(2003).Think in education(2nd e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Murris, K.(2000).Can children do philosophy?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34.(2),261.
Random,H.(2001).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Random house.
Robert ,A.ed(1999).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America:Cambridge University.
Walsh, J. (2005).Quality questioning:Reserch-based practice to engage every Learner.
Yin ,R. K.(1989).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陶晉生<王安石的對遼外交政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
2. 黃淑雯<李克用河東集團人物分析>《淡江史學》台北縣:淡江大學歷史系,
3. 桂齊遜<河東軍隊晚唐政局的影響>《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台北市:中國歷史學會,第二十六期,民國83年。
4. 邢義田<契丹與五代政權更迭之關係>《食貨月刊復刊》台北市:食貨月刊社,1:6,民國60年。
5. 毛漢光<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
6. 蔣武雄<遼太祖與五代前期政權轉移的關係>《東吳歷史學報》台北市:東吳大學,第一期,民國84年。
7. 蔣武雄<遼與後漢建國的關係>《東吳歷史學報》台北市:東吳大學,第二期,
8. 蔣武雄<遼與後晉興亡關係始末>《東吳歷史學報》台北市:東吳大學,第四期,
9. 王振德(1991)。兒童哲學課程的理念與做法--兼論資優兒童的思考教學。國小特殊教育,11,18-20。
10. 王振德、鄭聖敏(1998)。兒童哲學方案評介及其在資優教育的應用。資優教育,68,1-8。
11. 李偉信(1992)。思考教育的新嚐試﹣﹣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兒童哲學計畫簡介。國教園地,42,4-12。
12. 張碧如(2002)。插嘴法與兒童哲學思考--以一次說故事的經驗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44,65-71。
13. 陳國泰(1998)。以兒童哲學教室課程理念提昇學生思考能力。研習資訊,13,40-45。
14. 陳聖政(1994)。合作思考教學法--兒童哲學課程的實施一個適用於資優兒童的思考教學法。南投文教,7, 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