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方素珍(譯)(1999)。Sally Grindley著。你是我的朋友嗎。台北:台灣麥克出版。
方素珍(譯)(2001)。我有友情要出租。台北:上提文化出版。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無日期)。自由學習與學習自由。2005年6月19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women/backinfo/story/point/point2.htm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無日期)。兒童哲學簡介。2005年6月19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women/group1/index.htm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編(2002)。認識裴利。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王弘五(譯)(2001)。Bochenshi, J. M.著(1972)。哲學淺談(Philosophy : an introduction)。台北:御書房。
王振德(1991)。兒童哲學課程的理念與做法--兼論資優兒童的思考教學。國小特殊教育,11,18-20。王振德、鄭聖敏(1998)。兒童哲學方案評介及其在資優教育的應用。資優教育,68,1-8。王靈康(譯)(1998)。G..B.Matthews著。童年哲學。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
吳敏而(2004)。什麼是P4C?毛毛蟲,165。
吳慧貞(譯)(2001)。Robert Coles著。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田樹(譯)(1991)。Maria Montessori著。童年之祕。台北:及佑出版。
李偉信(1992)。思考教育的新嚐試﹣﹣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兒童哲學計畫簡介。國教園地,42,4-12。周小玉(譯)(2001)。Kathleen Warren著。戲劇抱抱-幼兒戲劇天地知多少 (Hooked on drama. Macquarie University) 。台北:成長基金會。
周玉秀(2000)。教學現場觀察-知識與行動的轉化。發表於台北師院八十九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頁343~378。
周俊良(1994)。兒童哲學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幸佳慧(譯)(2004)。Bernard Waber著。勇氣。台北:小魯。
林千鈴(2003)。藝術基因改造。台北:青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
林玫君(1998):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雨倩(譯)(2003)。Cristopher Philips著。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新口味。台北:麥田。
林柔蘭(2003)。表演藝術融入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師宇(2004)。教室中的故事與敘事智慧。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哈金森(1993)。Pat Hutchins著。母雞蘿絲去散步。台北:上宜文化出版社。
柯倩華(1988)。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兒童哲學計劃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柯倩華(1998)。意義的探索: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計劃。台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徐永康(2005)。探索團體的特性。毛毛蟲,176。
高淑青(譯)(2004)。Max VanManen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經驗的人文科學。嘉義市:濤石文化。
張卉(2001)。從兒童哲學的視野看我國哲學教育的新思路——做一個愛智慧的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北京。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86)。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張軍紅等(譯)(1998)。Malaguzzi , Loris等著。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台北縣:光佑文化。
張振東(1981)。西洋哲學導論。台北市,先知。
張從汝(2002)。杜威民主教育理念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碧如(2002)。插嘴法與兒童哲學思考--以一次說故事的經驗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44,65-71。梁丹齡(2002)。是生活哲學還是哲學生活?─推動生活哲學之實驗行動。新講台(10)。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陳怡芬(譯)(2004)。Mordicai Gerstein著。走上世界最高的鋼索。台北:格林。
陳家璇(2004)。科學圖畫書教學在國小學生提問類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陳國泰(1998)。以兒童哲學教室課程理念提昇學生思考能力。研習資訊,13,40-45。陳聖政(1994)。合作思考教學法--兒童哲學課程的實施一個適用於資優兒童的思考教學法。南投文教,7, 65-70。陳錦蓮(1995)。國小兒童哲學方案-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成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鴻銘(1991)。探究團體(Community of Inquiry)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鴻銘(譯)(1998)。G..B.Matthews著。與小孩對談。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台北:五南。
黃孟嬌(譯)(1998)。Susan Engel著。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黃武雄(2004)。童年與解放衍本。台北:左岸文化。
黃美滿(2001)。過程戲劇的事例(Process Drama)。成長幼教季刊,47。
黃迺毓(1992)。小孩子的大朋友。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士毅(2001)。邏輯與人生-語言與謬誤。台北:書林出版社。
楊茂秀(1981)。兒童哲學教育計畫與思考技巧之培養。哲學論集,13,187-210。
楊茂秀(1992)。討論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1998)。哲學教室。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1999)。哲學教室教師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2003)。蜘蛛人安拿生。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1996)。Amold Lobel著。明鑼移山。台北:遠流出版社。
楊茂秀(譯)(1996)。Matthew Lipman著。靈靈。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1998)。G..B.Matthews著。哲學與小孩。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1998)。Matthew Lipman著。哲學教室。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譯)(2000)。Jeff Brumbeau著。拼被人送的禮。台北:青林出版社。
楊茂秀(譯)(2005)。Matthew Lipman著。艾兒飛。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德睿(譯)(2005)。Christopher phillips著。蘇格拉底大哉問:哲學新發現。台北:麥田出版社。
詹棟樑(2000)。兒童哲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鄔時雯(2001)。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仲容、林偉信、柯倩華(2003)。兒童哲學。台北,空中大學。
劉清彥(譯)(2004)。Leo Lionni著。綠尾巴的老鼠。台北:道聲出版社。
潘小慧(2003)。「兒童哲學與倫理教育」之理論與實踐─以〈偷‧拿〉一文為例的倫理思考。輔仁大學哲學系建系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手冊。
蔣建智(2001)。兒童故事中的隱喻框架和概念整合:哲學與認知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蔡文珮(2000)。批判性思考教學與兒童自我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蔡春美(1988)。兒童智慧心理學—皮亞傑智慧發展學說。台北:文景出版社。
鄭瑞玲(譯)(1999)。Matthew Lipman著。靈靈-教師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鄭聖敏(1998)。兒童哲學方案對國小資優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及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鄧育仁(1996)。思考手冊。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鄧鵬(1999)。把哲學的金鑰匙交給孩子--李普曼及兒童哲學。教育發展研究,12。
黨英台(譯)(2001)。青蛙和蟾蜍好伙伴。台北:上誼。
二、英文部分
Cleghorn, P.(2002).Why 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Education Review, 15( 2), 47.
Deng, P.(1993).Philosophy for children comes to China.Thinking, 10(4),15-20.
Fisher,R.(1990).Teaching children to think. Oxford :Basil Blackwell.
Frank, S.(1991).Philosophy? for children. Educational Review, 43(3),13-19.
Hunkins, F.(1989).Teaching thinking through effective question.Bosten:Christopher-Gorden.
Kennedy, D. (1999).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Metaphilosophy, 30(4),338-359.
Kenneth, B. Bohman, J. & McCarthy, T. (1987).After philosophy: End or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King, A. (1989). Effects of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ding of lectur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on Psychology,14, 366-381.
Lipman, M. Sharp, M. A. & Oscanya, F.(1980). 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Lipman, M.(1991).Think in educa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Lipman, M.(1993).Think children and education.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Lipman, M.(2003).Think in education(2nd e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Murris, K.(2000).Can children do philosophy?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34.(2),261.
Random,H.(2001).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Random house.
Robert ,A.ed(1999).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America:Cambridge University.
Walsh, J. (2005).Quality questioning:Reserch-based practice to engage every Learner.
Yin ,R. K.(1989).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