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0: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祥雲
研究生(外文):Chen Hsiang-Yun
論文名稱:一位國小教師國語科創意教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Creative Teaching by a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
指導教授:林偉文林偉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Wei-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國語科創意教學教學策略教學信念
外文關鍵詞:Creative Chinese teachingteaching strategiesteaching belief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4
  • 點閱點閱:11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之國語科創意教學策略、教學信念及影響其信念的因素。,本研究以臺北市一位國小三年級國語科創意教師為研究對象,運用個案研究法,進行實地觀察、訪談、文件蒐集,並將所蒐集資料進行編碼與分析以探討:
一、國小國語科創意教師在聆聽與說話、識字與寫字、閱讀及寫作的教學使用的教學策略。
二、國小國語科創意教師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量及教師角色的教學信念。
三、影響國小國語科創意教師教學信念的因素。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歸納下列結論:
一、個案教師使用的創意教學策略:1.在聆聽與說話方面,運用示範從模仿變成自然說話,以課文內容為教材,於平日混合教學中指導朗讀、聆聽的方法、鼓勵提問、發表與對話。2.在識字與寫字方面,針對生字本身要強調的特點,以分割、文字運算、擬人擬物、比較、歸納及教師示範等,指導識字及硬筆字、毛筆字的結構及寫法。3.在閱讀方面,以提問及視覺組織為主要策略,從題目、文體、詞句及段落的討論、比較、找出關鍵等指導閱讀的基本技能。4.在寫作方面,平時作業為紮根的基礎,事前的預寫、上課的仿作及指導寫作技巧,到事後納入家長力量的錄音、謄寫、重新審視與回饋校正,為主要的策略。
二、個案教師的教學信念,在教學目標方面為「表情達意」,即是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語文教學的基礎,提問與討論、欣賞及討論為其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評量方面,認為階段性的評量要透過群體的力量出題、統一實施的方式及批改尺度,試題應符合能力指標;平時的評量則從學校完成的各項作業掌握學生的學習情形。在教師角色方面,教師要成為研究者、規畫者、學習者、轉化者及服務者。
三、影響個案教師教學信念形成的因素包括:1.學校環境因素:初任學校專業的要求、現職學校給予自主發展的空間。2.社群、同儕團體因素:與資深教師的互動與回饋、與專家教師的合作、互動與對話。3.教師個人因素:個人樂於接受挑戰、把握發展與學習的機會、對教學的熱情。


關鍵詞:國語科創意教學、教學策略、教學信念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eal with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creative Chinese teaching, to understand her teaching beliefs of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beliefs. The subject is a primary third grade creative teacher. Based on case study, I collected, 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e information acquired in the method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researches.
The finding of the study is followed:
First, in listening and speech aspect, students started by following the teacher’s example and would learn to speak naturally. 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 she encouraged question asking, expression, and conversation among students in the way of reading aloud and listening carefully to them. Second, in recognizing and writing characters, she emphasiz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 using deconstruction, word-processing, figure of speech, deduction, induction, and her own demonstration. She also compared writing style in pen from that in painting brush. Third, in reading, she used as the main strategies question-asking and visual aids, discussing titles, genres, diction, and comparison among paragraphs, key words, and locating them. Fourth, in writing, she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homework as foundation. Common strategies were pre-writing, in-class imitation, writing instructions, after-class recording, transcription, review, and feedback.

The target of Chinese teaching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to express and communicate via language.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with an emphasis on fundamental language teaching, question-asking, discussion, appreciation, and assimilation are the most commonly-used methods. In terms of evaluation, periodical evaluation lies in the group proficiency test, the way of administration and correction criteria,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ir ability. Daily evaluation depends on the completion of students' tasks and homework. As for teacher's role, she served as a researcher, planner, learner, and negotiator, and server.

Development factors of her teaching beliefs were three-dimensional. First, the school environment factors included a demand for expertise from her initial school, and sufficient room given from the present school for her development. Second, the peer and community factors included her interaction and feedback with other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her cooperation with experts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hird, the individual factors included her will to tak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nd her passion for teaching.

Keywords: Creative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belief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創意教學…………………………………………………………………………6
壹、創意教學的意義與內涵……………………………………………………………6
貳、創意教學的相關研究………………………………………………………………13
第二節 國語科教學目標與創意教學策略 …………………………………………… 16
壹、國語科教學目標……………………………………………………………………16
貳、國語科創意教學策略………………………………………………………………17
第三節 國語科創意教學信念 ………………………………………………………… 34
壹、教學信念的意義……………………………………………………………………34
貳、教學信念的內涵……………………………………………………………………36
參、教師教學信念的形成及影響因素…………………………………………………43
肆、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關係…………………………………………………48
伍、國語科創意教學信念………………………………………………………………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53
壹、研究架構……………………………………………………………………………53
貳、研究流程……………………………………………………………………………54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54
壹、資料蒐集……………………………………………………………………………54
貳、資料分析……………………………………………………………………………5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8
第四節 研究者的角色 …………………………………………………………………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61
第一節 國小國語科創意教學教師的教學策略 ……………………………………… 61
壹、聆聽與說話的教學策略 ………………………………………………………… 62
貳、識字與寫字(含注音符號)的教學策略…………………………………………… 69
參、閱讀的教學策略……………………………………………………………………80
肆、寫作的教學策略……………………………………………………………………88
第二節 國小國語科創意教學教師的教學信念 ……………………………………… 93
壹、教學目標的信念……………………………………………………………………93
貳、教學方法的信念……………………………………………………………………95
參、教學評量的信念 …………………………………………………………………102
肆、教師角色的信念 ………………………………………………………………… 106
第三節 影響國小國語科創意教學教師教學信念的因素…………………………… 112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7
壹、在教師國語文教學方面………………………………………………………… 127
貳、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 128
參、在教師個人方面………………………………………………………………… 129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30
第三節 研究歷程的省思……………………………………………………………… 131
參考文獻…………………………………………………………………………………… 134
壹、中文部分…………………………………………………………………………… 134
貳、西文部分…………………………………………………………………………… 139
附錄………………………………………………………………………………………… 141
壹、中文部分
人間福報電子報(2003)。語文教學 逾七成教師認為不足。人間福報電子報。2004年11月30日,取自 http://www.wfdn.com.tw/9210/031014/news/101407-1.htm#1
方正一(2004)。一名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王秀惠(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主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萬清(1999)。多元智能創造思考教學---國語篇。高雄:高雄復文。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月姻(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思華(2001)。知識經濟社會總體指標。臺北:經建會。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4,2-8。
李明堂(2003)。教師可以教得不一樣---談創意教學。港都文教簡訊10,78,10-12。
李惠敏(2003)。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毓清、楊志強(2000)。教師信念之研究:以普通大學幼教學程學生為例。幼兒教育年刊,12,113-140。
李瑜霏(2004)。國民小學教師之建構式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之研究:以數學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麗君(2000)。不同師資培育管道學生之教學信念及其轉變歷程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89-2413-H-032-009-S)。臺北:國科會。
李麗君(2002)。職前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改變之研究。中學教育學報,9,1-26。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高等教育。
周淑惠(1999)。一位國小教師國語科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鳳美(2002)。教育改革下之師資培育教學改革:挑戰與導正師資生教學信念。新時代師資培育的變革,108-138。
林正彬(2004)。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在生涯歷程中的轉變分析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林志忠(1997)。後設解題交互教學策略對資優兒童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進材(1999)。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
林雅玲(2003)。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碧芳(2004)。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式之檢驗。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侯怨水(2000)。創新教學及其特徵。教育科學,2000(1),37。
柯伯儒(2002)。國小教師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語科內容深究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崑泉(2002)。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之研究---以二位低年級教師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翁麗芳(2002)。從教育改革談創新教學。教師天地,121,8-12。
高強華(198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之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張小菁(199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教學信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世忠(2000)。多元智慧與建構教學之統整及應用。中等教育,51(6),124-135。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學富。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7),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莊明貞、丘愛鈴(2003)。國小教師學習評量信念與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6(1),163-200。
許信雄(1998)。課程統整。教育資料與研究,25,1-6。
許籐繼(2003)。教學創新乎?有效乎?---新世紀有效能教學之分析。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7),臺北:師大書苑。
郭雄軍(2004)。玩出語文的品質和品味。副刊精選週報,94。2004年11月30日,取自 http://www.mdnkids.com/../../daily/921020-1.shtml
郭諭陵(1993)。有效的教學策略舉隅。中等教育,44(3),100-105。
陳宏亦(2004)。自然科創意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裕方(2000)。國民小學教師認知教學策略運用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誠文(2002)。國中生活科技實習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靖(2002)。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地球科學」創意教學之研究---以921大地震虛擬實境教學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嘉彌、潘慧玲、魏惠娟、張明輝、王麗雲(2004)。當前影響學校發展學習型組織因素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27(2),307-324。
陳龍安(1996)。國語科創造思考教學。載於黃政傑(主編),國語科教學法(頁51-76),臺北:師大書苑。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心理。
陳寶山(2002)。重起學生創造力的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21,13-20。
陶家駒(2005)。不斷寫成不段!去世變成去勢!學生國語文能力異常低落!。中國網路電子報。2005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echinanews.com.tw/shownews.asp?news_id=34888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
單文經、張碧玲(2001)。國中英語教師對溝通式教學觀之教學信念研究。教育研究月刊,84,37-48。
曾明祺(2003)。課堂表演在九年一貫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程為山(1985)。國中教師專業領導的現況及其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馮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敏(1994)。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兩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繼仁、周立勳、甄曉蘭(2001)。國小教師國語教學信念及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107-132。
溫世展、呂玉琴(2004)。影響國小教師數學教學相關信念與教學是否一致之原因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數理科技類),17(2),23-51。
詹志禹(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小學階段。臺北:教育部。
甄曉蘭、周立勳(1999)。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2(1),49-68。
甄曉蘭、周立勳(2001)。國小教師自然科學教學信念之調查。國民教育研究學報,7,215-241。
甄曉蘭、周立勳(2003)。國小教師藝能科教學信念之調查研究─以美勞科教師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9(4),219-249。
甄曉蘭、周立勳、洪美齡(2003)。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25-56。
劉欣茹(2003)。一位美勞教師對教學信念與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慶輝(主編)(1999)。創意教學。臺北:聯經。
蔡宜玲(2002)。一位全語文教師之教學信念的詮釋與實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育貞(2004)。北市教育局 搶救學生國語文。聯合新聞網。2005年2月28日,取自http://enews.tp.edu.tw/News/News.asp?iPage=1&UnitId=163&NewsId=13054#news
鍾任琴(1994)。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銘志(199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羅文基、施文玲(2003)。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新境界。資訊與教育,94,82-87。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7),臺北:師大書苑。
羅綸新、許育彰(2003)。透過網路平台形成教師創意教學的專業社群。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213-229),臺北:師大書苑。
蘇明進(2004)。國小自然科創意教學成長團體發展歷程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蘇素慧(2002)。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貳、西文部分
Bennet, N. (1976). Teaching style and pupil progress. London: Open Books.
Brousseau, B., Book, C., & Byers, J.(1988). Teacher beliefs and the cultures of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9(6), 33-39.
Bunting, C. (1988). Cooperating teachers and the changing views of teacher candidat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9(2), 42-46.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thought process, In M. 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 (pp. 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Cooper, K.& Olson, M. R. (1996). The multiple“I's”of teacher identity. In M. Kompf, W. R. Bond, D. Dworet, & R. T. Boak(Eds). Chan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dentities and knowledge.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6/1999). Creativity. NY: Harper Collins.
杜明城(譯)。創造力。臺北:時報。
Fleith, D. (2000). 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 of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Roeper Review, 22(3), 148-153.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erstner, L. V. Jr. (2002/2002). 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NY: Harper.
羅耀宗(譯)。誰說大象不會跳舞。臺北:時報。
Glover, J. A. & Bruning, R. H.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257-260.
Goodman, K. S. (1991). Teachers as learners-whole language teachers. In Goodman, K. S., Bird, L. B., & Goodman, Y. M. (Eds.). The Whole Language Catalog (p.207). Santa Rosa, CA: American School Publishers.
Johnston, M. (1990). Teachers’backgrounds and beliefs: influences on learning to teach in the social studie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18(3), 207-233.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449-460). NY: Cambridge.
Mayer, R. H. (1985). Recent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s and its use in the improvement of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tting i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9457)
Nespor, J. (1985).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Final report of the teacher belief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70 446)
Oliva, P. F.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rd. ed.). NY: Harper Collins.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3), 307-332.
Pearson, A. T. (1989).The teach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Rouledge.
Richardson, V. (1996).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Sikula, J. P., Butterru, T. J., & Guton, E.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pp. 102-119). New York: Macmillan Library.
Shulman, L. S. (1986). 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 3-36). New York: Macmillan.
Smith, K. E. (1997). Student Teachers’Beliefs about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Pattern, Stabil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Locus of Control.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2(2), pp.221-243.
Stuart, C. & Thurlow, D. (2000). Making it their own: Perservice teachers’experiences, beliefs, and classroom practic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1(2), 113-121.
Tabachnick, B. R., & Zeichner, K. M.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erspectives: Final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66 099)
Tan, A. G. (2001). Singaporean teachers’perception of activities useful for fostering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5(2), 131.
Vista,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 Education, 120(4), 675-680.
Wehling, L. J., & Charters, W. W. (1969). Dimensions of teacher beliefs ab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6(1), 7-30.
Wynn, M. J.(1996/1998).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 Resaurce Book for k-8.
呂金燮(譯)。創意教學策略。臺北:洪業文化。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寶山(2002)。重起學生創造力的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21,13-20。
2. 陳嘉彌、潘慧玲、魏惠娟、張明輝、王麗雲(2004)。當前影響學校發展學習型組織因素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27(2),307-324。
3. 高強華(198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之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4. 翁麗芳(2002)。從教育改革談創新教學。教師天地,121,8-12。
5. 李麗君(2002)。職前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改變之研究。中學教育學報,9,1-26。
6. 李毓清、楊志強(2000)。教師信念之研究:以普通大學幼教學程學生為例。幼兒教育年刊,12,113-140。
7.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4,2-8。
8.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9.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10. 單文經、張碧玲(2001)。國中英語教師對溝通式教學觀之教學信念研究。教育研究月刊,84,37-48。
11. 黃繼仁、周立勳、甄曉蘭(2001)。國小教師國語教學信念及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107-132。
12. 甄曉蘭、周立勳(1999)。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2(1),49-68。
13. 甄曉蘭、周立勳(2001)。國小教師自然科學教學信念之調查。國民教育研究學報,7,215-241。
14. 甄曉蘭、周立勳(2003)。國小教師藝能科教學信念之調查研究─以美勞科教師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9(4),219-249。
15. 甄曉蘭、周立勳、洪美齡(2003)。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