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永泉(譯)(2003)。Freire, P.著(1970)。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ia do Oprimido)。臺北:巨流。
王秋絨(1992)。批判的成人對話教育家:勒雷佛。載於劉焜輝(主編),人類航路的燈塔:當代教育思想家,192-239。臺北:正中。
宋文里(1995)。「批判教育學」的問題陳顯。通識教育季刊,2(4),1-15。宋文里(譯)(2001)。Bruner, J.著(1996),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臺北:遠流。
李奉儒(2003)。P﹒Freire的批判教育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
究集刊,49(3),1-30。
李奉儒(2004)。閱讀Paulo Freire:批判教學論的發韌與理論主張。教育研究月刊,121,22-35。阮凱利(2001)。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生(2002)。轉化與發展。現代教育論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臺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 25。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3-15。
范信賢(1995)。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國立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信賢、謝小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生主體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
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26-143。臺北:揚智。
范信賢(2000)。說教育研究的故事:有力量的文本。發表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第一屆研究生教育研究論文發表會。2002年7月19日,
取自: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foucault/file_combine.php?File
=512765_2001-12-18_09-01-59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信賢(2005)。敘說課程實踐的故事-一種敘事性觀看教師經驗的方式。教育研
究月刊,130,45-55。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臺北:高等教育。
高敬文(1996)。質性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章五奇(2001)。電視文化批判之研究—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莊明貞(2001)。當前課程重建的可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學報,14,141-162。
莊明貞(2004)。批判理論及其在課程研究應用之評析。教育研究月刊,121,36
-57。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陳美玉 (1996)。「教師聲音」在專業自主上之意義。臺灣教育,544,20-24。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喜(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許雅涓(2000)。一位國小教師「課程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臺北:揚智。
湯仁燕(2004)。Paulo Freire對話教學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學富。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創刊號,25-58。
張盈堃、彭秉權、蔡宜剛、劉益誠(譯)(2004)。Kanpol, B.著(1999)。批判教
育學導論(Critical pedagogy:An introduction)。臺北:心理。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
間觀點,69-122,臺北:業強。
馮朝霖(2004)。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
的起源。教育研究月刊,121,4-13。
黃嘉雄(2000)。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臺北:師大書
苑。
楊巧玲(2001)。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86,44-56。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高等教育。
蔡敏玲(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
蔡敏玲(2001a)。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臺北:桂冠圖書。
蔡敏玲(2001b)。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Jean Clandinin & F.Michael Connelly 著(2000)。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心理。
歐用生(2000)。教師是轉型的知識份子:聲音的「政策」與「教學」。國民教
育,41(2),2-10。
歐用生(2002a)。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臺北:揚智。
歐用生(2002b)。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
歐用生(2003a)。教師聲音和主體:當前課程領導的重要課題。載於歐用生、莊
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五―活化課程領導。臺北:中華國民教材
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3b)。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教育資料集刊,
28,373-387。
歐用生(2004)。敘說研究與課程領導。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
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89-108。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謝小芩(1995)。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季刊,2(4)。2003年10月15
日,取自:http://www.ncu.edu.tw/~cage/quarter1/0204/020405.htm.
蕭昭君(譯)(1997)。Kenneth, G. Wilson & Bennett Daviss著(1994)。全是贏家
的學校(Redesigning Education)。臺北:天下。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McLaren, P.著(1998)。校園生活(Life in school)。
臺北:巨流。
藍惠寧(1999)。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解放教育(哲)學之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Apple, M.W.(1982).Education and power .In: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 New York: Routledge&Kegan Paul .
Apple, M.W.(1986).Teachers and text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Apple, M.W.(1993).Offical knowledges—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New York: Routledge.
Apple, M.W.(1996).The politics of official knowledge: Does a national curriculum make sense? In: Culture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landinin, D.J. & Connelly, F.M.(1999).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Freire, P.(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Freire, P. & Macedo, D.(1987).Literacy : Reding the word & the word.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s
Giroux, H.A. & Simon, R.I(1989).Popular culture, schooling,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Inc.
Giroux, H.A.(1992). Border crossings: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Giroux, H.A.(1997).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ope: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 a critical rea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Grundy, S. (1987). Curriculum : products or praxis. London, New York & Philadelphia : The Falmer Press.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Denzin & Y. 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pp..105-117). London : Sage.
McLaren, P.(1998).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New York: Longman.
Robers, P.(2000).Education, literacy, and humanization: Exploring the work of Paulo Freire.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Shor, I. (1992). Empowering Education-Critical Teaching for Social Chang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or, I. & Freire, P. (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Stanley,W.B.(1992).Curriculum for utopia: Social reconstructionism and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postmodern era. Albany,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anpol, B. (1997). Issues and trends in critical pedagogy. Hampton Pres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