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文信(2002)。《國小教師實施表演藝術戲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王文科(1990)。《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瑞蓉(2003)。《低結構性素材應用於國小藝術統整課程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
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王淑宜(2000)。《水兒國小「彈性課程」實施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王為國(1999)。〈九年一貫制課程與多元智慧論〉。《國教輔導,339期》。台北市:教育部。
田 浩(2004)。〈說唱藝術探源〉。高雄縣新甲國小。
http://163.16.241.66/~talkweb/talk/indexl.htm
石光生譯(1986),Edward A. Wright著。《現代劇場藝術》。台北市:書林。
呂燕卿(1999)。〈簡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之理念與特色〉。
《北縣教育,29期》,頁6-10。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吳世玲(2000)。《生活經驗在兒童音樂概念上的理解應用》。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臺北:雄獅。
林文昌(1993)。《美術》。臺北:東大。
林玫君(2001)。〈創造性戲劇融入教學之理念與實務〉。洪碧霞 主編。《九年一貫課程
新思維》,頁213-236。臺南:翰林。
林群英(1994)。《藝術概論》。臺北:全華。
林國平(200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統整概念〉。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九年
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研究與推動小組。《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實務-藝術
與人文學習領域》。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洪萬隆(1994)。《音樂概論》。臺北:明文。
高新建(2001)。《彈性節數的規劃與應用〉。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彈性課
程》,頁1-2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麗芷(1986)。《感覺統合-透視兒童發展的奧秘》。台北:信誼。
夏林清 譯(2000)。《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教育部(1997)。《藝術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第一階段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張嘉育(1998)。《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祖祈、朱純、胡頌華(2002)。《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初版六刷。台北:五
南。
張華芝(1999)。《相聲藝術與台灣四大家初探》。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成長基金會。
張世平(1991)。〈行動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 主編,《教育研究法》,頁341-
372。台北:師大書苑。
張自強(2002)。《台灣兒童相聲發展之研究》。苗栗縣親民技術學院通是教育論文。未
出版。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00)。《桃園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劃-先期規劃研究》。
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許繼德、黃珮玲(2004)。〈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網站建置之行動研究-以「說
唱表演藝術」為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行動研究論文集》。台北: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
郭禎祥 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文景。Eisner, E. W.(1989).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13。台北:精華書局。
郭珍宜(2006)。《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之研究-以臺北縣蘆洲國
小為例》。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郭俊賢、陳淑惠 譯(199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Campbell , L. , Campbell , B. , & Dickinson , D.(1996).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 . Allyn &
Bacon .
陳亞苹(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
之課程設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期》,
頁11-15。台北:教育部。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之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課程之結構〉。
《公教資訊,3 期》,頁19-37。台北:教育部。
黃嘉勝、陳玉鈴(2000)。《以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為例淺談課程
統整》。
黃秀英(2003)。《以「創作性戲劇教學」統整「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
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以國立北師附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之行動研
究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葉怡均(2004)。《笑亦有道:論相聲之藝術表現》。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期》,頁298-318。嘉義:嘉義師院。
漢霖說唱藝術團(2001)。《說唱藝術縱橫談》。台北市:漢霖說唱藝術團。
廖明玲(2002)。《概念化網路統整課程在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
發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黛瓊 譯(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臺北:心理。Morgan, N.
& Saxton, J.(1987). Teaching drama: A mind of many wonders.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樊光耀(2001)。《魏龍豪、吳兆南相聲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劉增鍇(2001)。《大陸曲藝近五十年在台灣之發展》。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歐用生(1985)。《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a)。〈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臺東師院 主編,《1999行動研究國際
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頁1-16。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歐用生(1999b)。〈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頁22-32。
賴美鈴(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音樂課程設計探究〉。《「2001國際藝術
教育協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臺北:教育部。
謝靜如、陳修嫻譯(2000),Eric Booth著。《藝術,其實是個動詞》。台北市:探索
文化事業。
謝素月(2001)。《從Eisner「藝術和技藝教學」的理念看「藝術與人文」
課程新視野》。
謝政達(2002)。〈以創意戲劇整合「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美育雙月刊,126期》。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西文部份:
Jacobs, H .(Ed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 Va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