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9: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依娟
研究生(外文):Li Yi-chuan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視覺藝術作品在校園空間展示現況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Visual Art Works Exhibit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Campus
指導教授:林炎旦林炎旦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學校建築空間校園空間視覺藝術作品展示規劃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作品在校園空間展示現況之研究

中文摘要

學校建築及景觀的規劃,潛在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九年一貫課程注重學生人文氣質的陶冶與培養,強調藝術、文化、以及生活的結合,校園應該是一個累積人文氣息與歷史感動的場所,也應是一個讓孩子的夢想與想像可以自由遨翔的地方。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調查和分析對象,編製「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作品在校園空間展示現況調查問卷」,抽取臺北市43所公立國民小學452位國小教師為樣本,蒐集的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t-test)、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Scheffe事後考驗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處理。研究結論如下:
一、 視覺藝術作品在校園中展示,多依現有校園空間室內室外場地配合運用。
二、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作品在校園中展示以配合藝術與人文課程內容為主。
三、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作品展示規劃的資源運用主要來自校內經費及人力。
四、 教師對辦理視覺藝術作品展示之整體評價皆屬於「良好」程度。
五、 教師年齡、專長、所在地區、學生班級數會影響評價的滿意度;性別、學歷、任教年資、職務、任教年級則不會影響評價的滿意度。
六、 學校教師對辦理視覺藝術作品展示活動最希望有固定展示場地,及良好的設備燈光。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研究者分別對師資培育機構、臺北市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民小學行政人員、教師、各學區家長、未來研究方向等六個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學校建築空間、校園空間、視覺藝術作品、展示規劃
A Study of Visual Art Works Exhibit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Campus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in a campu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achievements potentially; grade 1-9 Curriculum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es, emphasize on the combination of arts, cultures and daily life. The campus should be a place accumulating human culture and historical affection. It should also be place where children’s dream and imagination can wander freely.
Questionnaires aimed at Taipei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ere used in the research. 452 teachers from 43 Taipei Municipal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chosen to sample. Those collected data were then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OVA and subsequent testing (Scheffe method).
The conclusions are stated as below:
1. Most visual arts exhibition in campus used the current indoor spaces and outdoor sites.
2. Visual art works exhibit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campus were mainly in conjunction with Arts and Humanities Learning Area.
3. The resource of visual art works exhibit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campus mainly came from school funds and labor.
4. The overall evaluation from the teachers was good.
5. The ages, specialty, location of school and the number of classes affect the evaluation; sex, level of education, number of teaching years and didn’t affect the evaluation.
6. The first things the teachers wish to have are a consistent display site and good lighting equipment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gave concrete advice on 6 fields: center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Taipei municipal chief administrators, school administrative staff,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research.

Key words: school architect space, campus space, visual art works,
exhibition planning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Ⅳ
表次 …………………………………………………………………………………Ⅶ
圖次 ………………………………………………………………………………Ⅹ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六節 名詞詮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校建築與校園空間 11
第二節 視覺藝術作品的意涵 21
第三節 視覺藝術作品的展示 27
第四節 作品展示與校園空間的融合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研究樣本 59
第五節 研究進度 66
第六節 研究實施 67
第七節 資料處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描述統計分析 71
第二節 國小視覺藝術作品在校園空間展示現況分析 76
第三節 辦理視覺藝術作品展示滿意度現況分析 90
第四節 背景因素影響作品展示滿意度之程度差異分析 94
第五節 開放性問卷資料分析 119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5

參考書目 161
附錄 ……… …… ……… ………………………………………..…165
附錄1:「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作品在校園空間展示現況」
專家審查問卷 ………………………………………………166
附錄2:「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作品在校園空間展示現況」
預試問卷 ……………………………………………………176
附錄3:「臺北市國小視覺藝術作品在校園空間展示現況」
正式問卷 ……………………………………………………18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于瑞珍(2000)。〈教育理論在博物館教育上的應用〉。暨南大學,教育部2000 年博物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歷史博物館。
王雅各(譯)(1998)。原著Suzi Gablik(1991)。《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遠流。
王彥嵓﹙2003﹚。〈與光影共舞—「光」素材在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的應用實施與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繪論文集》,頁283.。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楊智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198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專題研究》,頁200-202。臺北市:臺灣書店。
呂桂生(1996)。《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頁27。臺南市:南一書局。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頁12-14。臺北市:南天書局。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106》,頁29-38。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頁3-9
李園會(1998)。《開放空間的設計與經營》,頁88-89。臺中市。
林勤敏(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頁6、93。臺北市:五南。
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陰、金靜玉(譯)(2001)。原著John H. Falk & Lynn D.
Dierking(1992)。《博物館經驗》,頁100-101。台北:五觀。
林彩岫(譯)(1887)George E Hein 原著,《建構主義者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1(4),頁27-30。
林芳平(2000)。國立台灣美術館「行動美術館」課程設計與執行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陰、金靜玉(譯)(2001)。原著John H. Falk & Lynn D.
Dierking(1992)。《博物館經驗》。台北:五觀。
居延安(編譯)(1991)。〈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
邱永福(1988)。《商品展示設計》,頁207,臺北市:藝風堂。
邱垂堂(2003)。〈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設計的探討〉。教育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頁55-56。
姚世澤(2004)。〈如何貫徹藝術與人文的教育理念與課程目標〉。臺北市: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頁244.。
洪懿妍(2001)。〈台灣美不美〉。《天下雜誌2001 年教育特刊美的學習》,頁64-69。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2001 年教育特刊美的學習》,頁24-30。
施靜菲、侍建宇譯(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頁43。臺北市:五南。John Lancaster( 1972).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頁30-43。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3(4)》,頁61-79。
袁汝儀(2001)。〈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國教天地,143 期》,頁15-21。
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1999)。《創意校園99》,頁25-28。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春興、林清山。(1986)。《教育心理學》,頁64。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華芸(2001),〈培養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天下雜誌2001 年教育特刊美的學習》,頁106-110。
陳盈芊譯(1997)。Roger Miles 原著。〈展示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2)》,頁41-44。
陳玫岑,劉源昌(2001)。〈多元智能展示方法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5(1)》,頁93-105。
郭禎祥(2002)。《藝術視覺的教育》,頁112-114。臺北市:文景書局。
陳武鎮譯(199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頁43、88。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Elliot W.Eisner( 1972).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頁148-149,臺北市:五南。
陳瓊森譯(1997)。《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 》,頁198。臺北市:信誼。Howard Gardne.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頁10-14、234-235。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2)。〈第八章學校空間革新的規劃〉。潘慧玲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286。臺北市:學富。
湯志民(2002)。《幼兒學習環境設計》,頁68。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2)。《臺灣的學校建築》,頁.126、129、135、144。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2)。《學校遊戲場》,頁22。臺北市:五南。
黃世輝、吳瑞楓(1992)。《展示設計》,頁8。臺北市:三民。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頁90-92。臺北市:田園城市。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南天。
劉豐榮(1989)。《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頁48-50。臺北市:水牛。
樊琦譯(2001)。《藝術的創意教學》,頁105。臺北市:紅葉文化。
簡志雄等著(1996)。《開啟美展之門》。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羅虞村(1998)。〈終身學習的理念與作法〉。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頁27。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蘇振明(1997)。〈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現代美術,93 期》,頁51-61。
蘇振明(1997)。〈美術館的導賞教育與社會功能〉。《現代美術,70 期》,頁34-41。
二、英文部分
Blichert, M. (1997). Exhibition Design: Content, Context, and Experience.台中,文建會1997 年5 月美術館教育國際研習會論文集,p51-78。
Berry, N. W. (1998) . A Focus on Art Museum/ School Collaborations .Art Education,51(2), p8-14.
Carol, J. (1999) . When Children Take The Lead in Exploring Art Museums with theirAdult Partners. Art Education , 52(6),p 45-51.
Fang, J. (1997).The Children’s Museum, Boston:Approaches to Informal Learning.台中,文建會1997 年5 月美術館教育國際研習會論文集139-162。
Hooper-Greenhill, E. (1991) . Museum and Gallery ducation. Leicester: Departmentof Museum Studie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Hooper-Greenhill, E.ed (1994) . Museum education. In Hooper-Greenhill, E. et. alThe Education Role of the Museum. p229-257. New York: Rutledge.
Hein, G. (1996). What Can Museum Educations Learning from Constructivist Theory.In ICOM/CECA. Paris, Frienc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Hein, G.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New York: Rutledge.
Ian, C. (1997).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in Scotland. 台中,文建會1997 年5 月美術館教育國際研習會論文抽印本.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106》,頁29-38。
2. [23] 彭雅惠、董正玫,“台灣醫療產業知識管理推廣的現況研究”,醫務管理期刊,第四卷,第一期,2003年03月,72-83頁。
3. [22] 黃佳經“醫療事業企業化的必要性”,醫院,8(3),1975年,139-140頁。
4. [21] 黃興進,“醫療資訊管理系統研究議題之探討“,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報第九卷專刊,2002年2月。
5. [19] 莊素玉,tsmc緊鑼密鼓知識管理,遠見雜誌156期,1999年。
6. [7] 林江漢,“醫院特性與服務改善實例研討”,醫院,15(3),1982年,17-22頁。
7. [26] 闕廷諭,“醫療院所主管對智慧資本態度之研究-以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醫務管理期刊,第四卷,第一期,2003年03月,99-109頁。
8.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頁3-9
9.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2001 年教育特刊美的學習》,頁24-30。
10.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3(4)》,頁61-79。
11. 袁汝儀(2001)。〈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國教天地,143 期》,頁15-21。
12. 張華芸(2001),〈培養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天下雜誌2001 年教育特刊美的學習》,頁106-110。
13. 陳玫岑,劉源昌(2001)。〈多元智能展示方法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5(1)》,頁93-105。
14. 蘇振明(1997)。〈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現代美術,93 期》,頁51-61。
15. 蘇振明(1997)。〈美術館的導賞教育與社會功能〉。《現代美術,70 期》,頁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