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1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嘉裕
研究生(外文):Wu Chia-Yu
論文名稱:觀靜-都會芳華之情感繪畫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Beholding Tranquility-Study for the Emotional Painting Art Works of Urban Life
指導教授:郭博州郭博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 Bor-j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觀靜都會情感繪畫
外文關鍵詞:beholding tranquilityurbanfeelingspain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中文摘要

藝術是一門表達的科學,無論在時代環境任何的變遷下,我們都生活在這喜悅的環境裡,時時刻刻浸染於情感之中,隨時掬取接受感動。
「觀靜」是指從心靈的角度對情感中衍生靜的研究歷程,在本專題創作研究《觀靜-都會芳華之情感繪畫創作研究》中,我想表達與探究的是都會中所隱藏靜的美感,試著喚起內斂平靜、徐徐緩緩的知覺,乃因身處大台北都會多年,人文、社會劇烈變遷,在功利主義影響下,凡事只求形式速成,心境難求平靜,個人藝術表現的內涵精神頓時消失,乃想藉此作為研究創作的目標。故從藝術理論的觀點出發,分析、歸納、整理以作為創作思維的基底。期待能從都會不同感覺環境下,生活觸發所衍生的情感,運用繪畫創作,傳達出屬於個人特色一段歷程。以下將筆者研究架構的內容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包括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步驟、範圍與限制。尋找都會中隱藏不易察覺靜的美感,延伸到對空間解讀與時間的思考。
第二章 探討都會與藝術心理情感表現。研究觀靜美感的構成,探索都會現實與內心的心象輪廓,並從藝術心理與藝術觀點,形成創作的架構。
第三章 個人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實踐。自我表現藝術與藝術觀的追求,並闡述分析作品的創作理念。
第四章 結論。將個人作品持續轉化成為生命與社會的藝術動力。

關鍵字詞:觀靜、都會、情感、繪畫
Abstract
Art is a science of expression. No matter how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alters, under which we all live with joy, and devote ourselves to emotions to get moved anytime.
“Beholding tranquility” is a study process to introduce tranquility from the emotions in minds . In this study “Beholding tranquility--- Study for the Emotional Painting Art Works of Urban Life”, wha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and explore is the urban esthetics hidden in tranquility, and try to arouse calm and unhurried consciousness. Having been living in metropolitan Taipei for years, and with the drastic changes of society, I find it too fast done for everything to make my mind calm due to the utilitarianism. As a result, the main idea of personal art is missing. However, inspired by emotions occasionally, I want to regard it as a goal of study. Therefore, the art theories from which I may analyze, induce, and integrate to be on a basis of creative thoughts. Hopefully I am able to express my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by painting art works from different urban environments or from triggered emotions through daily lives. As follows are my brief contents of study outlines:
Chapter 1 Preface: Including the motives, purposes, methods, steps, categories, and limits of this study. To search senses of beauty among those urban paintings and touched emotions, extend to understanding of space thinking of time.
Chapter 2 The study on what the art creation theory presents: To explore the sense of beauty by beholding tranquility, to analyze urban environments, to focus on art psychology, and then to analyze its inner thoughts, painting forms, and the features of colors. I can hold and use the life sensitivity to explore my feelings in painting works,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e painting emotions condense.
Chapter 3 The way to form and practice my creative ideas of “beholding tranquility”: I may create art works by pursuing the self-performed art and its viewpoints, and to analyze my own creative ideas.
Chapter 4 Conclusion: I'll construct my painting and continut to transform the art motive power in life and society.

Key Words: beholding tranquility, urban, feelings, painting
目次

博碩士論文授權書…………………………………………………………i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ii
謝誌…………………………………………………………………………i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目次…………………………………………………………………………vii
圖目錄………………………………………………………………………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創作研究的方法與步驟…………………………………………6
一、觀察體驗法………………………………………………………6
二、文獻分析法………………………………………………………7
三、創作實踐法………………………………………………………8
第三節 創作研究的範圍與限制………………………………………9
一、題材的選擇.……………………………………………………9
二、媒材的選擇……………………………………………………10
三、技巧的選擇……………………………………………………10
第二章 都會與藝術心理情感表現………………………………………12
第一節 觀靜的美感……………………………………………………12
一、解構的美感………………………………………………………13
二、內心的美感………………………………………………………22
第二節 都會的環境論……………………………………………………27
一、具體的城市觀……………………………………………………27
二、心靈的城市觀……………………………………………………32
第三節 藝術心理學上情感的表現………………………………………36
一、康丁斯基的藝術心理表現………………………………………37
二、完形心理學上的藝術表現………………………………………39
三、藝術史畫派繪畫技法的觀點……………………………………41
第三章 個人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實踐………………………………………48
第一節 自我創作的理念…………………………………………………48
一、生活體驗與情感的融合…………………………………………48
二、自我藝術表現……………………………………………………48
三、藝術觀的追求……………………………………………………49
第二節 作品的形式探討與技巧的探究…………………………………50
第三節 作品理念分析……………………………………………………53
一、 都會具象系列……………………………………………………53
二、 都會印象系列……………………………………………………63
三、 都會芳華系列……………………………………………………83
第四章 結論…………………………………………………………………94
第一節 創作的成果與價值………………………………………………94
第二節 收穫與展望………………………………………………………96
參考書目………………………………………………………………………97
研究人員……………………………………………………………………101
畫冊
參考書目

(一)書籍資料
王小慧(2002)。《我的視覺日記:旅德生活十五年》,頁63。台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長俊(1976)。《藝術與視覺心理學》,三版。台北市:雄獅圖書。
吳瑪悧(1995)。《藝術與藝術家論》,頁19~26。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阮如舫(2002)。《打開城市百寶盒》,頁1、142~149。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席慕蓉(2000)。《七里香》,頁126。台北市:圓神出版。
高千惠(2003)。《藝種不原始》,頁261。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凌嵩郎(1966)。《藝術概論》。台北市,全冠。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郭瓊瑩(1993)。《都市開放空間與都會美學》,頁50。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陳秋瑾(1995)。《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頁60~85。台北市:藝風堂。
曹 諾(1993)。《美術構圖例釋》,頁20。台南市,大孚書局。
劉文潭(1967)。《現代美學》,頁1~4,,128。台北市,台灣商務。
劉少奇(2003)。《機器羊與其他-倫敦建築2000》,頁106。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三版,頁20~22。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虞君質(2000):《藝術概論》,頁39。台北:大中國圖書。

(二)外文翻譯書籍資料
王建柱 譯 (1996)。《色彩與配色》,頁9~10。台北縣:北星。太田昭雄、河原英介原著。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 譯 (2003)。《文化地理學》,頁9、67~71。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Mike Crang原著。
王志弘 譯 (1993)。《看不見的城市》,頁1~12。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依塔羅‧卡爾維諾原著。
欒棟、關寶豔 譯(1991)。《美學》,頁92~94。台北市:遠流。德尼斯‧于斯曼(Denis Huismann)原著。
劉文潭 譯(1981)。《西洋古代美學》,頁15~43,260~270。台北市,聯經。Wladylaw Tatarkiewicz原著。
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 譯(2002)。《文化》,頁78~232。台北市,巨流圖書。Chris Jenks原著。
朱元鴻等 譯 (2002)。《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市,巨流圖書。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原著。
朱炳樹、洪永嘉、林品章 譯 (1994)。《藝術‧設計的立體構成》,頁3。台北市:龍溪國際圖書。朝倉直巳原著。
朱紀蓉 譯 (2000)。《西洋畫家名作》,頁96~97。台北市:遠流。羅伯‧康鳴原著。
汪仲 譯 (1998)。《20世紀藝術大師》,頁491。台北市:閣林圖書。Phaidon Press原著。
長安靜美 譯 (2002)。《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頁66。台北市:如何出版社。江本 勝原著。
袁汝儀 譯 (2003)。《美感經驗》,頁59~138。台北市:雄獅。賈克‧瑪索原著。
張心龍 譯 (1996)。《新世界的震撼》,頁242。台北市:遠流。Robert Hughes原著。
陳麗芳 譯 (2000)。《找尋寧靜》,頁41~186。台北縣:世茂。寶拉‧佩斯納‧寇克斯原著。
潘廣宜、蔡青雯 譯(2004)。《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頁25。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南條史生原著。
蔡承志 譯 (2005)。《美麗新視界》,頁1。台北市:天下。畢卓尼原著。

(三)期刊資料
李足新(1995)。〈抽象之美〉。《國民小學美術欣賞叢書8》,頁2。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美勞教育資源中心合編。
林瑞逢(1998)。〈西洋藝術史中色彩的理論與應用〉。《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0。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許允斌(2002)。《躍動之都─台北》,頁161~163。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陳建北(1998)。〈創作的疆域在哪裡?〉。《藝術再塑‧文化出航》,頁123。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簡瑛瑛(2000)。〈臺灣女性心靈與藝術表現〉。《美育,第117期》,頁6。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四)電子資料
明蕅益(1998)。《明蕅益大師文選》。〈靈峰宗論之三〉。http://www.hfu.edu.tw/~bauruei/5rso/texts/6zen/zen21/3.htm(2006年4月1日)瀏覽。

(五)畫冊資料
陳兆聖(2003)。〈城市限象三〉。《現象、限象、陷象:棧戀青春》,頁32。台北縣:陳兆聖。
馬白水(1999)。〈夜淳如水〉。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彩翼千山─馬白水九十回顧展》,頁191。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侯翠杏(1996)。〈都會心象〉。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侯翠杏個展畫冊》。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廖瓊芳(1999)。《朱德群回顧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郭軔(1995)。《郭軔油畫展─新視覺抽象》,頁80~88。臺灣省立美術館編。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