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7: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東容
研究生(外文):CHUNG TUNG-JUNG
論文名稱:多社群「互動-共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action and Symbiosis of Multi-community and Adaptive Reuse of Deserted Spaces-An Application to Nan Hai Gallery in th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指導教授:黃海鳴黃海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HAI-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2
中文關鍵詞:社群互動共生閒置空間再利用永續經營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symbiosisreuse of deserted spacessustainable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3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1997年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在一群藝術家們的遊行、抗爭、行動表演劇中展開了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史頁。閒置空間不同於新建的建物,它擁有其特有的生活、歷史紋理脈絡,近十年來在台灣藝文團體的積極的操作下,不管是實際的經營成果上或是學術的論述上,都有了相當成就的展現。藉由創意文化產業的操作將空間再度活化,這種文化創造是一種生活需求,也是一種生活藝術,其根本在嘗試塑造一個新的人文環境,可說是一種兼具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
本研究採用質性訪談、問卷調查為主;期望透過對藝術社群和經營管理社群的訪談,以及活動參與社群的問卷調查,了解以當代藝術和當代多元思潮為核心的新興藝文空間,在各參與社群所建構的網絡中,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為當代藝文中心的真正價值與問題所在。透過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南海藝廊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在空間的經營過程中如何以當代藝術操作的手段,在既有的環境資源中尋找、串聯有用的資源,將空間的能量得以擴散增強。也在發展空間能量的同時,讓社群在互動的過程中彼此皆能相互獲利,同時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以及如何藉由藝文活動社區化的操作,發展出真正一種由下而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論述平台的運作過程,讓新典範下的當代藝術空間,發揮其對社會無窮的影響力。
最後根據研究目的進行資料分析,並針對空間依下列五個面向提出結論:空間能量擴張的關鍵因素、空間經營的主要策略模式、空間的永續經營、南海藝廊的利用成效、南海藝廊的空間意義。研究者本身並依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分別對政府政策決策部門、產權單位、南海藝廊經營團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In Huashan Art district, Taipei , some artists inaugurated the history of reuse of the deserted space in Taiwan by parades, resistance and dramatic performance in 1997. The deserted space, different from the new building, has its own special history and has displayed wonderfully whether in practical management or in academic discussion by means of Taiwan Art Group’s active operation the last ten years. Because of the operation of creative culture industry, the space is reactivated and attempted to form a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both concrete and immaterial culture assets. This kind of culture creation is not only a need of life but also an art of life.
This study mainly adopted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ng on art community, management community , as well as visitors by questionnaire tends to understand the up-and-coming art space making the most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various thought, and to treat valu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serted space reused which becomes the 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network of participators. By the case study in Nan-Hai Gallery, to search and combine the useful ones in th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n existence has the space energy expanded and enforced on account of the oper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Meanwhile the communities can not only make a profi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ut attain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Furthermore the truly bottom-up discussion of social culture action can be developed by making art activities communitize, and it makes brand-new contemporary art space result in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In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analysis in the study, five points focusing on the space are mentioned as follow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xpansion of space energy, the strategy and model of management in spac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space, effects on use of Nan-Hai Gallery, the space significance of Nan-Hai Gallery. Besides, this study shows suggestions as to the decision-making unit in the government, the owner of property right, the team managing Nan-Hai Gallery,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中 文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政府的文化政策與社群參與的意涵 13
第二節 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發展與營運問題探討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2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2
第三節 研究歷程 35
第四節 研究進度 36
第四章 南海藝廊的空間發展背景 37
第一節 南海藝廊的地理環境 37
第二節 人文發展與現況 41
第三節 空間分析 49
第五章 南海藝廊的發展現況分析 81
第一節 空間的發展理念與策略 81
第二節 空間的利用現況分析 102
第三節 超空間網絡的建構 140
第四節 南海藝廊的理想與未來發展 15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8
參考文獻 172
附 錄 178
附錄一:管理社群訪談綱要 178
附錄二:藝術社群訪談綱要 179
附錄三:南海藝廊活動問卷 180
附錄四:參與社群質性問卷資料統計表 183
附錄五:南海藝廊重要展出大事記錄 187
附錄六:訪談逐字稿(一) 198
附錄七:訪談逐字稿(二) 214
附錄八:訪談逐字稿(三) 225
附錄九:訪談逐字稿(四) 230
附錄十:訪談逐字稿(五) 241
附錄十一:訪談逐字稿(六) 253
附錄十二:訪談逐字稿(七) 261
附錄十三:訪談逐字稿(八) 265
附錄十四:訪談逐字稿(九) 278
附錄十五:訪談逐字稿(十) 288
附錄十六:訪談逐字稿(十一)293
附錄十七:訪談逐字稿(十二)296
論文
錢善盈(2003)。《一九九0年代前後「替代空間」在台灣執行之現象》,?。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水潭(2003)。《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頁3~4。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賴麗巧(2005)。《全球在地化理念下都市閒置空間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中山-中正路歷史性督市軸線街廓空間為例》,頁1。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勝雄(1992)。《民俗宗教建築及活動土地使用秩序問題之探討…以台北市馬祖廟為例》,頁2-21。台北市: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惠英(2004)。《台灣「另類空間」的前衛藝術發展---以「伊通公園」為例》,頁56-67。嘉義: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汝儀(1995)。《荷蘭視覺藝術教育與師資訓練:一個西方案例的教育民族至研究》。頁249~253。台北市:五南圖書。

書籍
李丁讚(2004)。<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1,頁1。台北:桂冠。
吳乃德(2004)。<搜尋民主公民---社團參與的理論與實際>。《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1,頁180。台北:桂冠。
賴明茂(1998)。《住居生活空間營造的新視野》,1,頁22、25。台北市:恩楷發行。
許倬雲(1998)。<台灣文化發展軌跡>。黃俊傑/何寄澎主編。《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1,頁17。台北:台灣大學。
蕭麗紅、黃瑞茂(2002)。《文化創意空間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1,頁12。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1,頁5。台北市:遠流。
熊鵬翥(2001)。<跨越藝術新領域>。熊鵬翥主編。《藝術99專輯6:藝術版圖.跨領域》,1,頁6。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舜仁(2000)。<空間的滅絕與再生>。楊智富主編。《藝術99專輯3:閒置空間.新造化》,1,頁18~19。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郭冠英(2000)。<文化保存.空間新契機─訪龍應台、丘如華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看法>。楊智富主編。《藝術99專輯3:閒置空間.新造化》,1,頁34。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季鐵男(2001)。<「閒置空間」之後?>。熊鵬翥主編。《藝術99專輯6:藝術版圖.跨領域》,1,頁8。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1,頁180-234。台北市:楊智。
黃維 譯(2003)。《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形組織之輪》,頁22-36。台北市:天下遠見。
黃煌雄(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監察院調查報告書》,頁v-15。台北市:遠流。
陳其南(2004)。<「公民美學運動」在永和社大>。永和社區大學 編。《21個與藝術擁抱的姿勢》,頁8。台北:左岸文化。
貝克(Ulrich Beck)《WAS IST GLOBALISIERUNG》。孫治本 譯(1999)。《全球化危機》,頁30。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海鳴(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頁23。台北市:文建會。林安梧(2003)。《台灣‧解咒:克服主奴意識、建立公民社會》,1,頁131~132。台北市:黎明。
雷魯、王慧芬、王雲生 等(2004)。《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頁64。台北市:果實出版。
曾旭正(2005)。《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頁51~61。台北市:文建會。
徐明福(1993)。《台灣傳統民宅及地方性史料之研究》,頁7~9。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
李乾朗(2001)。《20世紀台灣建築》,頁8~10。台北市:玉山社。
倪再沁(2005)。《藝術反轉 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頁3~8。台北市:文建會。
黃海鳴(2006)。<書,玩意兒---第四屆書香創意市集二00六>。《書香創意市集是一種運動》,頁5。台北市:南海藝廊。
黃海鳴(2006)。<書,玩意兒---第四屆書香創意市集二00六>。《關於南海藝廊》,頁15。台北市:南海藝廊。
容淑華(2006)。<書,玩意兒---第四屆書香創意市集二00六>。《封街‧遊街‧文化劇場》,頁4。台北市:南海藝廊。
文建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頁11~12。台北市:文建會。
黃海鳴(2006)。《藝術在街道的日常工作》,頁7。著作草稿,付梓印刷中。
Wenger,E.、Dermott R. M. & Snyder W. M.(2003),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
Hatch, Richard(1984),The Scope of Socil Architecture,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期刊
李翠瑩(2005)。<全民參與文化台灣101>。《文化視窗,72期》,頁4-7。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翠瑩(2004)。<形塑永續、素樸的環境美學>。《文化視窗,70期》,頁7。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翠瑩(2004)。<許一個創意幸福的台灣---二O五O創意台灣計畫>。《文化視窗,64期》,頁13-15。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康宜(2005)。< 北縣閒置校舍 開辦公辦民營;四分班待財團法人、學術機構申請>。《國語日報,94/8/30,北部版》,頁15。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李秀美(2001)。<中正區古蹟>。《台北畫刊,2001/5,400期》,頁5,24-27。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李秀美(2001)。<大「中」至「正」>。《台北畫刊,2001/5,400期》,頁9。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李秀美(2001)。<南門外>。《台北畫刊,2001/6,401期》,頁15,20,。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曾美慧(2003)。<台北街頭巷尾-中正篇>。《台北畫刊,2003/8,427期》,頁12。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葉倫會(2005)。<牯嶺街記舊書店的興衰史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2005/2,139期》,頁70。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報紙
李雲騰(1995)。<山紫水明 台灣寫生---南門城外>。《聯合報,1995/8/19》。34版。
?(2006)。<活化古蹟 林本源邸台藝大進駐---學生十八般武藝 可盡情展現 展現學藝及理論與實務結合場所>。《人間福報,2006/1/25》。6版。
網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台灣「公民美學」與德國「氣氛美學」的交會---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與德國哲學家柏梅教授對話>。http://www.cca.gov.tw/cforum/related/20041006.htm(2004年10月6日)
陳瑞文(2003)。<鐵道藝術網路的神話結構----一個跨世紀的集體文化想像>。典藏藝術網,http://www.artouch.com/story.asp?id=2003111063569000(2004年10月6日)。
文化創意產業專屬網站(?)。<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http://www.cci.org.tw/portal/plan/what.asp(2005年3月19日)。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4年5月20日)。<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五二0就職活動>。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2004_520/subject3.html#china(2005年3月19日)。
多維新聞網(2004年5月20日)。<陳其南催生文化公民社會 提出三大嶄新任務>。http://www4.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EntDigest/Life (2005年3月19日)。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文化公民權運動>。http://www.cca.gov.tw/cforum/culture_citizen/main.html(2005年5月25日)。
陳其南(2004)。<公民美學運動>。http://www.cca.gov.tw/cforum/culture-meeting2.htm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3月8日)。
劉新圓(2005)。<什麼是文化公民權?>。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094/EC-R-094-001.htmh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正研究報告(2005年5月29)。
http://www.czone.tcg.gov.tw/tp92-1/first_frame.cfm台北市區里鄰電子地圖(2006年4月12日)
南海藝廊(2006)。<國北師南海藝廊簡介>。《空間案例》。http://r6.ntue.edu.tw/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2006年4月20日)。
黃海鳴(2003)。<兩種不同的藝術空間>。http://r6.ntue.edu.tw/discourse.htm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2006年4月26日)。
文建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http://web.cca.gov.tw/creative/page/ main_02.htm文建會(2006年6月30日)。
文化產業學系(2006)。<學系簡介>。http://culture.ntue.edu.tw/culture.htm國立台北教育大學(2006年6月30日)。
台灣記憶(2006)。<台北市老照片>。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 cgi ?HYPAGE=image_home.hpg國家圖書館(2006年3月30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