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20: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映智
研究生(外文):HUANG, YING-JHIH
論文名稱:人體組織提供者就該組織衍生利益得主張之私法上權利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ights That Could Be Claimed by the Human Tissue Provider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指導教授:劉宏恩劉宏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HUNG-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法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人體組織衍生商業利益請求權厲害關係人私法上權利
外文關鍵詞:human tissuerightbiomedical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8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人體組織研究就整體使用過程而言,可能涉及「採集」、「保存」、「利用」、「智慧財產權歸屬」,乃至「衍生商業利益歸屬」等問題。本文係以半結構式訪談及早期關於本文研究問題相關之國內外文獻蒐集資料,藉以分析人體組織提供者在關於基因資訊研發成果所致商業利益中,是否肯認其主張權利之爭議,並透過受訪者對於目前在我國現行實務上常運用之「檢體採集同意書」之經歷及其想法,探究可能衍生之檢體採集相關問題及衍生商業利益可能之歸屬分配模式。
本文之研究內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闡明本研究之動機及研究範圍與方法、論文架構。第二章則對於人體組織之概念及研究特性加以說明,並以現行民事法體系下財產權及非財產權之分類基礎,嘗試進一步確定人體組織之權利性質。第三章則以人體組織研究過程中,可能涉及供給面及需求面相關之利害關係人為基礎,分析其個別可能主張參與分配衍生商業利益之正當性基礎。第四章分別就實務上檢體採集者與實際上之使用者可能同一,亦可能不同之情形,逐一分析人體組織提供者在不同情形下就衍生商業利益是否有私法上之請求權基礎可資主張,並就不同情形彙整其可能主張之請求權基礎。第五章則檢討現行民事法體系下,人體組織提供者可得主張之請求權基礎是否足以保障其權益,以及是否有窒礙難行之處。其次,將以訪談研究之成果配合實務預先擬定之告知同意書,觀察現行實務運作可能衍生之問題,最後分別以立法及行政管制等模式分別探討如何落實人體組織提供者權益之保障,並於第六章提出本文之建議。
本篇論文結論之重點如下,就檢體採集者與使用者同一之情形,為避免締約地位不平等可能導致之不利益,應以締約前階段為管制之重心,亦即應立法授權主管機關訂立定型化契約範本,並嚴格要求載明授權使用之特定具體範圍,以及未來可能之衍生商業利益歸屬問題,其次,在檢體採集者與使用者不同之情形,應創設人體組織提供者得就衍生商業利益主張之獨立請求權基礎以資因應。在法規設計上,本文建議應以特別法之模式加以規範,並以現行「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與使用注意事項」為基礎,以立法之方式明文賦予人體組織提供者就衍生商業利益得獨立請求之請求權基礎。
There are lots of issues concern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human tissue research, including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use,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human tissue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if there are any rights that could be claimed by the human tissue providers to the commercial benefit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 and related data analysis.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tried to find out the issues that may arise in current operations and the workable models of distributing commercial benefits from the research.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re are the motives, the scopes, the methods, and the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In chapter 2, there are the illustrations of the concep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on human tissu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tried to define if there are property rights on human tissue based on the classified standards of civil law systems. In chapter 3,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justification for the stakeholders to claim rights on commercial benefits during the whole research process. In chapter 4, this paper tired to analyze the rights that could be claimed by human tissue provider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under current civil law systems. In chapter 5, this paper tried to review the rights mentioned in chapter 4 to see if it is sufficient to protect human tissue providers. According to the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above with the current letter of inform consent, this paper tried to find out the probable issues in current operations. In the end, this paper uses legislative and administrative model to see how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human tissue providers, and propose a possible solution in chapter 6.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avoid causing impairment to human tissue providers from the imbalance status in the tissue-collecting process, we should focus more on the early stage of collecting tissues while the tissue collector use the materials. That is, we should empower the authority to make a sample of standard contract with strict requirements of the range of the authorized specific us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mercial benefits. While the tissue collector may transfer the collected tissues to the third parties, we should allow human tissue providers to claim a right on the commercial benefits directly. As for the design of the regul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 to use the current regulation as a ground to formulate a special law to give a right to human tissue providers to the commercial benefits.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第一項 案例之啟示 7
第二項 問題之提出 16
第二節 名詞定義及研究範圍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9
第四節 本文架構 22
第二章 與人體分離之人體組織及其在私法體系下隱含之權利性質 24
第一節 與人體分離之人體組織及其衍生之利益 24
第一項 人體組織之分析 24
第二項 利用人體組織衍生之商業利益 26
第二節 與人體分離之人體組織之權利性質 28
第一項 我國私法上之權利體系 29
第一款 財產權 29
第二款 非財產權 31
第二項 人體組織可能涵蓋之權利性質 32
第一款 財產權面向 33
第二款 人格權面向 34
第三款 小結 35
第三項 權利定性之嘗試 36
第一款 人體組織檢體上之權利標的 37
第二款 財產權及非財產權二分法之挑戰 43
第三節 小結 52
第三章 人體組織及其衍生商業利益之歸屬問題 53
第一節 可能參與分配之利害關係人 54
第一項 供給面 54
第一款 人體組織提供者 55
第二款 人體組織提供者之族群 55
第三款 人類全體 56
第二項 需求面 57
第一款 人體組織直接採集、使用者 57
第二款 生物科技產業 58
第三項 利害關係人與衍生利益之連結關係之彙整-代小結 59
第二節 衍生商業利益歸屬之正當化基礎 60
第一項 供給面 60
第一款 人體組織提供者可能主張之正當性基礎 60
第二款 人體組織提供者之族群可能主張之正當性基礎 62
第三款 人類全體可能主張之正當性基礎 65
第二項 需求面 66
第一款 人體組織採集、使用者可能主張之正當性基礎 66
第二款 生物科技產業可能主張之正當性基礎 67
第三款 國家產業政策之觀點 67
第三項 小結 68
第三節 可能之利益歸屬模式 68
第一項 供給面與需求面主體利益之平衡 68
第一款 衍生商業利益歸屬模式初探 68
第二款 合作關係之建立 69
第二項 個人、族群、人類全體間之抉擇 72
第一款 以族群成員作為主張參與衍生商業利益分享之主體 73
第二款 以人類全體作為主張參與衍生商業利益分享之主體 74
第三項 個人與人類全體利益間之權衡 77
第四章 人體組織提供者於現行法下就該組織衍生之利益可能主張之權利 81
第一節 請求權基礎體系與法律關係概述 81
第二節 人體組織檢體採集者與使用者同一之情形 83
第一項 醫療機構採集檢體之情形 83
第一款 僅取得醫療行為之同意,而未取得採集供研究使用檢體之同意 86
第二款 已取得醫療行為及採集檢體之同意 93
第二項 研究機構或醫療機構基於研究用途採集檢體之情形 96
第一款 取得告知同意書,研究範圍亦符合告知同意書同意之範疇 97
第二款 取得告知同意書,研究範圍逾越告知同意書同意之範疇 98
第三節 人體組織檢體採集者與使用者不同之情形 99
第一項 人體組織提供者已同意第三人使用或同意檢體採集者再授權之情形 100
第二項 人體組織提供者未同意第三人使用或未同意再授權之情形 101
第一款 對人體組織檢體採集者可能主張之權利 101
第二款 對人體組織檢體使用者可能主張之權利 102
第三項 小結 103
第四節 現行法下可能主張之請求權基礎-代小結 104
第五章 現行法規範及實務運作之再思考 109
第一節 現行私法體系下請求權基礎之省思 109
第二節 實務運作之探討 112
第一項 告知同意書可能導致之難題 112
第一款 告知同意書之比較觀察 112
第二款 管制之疑慮 114
第二項 訪談研究之觀察 116
第一款受訪者對於告知同意書之初步意見 116
第二款 人體組織提供者之權利意識顯然不足 117
第三項 小結 120
第三節 管制之再思考 121
第一項 人體組織利用者之自主性回饋 121
第二項 行政措施之管制 122
第一款 現行規範之困境 122
第二款 可能之管制方式 123
第三項 立法之管制-統一規劃請求權基礎之可能性 125
第四項 小結 128
第四節 管制模式初探-代小結 129
第六章 結論 135
【 附 錄 】 139
【參考文獻】 142
【參考文獻】
※外文部分
<專書>
1. GEORGE J. ANNAS, AMERICAN BIOETHICS: CROSSING HUMAN RIGHTS AND HEALTH LAW BOUND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WALTER GLANNON, BIOMEDICAL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STEPHEN HOLLAND, BIOETHICS: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2).
4. HELGA KUHSE & PETER SINGER, A COMPARISON TO BIOETH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2).
5. ALISON PILNICK, GENETICS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6. A LEGAL FRAMEWORK FOR BIOETHICS (Cosimo Marco Mazzoni ed., Klumer Law International 1998).

<期刊論文>
1. Barry Brown, The Case for Caution -- Being Protective of Human Dignity in the Face of Corporate Forces Taking Title to Our Dna, 29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and Ethics 166-169 (2001).
2. Christine Grady, Payment of Clinical Research Subjects, 115 Science and Society 1681-1687 (2005).
3. Ellen S. Tenenbaum, Note, A World Park in Antarctica: The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 10 Virginia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109-136 (1990).
4. Eric B. Chen, Who Owns the Property Rights to Your Genetic Materials?, 13 University of Baltimo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Journal 1-11 (2004).
5. Bernard M. Dickens, Living Tissue and Organ Donors and Property Law: More on Moore, 8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ealth Law and Policy 73-93 (1992).
6. Maureen S. Dorney, Moore v.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alancing the Need for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against the Right of Informed Consent, 5 High Technology Law Journal 333-369 (1990).
7. Richard Gold, Owning Our Bodies: An Examination of Property Law and Biotechnology, 32 San Diego Law Review 1167-1247 (1995).
8. Henry T. Greely, The Control of Genetic Research: Involving the "Groups Between", 33 Houston Law Review, 1397-1430 (1997).
9. Charlotte H. Harrison, Neither Moore nor the Market: Alternative Models for Compensating Contributors of Human Tissue, 28 American Journal of Law and Medicine 77-105 (2002).
10. Laura M. Ivey, Moore v.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of Patients' Rights in the Biotechnological Market, 25 Georgia Law Review 489-533 (1991).
11. Charles M. Jordan et al., First Moore, Then Hecht: Isn't It Time We Recognize a Property Interest in Tissues, Cells, and Gametes?, 37 Real Property, Probate and Trust Journal 151-189 (2002).
12. Hung-En Liu(劉宏恩), Public Trust, Commercialization, and Benefit Sharing in Biobanking, 國立台北大學法學論叢, 57期, 頁367-393 (2005).
13. Remigius N. Nwabueze, Biotechnology and the New Property Regime in Human Bodies and Body Parts, 24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19-63 (2002).
14. Hallie Plitman, Comment, Tort Law--Moore v.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as He Merely Venting His Spleen?, 21 Memphis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625-635 (1991).
15. Jeffrey A. Potts, Moore v.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xpanded Disclosure, Limited Property Rights, 86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453-496 (1992).
16. Judith B. Prowda, Moore v.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n Ethical Debate on Informed Consent and Property Rights in a Patient's Cells, 77 Journal of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Society 611-639 (1995).
17. David B. Resnik, DNA Patents and Human Dignity, 29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And Ethics 152-163 (2001).
18. Keith Sealing, Great Property Case-Teaching Fundamental Learning Techniques with Moore v.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46 Saint Louis University Law Journal 755-774 (2002).
19. Sabrina Safrin, Hyperownership in a Time of Biotechnological Promise: The International conflict to Control the Building Blocks of Life, 98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641-685 (2004).
20. Melissa L. Sturges, Who Should Hold Property Rights to the Human Genome? An Application of the Common Heritage of Humankind, 13 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19-261 (1997).
21. Brett J. Trout, Patent Law: A Patient Seeks a Portion of the Biotechnological Patent Profits in: Moore v.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7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513-538 (1995).
22. Kojo Yelpaala, Owning the Secret of Life: Biotechnology and Property Rights Revisited, 32 McGeorge Law Review 111-217 (2000).

<案例>
1. Greenberg v. Miami Children's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 Inc., 264 F.Supp.2d 1064, S.D. (2003).
2. Moore v. 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51 Cal.3d 120, 271 Cal.Rptr. 146 (1990).



※中文部分
<中文專書>
1. Andrews & Nelkin著,廖月娟譯,《出賣愛因斯坦-人體組織販賣市場》,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9月)。
2. Cooter & Ulen著,溫麗琪譯,《法律經濟學》,台北,華泰出版社(2003年)。
3. Drlica著,周業仁譯,《DNA的14堂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4. Hoagland & Dodson著,李千毅譯,《觀念生物學Ⅰ》,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5. Kumar著,胡龍騰等譯,《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2月)。
6. Little著,鄭清榮譯,《基因與命運》,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7. Neuman著,王佳煌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2月)。
8. Pllack著,《DNA的語言》,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
9. Stevens & Lowe 著,朱家瑜譯,《人體組織學》,台北,藝軒出版社(2000年9月)。
10.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台灣地區華人細胞株及基因資料庫建立調查訪員訓練手冊》,台北,自版 (2002年10月)。
11. 王澤鑑,《民法實例研習──民法總則》,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9月增訂版)。
12.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10月)。
13. 王澤鑑,《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10月)。
14. 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基因大狂潮》,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15. 施啟揚,《民法總則》,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8月修訂版)。
16. 孫森焱,《民法債篇總論(上冊)》,台北,自刊 (2002年11月)。
17. 黃立,《民法債篇總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9月)。
18. 黃丁全,《醫事法》,台北,月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7月)。
19.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成大法律學研究所叢書(九),台南,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7月)。
20.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8月修訂3版)。
21.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84),(2001年6月)。



<期刊論文>
1.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一)-人格權、人格尊嚴與私法上之保護>,台灣本土法學,80期,頁105-120 (2006年3月)。
2.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二)-憲法上人格權與私法上人格權>,台灣本土法學,81期,頁89-108 (2006年4月)。
3. 江晃榮,<後基因體時代的生技/製藥產業>,化工資訊與商情,19期,頁88-94(2005年1月)。
4. 李震山,<基因資訊利用與資訊隱私權之保障>,收於《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頁83-110(2004年5月)。
5. 李素華,<SARS疫苗研發與應用之告知後同意-以歐洲生技專利法制發展為例>,科技法律透析15卷6期,頁15-20(2003年6月)。
6. 林子儀,<基因資訊與基因隱私權──從保障隱私權的觀點論基因資訊的利用與法的規制>,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692-726(2002年7月)。
7. 林美惠,<締約上過失及其諸類型之探討>,月旦法學,87期,頁149-168,(2002年8月)。
8. 陳文吟,<探討美國Moore v.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對生化科技之影響>,收於《智慧財產權與國際私法──曾陳明汝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221-249(1997年3月)。
9. 陳英鈐,<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憲法問題>,台北大學法學論叢,56期,頁41-109(2005年6月)。
10. 陳叔倬,<被研究者的群體意識-原住民被研究者與研究者對遺傳研究的認知差異量化資料分析>,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14期,頁30-68(2002年4月)。
11. 楊秀儀,<告訴後同意法則之司法實務發展--最高法院九四年臺上字第二六七六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3期,頁212-214(2005年8月)。
12. 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之分析>,月旦法學,121期,頁138-152(2005年6月 )。
13. 楊秀儀,<誰來同意?誰作決定?--從「告知後同意法則」談病人自主權的理論與實際:美國經驗之考察>,臺灣法學會學報,20期, 頁367-410(1999年11月)。
14. 唐淑美,<刑事DNA資料庫之擴增與隱私權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3期,頁83-122(2005年12月)。
15. 廖文孜,<人類基因資源的集體權利問題初探-兼論關於原住民族群的特殊考量>,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6期,頁29-37(2000年10月)。
16. 蔡維音,<人類基因科技下之法益保護體系>,收於《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中)》,頁742-745(2002年)。
17. 蔡維音,<人體基因科技研究所衍生智慧財產權之歸屬原則>,成大法學,6期,頁38-71(2003年12月)。
18. 蔡維音、劉承慶,<人類生技智財權之分享,誰能分一杯羹?>,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7期,頁30-41(2003年7月)。
19. 蔡維音,<「擬似權利主體」之法律意涵--重新建構人類基因之法律定位>,成大法學,2期,頁41-74(2001年12月)。
20. 蔡維音,<人類基因科技下之法益保護體系──「擬似主體」之提案與相關法制雛型>,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692-726(2002年7月)。
21. 蔡維音,<人類基因實驗所涉及之法益侵害>,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9 期,頁28-31(2001年1月)。
22. 張文貞、牛惠之,<淺談人類基因專利:科技發展、倫理與法律的三角習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7期,頁42-47(2003年7月)。
23. 鄧曉芳,<從告知後同意程序評析「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與使用注意事項」>,科技法律透析,14卷5期,頁20-24(2002年5月)。
24. 劉宏恩,<人群基因資料庫法制問題之研究--國際上發展與臺灣現況之評析>,律師雜誌,303期,頁71-94(2004年12月)。
25. 劉宏恩,<台灣華人基因資料庫與人權保護>,2004年台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頁109-150(2005年12月)。
26. 劉宏恩,<冰島設立全民醫療及基因資料庫之法律政策評析-論其經驗及爭議對我國之啟示>,台北大學法學論叢,54期,頁50-54(2004年6月)。
27. 顏厥安,<財產、人格,還是資訊?論人類基因的法律地位>,收於氏著,《鼠肝及蟲臂的管制──法理學與生命倫理論文集》,頁161-208(2004年9月)。
28. 薛瑞元,<醫療契約與告知義務>,月旦法學,112期,頁35-46(2004年9月)。
29. 謝銘洋,<人格權之經濟利益>,收於氏著《智慧財產權基本問題研究》,頁37-62(1999年7月)。

<學位論文>
1. 王素珍,人體組織之保障與管制-財產權與人格權結合的另類思考,輔仁大 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 李俊賢,我國憲法上財產權之研究-從大法官會議解釋析論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3. 邱玟惠,臍帶血幹細胞及其衍生物之法律地位,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4. 吳佩玲,論生技年代下人體組織的權益保護與補償,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 陳冠旭,從羅爾斯正義論之觀點論英國生物銀行之規範,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2005年)。
6. 趙德韻,以經濟觀點論人體組織財產權之保障,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7. 劉承慶,生物科技智慧財產權歸屬之研究 -以人體組織所衍生之權利為中心 -,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 魏千峰,財產權之基本理論研究-以國家與人民之關係為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網路資源】
1.Udndata聯合知識庫網站 http://www.udndata.com/library/
2.Westlaw網站 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
3.台大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網站 http://med.mc.ntu.edu.tw/~clinmed/ntuhcmrd/ethics/ethics.htm
4.台北榮民總醫院網站 http://www.vghtpe.gov.tw/
5.台南縣政府網站 http://www.tainan.gov.tw/
6.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
7.法源法律網 http://www.lawbank.com.tw/index.php
8.知識贏家網站 http://kmw.ctgin.com/
9.長庚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網站http://www.cgmh.org.tw/intr/intr1/c0040/web/C/C.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4. 唐淑美,<刑事DNA資料庫之擴增與隱私權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3期,頁83-122(2005年12月)。
2. 13. 楊秀儀,<誰來同意?誰作決定?--從「告知後同意法則」談病人自主權的理論與實際:美國經驗之考察>,臺灣法學會學報,20期, 頁367-410(1999年11月)。
3. 12. 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之分析>,月旦法學,121期,頁138-152(2005年6月 )。
4. 10. 陳叔倬,<被研究者的群體意識-原住民被研究者與研究者對遺傳研究的認知差異量化資料分析>,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14期,頁30-68(2002年4月)。
5. 5. 李素華,<SARS疫苗研發與應用之告知後同意-以歐洲生技專利法制發展為例>,科技法律透析15卷6期,頁15-20(2003年6月)。
6. 3. 江晃榮,<後基因體時代的生技/製藥產業>,化工資訊與商情,19期,頁88-94(2005年1月)。
7. 15. 廖文孜,<人類基因資源的集體權利問題初探-兼論關於原住民族群的特殊考量>,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6期,頁29-37(2000年10月)。
8. 17. 蔡維音,<人體基因科技研究所衍生智慧財產權之歸屬原則>,成大法學,6期,頁38-71(2003年12月)。
9. 18. 蔡維音、劉承慶,<人類生技智財權之分享,誰能分一杯羹?>,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7期,頁30-41(2003年7月)。
10. 19. 蔡維音,<「擬似權利主體」之法律意涵--重新建構人類基因之法律定位>,成大法學,2期,頁41-74(2001年12月)。
11. 21. 蔡維音,<人類基因實驗所涉及之法益侵害>,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9 期,頁28-31(2001年1月)。
12. 22. 張文貞、牛惠之,<淺談人類基因專利:科技發展、倫理與法律的三角習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7期,頁42-47(2003年7月)。
13. 23. 鄧曉芳,<從告知後同意程序評析「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與使用注意事項」>,科技法律透析,14卷5期,頁20-24(2002年5月)。
14. 24. 劉宏恩,<人群基因資料庫法制問題之研究--國際上發展與臺灣現況之評析>,律師雜誌,303期,頁71-94(2004年12月)。
15. 28. 薛瑞元,<醫療契約與告知義務>,月旦法學,112期,頁35-46(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