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1: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佳霏
研究生(外文):CHANG, CHIA-FEI
論文名稱:國家代理人或地方頭人:臺北市里長的人口屬性、職務、與政治流動之初探
論文名稱(外文):NATION’S CLIENTS OR LOCAL HEADMEN: THE BASIC DEMOGRAPHIC VARIABLES, WORK, AND POLITICAL MOBILITY OF HEADS-OF-LI IN TAIPEI
指導教授:黃樹仁黃樹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SU-J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國家代理人地方頭人樁腳地方政治基層行政組織
外文關鍵詞:nation’s clientlocal headmantiau-a-kalocal politicsfundamental administr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1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關於村里長的研究十分稀少,且往往只以「行政組織治理效能」為唯一的研究旨趣,造成我們對於這群人的理解不足且有偏頗。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於為村里長研究建立一些基礎工程。內容主要包含三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1967年以來歷屆臺北市里長與里長候選人之基本人口屬性。其主要特色為:男性、中年(50-53歲)、中學教育程度、從商、臺北市籍、中國國民黨籍。長期趨勢為:女性微幅增多、教育程度提升、從商比例下滑、中國國民黨籍比例減少,而其年齡與籍貫的特色則維持不變。此外,這些人口屬性是影響里長與其候選人當選與否與任期長短的原因之一。而市中心區與近郊區的里長有略微不同的人口屬性。
  第二部分分析村里長各類法定與非法定職務,並探討其政治與社會角色。村里長的主要職務包括:基礎工程維修或興建之通報與會勘、村里民主動尋求村里長服務事項、開立村里長證明事項、其他行政機關的委辦事項、召開相關會議、協助社會福利與急難救助、舉辦睦鄰互助活動、反應民意與促使社區變遷等。他(她)們除了擔任執行法定職務的國家代理人,還是地方上重要的自然領導人,包括為村里民排解糾紛的和事佬角色、具有準民意代表特質的掮客角色、與選舉時巧妙運用俗民網絡而動員選民的樁腳角色等。多數村里長由於擁有極豐富的社會關係,又作為行政官僚系統的末稍,具有強大的選舉動員能力,因此成為重要的樁腳人選。儘管如此,村里長不必然是樁腳,而樁腳也不必然完全服從政黨、派系或候選人的安排,彼此間不是維持固化的上下從屬關係。整體來說,村里長的職務特色是「工作量多寡迥異、工作類型不盡相同」。這個特色是由臺灣各村里之都市化與現代化程度、居民人口組成、村里長個人的能力與處事風格之不同等原因造成。
  第三部分分析臺北市各級民意代表(包括國代、立委、議員、里長)之政治流動狀況、基本人口屬性、與結構。愈高層級的民意代表女性比例大致愈高、教育程度愈高、中國國民黨籍者愈少,而里長的年齡顯著高於其他三者。而中央層級民意代表(國代與立委)的外部流動程度最高,地方層級的議員次之,最基層的里長最低、且顯著低於其他三者。內部流動部分,國代向立委水平流動的比例最高,議員向立委向上流動的比例次之,國代向議員向下流動的比例再次之。其餘內部流動的程度極低。此外,1991年國會全面改選後,地方民代向中央民代流動的頻率逐漸增加。整體來說,臺北市各級民意代表的政治位置為「三元結構」,最頂端為國民大會代表與立委,中端為議員,最底端為里長。
  Heads-of-Li (public servants of sub-district of district and township) is a group of elected people for the most fundamental administrations in Taiwan. They are usually natural headmen in local communities.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few and insufficient researches about Heads-of-Li to fulfill a holistic picture of Taiwan’s local politics and communities. Here we try to establish some groundwork.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First,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Heads-of-Li and candidates in all previous administrations in Taipei since 1967. Heads-of-Li and candidates are mostly male, aged around 50 to 53,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merchandisers, KMT (Kuomintang) members, and were born in Taipei. The trend reveals an increase of female and well-educated candidates, a decrease of merchandisers and KMT members; however, the age and original domicile of them remain similar. These characteristics affect candidates’ election results and the duration of each reign, and they are reflective of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suburban districts.
  Secon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tory and non-statutory work of Heads-of-Li and explores their social and political roles. The main work of Heads-of-Li are maintaining and inspecting infrastructures, serving for the neighborhood, signing certificates, dealing with commissioned matters from other administrations, holding meetings, coping with social welfare matters, holding activities promoting neighborliness, conveying public opinions, and promo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s. The quantity of heads-of-Li’s work is with a wide range, and the quality is quite different. Li’s degree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i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Heads-of-Li’s abilities and attitudes in attending to business are all causes of different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Heads-of-Li’s work. Moreover, heads-of-Li perform their roles not only as nation’s clients but also as intermediates, brokers, and tiau-a-ka. Most heads-of-Li are members of KMT’s election mobility systems and they often mobilize voters during elections successfully due to their unique social bonds. Even so, heads-of-Li do not necessary work as tiau-a-ka, and tiau-a-ka do not necessary obey their parties, political factions, or candidates.
  Lastly,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olitical mobility,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elite group composed of national assembly members, legislators, councilors, and heads-of-Li. The results has shown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s of public opinion representatives,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as well as the well-educated and non-KMT members. Also, the average age of heads-of-Li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ssembly members, legislators, and councilors. The outer mobility rate of the national assembly members and legislators is the highest; councilors in the middle; heads-of-Li the lowest. Three of the highest rates of the inner mobility are national assembly members to legislators, councilors to legislators, and national assembly members to councilors. After the reform of Constitution in 1991, the rate of inner mobility from local representatives to central ones has increase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se representatives in Taiwan shows a tri-hierarchy: national assembly members and legislators the highest, councilors the middle, heads-of-Li the lowest.
章節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3
三、章節安排 4
第二章 臺北市里長之基本人口屬性初探 6
一、文獻回顧 6
二、 研究設計 7
(一)研究焦點與理論或概念依據 7
(二)研究方法 9
三、里長與里長候選人的基本人口屬性 10
(一)性別 10
(二)年齡 12
(三)教育程度 13
(四)行業 22
(五)籍貫 28
(六)黨籍 32
(七)婚姻與家庭狀況 36
四、基本人口屬性與任期關係 37
(一)性別 38
(二)年齡 38
(三)教育程度 38
(四)行業 39
(五)籍貫 40
(六)黨籍 40
五、里長基本人口屬性的區域比較 41
(一)性別 42
(二)年齡 42
(三)教育程度 42
(四)行業 42
(五)籍貫 43
(六)黨籍 43
六、小結 44
第三章 村里長的職務內容:以臺北市里長為主要研究對象 46
一、緒論 46
二、文獻回顧 47
(一)目前主要研究傳統-從「行政組織治理效能」出發 47
(二)檢討一:缺乏歷史的想像 48
(三)檢討二:將制度內實際運作的「行動者」抽離於制度之外 51
(四)檢討三:將村里制度自外於其他社會組織、制度、或結構 52
三、研究方法 55
四、村里辦公處的日常職務 56
(一)基礎工程維修或興建之通報與會勘 58
(二)村里民主動尋求村里長服務事項 59
(三)開立村里長證明事項 60
(四)其他行政機關的委辦事項 61
(五)召開相關會議 63
(六)協助社會福利與急難救助 63
(七)舉辦睦鄰互助活動 64
(八)反應民意與促使社區變遷 64
五、村里辦公處的其他編制與其和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 66
(一)村里幹事 66
(二)鄰長 68
(三)村里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 69
六、村里長的社會關係與樁腳角色 72
(一)村里長的社會關係 72
(二)村里長的樁腳角色 78
七、變遷下的村里職務 81
(一)村里職務的特色:工作量多寡迥異、工作類型不盡相同 81
(二)村里長的角色特色:既是國家代理人又是地方頭人 85
八、小結 87
第四章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代表的基本人口屬性與政治流動89
一、緒論 89
二、文獻回顧 90
(一)民意代表的人口屬性 90
(二)與「流動」相關的概念 93
(三)民意代表的流動模式 94
三、研究設計 99
(一)研究架構與假設 99
(二)研究方法與資料說明 102
四、外部流動 103
五、內部流動 108
六、臺北市各級民意代表的基本人口屬性 115
(一)性別 115
(二)年齡 116
(三)教育程度 117
(四)行業 119
(五)籍貫 120
(六)黨籍 122
七、小結 125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126
一、主要研究發現 126
二、政策建言 128
三、主要研究限制 132
附錄一、受訪者與觀察對象名單 134
附錄二、臺北市CS里里民問卷調查 136
參考文獻 137

圖表目錄
第二章 臺北市里長之基本人口屬性初探
表2-1 歷屆里長性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10
表2-2 歷屆里長候選人性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11
表2-3 歷屆里長選舉當年年齡平均數與標準差 12
表2-4 歷屆里長候選人選舉當年年齡平均數與標準差 12
表2-5 歷屆里長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13
表2-6 歷屆里長候選人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14
表2-7 歷屆選舉年臺北市就業人口與里長、里長候選人教育程度百分比 17
表2-8 歷屆選舉年臺北市50-54歲男性民間人口與里長、里長候選人教育程度百分比20
表2-9 歷屆里長行業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22
表2-10 歷屆里長候選人行業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23
表2-11 歷屆選舉年臺北市就業人口與里長、里長候選人行業結構百分比 27
表2-12 歷屆里長籍貫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28
表2-13 歷屆里長候選人籍貫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29
表2-14 第一至六屆歷屆選舉年臺北市現住人口與里長、里長候選人之籍別百分比 31
表2-15 歷屆里長黨籍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32
表2-16 歷屆里長候選人黨籍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33
表2-17 歷屆里長性別與任期平均數與標準差 38
表2-18 歷屆里長行業與任期平均數與標準差 39
表2-19 第一至六屆里長籍貫與任期平均數與標準差 40
表2-20 第五至九屆里長黨籍與任期平均數與標準差 40

第三章 村里長的職務內容:以臺北市里長為主要研究對象
圖3-1 我國現行地方制度 46
圖3-2 中國國民黨自強會報組織圖 73

第四章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代表的基本人口屬性與政治流動
表4-1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委、國代連任率 103
表4-2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委、國代首任者不同任期之人數 105
表4-3 臺北市歷屆各級民意代表欲往其他民意代表職位流動人次與百分比表 109
表4-4 臺北市歷屆各級民意代表往其他民意代表職位流動人次與百分比表(1) 109
表4-5 臺北市歷屆各級民意代表往其他民意代表職位流動人次與百分比表(2) 113
表4-6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委、國代性別次數分配與平均百分比 115
表4-7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委、國代平均年齡與標準差 116
表4-8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委、國代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與平均百分比 117
表4-9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委、國代行業次數分配與平均百分比 119
表4-10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委、國代籍貫次數分配與平均百分比 121
表4-11 臺北市歷屆里長、議員、立委、國代黨籍次數分配與平均百分比 122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印 (1981)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選舉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 (1989)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紀要第一輯:中華民國五十八年增選、六十一、六十四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 (1990)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紀要第三輯: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 (2000) 第四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紀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 (2005)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實錄。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內政部統計處調查報告分析-臺閩地區社區建設與活動調查摘要分析,
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
王甫昌 (2005) 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 9: 59-117。
王金壽 (1997) 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刊 2:3-62。
─── (2004) 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臺灣政治學刊8:1:99-146。
王振寰 (1996) 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市:巨流。
白中琫 (1989) 政治參與與村里民大會-以台北市縣為個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矢內原忠雄 (2004)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林明德譯。臺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1982) 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特載:中華民國七十年臺灣地區勞動力調查研究分析。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 (1986) 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特載:中華民國七十四年臺灣地區勞動力調查研究分析。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 (1990)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七月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 (1994)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七月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 (1998)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七月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 (2003)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 (1991)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臺北市:行政
院主計處。
─── (1995)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 (1999)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 (2004)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江肇國 (2004) 金錢與選舉動員。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乃德、陳明通 (1996) 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頁351-385。臺北市:玉山社。
吳文星 (1992)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
吳俊昌 (1993) 賄選行為之研究-從交換理論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修 (2001) 臺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草根(1980-1986)。臺灣社會學 2: 97-162。
何金銘 (1994) 勝選因素:北高兩市二屆立委選舉比較研究。選舉研究 2: 163-198。
何燕萍 (1987) 台灣省村里組織與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富雄 (2003) 從村里長的角色功能論選舉之存廢。考銓季刊 34: 1-7。
呂育誠 (2002) 臺灣村里制度定位與功能之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85-122。
李筱峰 (1993) 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市:自立晚報。
邱育琤、徐永明 (2004) 「新」政府,「舊」官僚?:中央政黨輪替與行政菁英的流動。公共行政學報 12: 1-40。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index.php。
法源法律網,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201.asp。
林勝偉、顧忠華 (2004) 「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臺灣社會變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37: 113-166。
林瑞穗研究主持 (1996) 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臺北市:行政
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 (1994) 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市:月旦出版。
洪清雄(1974) 臺灣地區村里民大會之研究。
涂一卿 (1994) 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所博士論文。
莊孔韶 (1996) 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1920-1990),《金翅》的本土研究續篇-一部社會人類學的文本撰述。臺北市:桂冠。
郭正亮 (1988)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建 (2003) 衙門開幕-揭開公家機關的兩面形象。臺北市:實學社。
郭達鴻 (1998) 地方議會與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以台中縣為例)。頁229-253,收錄於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編,地方議會: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高永光 (1997) 兩岸地方自治之比較分析-村里的研究。人文學報 21: 1-20。
高格孚 (2004) 風和日暖: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市:允晨文化。
陳介玄 (1997) 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臺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見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編,地方社會,頁31-67。臺北市:聯經。
陳介英 (1996) 選舉與「地方化」社會-臺灣選舉活動中的社會內涵。思與言34 (1): 169-206。
陳怡如 (2005) 村里組織與社區發展協會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 (1991) 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明通、朱雲漢 (1992) 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2: 1: 77-97。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市:月旦出版社。
陳男進 (2004) 基層村里與社區發展協會整合之研究─以南投縣921震災重建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陽德 (1978) 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陽德、楊富雄 (1999) 地方議員之社會成分與立法人員素質分析:以臺中市議會為例。中國地方自治 52:12:604:3-17。
陳寬政、劉正 (2004) 臺灣的教育發展與教育流動:結構流動的分析。人口學刊 29:71-94。
第260期警務統計速報, http://www.tcpd.gov.tw/all-statistics.php。
黃正雄 (1987) 村里長角色之研究--桃園縣個案分析。
曾怡仁研究主持 (2004) 村里長是否改為有給職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
曾迺碩總編纂 (1988) 光復後臺灣地區官修台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警政篇。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曾淑芬 (1988) 中國國民黨黨務菁英的社會流動。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致 (2001)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黃樹仁 (2002) 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型態與臺灣城鄉發展。臺北市:巨流。
黃樹仁 (2002) 臺灣都市化程度析疑。臺灣社會學刊 27:163-205。
湯熙勇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執行,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史料提供 (2001) 臺北地區選舉史料續編第十冊鎮民代表、里長選舉(九)。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董保城 (2005) 里長法律地位及其支給費用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 118: 149-166。
楊開雲、劉子琦 (1998) 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從「新制度論」的觀點反省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東海學報39:5:139-165。
趙永茂 (1997) 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市:翰蘆圖書。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8) 光復後臺灣地區官修台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警政篇。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2003) 臺北市里長服務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印 (1972) 臺北市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73) 臺北市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75) 臺北市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76) 臺北市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77) 臺北市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78) 臺北市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81) 臺北市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82) 臺北市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83) 臺北市議員、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85) 臺北市議員、里長名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編印 (1969) 中華民國五十八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0)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1) 中華民國六十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2)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3)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4)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5)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6)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7)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8)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9)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0)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1) 中華民國七十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2)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3)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4)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5)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6)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7)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8)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9)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0)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1) 中華民國八十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2)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3)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4)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5)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6)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7)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8)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9)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2000)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2001) 中華民國九十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2002)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2003)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2004)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1)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2) 中華民國六十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3)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4)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5)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6)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7)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8)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79)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0)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1)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2) 中華民國七十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3)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4)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5)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6)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7)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8)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89)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0)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1)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2) 中華民國八十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3)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十至十二月份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4)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5)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6)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記帳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7)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記帳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8)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記帳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1999)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記帳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2000)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記帳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2001)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記帳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2002) 中華民國九十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記帳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 (2003)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記帳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1991) 中華民國八十年臺北市統計要覽。臺北市: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編印 (1985) 臺北市第五屆里長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90) 臺北市第六屆里長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95) 臺北市第七屆里長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98) 臺北市第八屆里長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2003) 臺北市第九屆里長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印 (1970) 臺北市第一屆市議員選舉概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73) 臺北市第二屆市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1977) 臺北市議會第三屆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編印 (1981) 臺北市議會第四屆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85) 臺北市議會第五屆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87)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臺北市選務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89)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立法委員名額選舉選舉公報。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89) 臺北市第六屆市議員選舉概況。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92) 國民大會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93)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95) 臺北市第七屆市議員選舉概況。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96) 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96) 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1999) 第四屆立法委員臺北市第二屆市長臺北市第八屆市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2002) 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 (2005)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臺北市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編撰小組編著 (2003) 臺北市第三屆市長臺北市第九屆市議員選舉實錄。臺北市:臺北市選舉委員會。
廖達琪 (2002) 台灣地方政治變遷初探:民國82年與90年地方菁英背景及觀點之比較。台灣政治學刊 6:184-241。
臺灣省勞動力調查研究所編印 (1968)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勞動力調查報告(季刊)。臺北市:臺灣省勞動力調查研究所。
臺灣省勞動力調查研究所編印 (1972)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勞動力調查報告(季刊)。臺北市:臺灣省勞動力調查研究所。
臺灣省勞動力調查研究所編印 (1976)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勞動力調查報告(季刊)。臺北市:臺灣省勞動力調查研究所。
劉子琦、楊開雲 (1998) 「黨國威權體制轉型」問題之探討。東海學報 39:5:189-212。
蔡佳泓 (1995) 社會網路位置類型分析-以七十八年台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為例。選舉研究 2: 2: 171-203。
蔡明惠 (1998) 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臺北市:洪葉文化。
蔡榮祥 (1996) 論地方派系樁腳的政治支持與選舉動員:以急水鄉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敦仁、廖益興 (1998) 縣市長與政治菁英的流動模式。國策專刊 1: 2-5。
熊瑞梅、吳文楦 (1997) 都會化與居民地方連繫-台中地區為例。見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頁315-350。臺北市:巨流。
劉義周 (1992) 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64: 209-233。
錢淑芬 (1986) 民選政治菁英的社會流動。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選舉總事務所編印 (1970)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選舉實錄。臺北市:選舉總事務所。
選舉總事務所編印 (1973)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選舉實錄。臺北市:選舉總事務所。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
薄慶玖 (1971a) 臺灣省村里制度之研究(上)。思與言 9(4): 209-226。
─── (1971b) 臺灣省村里制度之研究(下)。思與言 9(5): 270-284。
─── (1987) 社區組織與村里組織可否合併之研究。中國行政 43:23-52。
龍應台 (1999) 百年思索。台北市:時報文化。
關智宇 (1999)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社區理事長與里長為對象。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碩斌 (2005) 晚清帝國的臺北社會:論「社會與國家」關係下的秩序運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8: 33-84。
Allee, Mark A. (1994) Law and Loca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orthern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sco, Joseph (1992) “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31(2): 157-183.
Duara, Prasenjit (1988)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ranovetter, Mark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6: 1360-1380.
Mann, Michael (1988) States, war, and capitalism: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Oxford Press, Basil Blackwell, New York.
Putnam, Robert D. (197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N.J.: Prentice-Hall.
Rigger, Shelley (1999) Politics in Taiwan: voting for democracy. London: Routledge.
Rogers, Everett M. and Shoemaker, F. Floyd (1971) 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s: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New York: Free Press.
Rosenfeld, Rachel A. (1992) “Job Mobility and Career Process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 39-61.
Sorokin, Pitirim (1959)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New York: Macmillan.
Scott, John (1991)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zelenyi, Ivan and Szonja Szelenyi (1995) “Circulation or Reproduction of Elites during the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 of Eastern Europe.” Theory and Society 24(5)(October):615-638.
Weber, Max (1993)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顧忠華譯。臺北市:新橋譯叢。
Weimann, Gabriel (1991) “The Influentials: Back to the Concept of Opinion Leader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5(2): 267-279.
Wu, Nai-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D Thesis,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薄慶玖 (1971a) 臺灣省村里制度之研究(上)。思與言 9(4): 209-226。
2. 劉義周 (1992) 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64: 209-233。
3. 鄭敦仁、廖益興 (1998) 縣市長與政治菁英的流動模式。國策專刊 1: 2-5。
4. 蔡佳泓 (1995) 社會網路位置類型分析-以七十八年台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為例。選舉研究 2: 2: 171-203。
5. 劉子琦、楊開雲 (1998) 「黨國威權體制轉型」問題之探討。東海學報 39:5:189-212。
6. 楊開雲、劉子琦 (1998) 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從「新制度論」的觀點反省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東海學報39:5:139-165。
7. 董保城 (2005) 里長法律地位及其支給費用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 118: 149-166。
8. 黃樹仁 (2002) 臺灣都市化程度析疑。臺灣社會學刊 27:163-205。
9. 陳寬政、劉正 (2004) 臺灣的教育發展與教育流動:結構流動的分析。人口學刊 29:71-94。
10. 陳陽德、楊富雄 (1999) 地方議員之社會成分與立法人員素質分析:以臺中市議會為例。中國地方自治 52:12:604:3-17。
11. 陳介英 (1996) 選舉與「地方化」社會-臺灣選舉活動中的社會內涵。思與言34 (1): 169-206。
12. 高永光 (1997) 兩岸地方自治之比較分析-村里的研究。人文學報 21: 1-20。
13. 林勝偉、顧忠華 (2004) 「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臺灣社會變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37: 113-166。
14. 呂育誠 (2002) 臺灣村里制度定位與功能之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 34: 85-122。
15. 沈富雄 (2003) 從村里長的角色功能論選舉之存廢。考銓季刊 3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