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1.內政部營建署(1986),「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國家建設研究會區域發展研究分組實錄」。台北,營建署。
2.內部政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0),「都市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楊梅都市計畫區為例」,委託中國文化大學。
3.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2001),「中興新村公有土地利用與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委託中華大學。
4.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出版。
5.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pp.69~112。
6.王惠君譯(1997),西村幸夫著,「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遠流出版。
7.尤來寅等譯(1998),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現代世界體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8.文超順、林信峰、張志明(2003),「東部地區國民教育現況、願景與行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08:pp.5~15。9.古宜靈、吳慶烜、辛晚教(1996),「台灣東部地區土地利用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47:pp.257~272。
10.古宜靈、廖淑容(2003),「文化產業專區與地方再生」。地區活力與新故鄉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1.古宜靈(2005),「淺論文化產業的區位與學習型環境特性」。社區營造與聚落文化振興研討會論文集。
12.江炳倫等同譯(1981),杭廷頓(Huntington, Samuel P.)著,「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
13.台東縣政府(1997),「台東縣觀光發展網要計畫通盤檢討」,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規劃。
14.台東縣政府(1998),「台東縣綜合發展計畫」,委託台灣大學城鄉發展研究所。
15.台東縣政府文化局(1999),「台東縣史地理篇」,委託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所籌備處。
16.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部門計劃處(2001),「台灣東部地區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生物科技、軟體科技、國際物流為例」,委託東華大學台灣東部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17.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陳其邁譯,(200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8.任靜嫻、唐乾玲(2002),「如何利用有機農業永續發展生態旅遊產業-以台東縣池上鄉為例」。旅遊健康學刊2:pp.93~98。19.李晴暉、丁連財譯(1989)田弘茂著,「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20.李富美、林榮章(1997),「阿美族豐年祭的巡禮-台東縣東河鄉阿美族豐年祭的觀察報告」。原住民教育季刊8:pp.99~116。21.李永展(2002),「全球化與社區產業經營:以南投水里上安社區為例」。台北,建築與規劃學報3(1):pp.1~14。22.何小松等(1994),「發展東部經濟力促東西平衡」。工商雜誌42:pp.79~105。
23.汪明生(1998),「地方發展與地方政治」。人力發展月刊54: pp.7~9。24.貝克 (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25.沈方正(2002),「台灣觀光產業發展現況上」。研習論壇月刊24:pp.6~9。
26.沈方正(2002),「台灣觀光產業發展現況下」。研習論壇月刊25:pp.8~18。
27.余政龍(2005),「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屏東高樹鄉為例」。社區營造與聚落文化振興研討會論文集。
28.周志龍(2001),「全球化與地方發展」。都市與計劃,28(4): pp.387~389。29.周志龍(2002),「全球化、國土策略與台灣都市系統變遷」。都市與計畫29(4):pp.491-512。
30.周志龍、辛晚教(2003),「台灣的新市都市主義與規劃專業挑戰」。台北,規劃體制課講義。
31.周志龍(2002),「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詹氏書局出版。
32.周志龍(2002),「全球化、知識與區域」。台北,詹氏書局出版。
33.周志龍、辛晚教(2003),「都市文化與空間規劃」。地區活力與新故鄉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34.林英彥(1999),「鄉村都市化、都市鄉村化之省思」。台北,現代化研究20:pp.37-50。35.林學詩等(2003),「東部地區休閒農業資源之開發與利用」。農政與農情138:pp.55-59。
36.林彣鴻(2004),「宜蘭縣蘇澳鎮空間層級化與再結構之研究」。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所碩士論文。
37.周芷如、古宜靈(2005),「第三部門在社區營造的角色伴演」。社區營造與聚落文化振興研討會論文集。
38.胡南輝、林源盛(1997),「台東地區農村社區實質環境改善之成果與檢討」。台東區農業專訊:pp.18-20。
39.胡南輝(1998),「台東地區農村產業文化之發展途徑」。台東區農業專訊:pp.19-20。
40.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1998),「台灣東部設置科學園區可行性之研究」,委託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41.范淑敏(2005),「以地方產業交流中心作為地方治理之策略性工具」。社區營造與聚落文化振興研討會論文集。
42.徐正光、蕭新煌(1995),「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出版。
43.郭彩真(1997),「由觀光旅客統計分析看台灣東部地區觀光旅遊現象」。觀光教育15:pp.23~32。44.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45.郭昱瑩(2002),「地方發展之困境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6(3): pp.57~65。46.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所碩士論文。47.翁興利(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台北,華泰文化出版。
48.章英華(1995),「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台北,巨流出版。
49.夏鑄九(1995),「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台灣彰化平原的個案」收錄於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唐山,台灣社會研究叢刊,pp.165-232。
50.夏鑄九(1998),「全球經濟再結構過程中的台灣區域空間結構變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2/3):pp.263-338。
51.夏學理(2003),「文化資產之維護與活化對提振地方經濟發展之影響性解析」。地區活力與新故鄉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52.黃裕美等同譯(1997),杭廷頓(Huntington, Samuel P.)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
53.莊淑姿(2001),「台灣鄉村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54.莊翰華、陳育暄(2005),「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社區營造與聚落文化振興研討會論文集。
55.陳毓璟、黃松元(2003),「台東縣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的現況與困難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0:pp.171~200。56.陳政均(2004),「地方產業結構變遷與創新學習能力之研究─以鶯歌藝術陶瓷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所碩士論文。57.陳思揚、莊翰華(2005),「全球化、文化資本與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營造與聚落文化振興研討會論文集。
58.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出版。
59.曽聖元(2002),「最後的福爾摩莎-談台東縣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上」。台東文獻復刊7:pp.4~39。
60.曽聖元(2003),「最後的福爾摩莎-談台東縣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大」。台東文獻復刊8:pp.62~88。
61.曽聖元(2004),「最後的福爾摩莎-談台東縣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下」。台東文獻復刊10:pp.96~126。
62.曾梓峰(2003),「學習型區域作為新故鄉地方營造的一種模式-地方產業交流中心的發展策略」。地區活力與新故鄉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63.楊裕富(1991),「臺灣住宅政策、立法與都市住宅用」。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64.傳君(1997),「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生活圈魯凱人的社會與文化-一個初步的調查報告」。東台灣研究2:pp.217~228。
65.趙川明(1998),「台東原住民部落遷移初探1896至1960」。歷史月刊131:pp.89~95。
66.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所博士論文。67.楊敏芝、郭品妤(2003),「創意產業與地方行銷」。地區活力與新故鄉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68.楊敏芝(2005),「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新思維」。社區營造與聚落文化振興研討會論文集。
69.楊美維、張育銘(2002),「台東太麻里地區農特產品包裝設計與產業文化開發之研究」。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報21:pp.151~169。
70.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2002),「東台灣設置科學園區之可行性分析」,委託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71.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1999),「東部區域科學網絡空間發展構想與策略」。中國地理學會會刊27:pp.105~134。72.廖淑容、周志龍(2000),「全球化與台灣地方再發展的競爭策略」。台北,都市與計劃27(2):pp.191~209。73.廖淑容(2002),「地方發展調節與制度形式之研究」。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所博士論文。
74.廖淑容、陳怡萍(2005),「台南鹽水蜂炮地域符號?再發展策略?」。社區營造與聚落文化振興研討會論文集。
75.廖敦如(2004),「原住民部落的社區重建-以台東縣建和社區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34:pp.5~26。76.鄭博文(1982),「都市體系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中興大學都研所論文。77.蔡明哲(1987),「社會發展理論-人性與鄉村發展取向」。台北,巨流出版。
78.蔡勇美, 章英華主編(1997),「臺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出版。
79.蔡亮(1999),「全球化過程中的新竹區域空間結構之變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80.蔡佩雯(2001),「部落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阿里山鄉山美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81.蔡翼如(2003),「社會資本、地方發展網絡與空間組織之研究-以烏來鄉為例」。台北大學都都市計畫研碩士論文。82.劉國琛(1999),「促進東部地區高科技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台灣金融月刊35:pp.71~83。
83.劉立偉(2005),「社區營造的空間經理策略與地方文化再現-以台中都會區的社區為例」。社區營造與聚落文化振興研討會論文集。
84.簡博秀(2000),「空間再層級化、國家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空間發展策略」。台北,都市計劃年會論文研討會論文。
85.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濟」。台北,巨流出版。
86.龔文廣(2000),「東部地區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源」。勞工行政148:pp.2-8。87.Manuel、Castells(1997),「流動空間:資訊化社會的空間理論」。台北,城市與設計1:pp.1~15。
貳、統計資料與其他資訊
1.內政部(1982-2001),「中華民國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2.台東縣縣政府(1971-2003),「台東縣統計要覽」。
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71-2003),「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4.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
5.卡地布部落文化資訊網站http://www.katatipul.org.tw
6.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http://www.cepd.gov.tw
7.台東縣政府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taitung.gov.tw
8.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發展計畫網站http://www.cepd.gov.tw
9.綠色新都台東是我家網站http://www.taitungcity.gov.tw
10.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網站http://www.ancc.org.tw
參、西文期刊
1.Batten, F. (1995) “Network cities: 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Urban Studies 32:313-327.
2.Banks, M., Lovatt, A., O,Conn0r, J. and Raffo, C.(2000)“Risk and trust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Geoforum 31:453-464.
3.Bassett, K., R. Griffiths, and I. Smith.(2002)“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 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 Geoforum 33:165-177.
4.Friedrichs, Jurgen.(1993) “A theory of urban decline: economy, demography and political elites.” Urban Studies 30:901-917.
5.Florida, R.(1995)“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 Future 27(5):527-536.
6.Keane, Julie and Allison, Janelle.(1999)“The intersection of the learning region and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zing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gional Studies 33:896-902.
7.Kostiainen, j.(2002) “Learning and the‘Ba’in the development network of an urban reg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0(5):613-631.
8.Morgan, K.(1997)“The learning region: instituations,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renewal.” Regional Studies 31(5):491-593.
9.Mccarthy, John.(2002) “Entertainment-led regeneration: the case of Detroit.” Cities 19(2):105-111.
肆、西文書籍
1.Amin, A. and Thrift, N.(1995),Globalisation, Instituional “Thickness” and the Local economy.In mangaging cities:The new urban context.
2.Bianchini, F. and Parkinson, M(eds).(1993)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anchester.
3.Geenhuizen, M. and P. Nijkamp.(2000) ,The Learning Capabilities of Regions: Conceptual Policies and Patterns. In Boekema, F.et al(eds)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pp.38-56.UK:Edward Elger Publishing Limited.
4.OECD,(2001), Cities and Regional in the New Learning Economy.Paris:OECD Pub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