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9: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凰廷
研究生(外文):Liao,Huang-Ting
論文名稱:全球化波及效應下的台北綠區開發治理--以汐止市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Development Governance of Greenfield in Taipei under Globalization Effect -- Hsichih Case Study
指導教授:周志龍周志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ou,Tsu-L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劃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8
中文關鍵詞:全球化綠區永續發展治理汐止市
外文關鍵詞:globalizationgreenfieldsustainable developmentgovernanceHsichih 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綠區是地球上各種生物永續發展所需之根據地,人類生存所需的糧食、動植物之棲息地,均需依賴綠區使得永續生存。然而,隨著人類都市的發展不斷侵蝕綠區,使得綠區的面積逐漸減少。近年來更因全球化的發展,造成都市發展腹地加速擴大,導致都市發展地區外圍之綠區更形減少,對於地球、生物及人類的永續發展存在隱形的危機。以台灣而言,台北縣、市之綠區發展便面臨全球化的挑戰,因全球化的波及效應使人口加速集中台北並快速向郊區擴張,至使綠區逐年快速減少、蠶食都市周邊的綠區。
全球化波及效應下的綠區治理與永續發展相互影響,善治將可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反之則危害人類生存環境。有鑑於此,本研究將討論台北綠區受全球化波及效應而影響其永續發展的因素,並分析出其背後所形成的治理模式及其相互作用關係、背後環境、系統因子。並以台北縣汐止市為研究焦點,深入分析開發的操作手法與問題。期望可藉此研究探討現今台北開發與治理政策,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策略訂定之參考。
爰此,本研究主要分為六個部份,第一章之緒論研擬,將界定研究範圍、內容與流程;第二章則以文獻回顧方式,針對全球化與永續發展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同時以治理理論來架構背景因素的分析;接著,將進行至第三章的部份,針對全球化波及效應之兩個主要現象-人口快速增加與集中、經濟產業加速擴展的現象,並將其轉化為土地模式,進行綠區變遷現象之證實,探討台北綠區的影響與變遷,並了解其對永續發展的影響;在進入第四章後,將分析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發展下,綠區之土地開發治理系統、主要元素與治理背景成因,藉由訪談方式,了解現況發展的主要癥結與問題;進而在第五章的部份以波及效應最嚴重地區的台北縣汐止市為例,進行調查。最後,則於第六章提出綠區發展上的問題與建議。
Greenfield is the supporting area for every life, the habitations of animals and plants, and the food sources of human beings. However, it has been diminishing in size because of urban developing. Moreover, globalization accelerates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greenfield, which is dangerou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lives, and human beings. In Taiwan, greenfield has been decreasing in Taipei city, dues to the fact that the globalization accelerates populations move toward Taipei City and expand toward Taipei subsides.
Under globalization, the management of greenfield has an effec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aipe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effect. In addition, the formation of management model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the management models, and background and systemic factors will be analyzed. The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methods and questions of Hsichih City’s development in Taipei in order to realize Taipei’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policy, which may benefit future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research paper defines research scopes, contents, and workflows. In the second chapter, paper review, relative research of glob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and background factors will be analyzed using management theory.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wo main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s and the expansion of economic industries.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and shifts of Taipei’s greenfield and these effec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understand development governance of Greenfield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neo-liberalism by the analysis of estate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systems through interviews. In fifth chapter investigates Hsichih City, where is effected the most by globalization. The final chapter proposes the ques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greenfield development.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內容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1-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限制 1-11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2-1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 2-1
第二節 治理理論回顧 2-12
第三節 研究命題界定與分析架構的建立 2-23
第三章 全球化波及效應下的台北綠區發展互動 3-1
第一節 全球化波及效應下的台北發展變遷與影響 3-1
第二節 台北空間分布與綠區發展變遷 3-27
第三節 自然的反撲—台北綠區變遷的影響 3-41
第四節 小結 3-48
第四章 全球新自由主義下台北綠區的土地開發治理 4-1
第一節 新自由主義下綠區土地開發治理的網絡資源背景探討 4-1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下台北綠區土地開發行動者互動關係 4-24
第三節 新自由主義下台北綠區土地開發治理問題 4-48
第四節 小結 4-54
第五章 汐止市綠區發展變遷與治理 5-1
第一節 汐止市的都市發展過程 5-1
第二節 汐止市綠區開發與變遷 5-11
第三節 汐止市綠區土地開發治理 5-27
第四節 小結 5-4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重點回顧 6-1
第二節 建議 6-4

圖目錄
圖1-2-1 研究範圍圖 1-6
圖1-3-1 研究流程圖 1-10
圖1-4-1 研究架構圖 1-11
圖2-2-1 完善的治理模式示意圖 2-19
圖2-2-2 地方經濟發展的制度形成與調節過程 2-21
圖2-2-3 區域治理之有機調適模式 2-22
圖2-3-1 全球化與綠區變遷分析的轉化、架構示意圖 2-27
圖2-3-2 台灣綠區土地開發治理結構關係 2-29
圖3-1-1 產業競爭力排序圖 3-10
圖3-1-2 北台區域內部的都市體系關係 3-11
圖3-1-3 北縣90年底公商企業家數結構圖(場所) 3-12
圖3-1-4 北縣90年底公商企業員工數結構圖(場所) 3-12
圖3-1-5 北縣90年底工商企業家數(廠所)空間分布 3-14
圖3-1-6 北縣90年度工商企業生產總額(企業)空間分布 3-15
圖3-1-7 製造業就業人口分布情況 3-18
圖3-1-8 北部各區域人口數比較 3-19
圖3-1-9 台北市人口分布圖 3-20
圖3-1-10 台北市各區人口成長 3-20
圖3-1-11 台北縣歷年人口總增加數、自然增加數、社會增加數 3-22
圖3-1-12 台北縣十年來各鄉鎮市人口成長情形 3-22
圖3-1-13 土城市十年來各鄉鎮市人口成長情形 3-23
圖3-1-14 新莊市十年來各鄉鎮市人口成長情形 3-23
圖3-1-15 汐止市十年來各鄉鎮市人口成長情形 3-23
圖3-1-16 蘆洲市十年來各鄉鎮市人口成長情形 3-24
圖3-1-17 樹林市十年來各鄉鎮市人口成長情形 3-24
圖3-1-18 台北縣口成長空間分布情況 3-25
圖3-1-19 台北縣口成長幅度空間分布情況 3-26
圖3-2-1 北縣非都市土地用於開發、建築、發展用地之增減情況 3-36
圖4-2-1 土地開發網絡的全球化與區域性、地方性網絡關係 4-24
圖4-2-2 地方派系與土地投機方與其他機構互動模式 4-33
圖4-2-3 財團土地投機方式與其他相關機構互動模式 4-43
圖5-1-1 台灣煉鐵廠興盛時期的鼓風爐地標 5-3
圖5-1-2 早期秀峰路與忠孝東路 5-5
圖5-1-3 原田地變更為秀峰高中 5-5
圖5-1-4 汐止地區坡度分析圖 5-6
圖5-1-5 汐止地區外來人口與本藉人口之比值 5-9
圖5-1-6 汐止地區建照核發件數 5-10
圖5-2-1 汐止地區行政範圍說明 5-20
圖5-2-2 汐止地區土地利用型態面積比較 5-20
圖5-2-3 汐止地區1986年土地利用圖 5-21
圖5-2-4 汐止地區2001年土地利用圖 5-21
圖5-2-5 汐止市土地利用變遷區域 5-22
圖5-2-6 變遷偵測影像與地圖對照圖-伯爵山莊社區 5-23
圖5-2-7 變遷偵測影像與地圖對照圖-林肯大郡 5-23
圖5-2-8 變遷偵測影像與地圖對照圖-老爺山莊、中央名人社區與國軍示範公墓 5-23
圖5-2-9 變遷偵測影像與地圖對照圖-綠野山坡社區 5-24
圖5-3-1 大尖山山坡地未開發之景色 5-29
圖5-3-2 馥記建設在大尖山開發馥記山莊 5-29
圖5-3-3 大尖山變成一大片突出的別墅及高樓 5-34
圖5-3-4 汐止綠區土地開發治理變遷曲線 5-43
圖5-3-5 林肯大郡開發時空照圖 5-44
圖5-3-6 林肯大倒塌悲慘景況 5-44
圖6-2-1 土地開發治理模式建議演變示意圖 6-6
圖6-2-2 綠區土地開發永續網絡運作模式 6-7

表目錄
表2-1-1 全球化國內相關文獻回顧 2-2
表2-1-2 永續發展相關研究 2-6
表2-1-3 國外綠區研究之相關文獻回顧 2-10
表2-2-1 治理與政府觀點的對照比較 2-13
表2-2-2 治理模式類型對照表 2-18
表2-2-3 三種治理模式的特徵 2-18
表2-3-1 全球化影響程度、層面與相關影響議題 2-25
表3-1-1 各時期產業發展導向與策略 3-5
表3-1-2 商及服務業(二、三級產業)產值比例 3-7
表3-1-3 1991年工商及服務產值統計 3-8
表3-1-4 2001年工商及服務產值統計 3-8
表3-1-5 台北縣各市鄉鎮在台灣地區經濟產業競爭力比較表 3-9
表3-1-6 台北縣80、90年工商企業生產總額 3-12
表3-1-7 北縣90年工商企業家數佔全縣比例-按行業別及行政區分 3-13
表3-1-8 北縣九十年底工商企業家數(場所) 3-14
表3-1-9 北縣九十年全年工商企業生產總額(企業) 3-15
表3-1-10 民國90年台北縣各市鄉鎮製造業就業人口分佈表 3-17
表3-1-11 民國90年台北市各行政區製造業就業人口分佈表 3-17
表3-1-12 民國90年桃園縣各市鄉鎮製造業就業人口分佈表 3-17
表3-1-13 北部各區歷年人口數 3-19
表3-1-14 台北市人口變化 3-20
表3-1-15 台北縣歷年人口成長表 3-21
表3-1-16 台北縣六大地區的主要與周邊市鄉鎮近十年人口成長區趨勢摘要 3-26
表3-2-1 台北縣、市都市計畫變遷調查表 3-28
表3-2-2 台北縣、市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變遷狀況 3-28
表3-2-3 84年、91年台北市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增減(面積)比較 3-29
表3-2-4 台北縣84年、93年都市計畫分區(面積)增減比較 3-32
表3-2-5 台北縣各年非都市土地面積增減情形 3-35
表3-2-6 北縣非都市土地用於開發、建築、發展用地之增減情況 3-36
表3-2-7 北縣非都市土地之非發展行為用地之增減情況 3-36
表3-2-8 台北縣78年後非都市土地大面積變更案審查案件 3-38
表3-3-1 近年來台北地區重大災害發生事件 3-44
表4-1-1 主管土地機關政出多門、體系混亂 4-5
表4-1-2 台灣經濟利益團體類型與經濟特權、政治權力之關係 4-13
表4-2-1 台北縣民國77年到民國83年超過一千萬以上之公開銷售案之各數金額統 4-34
表4-2-2 台北縣各地方派系名下所擁有的建設公司數統計 4-35
表4-2-3 各類型建設公司在台北縣房屋市場開發所佔之百分比 4-36
表4-2-4 台北縣各地方派系名下擁有的建設投資公司民國77年到民國83年推出之公開銷售案之個數及金額統計 4-39
表4-2-5 台灣百大企業集團名下擁有的建設投資公司民國77年到民國83年在台北縣公開銷售案的各案及金額統計 4-47
表5-1-1 汐止街市人口數量表 5-3
表5-1-2 汐止地區煤炭年產量表 5-4
表5-1-3 汐止市戶籍動態表 5-8
表5-1-4 汐止地區重大交通建設落成年代 5-10
表5-2-1 台北縣各年非都市發展土地(綠區)面積增減情形 5-13
表5-2-2 汐止市土地開發、發展用地面積變遷(75-89年) 5-14
表5-2-3 汐止市非都市開發、非都市發展(綠區)用地變遷 5-14
表5-2-4 汐止市91-93年土地面積變遷 5-15
表5-2-5 台北縣78年後非都市土地大面積變更案審查案件 5-18
表5-2-6 汐止鎮丙建社區開發狀況 5-18
表5-2-7 1999年4月汐止地區遭凍結的山坡地開發案 5-19
表5-2-8 林慶昀(2004)研究所進行的土地利用分類項目表 5-20
表5-3-1 台北縣徵收鎮長稅判刑一覽表 5-37
表5-3-2 各類型建設公司在汐止房屋市場開發所佔的比例(77年到83年) 5-38
表6-2-1 台灣相關問題之政策建議整理 6-4
參考文獻

中文期刊
1.王明輝,(1993),「從網絡關係探討農會信用部之運作」,思與言,33(2):115-140。
2.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66。
3.周志龍,(2001),「全球化與地方發展」,都市與計劃(特刊:全球化與地方發展),28(4):387。
4.周志龍、廖淑容,(2000),「臺灣地方經濟發展制度架構之芻議--以北部沿海若干鄉鎮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1(2):13-34。
5.周義程,張靜,(2002),「國際視野中的“治理”:理論的回顧、反思與借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5-6。
6.林錫銓,(2001),「功能性區域計畫之體制研究-區域治理之有機調適模式」,規劃學報,28:25-45。
7.金恆鑣,(2000),「環境變遷對森林生態系的影響」,科學月刊,31(5):389-393。
8.徐進鈺、鄭陸霖,(2001),「全球化與在地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都市與計劃(特刊:全球化與地方發展),29(4):391-412。
9.康添財、林瑩秋、韓嵩齡,﹙1997﹚,大財團蠶食鯨吞我們的山坡地,商業週刊511:48-50。
10.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12:147-167。
11.張茂桂,(1992),「人民、資本與國家:立法院與公共政策」,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4):15-33。
12.陳坤宏,(1996),「台灣農村發展規劃在國土規劃中的地位與角色--從過去到未來」,屏東技術學院學報,5(2):41-53。
13.陳俊宏,(2000),「人權保障與全球治理: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思與言,38(4):1-39。
14.黃美純,(1999),「都市綠地系統之建立」,人與地,184:26-35。
15.劉坤億,(2003),「全球治理的理想與實現」,中國行政評論,13(1):29-56。
16.蔡宏進,(1994),「台灣經濟發展階段與農村發展規劃」,台灣經濟,213:77-85。
17.賴宗裕,(2001),「經濟全球化與國土規劃策略之探討」,都市與計劃(特刊:全球化與地方發展),29(4):519-542。

碩博士論文
1.王屯電,﹙1994﹚,「台北都會區邊緣地區都市發展過程之觀察:汐止鎮之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碩士論文。
2.王屯電,(1994),「台北都會邊緣地區都市發展過程之觀察:汐止鎮之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3.王嘉麟,(2003),「府際關係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之探討-以中央委辦高雄紅毛港遷村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敏華,(2001),「台灣產業空間在地條件之研究--以科學園區為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5.吳慧儀,(1999),「都市廊道景觀生態功能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中市東光園道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6.呂宗盈,(2003),「環境變遷與土地使用管理制度關係之研究--土地與法律互動模式之應用」,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7.呂秉怡,(1992),「運動組織與組織運動:無住屋運動之資源創造與轉化」,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8.林有志,(2004),「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大陸地方治理之研究-以廣東省湛江市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9.林德福,(2003),「全球經濟中浮現的北台都會區域-後進者全球生產網絡與空間結構轉化之研究(1980-1990年代)」,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10.林慶昀,(2004),「汐止地區土地利用變遷影響逕流量空間分布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胡朝進,(2004),「誰打造汐止─新都市政治經濟學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12.胡瑋婷,(2004),「都市擴張與綠地保護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13.徐貞華,(2003),「官派後未來鄉鎮市治理模式之探究~以臺北縣為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14.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陳秋政,(2000),「地方政府管理之理念與實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6.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分析」,國科會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77-97。
17.曾水亭,(1988),「台灣的房地市場與民間資本:以國泰集團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8.曾品滄,(1998),「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黃心慧,(1990),「開發行為對山坡地逕流效應與敏感度分析」,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20.楊靜雯,(1999),「投機城市之災害空間生產:汐止個案研究」,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1.廖振助,(2004),「台灣溫泉聚落治理模式之研究-泰安與烏來溫泉之各案比較」,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2.趙翊瑾,(2002),「汐止地區坡地開發之研究-災難事件對山坡地住宅開發之衝擊」,台灣大學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蔡適應,(2003),「全球化下城市發展策略研究-以基隆市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24.鄭誌明,(1990),「臺北都會區非都市土地-山坡地住宅社區開發強度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5.鄧東波,(2000),「從景觀生態學觀點探討都市綠地─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謝孝昆,(2005),「台北都會區治理的制度障礙-政府間合作關係之研究」,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7.顏文震,(2003),「綠化空間發展策略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專書
1.天下編輯,(1994),「土地、財團、選舉」,天下雜誌發行。
2.朱雲漢,(1989),「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p.139-p.160,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3.周志龍,(2002),「後工業台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與其治理赤字」,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劃—全球化趨勢下台北市空間展目標與策略研訂附件:全球化台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府都發局主辦,台大城鄉承辦。
4.周素卿,(2002),「全球化與新都心的發展:曼哈頓意象下的信義計畫區」,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劃—全球化趨勢下台北市空間展目標與策略研訂附件:全球化台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府都發局主辦,台大城鄉承辦。
5.林本炫、董娟娟、張人傑,(1991),「國有土地問題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
6.林宜靜,(1996),「廖學廣的獨立時代」。台北:日臻出版有限公司
7.林忠正,(1989),「威權主義下弱勢團體相互剝削的循環」,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8.林福德、劉昭吟,(2002),「生產者服務業-隨製造業外移而修失或轉型」,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劃—全球化趨勢下台北市空間展目標與策略研訂附件:全球化台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府都發局主辦,台大城鄉承辦。
9.金家禾,(2002),「台北產業結構變遷與全球性功能發展之限制」,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劃—全球化趨勢下台北市空間展目標與策略研訂附件:全球化台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府都發局主辦,台大城鄉承辦。
10.俞可平,(2000),「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11.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段承樸,(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13.夏正鐘、張璠,(1986),「都市計畫機構組織與執掌的檢討」,光復四十年來台灣地區都市計畫之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都市計畫學會主辦。
14.夏鑄九,(2002a),「全球化台北: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分寸」,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劃—全球化趨勢下台北市空間展目標與策略研訂附件:全球化台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府都發局主辦,台大城鄉承辦。
15.夏鑄九,(2002b),「修訂臺北市綜合發展計畫-全球化趨勢下臺北市空間發展目標與策略研訂」,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16.夏鑄九,(2004),「區域合作-以台北縣市為例」,台北縣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17.殷章甫,(1990),「土地改革後土地使用競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編印,台北。
18.高孟定、鄭建凱,(1996),「台灣現行的都市計畫」,懋榮書店。
19.涂照彥,(199l),「日本帝國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20.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3),「台北縣綜合發展計畫」,臺北縣政府委託。
21.張金鶚,(1991),「建築投資業與建築經理公司管理制度之研究」,內政部研營建署委託。
22.張金鶚,(2000),「修訂臺北縣綜合發展計畫-部門發展計畫」,台北縣政府委託。
23.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策中心。
24.張維一,(1984),「農地管制與土地開發」,內政部營建署。
25.許松根、莊朝榮,(1991),「我國工業用地政策之探討」,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26.陳明通,(1992),「台灣地區政商關係之演變」,企業社會倫理與合理政商關係之建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27.陳東升,(1993),「台北縣人口遷移之特色與趨勢」,台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p.17-p.52,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28.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區發展之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圖書。
29.陳東升、周素卿,(1994),「利益集團與都會區房地產開發:以台北縣為例」,台灣都市的政經結構與社會心理,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與台灣大學社會系合辦。
30.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
31.章英華,(1986),「清末以來台灣都市體系之變遷」,台灣社會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32.黃宗源,(2003),「土地開發與建築規劃應用」,台北:永然文化
33.黃宗源,(2003),「土地開發與建築規劃應用」,永然文化出版。
34.趙永茂,(1993),「台灣地方黑道之形成背景及其與選舉關係」,理論與政策,7(2):19-34。
35.劉進慶,(1993),「台灣戰後的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36.蕭新煌,(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與宋文里編,台北:巨流圖書。
37.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翻譯,Pierre,J. and Peters,B.G.原著,(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英文書目
1.Bawden , T. T.(2001)“Reinventing the frontier: Tourism,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northern Wisconsin, 1880-1930. ” P.h.D.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Benfield, F. K. Raimi, M. D. and Chen ,D D.T(1999)Once there were Greenfields – How Urban Sprawl is Undermining America’s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al Fabric.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3.Birch-Thomsen, T. Frederiksen, P. and Sano, H-O. (2001)“A livelihood perspective o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semiarid Tanzania.” Economic Geography 77(1):41-66.
4.Bosco, J.(1992)“Tauwan Faction:Guansi, Patronage, and the Station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31(2):157-183.
5.Box, R. C.(1998)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ousand Oaks: Sage Press.
6.DiGaetano, A . and Strom, E.(2003)“Comparative Urban Governance-an lntegrated Approach.” Urban Affairs Review 38:356-391.
7.Gallin, B.(1979)“Land Reform in Taiwan:Its Effect on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Human Organization 22:109-112.
8.Gamble, A.(2000)“Economic Governance. ”in Pierre J. (ed), Debating Governance,pp.110-137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Gold, T.(1986)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Armonk, N. Y.:Sharpe.
10.Harvey, D.(1985)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Oxford:Basil Blackwell.
11.Harvey, 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2.Heid, J.(2004)Greenfield Development Without Sprawl: The Role of Planned Communities. Washington, D.C.: ULI–the Urban Land Institute.
13.Jorgensen, T. B.(1993)“Mode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Change.”pp.219-232, in J .Kooiman (ed.),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Newbury Park: Sage Press.
14.Kooiman, J.(1993)“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Using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Diversity,” in J .Kooiman, (ed.), 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pp.35-48.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15.Larmour, P.(1997)“Models of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63:383-394.
16.Lowndes, V. and Skelcher, C.(1998)“The Dynamics of Multi- orgnizational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s of Governance. ” Public Administration76(summer):313-333.
17.Mori, H.(1998)“Land conversion at the urban fring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 .Urban Studies35:lss.9;pg.1541,18pgs.
18.Peters, B. G . and Pierre, J.(1998)“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223-243.
19.Sassen, S.(1991)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Smouts, M. S.(1998)“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15(1):81-90.
21.Stoker, G .(1998)“Governance are Theory:Five Proposi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55:17-27.
22.Winckler, E.(1981)“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Politics.”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nford:Standford Universiey Press.

官方統計資料
1.台北市政府主計處,(1981-2004),台北市統計要覽。
2.台北縣政府,(1981-2004),台北縣統計要覽。
3.台北縣政府應用統計分析資料:
台北縣政府,(2001a),人口年齡結構概況分析。
台北縣政府,(2001b),台北縣人口成長與社會遷徙調查結果。
台北縣政府,(2004),台北縣人口、建設及財政狀況。
台北縣政府,(2001c),九十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臺北縣初步報告。

相關網站、報導
1.Getting to Smart GrowthⅠ―100 Policies for Implementation, (2005/5),http://www.smartgrowth.org/
2.Getting to Smart GrowthⅡ―100 More Policies for Implementation, (2005/5),http://www.smartgrowth.org/
3.台北縣政府網站,(2005/8),http://www.tpc.gov.tw/
4.王如哲,「全球化的教育改革動向之一:因應知識經濟的國家教育改革策略」,國立中正大學知識經濟與教育研究中心網站,(2005/6),http://www.ccunix.ccu.edu.tw/~deptkmc/chinese/index_c.htm。
5.汐止鎮公所http://www.sinew.idv.tw/news/2005/0505/publicnew050531.htm
6.台北縣汐止地政事務所網站http://www.sjr.land.tpc.gov.tw/info/city/lach.htm
7.《中國時報》,1994/7/2。
8.《天下雜誌》,1992/8。
9.《天下雜誌》,1992/9。
10.《天下雜誌》,1992/9。
11.《自立晚報》,1992/9/1;1992/9/2。
12.《財訊》,1994/1。
13.《財訊》,1992/8。
14.《財訊》,1992/8。
15.《財訊》,1994/1。
16.《黑白新聞週刊》,1994/6。
17.《臺灣時報》,1990/l/18。
18.《聯合報》,1993/8/27。
19.《聯合報》,1993/8/27。
20.《聯合報》,1993/8/27。
21.《聯合報》,1999/4/20
22.《聯合報》,2005/11/2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十一期1993年4月,頁52-81。
2. 李國彤著:〈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年8月,頁143-144。
3. 蘇菁媛著:〈休憐吳地有飛花-沈宜修「鸝吹詞」研究〉,《中學教育學報》第十二期,2005年6月,頁305-322。
4. 高彥頤著:〈「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8月,頁21-51。
5. 陳瑛珣著:〈由明清家訓探討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婦女角色〉,《僑光學報》卷十七,1999年10月,頁101-114。
6. 康正果著:〈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第二十二卷第六期,1993年11月,頁121-131。
7. 鄭培凱著:〈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一期,1993年6月,頁201-216。
8. 鄭培凱著:〈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第六卷第二期,1994年7月,頁27-43。
9. 簡瑛瑛著:〈何處是(女)兒家﹖試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五期,1997年8月,頁137-154。
10. 全漢昇著:〈美洲白銀與明清間中國海外貿易關係〉,《新亞學報》第十六卷,1991年10月,頁1-22。
11. 蔡英俊著:〈樸素的與激情的-論先秦文學的兩大瑰寶〉,《鵝湖月刊》第二卷第十期,頁36-40。
12. 3.周志龍,(2001),「全球化與地方發展」,都市與計劃(特刊:全球化與地方發展),28(4):387。
13. 4.周志龍、廖淑容,(2000),「臺灣地方經濟發展制度架構之芻議--以北部沿海若干鄉鎮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1(2):13-34。
14. 6.林錫銓,(2001),「功能性區域計畫之體制研究-區域治理之有機調適模式」,規劃學報,28:25-45。
15. 8.徐進鈺、鄭陸霖,(2001),「全球化與在地的地理學:跨界組織場域的統理」,都市與計劃(特刊:全球化與地方發展),29(4):39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