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11: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乃瑄
研究生(外文):Liou, Nai-Syuan
論文名稱:大稻埕歷史街區復甦研究-對公共空間經營之省思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TO THE REGENERATION OF TA-TAO-CHEN HISTORICAL DISTRICT:INTROSPECTION FOR THE PUBLIC SPACE MANAGEMENT
指導教授:郭肇立郭肇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 Chao-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劃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歷史街區都市復甦大稻埕公共性公共空間
外文關鍵詞:historical districturban regenerationTa-tao-chenpublicitypublic 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8
  • 點閱點閱:92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歷史街區是都市現代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文化資產,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與文化價值。目前政府在處理大稻埕歷史街區保存的作法上,雖結合都市計畫與都市設計,應用較具彈性的容積移轉策略,但仍是注重於古蹟與歷史性建築指定的實質空間部份。由於未能釐清都市保存與社區發展的爭議點,既而無法解決歷史街區居民的各種現實問題。
就大稻埕歷史街區的復甦(regeneration)而言,民眾是主要的內發推動者,是社區集體記憶的傳遞者,更為地方影響力最大的核心群體。在政策失效,地方居民與政府執行單位間衝突不斷下,歷史街區日漸凋零。特別是歷史街區之公共空間,由於私有歷史性建築的公共性難以顯現,公共空間之經營更侷限於都市計畫法令之公共設施部份,缺乏體現於生活的公共空間層面。社區在當前的政策制度下,將限制經營公共空間之可能。
本研究企圖從社區的角度出發,透過相關文獻之討論以瞭解歷史街區復甦的概念與元素,分析歷史街區中公共空間之特性,建構出歷史街區復甦之原則性架構。另一方面,探討大稻埕地區的社會文化特質、保存制度與現況。研究重點為針對公共空間經營進行分析,藉此檢視大稻埕當前的社區文化與都市公共空間之關係,並就社區經營公共空間之困難提出省思。
對於歷史街區的永續復甦,本研究認為應涵蓋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空間形態、與街區經營等重要元素。吾人以此表現大稻埕之地方歷史與文化特色,保留居民共同的集體記憶。研究中並發現目前於大稻埕歷史街區之公共空間,已逐漸與社區經營及社群文化脫節。公共空間所應強調之記憶性、紋理性與社區性也未能在都市規劃中展現其特性,因而社區難以於公共空間中活動與經營。現今制度將造成公共空間之經營無法與地方文化串聯,同時大稻埕之特殊風貌特色難以彰顯。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assets in the urban modernization process, featuring rich implications of our time and cultural values. Regarding to the conservation of Ta-tao-chen Historical District 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still only focused on the appointed substantial space in the historic sites and historical buildings, although combining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applying to the more flexible TDR strategy.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unable to solve various kinds of realistic problems of residents in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because it fails to make clear the controversial point of urban conserv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 regards the regeneration of Ta-tao-chen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residents are the main spontaneous promoters, the deliverers of community's collective memory, and above all, the biggest core group with local influence. As the policy fail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local residents and the government repeats,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continues to decay. Especially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because the publicity of the private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difficult to highlight, the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space is more limited to the public facilities in the urban planning decree, lacking in reflecting the public space of life. Under the present policy system,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mmunity to manage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trained.
This study, on one hand, attempts to proce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communi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and elements of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constructing out the structure of principles of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On the other on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ocial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Ta-tao-chen area, the conservation institutions and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point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space, to inspect the relationship of present community culture and the urban public space in Ta-tao-chen area, and to offer introspec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emerging during which the community manages the public space.
As to the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 this study thinks that it should contain several important elements, including cultural values, space types and district management. We hope to highlight the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tao-chen area, and to retain residents’ shared collective memory.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public space in Ta-tao-chen historical district has already been separated gradually from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culture. The memory, texture, and community that public space should emphasize could not be presented in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nd therefore, the community is difficult to operate and manage in the public space. The present institutions will cause the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space hard to interlink with local culture, and meanwhil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tao-chen area will be difficult to show.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4
第三節 相關文獻檢討…………………………………………………6
第四節 研究方法………………………………………………………14
第五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16
第二章 歷史街區復甦之理念
第一節 歷史街區復甦與公共空間經營………………………………19
第二節 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之發展………………………………31
第三節 國外歷史街區發展實例分析…………………………………39
第四節 小結……………………………………………………………48
第三章 大稻埕之社會與空間發展
第一節 大稻埕之歷史發展與都市變遷………………………………51
第二節 大稻埕之空間結構……………………………………………57
第三節 大稻埕之社會文化……………………………………………67
第四節 小結……………………………………………………………74
第四章 大稻埕歷史街區之保存與發展現況
第一節 大稻埕歷史街區之保存歷程…………………………………77
第二節 政府相關政策與保存計畫……………………………………85
第三節 大稻埕歷史街區之發展現況…………………………………97
第四節 小結……………………………………………………………104
第五章 大稻埕歷史街區公共空間經營之檢視
第一節 大稻埕歷史街區之公共空間…………………………………107
第二節 公共空間經營個案分析………………………………………114
第三節 公共空間經營之檢視與省思…………………………………12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發現………………………………………………137
第二節 研究省思與後續研究建議……………………………………140
參考文獻………………………………………………………………………143
附錄
一、大稻埕歷史年表……………………………………………………149
二、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八屆第一次建築研究成果發表稿………153
三、口試委員相關建議…………………………………………………161

【圖 目 錄】
圖1-2-1 研究範圍……………………………………………………………5
圖1-5-1 研究流程……………………………………………………………18
圖2-1-1 公共空間之社會生產………………………………………………28
圖2-4-1 歷史街區與公共空間復甦架構……………………………………49
圖3-1-1 迪化街市街發展……………………………………………………52
圖3-2-1 大稻埕空間發展……………………………………………………57
圖3-2-2 紅色系統……………………………………………………………60
圖3-2-3 藍色、綠色系統……………………………………………………60
圖3-2-4 黃色系統……………………………………………………………61
圖3-2-5 都市系統……………………………………………………………61
圖3-3-1 地方文化活動位置…………………………………………………70
圖4-2-1 土地使用分區及用地別……………………………………………87
圖4-2-2 建築三進之空間形態示意…………………………………………89
圖4-2-3 大稻埕歷史街區保存制度運作機制………………………………92
圖5-1-1 公共空間網路架構…………………………………………………108
圖5-1-2 大稻埕之公共空間…………………………………………………110
圖5-2-1 年貨大街空間示意…………………………………………………120
圖5-2-2 年貨大街入口………………………………………………………121
圖5-2-3 大稻埕碼頭空間規劃………………………………………………125

【表 目 錄】
表1-4-1 訪談受訪者基本資料………………………………………………15
表2-1-1 歷史街區的構成要項………………………………………………23
表2-1-2 保存纇型之比較……………………………………………………25
表2-1-3 歷史街區之公共空間特性與價值…………………………………30
表2-2-1 國際保存文件彙整表………………………………………………36
表2-3-1 國外歷史街區發展實例整理表……………………………………47
表3-2-1 重要歷史建物………………………………………………………58
表3-2-2 大稻埕市街發展演進………………………………………………63
表4-1-1 大稻埕歷史街區保存推動過程……………………………………82
表4-2-1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87
表4-2-2 大稻埕特定專用區計畫業務分配…………………………………93
表4-2-3 大稻埕特定專用區公共設施用地…………………………………94
表4-2-4 大稻埕地區公共空間改善計畫……………………………………96
表4-3-1 大稻埕歷史街區之容積移轉概況…………………………………98
表4-3-2 大稻埕歷史街區古蹟與歷史性建築保存概況……………………99
表4-3-3 大稻埕歷史街區人口變遷統計……………………………………101
表4-3-4 大稻埕特定區產業數量分布………………………………………102
表4-3-5 地方組織團體………………………………………………………103
表5-1-1 公共空間層次………………………………………………………109
表5-2-1 歷年之年貨大街活動………………………………………………118
參考文獻
英文書目
1.Baer, William C. 1995 "When old buildings ripen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 61. pp. 82-94.
2.Banerjee, Tridib 2001 "The future of public space: beyond invented streets and reinvented pla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 67. pp. 9-24.
3.Cervellati, Pier-Luigi 1984 "Preservation with participation", in Hatch, Richard (eds.) The scope of social architecture.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pp. 239-254.
4.Delafons, John 1997 Politics and preservation: a policy history of the built heritage, 1882-1996. London: E & FN Spon.
5.Dooby, A. 1978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London: Hutchinson.
6.Feilden, Bernard M. 2000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Oxford: Butterworth Architecture.
7.Forester, John 1987 "Critical theory and planning practice", in Forester, John (eds.) Critical theory and public life.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pp. 202-227.
8.Foucault, Michel 1967/1986 "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Vol. 16, No. 1. pp. 22-27.
9.Friedman, John 1987 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Gale, Dennis E. 1991 "The impacts of historic district designation: plann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 57. pp. 325-340.
11.Habermas, Jurgen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12.Lee, Sim Loo 1996 "Urban conservation polic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of Singapore", Cities, Vol. 13, No. 6. pp. 309-409.
13.Lefebvre, Henri 1974/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4.Reynolds, Judith 1997 Historic properties: preservation and the valuation process. Chicago: Appraisal Institute.
15.Rossi, Aldo 1982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Chicago: The Graham Foundation.
16.Wachtel, N. 1986 "Memory and history: introduction",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Vol. 12, No. 2. pp. 207-224.
17.Wang, Shiren 2003 "Some insights in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street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 1. pp. 107-112.

中文書目
1.Gehl, Jan原著,陳秋伶 譯,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Life between buildings -- using public space),台北:田園城市。
2.Lynch, Kevin原著,宋伯欽 譯,1975,《都市意像》(The image of the city),台北:臺隆。
3.Meiss, Pierre von原著,趙夢琳 譯,2003,《建築元素-從造型到場所》(De la forme au lieu: introduction à ĺétude de ĺarchitecture),台北:詹氏。
4.Paumire, Cyril B. 原著,馬銓 譯,1995,《成功的市中心設計》(Designing the succesful downtown),台北:創興。
5.Rapoport, Amos 原著,張玫玫 譯,1985,《住屋形式與文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台北:境與象。
6.丁致成,1997,《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台北:創興。
7.大谷孝彥,2002,〈歷史都市京都之傳統木構造建築-京町家之再生〉,收錄於《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3.1-1-3.16。
8.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都市設計研究室,1990,《大稻埕特定專用區初步發展構想及都市設計之研究》,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委託。
9.中華民國住宅學會,1997,《大稻埕特定專用區整體發展計畫》,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10.尹詩惠,2000,《艋舺、大稻埕、城內機能的轉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孔憲法、林峰田、黃萬翔,2003,《台灣城鄉發展》,台北:空大。
12.方定安,2005,〈大稻埕特定區容積移轉制度之研究〉,收錄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第二次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13.王淑宜,1994,〈城市的街區保存-美國丹佛市的經驗〉,《建築師》,第240期,頁152-155。
14.王景慧、阮儀三、王林,1999,《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上海:同濟大學。
15.王瑞珠,1993,《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台北:淑馨。
16.台北市大同區公所,2002,《臺北市大同區展史-懷舊篇》,台北:台北市大同區公所。
17.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994,《都市公共空間構成之調查分析》,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8.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2a,《城市的歷史魅力-台北市歷史建築之規劃與應用宣傳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9.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2b,《2001臺北市都市發展年報》,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20.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2005,《修訂「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期末報告書》,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委託。
21.安倍明義,1990,《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
22.朱文一,1995,《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台北:淑馨。
2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4.西村幸夫,1993,〈日本之史蹟保存〉,《空間》,第45期,頁64-96。
25.何亞威,1984,〈現代與傳統之二:迪化街的鄉愁〉,《天下雜誌》,第42期,頁51-54。
26.吳密察、陳順昌,1984,《迪化街傳奇》,台北:時報。
27.宋光宇,1993,〈霞海城隍祭典與台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期,頁292-335。
28.李東明,2004,《我國重要傳統街區整體保存與永續發展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29.李雄飛,1991,《城市規劃與古建築保護》,台北:斯坦。
30.阮旭初,2000,《彰化市舊城區保存規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1.阪本一郎,2002,《土地問題及都市發展趨勢系列研討會之一-日本都市再生政策推展》,台北: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32.林志宏,2001,〈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文化資產國際保存活動來思考歷史建築與都市發展〉,收錄於《2000年歷史建築保存與再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5-32。
33.林志宏,2004,〈歷史建築與都市發展-聖安東尼傳統街區之保護〉,《建築師》,第353期,頁91-95。
34.林政逸,1999,《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關係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5.林悅棋,2003,〈公共空間,人為本色〉,《空間》,第145期,頁88-89。
36.林崇傑,1996a,〈市民參與的政府行動事典〉,收錄於《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新,頁164-177。
37.林崇傑,1996b,〈市民生活空間舞台的重塑-挽留街巷的風情〉,收錄於《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新,頁102-105。
38.林欽榮,1995,《都市設計在台灣》,台北:創興。
39.林榮澤,2000,〈「城隍」在漢人社會中的角色及其功能-以日據時期臺北大稻埕的霞海城隍祭為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叢刊》,第32期,頁235-269。
40.林鍫,1995,《聚落保存計畫與草根社區運動:九份的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1.前野嶢,2003,〈如何從都市歷史遺產中學習〉,收錄於《200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紀實》,頁138-149。
42.洪佳慧,1998,《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以北埔客家聚落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3.紀太平,1990,〈大稻埕的歲月流變-由貿易到消費〉,《歷史月刊》,第24期,頁24-30。
44.迪化商圈自治委員會,2006,《「臺北2006年貨觀光大街」活動成果報告》,台北:迪化商圈自治委員會。
45.夏春祥,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頁57-96。
46.夏春祥、林福岳,1996,〈人與環境的對話-論公共空間的傳播意涵〉,收錄於《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85-196。
47.夏鑄九,1989,《迪化街特定專用區現況調查及發展可行性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劃處。
48.夏鑄九,1993,〈建築批評數則-公共空間〉,收錄於《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49.夏鑄九,1994a,《公共空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家雜誌社。
50.夏鑄九,1994b,〈(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6期,頁21-59。
51.夏鑄九,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第2/3期,頁63-76。
52.夏鑄九,1998,〈台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9期,頁1-9。
53.夏鑄九、林鍫、顏亮一,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
54.徐裕健,1992,《台北市三級古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調查研究與修復建議》,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
55.徐裕健,1997,《臺北市都市發展歷史地圖集》,台北: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56.徐裕健,2002,〈近十年(1990-2000)臺灣「歷史保存」的國家政策及社會動力分析-以湖口老街、艋舺剝皮寮及深坑老街為比較個案〉,《空間》,第138/139期,頁21-28。
57.益田兼房,2001,〈歷史都市文化遺產保存之相關憲章與全民參與〉,《空間》,第135期,頁39-46。
58.翁金山,2002,〈從歷史街區的重塑探討都市保存理念的實踐之道-以台南市三級古蹟開基靈佑宮與B-11號都市計劃道路衝突之解為例〉,《建築學報》,第40期,頁111-129。
59.財團法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台北市歷史建築物都市設計準則之研擬》,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60.高綺蔓,2006,《由台灣俚語意涵對都市空間演變詮釋之研究:以「穴破去」描述大稻埕市集瓦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1.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2001,《大稻埕碼頭水岸空間規劃研究案-畫舫、茶香、稻江情-期末報告書》,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
62.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室,1991,《台北市古蹟與歷史性建築物及其附近地區發展管制與維護制度》,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委託,頁18-20。
63.張文怡,2005,《建成圓環再生案省思之研究-馬仔現象的產生與應有對策》,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4.張恩凱,2005,《歷史街區景觀管制與保存計畫之研究》,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65.望月真一,1998,〈開放空間的計劃與實例〉,收錄於《都市人行環境改造》,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頁34-45。
66.莊永明,1996,《大稻埕逍遙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67.莊永明,1997,《台北老街》,台北:時報。
68.莊展鵬,1991,《台北歷史散步》,台北:遠流。
69.許哲禎,1995,《都市保存問題之初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0.陳宇進,1996,〈全球化過程中的地方重建〉,收錄於《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新,頁95-101。
71.陳志華,2003,《古蹟保存文獻與規章》,台北:建築情報季刊。
72.陳明竺,1996,〈展演設施與開放空間的發展〉,收錄於《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61-268。
73.陳明筑,1993,《街區組織》,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家雜誌社。
74.陳勇全,2001,《應用都市行銷概念於都市保存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稻埕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75.陳美雲,2002,《台北市大稻埕地區都市景觀自明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6.陳章瑞,1990,《台北大稻埕的都市轉化(1851-1989)》,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77.陳惠婷,1996,〈尋回城市的認同感-歷史性建築的價值〉,收錄於《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新,頁70-73。
78.傅朝卿,2001a,〈文化資產的分類與範圍〉,《南臺文化》,第2期,頁14-17。
79.傅朝卿,2001b,〈台灣歷史建築之再思〉,《南臺文化》,第4期,頁2-7。
80.傅朝卿,2003,〈建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真實性的迫切〉,收錄於《200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紀實》,頁37-41。
81.傅朝卿翻譯、導讀,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82.曾迺碩,1988,《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城市篇》,台北:台北市政府。
83.黃武達,1998,《臺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一)》,台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84.黃武達,2000,《臺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日治時代》,台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85.黃敏修,1992,《發展權移轉應用於古市街保存之研究-以三峽老街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86.黃舜銘,2004,《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容積移轉機制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87.黃璽恩,1998,《台南市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發展之研究-以水仙宮所在街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88.塗芳岳,2004,《歷史街區保存規範之研究-以大稻埕及鹿港保存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9.楊政樺,2006,《大稻埕歷史街區保存之省思研究-以背離國際保存理念為論點》,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90.廖春生,1988,《台北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91.廖家顯,1996,《迪化街租隙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92.劉若雯,1999,《大稻埕發展史(1860-1920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93.蔡宗燁,2004,《以生態文化與科技文明環境共生理念探討歷史街區之再生-以台北市萬華區龍山寺歷史街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94.鄭月菊,2003,〈日治時期大稻埕文化社會斷面史蹟之我見〉,《臺北文獻直字》,第143期,頁195-225。
95.薛琴,1999,〈古蹟保存與歷史空間保存活用〉,《宜蘭文獻雜誌》,第39期,頁3-20。
96.謝宗榮、李秀娥,2006,《台北霞海城隍廟》,台北:台北霞海城隍廟。
97.顏亮一,1993,《都市保存之政治過程-三峽民權街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98.羅敏儀,2003,《台灣老街發展之社會經濟分析-以北台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99.蘇崇明,1997,《市中心區保存與復甦之研究-以台南市中心傳統都市空間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網頁資料
1.大稻埕主題館,2006/6/4,http://www.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walk/walk9.html。
2.大稻埕整體發展計畫,2006/5/15,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3/304/30403/30403.htm。
3.文建會世界遺產知識網,2006/6/5,http://wh.cca.gov.tw。
4.台北市大同區戶政事務所,2006/5/31,http://www.dthr.taipei.gov.tw。
5.台北市文化局文化白皮書,2006/5/15,http://www.culture.gov.tw/web/Bdep_u04.htm#3-5。
6.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2006/5/23,http://www.uro.gov.tw。
7.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6/6/1,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
8.台北城風貌改造成果暨經驗交流研討會實錄,2006/6/1,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3/303/30338/page05_8.htm#a1。
9.臺北市大同區年貨大街專刊,2006/5/31,http://w2.datong.taipei.gov.tw/datong/source/1/1-7/p11_03/start.htm。

報紙新聞
1.楊正敏,2004/3/16,〈迪化街想轉型 要賣正港年味〉,《聯合報》,B2版。
2.楊正敏,2004/8/12,〈一條藍色公路 三個碼頭悲喜〉,《聯合報》,B3版。
3.楊正敏,2005/2/8,〈迪化街 人氣未退〉,《聯合報》,B2版。
4.馮復華、李光儀,2005/10/18,〈周末煙火秀 大稻埕里長不知情〉,《聯合報》,C2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1.張明坤,「捷運系統安全工程」,捷運技術半年刊,第十五期,161~167頁,民國八十五年。
2. 8.朱旭、陳益昌,「捷運工程高風險性施工項目之評估與安全維護」,捷運技術半年刊,第二十三期,127~140頁,民國八十九年。
3. 6.張煥光,黃漢榮,「大地震時台北捷運之應變措施」,捷運技術半年刊,第二十二期,119~134頁,民國八十九年。
4. 12.張明坤,「可靠度理論與其在捷運系統應用上之實務探討」,捷運技術半年刊,第十六期,85~95頁,民國八十五年。
5. 25.何亞威,1984,〈現代與傳統之二:迪化街的鄉愁〉,《天下雜誌》,第42期,頁51-54。
6. 27.宋光宇,1993,〈霞海城隍祭典與台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期,頁292-335。
7. 33.林志宏,2004,〈歷史建築與都市發展-聖安東尼傳統街區之保護〉,《建築師》,第353期,頁91-95。
8. 43.紀太平,1990,〈大稻埕的歲月流變-由貿易到消費〉,《歷史月刊》,第24期,頁24-30。
9. 51.夏鑄九,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第2/3期,頁63-76。
10. 57.益田兼房,2001,〈歷史都市文化遺產保存之相關憲章與全民參與〉,《空間》,第135期,頁39-46。
11. 58.翁金山,2002,〈從歷史街區的重塑探討都市保存理念的實踐之道-以台南市三級古蹟開基靈佑宮與B-11號都市計劃道路衝突之解為例〉,《建築學報》,第40期,頁111-129。
12. 65.望月真一,1998,〈開放空間的計劃與實例〉,收錄於《都市人行環境改造》,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頁34-45。
13. 78.傅朝卿,2001a,〈文化資產的分類與範圍〉,《南臺文化》,第2期,頁14-17。
14. 79.傅朝卿,2001b,〈台灣歷史建築之再思〉,《南臺文化》,第4期,頁2-7。
15. 94.鄭月菊,2003,〈日治時期大稻埕文化社會斷面史蹟之我見〉,《臺北文獻直字》,第143期,頁19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