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五餅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企劃編輯(2004),《藝企風發,打造新氣象:2003文建會文化產業年系列活動成果展》(上、下冊)。台北市:文建會出版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調查(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
臺北市:遠流。
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陳昭義總編輯(2004),《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03年》。
台北市:經濟部文化創意辦公室出版。
陳惠玲、陳正倉(2000),《應用統計學》。台北市:雙業書廊。
謝春玲(2004),《曾厝社區:巧遇馬賽克》。彰化市:彰縣府。
陳慶芳(2003),《躍動的91:馬年社區營造:九十一年度彰化縣社區總體營造紀實專輯》。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編印。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蘇明如(2004),《解構文化產業》。高雄市:春輝出版社。
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出版:恩楷發行。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市:巨流。
邱皓政(2002),《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林鐘沂(2002),《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臺灣經驗》。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日下公人(1994)著;倪心一譯,《無摩擦的輸入—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之路》。
臺北市:錦繡。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市:聯經。
吳定(1996),《公共政策》。臺北市:華視文化。
Babbie,E.;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時英。
Dye,T.R.著;羅清俊、陳志瑋譯(1999),《公共政策新論》。臺北市:韋伯文化。
二、期刊論文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頁165-197。延藤安弘著,曾英敏譯(1999),〈個人的自律性、市民的共同性、行政的公共性--一個創造性的社區營造過程中居民所應扮演的日常生活角色〉,《城市與設計學報》,9/10,頁215-234李佩芬、胡學彥(2001),〈地方產業活化對居住環境影響之初探—以台南縣白河鎮蓮花產業為例〉,《中國房地產研究》,第1期,頁74-88。黃淑芬、宮崎清(1999),〈從「傳統地方工藝品產業」試論「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1999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09-345。
古宜靈、廖淑容(2004),〈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都市與計劃》,第31卷第2期,頁91-111。卓玲妃、陳乃菁(2003),〈文化產業設計與創意〉,《歷史月刊》,第187期,頁110-114。官有垣、李宜興(2002),〈地方民間組織與政府在社區營造的夥伴關係--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動淨港計畫為例〉,《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3期,頁87-99。范以欣、馮煜(2005),〈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推行之現況—以埔里為例〉,《工業設計》,第33卷第1期,頁46-53。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第1期,頁29-49。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頁241-252。
倪再沁(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與挑戰〉,《藝術家》,356期,頁334-337。于國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台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第128期,頁46-49。翁註重(2001),〈試論地場性產業—文化產業的地方特性與時空意義〉,《工業設計》,第29卷第二期,頁160-167。黃世輝(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原住民地區的實踐〉,《社會文化學報》,第15期,頁65-86。
黃世輝(1998),〈談日本區域文化產業振興政策〉,《空間雜誌》,第106/107期,頁58-63。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哲學雜誌》,第38期,頁4-25。
黃昭瑾(2005),〈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特性〉,《台灣休閒農業會訊》,第6卷,頁8-13。
李翠瑩,(2003),〈台灣已經不便宜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交流考察團」赴英國、丹麥〉,《文化視窗》,第49期,頁49-52。陳錦煌(2002),〈建構社區營造為基礎的生態旅遊〉,《臺灣林業》,28:3,頁3-8。蕭蔓蒂(2003),〈發展文化產業--美商業掛帥 加拿大振興文化〉,《動腦雜誌》,第326期,頁47-49。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臺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9/10,頁175-185。廖志德(2003),〈點燃文化創意產業燎原計畫〉,《能力雜誌》,第573期,頁18-24。蕭掬今(2003),〈發展文化產業--日本時時刻刻用心交流〉,《動腦雜誌》,第326期,頁50-52。吳密察(2003),〈文化創意產業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4期,頁60-61。陳禎惠(2003),〈文化VS.創意VS.產業的組合與互動〉,《能力雜誌》,第573期,頁26-32。吳思華(2003),〈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實踐》,政治大學國際論壇:2003.10.31-11.1。
陳其南(1998),〈重建社區新文化〉,《福利社會》,第65期,頁27-38。三、碩博士論文
張敏媛(2004),《社區博物館與社區產業文化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白米木屐館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美維(2003),《產業文化活動意識與農特產品包裝設計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連瓊芬(2004),《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形象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瓊瑩(2003),《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亦錫(2002),《埔里酒廠產業與地方觀光發展之關聯》,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林佳蓁(2005),《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回應性評估:以苗栗大湖草莓園區為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慧雯(2003),《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登欽(2003),《傳統文化觀光與文化產業發展之探討—以高雄市愛河流域下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維屏(2002),《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敏如(2002),《台北市社區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吉林、大直社區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俐璇(2002),《台灣地區推行地方觀光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鶯歌地方觀光發展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嘉泓(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盈蕙(2004),《文化創意產業體驗式行銷之探討-以表演藝術產業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世達(2004),《地方產業發展之策略研究—以彰化縣田尾鄉花卉產業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品妤(2000),《地方文化產業行銷機制之研究—以消費者心理向度探討》,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丁珠嫣(2001),《光復以來的埔里產業》,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家慧(2003),《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宜(2002),《三峽藍染啟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呂桂英(2003),《社區發展與文化重建--虎尾西安社區白鶴文化節與褒忠大部社區大部花鼓節的比較研究》,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侑芳(2004),《社區文化商品的符號運用--以湖本村文化創意產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李依芳(2003),《文化創意產業之整合性行銷研究-以宜蘭縣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伍立人(2003),《從傳統中尋找新生命的文化創意產業—以白米木屐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四、參考網站
彰化縣社區總體營造網—曾厝社區:
http://community.bocach.gov.tw/cmunt/cmunt02_1.asp?community_id=535。2006年1~7月
文化建設委員會網站:http://www.cca.gov.tw/。2006年1月
國家圖書館首頁:http://www2.ncl.edu.tw/。2006年1月
五、報紙
中國時報(2006/03/18),<觀光也有倫理>,A19/時論廣場
中國時報(2006/03/16),<文化人像月亮>,A15/時論廣場
中國時報(2006/03/13),<「全台飆節慶」回響;龍應台:文化假拜拜 一片塑膠花海>,A8/社會綜合。
中國時報(2006/03/12),<《採訪後記》文化不歸路 媒體應監督>,A10/全台飆節慶專題-7對策與出路篇。
中國時報(2006/03/09),<《地方觀點-洪萬隆》中央企畫式文化政策-錯>,A6/全台飆節慶專題-5觀念激盪篇。
中國時報(2006/03/09),<學者專家辯論:節慶該更多或減半,鬥嘴鼓>,A6/全台飆節慶專題-5觀念激盪篇。
中國時報(2006/03/09),<《中央觀點-陳其南》月月有盛會 文化消費時代來臨>,A6/全台飆節慶專題-5觀念激盪篇。
中國時報(2006/03/08),<《短評》只有節慶,沒有文化>,A2/焦點新聞。
中國時報(2006/03/06),<地方拚場走極端 熱鬧有餘 節慶文化死胡同>,A3/全台飆節慶專題-2困境與反省篇。
中國時報(2006/03/06),<產業失根,文化內涵走味>,A3/全台飆節慶專題-2困境與反省篇。
中國時報(2006/03/06),<政治掛帥,淪為選戰配角>,A3/全台飆節慶專題-2困境與反省篇。
中國時報(2006/03/06),<《社論》執政者豈能讓人民陷入不可知的災難>,A2/全台飆節慶專題-1破題篇。
中國時報(2006/03/06),<委外營利,無法永續經營>,A3/全台飆節慶專題-2困境與反省篇。
中國時報(2006/03/06),<文化大拜拜,節慶失真飆亂象>,A2/全台飆節慶專題-1破題篇。
自由時報(2006/03/05),<馬賽克之鄉-彰化曾厝社區逍遙遊>,週末休閒版E2。
貳、西文部份
Brecknock,R.(2004).Creative Capital: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Creative City”,Discussion Paper.
Chatterton,P.(2001),”Will the real Creative City please stand up?”, City ,Vol.4 ,No.2 , P.390-397.
Coccosis & Nijkamp(1995),〈Planning for our Cultural Heritage〉,England: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Cunningham,S.(2003).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Theory,Industry,and Policy Implications ,Discussion Paper.
Derek,W.(1992),〈Cultural Industries〉,England: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Dunn,W.(2004),〈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
Gibson,C.(2003),”Cultures at works:why‘culture’matters in research on the‘cultural’industries”,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Vol.4 ,No.2 ,P.201-215。
Jeffcutt,P. & Pratt ,A. C.(2002),”Managing Creativity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11 ,No.4,P.225-233。
Kunzmann,K.(2003),〈文化產業與都市經濟發展〉,《典藏今藝術》,第135期,頁162-167。
Langsted,J.(1990),”Double Strategies in a Modern Cultural Policy”,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 & Society,Vol.19 ,issue4 ,P.53-72.
Mohr,L.(1995),〈Impact Anylysis for Program Evalu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
Moses,N.(2001),”Have a plan,and make the most of arts and culture”,Public Management ,Dec.2001 ,P.18-21.
Rowe,G.& Frewer,L.J.(2000),〈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
Vedung,E.(1997),〈Public Policy and Program Evaluation〉,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 .
Wedgwood,M.(2002),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Sector of the Northwest , Discussion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