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古永嘉(1996),《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編譯,Stephen P. Robbins 原著(2001),《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震山(2003),《行政法導論》。台北:三民書局,頁76-82。
吳定(2002),《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書局。
吳庚(2003),《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
林惠玲、陳正蒼(2002),《應用統計學》。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頁475-518。
周文賢(2002),《多變量分析》。台北:智勝出版社。
翁興利(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6-104。
翁岳生(1990),〈論「不確定法律概念」與行政裁量之關係〉,《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頁37-40。
許春金(2003),《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頁231、241-245。
張家洋(1986),《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市場及政府觀點》。台北:商鼎出版社,頁181-182。
陳 敏(2004),《行政法總論》。台北: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頁177-191。
陳慈陽,台灣行政法學會編(2000),〈行政裁量及不確定法律概念〉,《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台北:五南書局,頁46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頁221-227。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6),《犯罪學概論(修訂三版)》。台北:三民書局,頁155-158。
鄭玉波等(2005),《新編六法全書》,五南圖書出版社。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暨相關許可辦法》(2004),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
《「安偶專案」工作記實》(2004),內政部警政署編印。
《警察實用法令》(2005),內政部警政署編印。
二、期刊
朱金池(2004),〈警察與法治:裁量行為與課責機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1期,頁15-26。沈學侃(2004),〈跨境犯罪問題之研究-大陸地區人民偷渡來臺成因之初探〉,《警學叢刊》。
汪銘生、黃國良(1991),〈高雄市製造業勞動條件之研究—社會判斷理論之應用〉,《管理評論》,頁1-22。孟維德(2004),〈海峽兩岸人口走私活動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侯夙芳(2005),〈大陸配偶面談機制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6卷1期,頁137-158。柯三吉(1985),〈社會福利政策之執行:高雄市就業服務執行的個案分析〉,《公共政策學報》,第8期,頁211-213。張增樑(2002),〈大陸偷渡客收容遣返及相關問題研究〉,《警學叢刊》。張增樑(2002),〈兩岸人民假結婚問題之研究-以假結婚、真賣淫為中心〉,《警學叢刊》。張增樑(1994),〈仲介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人蛇集團之研究〉,《 警專學報》。張宮熊(1992),〈涉入情境與多元屬性決策:資訊整合理論在消費者行為上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預售屋市場為例〉,《高苑技術學報》,第1期,頁19-24。張宮熊、王艷玲(1992),〈專科學生選課行為模式之研究-多元屬性決策:資訊整合理論之實證〉,《高苑技術學報》,第1期,頁76-83。曾冠球(2004),〈基層官僚人員裁量行為之初探:以臺北市區公所組織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8期,頁95-140。蔡庭榕(2005),〈論大陸地區人民申請進入臺灣地區面談規定〉,《警學叢刊》,第35卷第4期,頁97-116。三、論文
于長進(民81),《公共決策中資訊整合之研究:以高雄市垃圾焚化廠廠址選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方之光(民84),《風險與利益知覺調整之實驗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王鳳蘭(民89),《都市行銷招商之資訊整合實驗-公私部門決策認知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汪銘生(民80),《認知衝突管理之準實驗〈二〉資訊整合理論之應用》。國科會研究報告。
汪銘生(民87),《中產白領人口結構之區域均衡分布策略與永續發展願景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
何玉鳳(民84),《資訊整合理論於判斷行為之研究---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金 鈴(民92),《大陸女子來臺從事性交易及其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財榮(民93),《兩岸人民通婚問題之研究-以花蓮縣境內大陸配偶為對象》,國立東華大學公行究所碩士論文。林福榮(民90),《消費者衝動性購買之資訊整合模式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大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英顏(民88),《國際觀光旅館員工訓練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秉恩(民81),《企業策略與人力發展》,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周郭傑(民83),《工作資訊與房價資訊對個人遷移意願的影響-資訊整合理論的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利貞(民84),《資訊整合理論於審計行為之研究---以審計人員為研究對象》,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俊介(民84),《離職行為之成因探討-以一家大型民營製造業為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岳瀛宗(民91),《大陸人民偷渡之經濟分析-以人蛇集團為中心》,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忠立(民93),《大陸女子偷渡從事色情活動警政管理之探討》,私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唐國強(民93),《大陸地區人民假結婚來臺問題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鐘(民85),《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偷渡問題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小紅(民88),《大陸配偶來臺生活狀況案訪視》,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
陳碧珍(民84),《科技風險知覺之資訊整合實驗- 以石化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寧(民84),《量刑因素的資訊整合模式-以犯罪所生之損害與犯罪後之態度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玲(民90),《大眾運輸需求模式之資訊整合實驗》,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文俊(民89),《酒後駕車風險知覺之資訊整合實驗》,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彭鏡琴(民90),《大陸地區人民來臺非法行為後收容作業問題之研究》,私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瓅輝(民83),《序列資訊對機率判斷影響之實驗》,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裕雲(民92),《中國籍婦女在臺從事性交易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育琇(民86),《知識系統與地方發展公眾認知之實驗研究-資訊整合理論的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伯壎等(民91),〈台灣的組織行為研究:過去、現在及未來〉,《組織行為在台灣: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閻振龍(民83),《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台灣地區問題之協商與處理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逸璇(民92),《全球化下的人口販賣研究:大陸女子來臺從事性產業之政治結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鍾建國(民92),《國家安全基本人權與兩岸婚姻-以台中縣大雅鄉忠義村老榮 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宏懋(民90),《人口遷移決策與生活品質要素之資訊整合實驗》,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武盛(民93),《基層官員政策執行與政策順服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處罰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四、網站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治安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npa.gov.tw/
貳、西文部分
(I)Books
Anderson, N. H. (1991), Contributions to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ew Jersey.
Anderson, N. H. (1981),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New York:cadamic Press.
Anderson, N. H. (1982),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New York:Acadamic Press.
Clarke,Ronald ed.(1997).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uccessful Case Studies,New York:Harrow and Heston.
Hammond, K. R., McClelland, G.H., & Mumpower, J. (1980),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Theories, method and procedures, New York: Praeger Scientific.
Jeffery, C. Ray(1971).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Louviere, J. Jordan (1988), Analyzing Decision Making- Metric Conjoint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Inc.
Michael D. Reagan (1987), “ Regulation:The Politics of Policy”,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Reagan,Michael D(1987), Regulation:the politics of policy,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Rosebloom,David H. & Kravchuk,Robert S.(2002), Public Administration,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y,pp. 442- 446.
(II)、Periodicals
Abelson, M. A., (1987). “Examination of voidable and Unavoidabl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72, No. 3, pp. 382-386.
Anderson, N. H. (1974), “Performance = Motivation * Ability: an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30, pp. 598-604.
Becker,Gary (1968),Crime and Punish:An Economic Approach.
Baysinger, B. D. & Mobley, W. H. (1983), “Employee Turnover: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Res. Person. Hum. Resou. Manage. Vol. 1, pp. 269-319.
Cohn,L.,& Felson,M.(1979).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4:588-608.
Lynch,J.P.(1987).“Routine Activity and Victimization at Work”,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3(4): 283-300.
Mobley, W. H., Griffeth, R. W., Hand, H. H., and Meglino, B. M., (1979),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86, No. 3. pp. 493-522.
Tversky, A. & Kahnemen, D. (2001),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59, No. 4, pp.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