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丘昌泰(2003),《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江大樹、呂育誠、陳志瑋等譯,Donald E. Klinger & John Nalbandian 原著(2003),《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李華民(1993),《人事行政論(上、下)》。台北:中華電視公司。
李隆盛、黃同圳(2000),《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瓊恩(1996),《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鍾沂(2003),《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城仲模(1994),《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台北:三民書局。
曹俊漢(1996),《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張金鑑(1976),《各國人事制度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張潤書(2004),《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濱松(1981),《論激勵管理與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台北:七友出版傳播公司。
許濱松(1998),《各國人事制度》。台北:中華電視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傅肅良(1991),《各國人事制度》。台北:三民書局。
趙碧華等著(1993),《「假設檢定」,社會統計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蔡祈賢(2000),《終身學習與公務人力發展》。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二、期刊
王景槐(2000),<建立合理的陞遷法制-以激勵士氣增進行政效率之研究>,《人事行政》第133期,頁22-39。王曾才(1988),<法國文官制度概況>,《人事月刊》第6卷第6期,頁6-9。
王玲立(1999),<公務人員陞遷法制定意旨及重點介紹>,《人事行政》第132期,頁74-77。丘昌泰(2002),<政府改造、組織氣餒與士氣激勵>,《人事月刊》第35卷第5期,頁37-44。任可怡(1995),<從正義理論探討國公務人員陞遷現況之研究>,人事行政季刊,第115期,頁34-35。任可怡(1998),<新加坡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發展政策初探>,,《空大學訊》第226 期,頁56-65。李惠明(2000),<談公務人員陞遷法制>,《公務人員月刊》第51期,頁2-3。李惠明(2002),<談公務人員陞遷>,《公務人員月刊》第73期,頁2-3。吳三靈(1982),<美國公共人事行政與管理研究報告>,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出國人員報告,頁78。
邱華君(1995),<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 >《人事月刊》第21卷第6期,頁56-65。林鍾沂(2003),《新公共管理在人事行政上的實踐》,飛訊論文專輯第一輯。
林起潛(2005)<行政機關公務人員陞遷認知與行為之關聯性研究>,行政院人事行局人事行政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
林文淵(2000),<行政院及所屬各級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公務人員陞任評分標準表簡介 >《人事月刊》第31卷第3期,頁70-74。
洪國平(1999),<析論新加坡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人事行政》第130期,頁33-40。洪國平(2002),<從新加坡經驗論我國公務人員陞遷制度應努力之方向>,《公務人員月刊》第73期,頁14-17。范祥偉(2001),<公務人員陞遷法執行問題之探討>,《人事行政季刊》第136期,頁20-21。陳金貴(1995),<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在公共部門的探討>,《人事月刊》第21卷第3期,頁33-37。陳金貴(1996),<人力資源發展的新趨向--公務人員職能的提昇>,《公務人員月刊》第40期,頁6-14。陳金貴(1996),<員工陞遷制度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考量>,《公務人員月刊》創刊號,頁46-49。陳金貴(2002),<我國公務人員激勵問題的探討>,《人事月刊》第35卷第5期,頁29-36。陳金貴、呂育誠(2003), <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委託研究。
陳金貴、呂育誠(2004),<公務人員陞遷制度的施行問題與展望>,《人事月刊》第38卷第5期,頁9-22。陳俐伶、廖子瑩、黃惠靜等(1998),<從新加坡公務人員培育制度論我國公務人員培育制度之改革>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第二十七輯,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許文傑(1999),<建立策略性的陞遷制度>,《人力發展月刊》第60卷,頁51-66。梅應馨(1981),<各國人事制度等級結構之研究>,《人事行政》,第65 期,頁31-43。程本清(1998),<從激勵理論探討我國公務人員之陞遷制度>,《人事月刊》第27卷第4期,頁46-51。張潤書、施能傑、蔡秀涓、蕭鈺(1996),<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銓敘部專案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傅肅良(1996),<我對健全陞遷制度的看法>,《人事月刊》第22卷第5期,頁44-49。董鴻宗(2000),<介評公務人員陞遷法>,《人事月刊》第31卷第3期,頁65-69。楊百島(1992),<英國文官之類別等級結構及考用制度>,《人事行政》第103期,頁7-8。蔡秀涓、施能傑(1996),<政府部門陞遷政策設計之思考架構:公平性與策略性觀點之整合>《公務人員月刊》創刊號,頁36-45。蔡秀涓、黃煥榮(2005),<行政機關中高階女性公務人員培育陞遷問題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專案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蔡業成(1992),<建立合理的公務人員升遷培育制度>,《人事行政》第102期,頁4-14。蕭鈺(1996),<各國文官陞遷制度之簡介>,《公務人員月刊》第5期,頁40-41。
高雄市政府人事處第二科(2002),<公務人員陞遷法實施後個案問題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第73期,頁9-13。
銓敘部銓審司(2002),<公務人員陞遷法之立法原則析述>,《公務人員月刊》創刊號,頁28-31。
銓敘部(2005),<強化績效導向之公務人員陞遷制度可行性研究>,銓敘部94年度意見調查專案報告。
考試院第二組(1996),<「公務人員陞遷法制之研究」問卷調查報告>,考試院專案報告。
三、論文
古聖姿(2004),<陞遷公平認知對工作滿意、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各區公所人員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余嘉寶(2003),<英國文官快速陞遷制度之研究:兼論其在我國可行性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政憲(2001),<我國地方公務人員陞遷激勵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建輝(2004),<我國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華換(2004),<公務人員陞遷法制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秀涓(1998),<我國政府部門陞遷現象之研究:從組織政治觀點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賴富源(2001),<我國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公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鈺(1990),<當前行政機關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四、網站
立法院(2006.4.20),<公務人員陞遷法修正草案>立法院法律提案系統:網址:http://npl.ly..gov.tw/do/ww/homePage)
銓敘部(2006.1.5),<世界各國人事制度-陞遷制度>銓敘部論文與研究報告:網址:http://www.mocs.gov.tw/index.htm)
銓敘部(2006.4.15),<公務人員概況統計>中華民國94年銓敘統計年報:網址:http://www.mocs.gov.tw/index.htm)
銓敘部(2006.4.15),<歷年銓敘統計指標>銓敘統計專題:網址:http://www.mocs.gov.tw/index.htm)
詹中原(2006.1.11),<從新公共管理觀點檢視「公務人員陞遷法修正草案」>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網址:http://www.npf.org.tw/)
蔡秀涓(2006.3.9),<憲改之考試院定位議題分析: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觀點>「2005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台灣民主的挑戰與前景」學術研討會論文:網址:http://tpsa.cca.edu.tw/2005。
貳、西文部分
Beyer , J . M., J . M. , Stevens, & H . M . Trice (1980). “Predicting How Federal Managers Perceive Criteria Used for Their Promo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 52 , pp.55 – 66.
Chris, P. Long, Bendersky C. & Morrill C.(2005),“Controlled Fairness:Evaluations of Fairness in Market and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http://www.cor.web.uci.edu/research.php
Desimone, R.L. & D. M. Harris(1998),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2nd. Ed.),Forth Worth, Texas:The Dryden Press.
Folger , R. & J. Greenberg(1985),”Procedural Justice:AM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Personnel System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t ,3,pp.141-183.
Ferris, G. R. , M. R. Buckley & G. M. Allen (1992). "Promotion system in organization" Human Resources Planning,15,pp.47-68
Forbes, J .B.& S. E. Wertheim (1995).”Promotion , Succession ,and Career System.” In G. R. Ferrs , S. D. Rosen. & D. T. Barnum (eds),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Cambridge, pp. 630-650.
Bohlander , G. & S. Snell(2004),“Managing Human Resources”in Jack W. Calhoun ed. Career Development :Lots of Possibilities, pp. 293-295
Hays, S. W. & R.C. Kearney(1995), "Promotion of personnel –Career Development " ,In J. Rabin. T. Vocino, W. B. Hildreth, and G J . Miller(eds.), Handbook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 pp.499 – 529). New York : Marcel Dekker .
Kerr, J.L. & J. W. Slocum(1987).”Managing Corporate Culture Through Reward system.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 , pp.99-108.
Leventhal, G. S.(1980)”What shou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in K. J. Gergen ,M. S. Greenberg ,& R. H. Willis(eds) ,Social exchange:Advance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 Plenum Press. pp.27-53.
Lepak, D. P. & S. A. Snell (2002). Examining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Human Capital, Employment, and Human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 28(4), pp.517-543.
Ridley, F. F.(1983).“Career Service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Civil Service Promo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61,p.188.
Stumpf, S. A. & M. London(1981).”Management Promotions.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cision Proc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6, pp.53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