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聖文(2003),《社會管制專題選輯》。台北:台大大學。
丘昌泰(1997),《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麗文。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
司徒達賢(2000),〈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江明修(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有限公司。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台北:智勝。
石元康(1998),《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江明修(2004),(非營利標竿管理)。台北:智勝。
何永福、楊國安(1993),〈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何增科主編(2000),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李淑君(2000),《志工實務手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李明寰譯,William N. Duhn 原著(2002),《公共政策分析》。台北:時英。
李宗勳(2005),(警察與社區風險治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呂育誠等譯,David H. Rosenbloom & Robert S. Kravchuk原著(2002),〈行政學─管理、政治、法律觀點〉。台北:學富文化。
余佩珊(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出版社。
余佩珊譯,Peter F. Drucker原著(2004),《使命與領導》。台北:遠流。
林鍾沂(1994),〈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台北:瑞興。
林鍾沂(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燦璋著,論「問題導向警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84年初版。
林萬億(1995), 《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美慧等(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騰光(1997),《志願工作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工作者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徐震(200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曹衛東等譯,Habermas, Jurgen著(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陳金貴(2001),<非營利組織的志工管理─志願服務法的回應>,(非營利組織管理與發展系列研討會─管理知能篇)。台北:國家發展基金會。
陳金貴(2002b),〈志願服務的內涵〉,《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明傳(1992),《論社區警察的發展》。桃園:警察大學。
陳恆鈞譯,Jams P. Lester and Joseph Stewart, JR.原著(2001),《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經》。台北:學富文化。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商鼎文化。
陳武雄(1987),〈志願服務應有的認識與作法〉。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武雄(1995),〈社會資源與志願服務〉,《志願服務論見選集》。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武雄(2002),〈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陸光(1994),《我國志願服務推展之過去、現在及未來》。社區發展季刊第65期。彭文賢(2001),《組織結構》。台北:三民書局。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
馮燕(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運作》。台北:巨流。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楊智文化。
葉毓蘭等(2002),《各國社區警政比較》。台北:五南。
鄧煌發(1997),《犯罪預防》。桃園,中央警察大學,三版。
鄧正來譯,J. C. Alexander編(1998),《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台北:五南出版。
(二)、期刊
江明修(1995),〈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政治學報》,第25期,頁171-172。李增祿(1991),(社區守望相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53期,頁12-15。林萬億(1995),〈社區互動與社區防衛〉,《內湖治安傳真》,第12期,頁25-28。
孟維德撰(1997),(社區警復興社區犯罪預防),《中國事後評論》,第七卷第一期,頁206-207
吳錦發,「志工制度與終身學習」,台北:警光雜誌,595期,頁52-57。
施永昭(2002),(義勇警察組織學習能力之建構),《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3卷1期,頁157-174。侯崇文 (1993),(影響參與私人保全因素的探討),《警政學報》,第22期,頁47-72。
陳庚金(1995),〈貴賓精簡政策之推行與運用志工參與公共事務之構想〉,《人事月刊》,22,頁6-12。
陳金貴(1995),〈公部門建立公共志工組織的探討〉,《人事月刊》,第20卷第5期,頁16-19。陳金貴(2002a)〈退休公務人員參與志願服務之探討〉,《人事月刊》,第34卷第4期,頁42-47。陳金貴(2004),「志工團隊的統合及協調」,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社會福利類志工成長訓練教材,頁77-95。
陸光(1994),〈我國志願服務推展之過去、現在及未來〉,《社區發展》,65期,頁4-10。
章光明,「政府是全民治安的領航員」,台北:警光雜誌第597期,頁16-21。
曾華源(1997),〈人群服務組織志願工作者人力運用規劃之探究〉,《社區發展》,78期,頁9-34。
黃家琦(1998),〈美國社區警政制度之研究〉,《警學叢刊》,第29卷第2期,頁37-62。黃英忠(1996) ,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與應用,人力發展月刊,l996年l1月,頁36-45。黃啟賓(1999),〈再探社區警政〉,《警學叢利》,第30卷第3期,頁53-83。
張震東 (1986) ,「美國社會學中的托克維爾」,美國研究,第16卷第3期,頁85-142。葉毓蘭(1998),〈警政新取向:談警政之理論與實際〉,《警學叢刊》,第27卷第3期,頁1-17。劉香梅(1997),〈推展志願服務的困境與展望〉,《社區發展》,78期,頁73-77。
潘中道(1997),〈志願服務人力組織運作〉,《社區發展》,78期,頁48-53。
蔡漢賢(1990),〈志願服務的涵義由來範疇與原則〉,《社區發展》,第74期,頁1-7。
賴兩陽(1990),〈志願服務工作的社會教育功能〉,《社區發展》,第74期,頁86-90。
蕭全政(1994),(兩種社會科學典範),《政治科學論叢》,第五期,頁59-85。
(三)、論文
王贊源(1994),〈我國警察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實證對象〉,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永慈(1987),「我國志願福利機構環境與角色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江宗文(1998),《公部門志工運用之研究─以苗栗縣政府社教機構為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朱錦榮(2003),《警察機關推行守望相助成交之評估─以嘉義市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春紅(1980),〈我國警察機關運用民力之研究,警察大學事後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旻靜(1998)。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工作者組織承諾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惠玲(1990)。高科技人力資源管理型態之實證研究。台灣大學商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施永昭(2001),《公民資格與公民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民力整合運用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寧(1998),《公部門建立義工組織之採訪─以台北市交通義勇警察大隊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陳志榮(2002),《警察機關運用志願服務人力之研究─以苗栗警察局義勇警察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陳連禎(2004),《我國社區警政之理論與實務》,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許坤田(1991),〈我國警察分駐所運用民力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文川(2000),《社區守望相助與犯罪預防之實證研究─以南投縣推行社區守望相助工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研究碩士論文。張貴閔(2000),〈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安全知覺對社區巡守隊滿意調查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仁德村為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東隆(1984)企業人事管理型態、技術及結構對組織效能之影響。政大企管研究所博士論文。黃富生(1990),《社會力用於治安維設立研究─以高雄市社區警政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春長(1985)志願工作者機構認同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其工作滿意之研究—以張老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溫裕宏(2004),《警察志工參與動機與組織公民行為間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得正(2002),〈台南市社區守望相助組織成立之研究〉,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建國(2001),《非營利組織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新竹市守望相助組織為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論文。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四)、政府文獻
內政部(2002),〈推動志願服務成昭彙編〉。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1991),交通義勇警察服勤實施要點。
內政部(2001),義勇警察編訓服勤作業規定。
內政部(2002),推動志願服務成果報告彙編。
內政部(2003),內政部警政署推動警察志工服務計畫。
內政部(2004),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
內政部(2005),內政部推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社區治安」工作實施計畫)
內政部(2005),內政部警政署民防團隊編組表。
內政部(2005),內政部警政署守望相助巡守編組表。
台灣省政府社會處(1988),《志願服務工作手冊》。南投:省政府社會處。
台灣省社會處(1988),〈如何推動志願服務〉。南投:省政府社會處。
民防法(2001)。
志願服務法(2001)。
林萬億、林振春(1992),〈現行公務機關志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花蓮縣警察局(2005),《九十三年花蓮縣治安概況分析》,花蓮:花蓮縣警察局編印。
孫本初(1994),《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張英陣(2001),《公部門運用志工之現況》。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曾華源(1996),〈如何加強志願服務以促進社區發展〉。台北:內政部。
蔡漢賢主編(1990),《志願服務論見彙編》。台北:內政部。
(五)、網站
http//nweb.npa.gov.tw(內政部警政署)。
http://vol.moi.gov.tw(內政部志願服務資訊網)。
http://sixstar.cca.gov.tw(台灣社區通網站)。
貳、英文部分
Baker,R.L.(1988),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New York:National As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Brudney, J. L. (1990a), Fostering Volunteer Programs in the Public secto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Brudney, J. L. (1990b), “The Availability of Volunteers Implications for Local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1(4), pp413-424.
Brudney, J. L. (1993), “Volunteers in the Delivery of Public Services” Public Productivity and Management Review, 16(3), pp. 255-256.
Billis and Harris Margaret (1996), Voluntary Agencies: Challenge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Hound 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Bars,L.L.& Rue,L.W.(1991),Human Resource Mangement:Concepts & Pracrices.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c.
Dunn, P. C. (1995), “Volunteer Management”,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pp. 2483-2490.
David H. Bayley, (1994),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olicing In Rosenbaum, D. P. (ED.), The Challenge of Community Polic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PP. 278-281
Ellis, S. J. & Noyes, K. K. (1990) By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American as Volunteers (revise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
Fontana, A. & Frey, J.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N. Denzin and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shing.
Hodgkinson, Virginia A.,Lyman, Richard W., & Associates(eds.), (1989), The Futur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Challengs, Changes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eiderich, K. W. (1991). Working with volunteers. In Employee Services and Recreation Programs. Champaign, IL: Sagamore Publishing, Inc.
Ilsey, P. J. (1990),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Janoski, T. (1998). Citizenship and Civil Society: A Framework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Liberal, Traditional, and Social Democratic Regim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n,H.(1977),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in social welfare. In En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7th ed.),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 1573-1582.
Lesser, E. L. (2000),”Leveraging Social Capital in Organizations,” In E. Lesser(ed.), Knowledge and Scoial Capital, pp.3-7.
Lucas, C.P.M. Meijs.(1996). Management is not always the right word. The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9(3), 25-31.
McCurley, S. (1994). Recruiting and retaining volunteers. In R.D. Herman and Associated (Eds.), The Jossey-Bass handbook of nonprofi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pp. 511-534).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Morgan, D. L. (1988).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Montioy, R. S. & Bredney, J. L. (1991), “Volunteers in the Delivery of Public Services, Hidden Costs and Benefits”,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1 (4), pp. 327-343.
Putnam, Robert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Princeton Uni. Pr..
Rietschlin, J. (1998) Voluntary association membership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9, 348–355.
Robbins, S.(1996). Management. New York: Hall.
Sagawa, S. & Segal, E. (2000). Common interest, common good: 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and social sector partnership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Salamon, L. 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W. W. Powe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ester M. & Anheier, Helmut K. (1997),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