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6: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煜敏
研究生(外文):Yu-min Wu
論文名稱: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Situation of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Athletic Team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指導教授:周財勝周財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Sheng C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花蓮縣台東縣原住民運動代表隊
外文關鍵詞:HualienTaitungaboriginalathletic tea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1
  • 點閱點閱:4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針對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織、教練、行政支援等問題進行調查,希望透過本研究的調查了解兩縣目前運動代表隊組訓的現況與面臨的問題,藉此提供各國小與教育行政單位組訓運動代表隊的參考。本研究以問卷方式,對花蓮縣與台東縣原住民地區120所國小進行調查,有效問卷95份。以描述統計資料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一、本研究調查發現花蓮縣共有9種運動項目,平均每校有0.92隊,台東縣共
有11種運動項目,平均每校有1.05隊。
二、成立的主要原因是「校長或學校教師有專業能力而設立」,多數的學校是由老師兼任運動代表隊教練。
三、主要的選拔標準是「學生有興趣」。
四、大部分的運動代表隊員國中未能再延續訓練,主要原因是「當地國中沒有相同運動代表隊」
五、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七成以上認為原住民籍運動代表隊員的運動成績表現優於平地籍隊員。
六、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六成以上運動代表隊教練擁有專業證照。
七、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教練認為組訓運動代表隊最困難之處在於「缺乏訓練經費」,其次是「影響家庭生活」。
八、影響花蓮縣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訓練經費」,其次是「學生人數太少」、「缺乏參加比賽經費」。影響台東縣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發展的最主要問題是「學生人數太少」,其次是「缺乏參加比賽經費」、「缺乏訓練經費」。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organization and coach of the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athletic team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 We hope by investigating could find out the organization and problem of the athletic teams . The conclusion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to elementary school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 The study samples were 120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and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 . 9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cycled .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the result of the statistic were as followed :
1.There were 0.92 teams in every school and 9 items in Hualien . There were 1.05 teams in every school and 11 items in Taitung .
2.The main reason to established athletic team was “The principal’s 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 Most schools’ teacher were coach, too.
3. The main standard of selection was “student’s avocation”.
4.Most athletes could not maintain trai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 The main reason was “There were no same item in local junior high school”.
5.There were more then 70% schools’ coach consider the achievements of aboriginal students better then general students.
6. There were more then 60% schools’ coach had professional license.
7.The hardest problem to coach of the athletic team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were “budget shortage”, then “influence family life”.
8.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nfluence the athletic teams in Hualien were “budget shortage”, then “less students ” “budget shortage to competi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nfluence the athletic teams in Taitung were “less students”, then “budget shortage to competition ” “budget shortage”.
目 次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授權書
謝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問題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六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訓練的目的與意義 6
第二節 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探討 10
第三節 原住民運動代表隊相關問題的探討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2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學校基本概況分析 33
第二節 組訓現況及相關問題 34
第三節 教練現況及問題 59
第四節 行政支援現況 68
第五節 影響運動代表隊發展的問題調查 78
第六節 討論與分析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98
二、英文部分 102
附錄一 103
一、中文部分
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原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宗吉、黃緯強(2000)。台灣原住民運動的現況與未來。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卷第1期,4-8頁。
王清長(2000)。探討現階段推展原住民青少年體育面臨的問題及解決之道。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卷第1期,48-50。
王建台 (2000)。原住民體育改革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卷第1期,9-14。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編譯組(1978)。幼獅文化事業公司。p353~369。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第18卷第3期。
行政院原住民族資訊網(2004年9月13日)。「原住民鄉鎮市、村里、部落 統計」【公告】。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民2005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apc.gov.tw/official/govinfo/number/原住民鄉鎮市基本資料.doc。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九十一年台灣原住民族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余美麗(1991)。學生運動代表隊的組訓。大專體育,一卷四期,3-6。
何森榮(2002)。大專院校棒球聯賽參賽球隊組訓概況及滿意度之研究-以八十九學年度棒球聯賽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煜敏(2005)。屏東縣原住民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研究。王建台(主持人),2005亞太青年高等教育學術研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李仁德(1995)。體育法令彙編。台北市,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景崇(1994)。生命禮俗對體育運動的影響-南勢阿美族豐年祭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門縣政府教育局資訊網(2005年7月8日)。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金門縣政府教育局。2005年10月2日,取自:http://cnc27.km.edu.tw/PHParticle/article.php/5
周美珍(2002)。國小學童運動選手與非運動選手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棟(1989)。體育實驗學校之創設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8卷3期,24-32頁。
林貴福(1993)。國小體育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錦明(2001)。談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國教新知,四十八卷一期,66-71頁。
林德隆(1987)。中華民國成棒代表隊選拔之研究。體育學報,9期,147-156頁。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資訊網(2005年7月8日)。族群簡介。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2005年10月6日,取自:http://booth.hl.gov.tw/office/office.htm
洪嘉文、詹俊成(2000)。落實培育原住民學生田徑人才計畫之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卷第1期,31-37。
洪嘉文(2001)。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台北市:師大師苑。
洪嘉文(2002)。「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畫之發展策略。學校體育,12卷5號,4-7頁。
范春源(1999)。原住民參與體育活動人口調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徐元民(1989)。教育部僱用學校專任運動教練服務現況調查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8卷1期,65-79頁。
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翁志成(1998)。運動訓練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卷2號,39-44頁。
張文雄(2005年9月22日)。原住民球員用紀錄寫下驕傲。民生報,第五版。
張天津(1989)。學校體育與校內外競賽。國民體育季刊,十八卷三期,20-24。
張兆煒(2001)。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之訓練及經營策略。研習資訊,十八卷二期,78-86。
張浩桂(2003)。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張勝輝(2003)。落實學校組訓運動代表隊,一圓奧運摘金夢—台北縣明德高中體育團隊的管理與經營。學校體育,13卷2號,26-38頁。
張勝輝(2004)。台北縣完全中學運動代表隊組訓運作與選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許振明(1995)。大專院校組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許裕呈(1999)。國小運動代表隊的組訓與教練角色之研究。國教天地,第132期,53-57頁。
教育部(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挑戰二○○八~e世代人才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二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孫顯鋒(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期,120-126頁。
楊榮俊、王義(2002)。韓國射箭選手的培訓制度。國民體育季刊,133期,p22-23。
黃銘順(2004)。苗栗縣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政雄(1984)。如何加強體育教學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卷1期,22頁。
陳建森(1996)。臺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陽(1987)。學校體育經營之籌措與運用。國民體育季刊,16卷1期,14-19頁。
陳龍雄(1989)。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做法。國民體育季刊,18卷3期,44-51頁。
潘添財(1994)。從原住民文化特色談體育活動之相關與展望。中華體育,8卷2期,54-62頁。
劉仲成(1995)。學校體育與校內運動比賽。台灣省學校體育,5卷4期,34-38頁。
蔡守浦、陳志明(2004)。台灣原住民體育政策的檢討:以原住民運動文化特性為核心的討論。大專體育,73期,20-25頁。
蔡金霖(1995)。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工作之實際問題與解決之道。大專體育,25期,142-146頁。
蔡崇濱(1996)。正視學校運動團隊的組訓。台灣省學校體育,6卷3號,34-37頁。
蔡崇濱(1990)。運動代表隊的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9卷1期,64-73頁
國立體育學院叢書編譯委員會(1989)。運動教練學-理論與實務。國立體育學院。
蕭美珠(1992)。組訓運動代表隊之意義、功能和方式。大專體育,10期,45-48頁。
瞿海良(1995)。台灣社會變遷研究的意義-一個系列研究的探討。當前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論文集,頁1-15。台北市:國立中央大學共同學科。
藍金香(1996)。台北市國小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蘇獻宗(2000)。國民小學體育運動團隊組訓日益減少之原因與補救之道。學校體育,第10卷第3期,頁57-62。
蘇琴玉(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常有的限制與困擾。聯合學報,第16期,第217-221頁。
韓大衛(1994)。學校體育運動如何爭取企業贊助。國民體育季刊,23卷3期,
200-204頁。
顧兆台(1992)。淺談運動代表隊組訓的幾個大問題。大專體育,三卷二期,6-7。

二、英文部分
Broyles,J.F.,& Hay,R.D.(1979). Administration of athletic programs: A managerial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Louis, MI: Mosby-Year Book.
Bucher,A.C.(1971).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including athletic. Saint Louis, MI: The C.V.Mosby Company.
Chellandurai,P.,& Danylchuk,K.E.(1984).Operative goals of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Perceotions of athletics administrator.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9,33-41.
Coakley,J.J.(1994).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St.Louis, MI: Mosby-Year Book.
Etzel,E.F.,Ferrant,A.P.,& Pinkey,J.M.(1991).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 athletics: Issues and intervention. Morgantown,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c.
Horine, L.(1995). Administ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programs (3rd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Inc.
Jensen,C.R.(1992). Administ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hletic programs. Malvern,PA: Lea & Febiger.
Malone,C.J.(1984).An analysis of job stress manifestaitions, and coping behaviors of head high school coaches. DAI, 46(09A), 16-19.
Marsh,H. W.(1993). The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 daring the last two years of hish school. Sociology of Sport Toumal, 10;18-43.
Onifade, A.(1993). Operative goals of interuniversity athletics: Perceptions of athletics administrators in Nigeria.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7(2), 263-27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立文(2002.1)。<信息場的競存演化說>≪佛學與科學≫。Vol.3 No.1
2. 王立文(2001.1)。<從網路概念看精神宇宙的結構>,≪佛學與科學≫。Vol.2 No.1。 頁34-37
3. 韓大衛(1994)。學校體育運動如何爭取企業贊助。國民體育季刊,23卷3期,
4. 蘇獻宗(2000)。國民小學體育運動團隊組訓日益減少之原因與補救之道。學校體育,第10卷第3期,頁57-62。
5. 蔡崇濱(1990)。運動代表隊的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9卷1期,64-73頁
6. 蔡金霖(1995)。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工作之實際問題與解決之道。大專體育,25期,142-146頁。
7. 蔡守浦、陳志明(2004)。台灣原住民體育政策的檢討:以原住民運動文化特性為核心的討論。大專體育,73期,20-25頁。
8. 潘添財(1994)。從原住民文化特色談體育活動之相關與展望。中華體育,8卷2期,54-62頁。
9. 陳龍雄(1989)。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做法。國民體育季刊,18卷3期,44-51頁。
10. 陳朝陽(1987)。學校體育經營之籌措與運用。國民體育季刊,16卷1期,14-19頁。
11. 陳政雄(1984)。如何加強體育教學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卷1期,22頁。
12. 楊榮俊、王義(2002)。韓國射箭選手的培訓制度。國民體育季刊,133期,p22-23。
13. 孫顯鋒(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期,120-126頁。
14. 許裕呈(1999)。國小運動代表隊的組訓與教練角色之研究。國教天地,第132期,53-57頁。
15. 張兆煒(2001)。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之訓練及經營策略。研習資訊,十八卷二期,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