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原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宗吉、黃緯強(2000)。台灣原住民運動的現況與未來。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卷第1期,4-8頁。王清長(2000)。探討現階段推展原住民青少年體育面臨的問題及解決之道。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卷第1期,48-50。王建台 (2000)。原住民體育改革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卷第1期,9-14。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編譯組(1978)。幼獅文化事業公司。p353~369。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第18卷第3期。行政院原住民族資訊網(2004年9月13日)。「原住民鄉鎮市、村里、部落 統計」【公告】。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民2005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apc.gov.tw/official/govinfo/number/原住民鄉鎮市基本資料.doc。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九十一年台灣原住民族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余美麗(1991)。學生運動代表隊的組訓。大專體育,一卷四期,3-6。
何森榮(2002)。大專院校棒球聯賽參賽球隊組訓概況及滿意度之研究-以八十九學年度棒球聯賽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煜敏(2005)。屏東縣原住民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研究。王建台(主持人),2005亞太青年高等教育學術研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李仁德(1995)。體育法令彙編。台北市,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景崇(1994)。生命禮俗對體育運動的影響-南勢阿美族豐年祭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門縣政府教育局資訊網(2005年7月8日)。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金門縣政府教育局。2005年10月2日,取自:http://cnc27.km.edu.tw/PHParticle/article.php/5
周美珍(2002)。國小學童運動選手與非運動選手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國棟(1989)。體育實驗學校之創設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8卷3期,24-32頁。林貴福(1993)。國小體育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錦明(2001)。談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國教新知,四十八卷一期,66-71頁。林德隆(1987)。中華民國成棒代表隊選拔之研究。體育學報,9期,147-156頁。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資訊網(2005年7月8日)。族群簡介。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2005年10月6日,取自:http://booth.hl.gov.tw/office/office.htm
洪嘉文、詹俊成(2000)。落實培育原住民學生田徑人才計畫之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第11卷第1期,31-37。洪嘉文(2001)。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台北市:師大師苑。
洪嘉文(2002)。「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畫之發展策略。學校體育,12卷5號,4-7頁。范春源(1999)。原住民參與體育活動人口調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徐元民(1989)。教育部僱用學校專任運動教練服務現況調查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8卷1期,65-79頁。
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翁志成(1998)。運動訓練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卷2號,39-44頁。
張文雄(2005年9月22日)。原住民球員用紀錄寫下驕傲。民生報,第五版。
張天津(1989)。學校體育與校內外競賽。國民體育季刊,十八卷三期,20-24。張兆煒(2001)。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之訓練及經營策略。研習資訊,十八卷二期,78-86。張浩桂(2003)。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張勝輝(2003)。落實學校組訓運動代表隊,一圓奧運摘金夢—台北縣明德高中體育團隊的管理與經營。學校體育,13卷2號,26-38頁。張勝輝(2004)。台北縣完全中學運動代表隊組訓運作與選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許振明(1995)。大專院校組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許裕呈(1999)。國小運動代表隊的組訓與教練角色之研究。國教天地,第132期,53-57頁。教育部(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挑戰二○○八~e世代人才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二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孫顯鋒(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期,120-126頁。楊榮俊、王義(2002)。韓國射箭選手的培訓制度。國民體育季刊,133期,p22-23。黃銘順(2004)。苗栗縣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政雄(1984)。如何加強體育教學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卷1期,22頁。陳建森(1996)。臺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朝陽(1987)。學校體育經營之籌措與運用。國民體育季刊,16卷1期,14-19頁。陳龍雄(1989)。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做法。國民體育季刊,18卷3期,44-51頁。潘添財(1994)。從原住民文化特色談體育活動之相關與展望。中華體育,8卷2期,54-62頁。劉仲成(1995)。學校體育與校內運動比賽。台灣省學校體育,5卷4期,34-38頁。
蔡守浦、陳志明(2004)。台灣原住民體育政策的檢討:以原住民運動文化特性為核心的討論。大專體育,73期,20-25頁。蔡金霖(1995)。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工作之實際問題與解決之道。大專體育,25期,142-146頁。蔡崇濱(1996)。正視學校運動團隊的組訓。台灣省學校體育,6卷3號,34-37頁。
蔡崇濱(1990)。運動代表隊的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9卷1期,64-73頁國立體育學院叢書編譯委員會(1989)。運動教練學-理論與實務。國立體育學院。
蕭美珠(1992)。組訓運動代表隊之意義、功能和方式。大專體育,10期,45-48頁。
瞿海良(1995)。台灣社會變遷研究的意義-一個系列研究的探討。當前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論文集,頁1-15。台北市:國立中央大學共同學科。
藍金香(1996)。台北市國小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蘇獻宗(2000)。國民小學體育運動團隊組訓日益減少之原因與補救之道。學校體育,第10卷第3期,頁57-62。蘇琴玉(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常有的限制與困擾。聯合學報,第16期,第217-221頁。
韓大衛(1994)。學校體育運動如何爭取企業贊助。國民體育季刊,23卷3期,200-204頁。
顧兆台(1992)。淺談運動代表隊組訓的幾個大問題。大專體育,三卷二期,6-7。
二、英文部分
Broyles,J.F.,& Hay,R.D.(1979). Administration of athletic programs: A managerial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Louis, MI: Mosby-Year Book.
Bucher,A.C.(1971).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including athletic. Saint Louis, MI: The C.V.Mosby Company.
Chellandurai,P.,& Danylchuk,K.E.(1984).Operative goals of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Perceotions of athletics administrator.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s,9,33-41.
Coakley,J.J.(1994).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St.Louis, MI: Mosby-Year Book.
Etzel,E.F.,Ferrant,A.P.,& Pinkey,J.M.(1991).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 athletics: Issues and intervention. Morgantown,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c.
Horine, L.(1995). Administ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programs (3rd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Inc.
Jensen,C.R.(1992). Administ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hletic programs. Malvern,PA: Lea & Febiger.
Malone,C.J.(1984).An analysis of job stress manifestaitions, and coping behaviors of head high school coaches. DAI, 46(09A), 16-19.
Marsh,H. W.(1993). The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 daring the last two years of hish school. Sociology of Sport Toumal, 10;18-43.
Onifade, A.(1993). Operative goals of interuniversity athletics: Perceptions of athletics administrators in Nigeria.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7(2), 26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