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華職棒大聯盟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cpbl.com.tw/html/cpbl.asp(上網查詢時問2005年7月13日)
中華職棒棒球聯盟競技組(2006)。中華職棒記錄年鑑.2005。台北。中華職棒大聯盟。
尹相志(2001)。顧客流失分析技術。DATA數位行銷,3-4月號,p37-41。
王克捷(1988)。「品質的歷史觀:五位大師的理論演化」。生產力雜誌,17卷,10期,p91-98。
王忠茂(2005)。台灣職棒球迷特徵之分析。運動管理季刊,9期。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p90-100。
王俊杰(2002)。職棒球場超級比一比。運動管理季刊,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p53-58。王俊貴(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理想服務品質與實際服務品質知覺差異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 翔(2005,7月19日)。決戰721 大將VS.布衣。自由時報A13版。
田瑞華(2006,5月4日)。澄清湖球場不安全?球隊、球迷不覺得。自由時報A13版。
任筱立、廖仁傑、李奕賢(2004)。如何經由縮減PZB Gap Model中之五個缺口以帶動服務品質之提升。品質月刊,40卷4期,p65-69。行政院(200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七次修訂)。中華民國九十年一月十九日公佈。
行政院主計處(2005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經濟動向統計季報,109期。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5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94-1。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余宗龍、邵于玲(2004)。兄弟象與興農牛球迷涉入程度對球場設施與服務品質需求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第6卷第3期,p59-69。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武忠(1999)。餐旅服務品質之管理與控制。高雄餐旅學報,第2期,高雄餐旅學院,p21。呂銀益、呂謙、徐揚、王瑞麟、李麗瓊、邱裕新(2002)。第34屆世棒賽賽會服務品質與服務滿意度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創刊號P35-54。
周芳豪(2005)。離島地區高中職學生運動鞋消費行為與滿意度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周義傑(2005)。以體驗行銷角度看澄清湖棒球場之經營管理。成大體育,第38卷第3期,p42-54。
林三豐(2005)。新衣新氣象。職業棒球雜誌,277期。
林昆諒(民83)。資訊服務業服務品質之實證研究--以銀行業使用者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秉毅(2005)。台北市市民運動中心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系碩士學位論文。林素鈺(2004)。服務品質模式之演變。品質月刊,40卷7期,p68-74。林淑娟、林房儹(2004)。台灣職棒運動產業的經濟產值分析。運動管理季刊,6期,p62-70。林華韋(2000)。職業棒球運動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計劃。
林燈燦(2003)。服務品質管理。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p14-15。
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連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施致平(2002)。台灣職棒民眾意見現況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3輯。中華民國體育學會。p165-p176。洪司桓(2003)。台灣職業棒球現場觀眾再購買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俊雄(1995)。運動休閒產業經營管理面臨的十大挑戰。大專體育,17期,p13-16。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市,志軒出版社,p152。
高雄縣政府(2005)。無線科技e擊棒 高雄揮出紅不讓。今日高雄。高雄縣,南主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版。
梁峰榮(2005,8月21日)。球迷要求退票吵翻天。民生報。A12版。
陳景森(1988)。運動健康俱樂部服務品質之實證研究—以中興健身俱樂部為例。運動管理學論文選輯。師大書苑;台北市。p265-302。陳耀茂譯,近藤隆雄著(2000)。服務管理,台北市,書泉出版社。
程紹同(2002)。運動管理學導論。台北。華泰。p184-191。
黃金柱(1994)。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台北,師大書苑。
黃郁玲、陳優華、許政斌(2006)。不同背景球迷感受職棒聯盟服務品質、滿意度、忠誠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興國學報,5卷;p313-325。黃瑞榮、王建畯、曾慶裕、陳律盛(2004)。澄清湖棒球博物館市場行銷與區隔分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三期,p201-212。黃鍚源(2004)。服務品質與品牌形象對顧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大陸消費者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人智(1996)。中華職籃公司現場比賽服務品質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添火(2004)。高等教育機構內部行政服務品質第五缺口之研究—以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德輝(1991)。服務業的品質管理(上)。經濟部國貿局,p2。
楊錦洲(1996)。影響服務品質的特性。品質管制月刊,29卷2期,p25-29。經濟部商業司(1996)。顧客滿意度管理手冊,台北:經濟部商業司,p6。
葉公鼎(2001)。論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運動管理季刊,創刊號,8-22。趙政論(2000)。公辦與公辦民營職棒球場現坦觀眾顧客滿意度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市立棒球場、台南市立棒球場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崇義(2001)。顧客滿意之研究---以壽險業為例。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宜宏、邱文信(2006)。以多面向內容分析法探究台灣棒球運動研究趨勢。大專體育,82期,p97-103。蔡岱亨(2003)。台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鄭志富、吳國銑、蕭嘉惠(2000)。Brenda G. Pitts & David K. Stotlar原著。 運動行銷學。台北市:華泰。
蘇懋坤(1999)。臺灣職棒大聯盟現場觀眾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外文部份: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60). Marketing definitions, A glossary of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p21
Anderson, E.W., and M.W. Sulliavn, (1993)“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satifaction for firm”, Marketing Science, Vol.12,No.2,p125-143.
Bitner, Mary JO.(1992)Service capes:The impact of physical suring’s on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Journal of Marketing, 5,p57-71
Brown,S and Swartz,T(1989).A gap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53.p92-98
Brown,T.J., Churchill,G.A.Jr, & Peter,J.P.(1993).Research
Note: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69,
1,p127-139
Cardozo,R.N.,(1965).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l.2,p244-249
Carman,J.M.(1990).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An assessment of
the SERVQUAL dimensions. Journal of Retailing,66, Spring,p33-35
Cronin, Jr. J.J., and S.A. Taylor,(1994).“SERVPERF Versus SERVQUAL:
reconciling performance-based and perception-minus-expectations measurement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8, No.1, January , p.125-137.
Cronin,J.J. and Taylor,S.A.(1992).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56,3,p55-68
Cronroos,C(1984). 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8(4).p36-44
Daeshik,Y., & Susan,J.(1995).QUESC :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the
service quality of sport centers in Korea.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e , 9 ,
p208-220
Fornell,C.(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56,p403-412.
Juran,J.M.(1986). A universal approach to managing for quality. Quality
Progress,p19-24
Kotler,P.(1992),”Marketings new paradigm:What is really happening out
there”,Planning Review,20(5),p51-52
Lewis,Barbabra R. & Mitchell, Vincent W.(1990).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customer servic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18, p11-17
Muller,W.(1992),”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ustomer satisfact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al,9(2),p201-221
Ostrom,A. & Iacobucci,D.(1995).Consumer trade-off & the evaluation of service. Journal of Marketing,59,p17-28
Parasuaman, A., Zeithaml, Valerie A. & Berry, Leonad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 p41-50
Parasuraman,A. Zeithaml,V.A & Berry,L.L(1988)SERVQUAL: 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64(1),p13-40
Parasuraman,A. Zeithaml,V.A & Berry,L.L(1991). Refinement and reassessment
of the SERVQUAL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67, Winter,p420-450
Selnes,F.(1993),”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product performance on brand reputation,satisfaction and loyalty”,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7 (9),p19-35
Shilbury,M.S.(1994).Delivering quality service in professional sport .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III, I ,p29-35
Wakefield,R.L.(2001).Service quality. The Cap Journal,71(8),p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