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12: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淑閔
研究生(外文):Hsu Shu-Ming
論文名稱:洪醒夫小說世界的鄉土關懷
論文名稱(外文):Hung Hsing-Fu’s concern about farmers and country life in his fictionHung Hsing-Fu’s concern about farmers and country life in his fiction
指導教授:張子樟張子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Tzu-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洪醒夫小說鄉土關懷
外文關鍵詞:Hung Hsing-Fufictionconcern about country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2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六、七0年代台灣文壇飄散著一股鄉土文學的芬芳,洪醒夫就在其中綻放他獨特的清香。洪醒夫出身於彰化二林的貧農家族,是家中唯一的「讀冊人」,他曾自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於周遭農民的苦樂,他有極深的體悟;也親身經歷台灣從農業轉型至工業社會裡,見證台灣七0年代農村的滄桑變化及價值觀的移易。
洪醒夫從師專時期就開始文學創作,體裁包括了小說、新詩、散文、文學評論等等,而又以小說的成就最高。其小說所觸及的題材雖不只有農村,但是其成熟的作品中,又以描述他所熟悉的農村人事,佔有最重的分量,並且因為他與農村的情感、對田莊人事的了解,使得他於描寫這些鄉土事物時,生動靈活、同情體諒,這股感人的力量便蓄積在文字裡,打動人心。
他以小說之筆寫出滿腔的感懷,用一則則精彩的故事為我們道盡這片土地的滄桑與先人踩踏的足跡,但如今的社會不再凝視執守土地的農民,也不再關注鄉村在商業經濟利益裡所遭受的犧牲,連鄉土文學也隱沒,洪醒夫當初的鄉土關懷更有其特殊意義。
本論文即在研究洪醒夫小說裡的鄉土關懷,以了解他所觸及的鄉土問題,並照見他看待當時鄉土人事的眼光、因由,期望建構出洪醒夫所身處的鄉土世界真實景貌及其深刻觀點,以彰顯其鄉土文學作品的時代意義。
During 1970s and 1980s, country literature was relatively noticeable in Taiwan. Hung Hsing-Fu’s work caught readers’ attention with his unique style. Hung was born in a miserably poor farmer family in Er-Lin, Changhua County and he was the only one who received education. He laughed at himself that he could neither do laborious work nor distinguish different grains. He closely observed farmers’ life and understood their happiness and sadness. He experienced how a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aiwan was transformed into an industrial one. Meanwhile, he also witnessed the decline of farm and the change of values.
Hung started literary writing while he studied in teacher’s college. His literary types include fiction, poetry, prose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e best known work of Hung’s is his fiction as not only the country life is portrayed but also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ountry life which occupies quite a lot space in his work. His feelings, familiarity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ountry life vivify his work, which is full of sympathy, tolerance and consideration. The touching wording in his fiction has moved a lot of readers.
Reflection and sympathy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his fiction. All the stories tell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the land and the tracks of early explorers. Nowadays the farmers insisting to live in their land and the damage to farms are not concerned any more. Country literature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 All those factors make Hung’s concern about country people and their life more meaningful.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Hung Hsing-Fu’s concern about country people and life, the country life issues and his point of view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ountry life. Reflecting the country life in which Hung used to live and re-representing his in-depth views can be expected in this thesis. Finally, how meaningful the country literature is for an era will be manifested.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歷史回顧…………………………………3
第二節 洪醒夫生平………………………………10
第三節 研究方向…………………………………27
第貳章 洪醒夫小說裡的鄉土關懷
第一節 洪醒夫鄉土小說的時代背景……………29
第二節 洪醒夫小說裡對鄉土人事的關懷面相
一、 社會邊緣人
(一)婚姻中屈從的一方……………………………33
(二)鰥寡者………………………………………34
(三)殘疾的苦命人………………………………36
(四)老年處境……………………………………38
二、 百工圖像
(一)沒落的職事…………………………………41
(二)重生的契機…………………………………44
(三)勞工哀歌……………………………………45
三、 人與土地的離聚
(一)地主的興衰…………………………………50
(二)佃農的滄桑…………………………………52
四、 政治的殘害…………………………………54
五、 關懷傳統風俗………………………………54
第參章 洪醒夫小說裡對傳統鄉土價值觀的省思
一、 神鬼觀…………………………………………58
二、 宿命觀…………………………………………61
三、 男女觀…………………………………………63
四、 生育觀…………………………………………65
五、 人情觀…………………………………………67
六、 崇知觀…………………………………………68
第肆章 洪醒夫鄉土小說的藝術技巧
第一節 人物………………………………………73
第二節 情節………………………………………83
第三節 語言風格…………………………………87
第四節 意境………………………………………94
第伍章 結論
一、 洪醒夫鄉土小說關懷的時空廣度與長度…97
二、 洪醒夫鄉土關懷的態度……………………98
三、 洪醒夫鄉土小說的時代意義………………101

參考文獻…………………………………………………103


表 次

表1…………………………………………………………………21

表2…………………………………………………………………25
一、參考文本
黄武忠、阮美慧編訂。《洪醒夫全集—小說卷》1-5集。彰化:彰縣文化。2001。
二、專書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木鐸。1987。
王嘉良等。《中國新文學現實主義形態學》。北京:文化藝術。2002。
王夢鷗。《文藝美學》。台北:遠行。1976。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1995。
白沙編著。《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巨人。1970。
石雲龍、蔡咏春主編。《二十世紀英美文學辭典》。中國:福建教育。1992。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開明。1980。
―――。《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1988。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1986。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南市:南市文化。1996。
李筱峰。《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社。2003。
李銘愛。《寫作縱橫談¬—小說》。台北:台北文藝。1998。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1999。
何珮琪、陳婉箐、許豐明劇本編寫,劉素珍、劉昭淵漫畫繪製,蘇瑛珣英譯。《認識台灣歷史(10)》。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5。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1979。
沈謙。《文學概論》。台北:五南。2002。
吳密察監修,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0。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
―――。《文學經驗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a。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5b。
呂昱。《在分裂的年代裡》。台北:蘭亭。1984。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時報。1987。
林武憲編。《洪醒夫研究專集》。彰化:彰縣文化。1994。
周慶華。《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台北:五南。1994。
―――。《思維與寫作》。台北:五南。1999。
―――。《作文指導》。台北:五南。2001。
―――。《故事學》。台北:五南。2002。
洪醒夫主編。《六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書評書目》月刊。1976。
胡菊人。《小說技巧》。台北:遠景。1981。
施懿琳、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黃英哲、黃武忠、應鳳凰、彭瑞金合著。《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玉山社。2003。
高爾基。《論文學》。廣西:廣西人民。1980。
尉天聰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80。
―――。《眾神》。台北:遠行。1976。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1998。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陳水源。《台灣歷史的軌跡(下)》。台中:晨星。2000。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1993。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
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1984。
―――。《小說經驗》。台北:富春文化。1990。
―――。《親近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5。
―――。《洪醒夫評傳》。台北:聯合文學。2004。
黃武忠、阮美慧主編。《洪醒夫全集—散文卷》。彰化:彰縣文化。2001。
―――――――――。《洪醒夫全集—評論卷》。彰化:彰縣文化。2001。
―――――――――。《洪醒夫全集—書簡卷》。彰化:彰縣文化。2001。
游勝冠。《當前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葉石濤。《小說筆記》。台北:前衛。1983。
―――。《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
―――。《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
―――。《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1997。
―――。《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0再版。
―――。《台灣文學回顧》。台北:九歌。2004。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鄭明娳、林燿德著。《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1990。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1987。

三、翻譯專書
Robert Escarpit著(羅․埃斯卡皮),顏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叢書。1988。
E.M. Forster著(佛斯特),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2002。
Henry James著(亨利․詹姆斯),朱乃長等譯。《小說的藝術》(The Art of Fiction)。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四、單篇文章
(一)專書中的單篇文章
宋澤萊。〈呼喚台灣黎明的喇叭手—試介台灣新一代小說家林雙不並檢討台灣的老弱文學〉。《誰怕宋澤萊》。台北:前衛。1986。
周作人。〈人的文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良友。1935。
李喬。〈大地之子—洪醒夫〉。收於《洪醒夫研究專集》。彰化:彰縣文化。1994。
康原。〈田莊作家〉。《文學的彰化—彰化縣新文學作家小傳》。彰化:彰縣文化。1992。
洪醒夫。〈黑面慶仔自序〉。《黑面慶仔》。台北:爾雅。1978。
彭瑞金。〈趕不上時代腳步的小人物—洪醒夫「散戲」〉。《1978台灣小說選》。1979年5月。
(二)期刊、報紙、雜誌論文
丁琬。〈與「黑面慶仔」聊天—訪洪醒夫先生〉。《明道文藝》。1981年4月。
王世勛整理,洪醒夫演講。〈談小說創作〉。台中:中山醫學院演講。1982。
王世勛。〈七月的最後三天〉。《文學界》第四期。1982年10月。
―――。〈鑼聲若響—「懷念那聲鑼」前言〉。《聯合報》。1983年8月4日。
尤增輝。〈洪醒夫「黑面慶仔」及其他〉。《台灣日報》。1979年2月7日。
司馬中原。〈「散戲」淺評—聯合報第三屆小說奬評選委員〉。《聯合報》。1978年9月16日。
李國躍。〈你為何消逝得這樣倉促〉。《詩人季刊》第十六期。1983年11月。
呂正惠。〈鄉土文學與台灣現代文學(下)〉。《國文新天地》第3期。台北:龍騰。2003。頁27。
呂興忠。〈從賴和到洪醒夫—談台灣新文學的原鄉〉。《鄉土與文學》。台北:文訊雜誌。1994。
吳晟。〈如你還在〉。《彰化人雜誌》。1991年7月15日。
吳念真。〈看不見,他依舊在—懷念那鑼聲〉第一五九期。1982年9月。
吳建忠。〈析洪醒夫「散戲」〉。《中外文學》。1979。
武寒青。〈洪醒夫小說藝術散論〉。《台灣研究集刊》第二期。1985。
林雙不。〈黑面慶仔—和中學生談書之二十一〉。《中央日報》。1981年8月16日。
―――。〈點滴憶洪醒夫〉。《台灣日報》。1982年8月9日。
洪醒夫。〈論彩虹的變貌〉。《書評書目》第十一期。1974年3月。
―――。〈童年印象〉。《台灣新生報》。1975年7月10、11日。
―――。〈從拒絕聯考到當作家〉。《明道文藝》第十二期。1977年3月1日。
―――。〈當中所有、筆下所無—琦君《桂花雨》讀後雜感〉。《明道文藝》第十五期。1977年6月。
―――。〈從社會的悲憫到社會的關切—黄春明印象記〉。《台灣文藝》第六十期。1978年10月。
―――。〈從「黑面慶仔」到「田莊印象」—「田莊人」的告白․報告作者處理此類題材的心及態度〉。《台灣日報》。1979年3月5日。
―――。〈從關懷到放棄—我讀王文興小說作品的經過與感想〉。《台灣日報》。1980年12月18日。
―――。〈陳雨航的小說藝術〉。《明道文藝》第十一期。1997年12月。
高天生。〈從鄉土素描到市井傳奇—論洪醒夫的小說〉。《自立時報》。1982年8月3日。
渡也。〈散戲—懷念洪醒夫〉。《聯合報》。1983年8月4日。
陳亞南。〈我的同學洪醒夫〉。《文學界》第四期。1982年10月。
陳恆嘉。〈不許人間見白頭—懷洪醒夫兼介其遺著《懷念那聲鑼》〉。《文訊月刊》。1973年8月。
陳嘉宗。〈評《黑面慶仔》兼論台灣文學〉。《出版與研究》。1979年3月。
郭明福。〈吾土吾民—談洪醒夫的「田莊人」〉。《新生報》。1982年11月27日。
黃武忠。〈市井人物的擁抱者—洪醒夫印象記〉。《聯合報》副刊。1982年8月9 日。
―――。〈論洪醒夫的小說〉,《文學界》冬季號,1982年10月。
葉石濤。〈獻給洪醒夫的花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3年7月27日。
楊翠。〈懷念那鑼聲—訪利錦祥、王世勛〉。《自由時報》。1993年8月1日。
廖炳惠。〈寫實文學觀的洞見與不見—簡評《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原刊《文學台灣》第七期。1993年7月。
劉伯顯。〈文學之外的洪醒夫〉。《彰化人雜誌》第五期。1991年7月。
劉滌凡。〈一朶萎逝的鄉土奇葩—兼評洪醒夫小說世界裡的悲苦情調〉。《台灣時報》。1983年7月30日。
鄭清文。〈認真、辛苦、匆促的腳步—悼洪醒夫〉。《聯合報》1982年8月1日。
鄭源發。〈散戲之後—論洪醒〈散戲〉之敘述結構、人物塑造與象徵〉。《國文天地》十五卷六期。1999年11月。
隱地。〈田莊人洪醒夫〉。《中國時報》。1982年8月1日。
應鳳凰。〈懷念洪醒夫的小說〉。《幼獅文藝》。1986年4月。
蕭蕭。〈洪醒夫小說裡的一個象徵結構〉。《書評書目》。1979年5月1日。
――。〈懷念洪醒夫—一個充滿農夫性格的田莊人〉。《台灣日報》。1982年8月9 日。
(三)研討會論文
呂國興。〈悲憫與超越—論洪醒夫小說的人道關懷〉。發表於洪醒夫學術研討會,後收錄《洪醒夫研究專集》。彰縣文化。1994。
康原。〈卑微人物的高貴心靈—淺談洪醒夫的小說人物〉。《洪醒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縣文化。1993年10月。
許俊雅。〈戰後台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第三場:〈台灣文學發展現象〉研討會論文。文建會策劃,靜宜大學中文系主辦。1995.12.16-17,頁23。
陳建忠。〈受難圖~洪醒夫鄉土世界中的苦難與神聖〉。《洪醒夫作品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彰化:彰縣文化。2002。
陳萬益。〈黯然的歲月 誠懇的人生—初論洪醒夫小說的人物〉。《洪醒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縣文化。1993年10月。
黃武忠。〈弱者,需要保護?—洪醒夫人物刻劃技巧與女性形象塑造〉。台中縣作家與作品研討會論文。2000年3 月25日。
五、學位論文(按出版先後排序)
周永芳。《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陳錦玉。《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石弘毅。《台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黃武忠。《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4月。
李佩芬。《洪醒夫的鄉土人物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王菁琰。《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9月。
陳忠偉。《洪醒夫小說中的原鄉意識》。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 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榮秋。民70。<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政治學報》,第9期。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2. 吳聰敏。1988。<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研究》。第1卷第1期,頁145-158。
3. 張淑雅。民79。<美國對台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年12月-1951年5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
4. 張淑雅。民82。<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
5. 張淑雅。民83。<台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
6. 張淑雅。民83。<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1950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集刊》,第24卷第2期。
7. 張淑雅。民84。<金馬撤軍?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上)。
8. 張淑雅。民85。<文攻武嚇下的退縮:美國決定與中共舉行大使級談判的過程分析(1954-195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5期。
9. 張淑雅。民90。<台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
10. 丁琬。〈與「黑面慶仔」聊天—訪洪醒夫先生〉。《明道文藝》。1981年4月。
11. 鄭源發。〈散戲之後—論洪醒〈散戲〉之敘述結構、人物塑造與象徵〉。《國文天地》十五卷六期。1999年11月。
12. 應鳳凰。〈懷念洪醒夫的小說〉。《幼獅文藝》。198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