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純(1998 )。《色彩的美感發展階段之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美育月刊,94,23-32。王秀雄(1985)。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盲點。師友月刊,3月,22-24。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彥嵒(2004)。以自然構築風生意動的美感心靈─融入環境中的藝術教育探討。取自http://www.ceag.kh.edu.tw/enews/enews0501/htm/art/art001.html
(2006、04、15上網)
王德育譯(1983)。Lowenfeld,V原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三豪書局,146-180。
江雪齡(1998)。介紹檔案評量法。中等教育,49卷,4期,79~84。
吳仁芳(1992)。色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色研出版社,169。
吳仁芳(1993)。兒童繪畫造型與色彩表現特徵。國教月刊,40 卷,1、2 期,9-17。呂桂生 (1997再版)。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33。
呂燕卿(1991)。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及實施。新竹師院學報,第五期。呂燕卿(1992)。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月刊,6月,24期,5。呂燕卿(1994)。談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 。美育月刊,4月,第46期,41-48。呂燕卿(1996)。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 。美育月刊,3月,第69期,11-26。呂燕卿(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與實施策略。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paper/9.htm (2005、09、15上網)
呂燕卿(2000)。如何使美勞科教學更活潑更實用。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
5-0/artist/lv/paper/%A6p%A6%F3%A8%CF%AC%FC%B3%D2%AC%EC%B1%D0
%BE%C7%A7%F3%AC%A1%BC%E2%A7%F3%B9%EA%A5%CE.htm (2005、09、15上網)。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周文敏(2004)。「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玉山(199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玉山(199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討。國教月刊,4月,39卷,第69期,11-26。林佑靜(2005)。運用遊戲策略進行色彩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奇佐(2000)。建構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策略。九年一貫課程研討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384-393
林曼麗(1995)。二十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 。陶藝,8 期,104-119。林曼麗(2000)。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8,37-40。林筆藝(2000)。國小五年級美勞教科書各審定版關於鑑賞教學教材編選之探討 。取自http//www.arec.nhctc.edu.tw( 2005、10、02上網)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查顯良(1997)。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生繪畫空間表現特質之多重個案研究。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夏勳(1979)。設計的基礎練習(再版)。台北:世界文物出版,69-78。
徐秀菊(1997)。兒童繪畫表現策略:情緒感覺與顏色選擇。1997年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241-1253。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世忠(1997)。建構主義與科學教學。科學教育月刊,202,16-23。張世宗(2000)。變革中的轉變-教師角色功能自省。載於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35-59,台北。
張敏惠(2004)。兒童圖畫書創作教學歷程中的圖像形式探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張淑媛(2001)。色彩遊戲在先先幼稚園教學上的應用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許淑虹(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郭博州(2001)。發現四季台灣色彩之美-關於「色彩」的主題。載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舉辦之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19-23,台北。
郭榮瑞(1997)。視覺藝術教育的本質。國教月刊,43卷,第7期,8-14。郭榮瑞(2002)。談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國教新知,49卷,第2期。郭榮瑞(2004)。藝術與人文能力指標轉化之前提-以視覺藝術為例。教師天地,第130期。郭禎祥譯(1991初版)。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市 文景書局。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台北市 : 文景書局,30。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舉辦之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
陳勇仁(1998)。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美秀(2001)。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朝平 黃壬來(1995年初版)。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錫祿 (2004)。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實施問題省思。教育天地,130期,33-35。
陳麗如(1996)。國小低年級兒童繪畫表現模式極其影響因素之多重個案研究。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陸雅青(1998)。「色彩與人生」。載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舉辦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7,台北。
粘瑞蘭(2004)。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策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程佛之(1980)。怎樣教兒童學畫。台北市:天同出版社,89。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壬來(2000)。幼兒造形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黃淑惠(2002)。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萬榮瑞、陳翠雲(1994)。國民小學美勞科心象表現教學研究(一):培養感性的生活化教學探討。載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舉辦之1994年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A),435-462,台北。
詹文成(2003)。西洋繪畫測驗對於類寫實階段學童鑑賞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
劉豐榮(1991)。審美判斷之發展認知歷程與學習之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舉辦之審美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
劉豐榮(1999)。後現代主義對當前藝術批評教學之啟示。發表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教系學術專題演講,屏東
歐用生 (1996)。支持教師參與教育改革。國民教育,36 卷,6期,2-6。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五南。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理念與實踐。台北:教材研究會。
歐用生、楊慧文(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與特色。師友,379,10-15。
蔡清田 (2001)。教師如何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國教之聲,52 卷,3期,3-18。
黎曉安(2000)。檔案評量策略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美慧(1999)。教學原理。取自http://ccis.nou.edu.tw/cent08/doc8923/%B1%D0
%BEC7%AD%EC%B2z%AD%AB%C2I-3.htm (2005、05、23上網)
顏友信(2001)。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繪畫表現能力的學習成效。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振明 呂燕卿 簡志雄 陳明華等撰(1999初版)。藝術教育教學手冊美術篇。台北市:台灣藝術教育館。
蘇鳳珠(2002)。國民小學教師建構式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外文部分
Airasian P.W. (1996).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 Graw-Hall
Bagley,C.& Hunter,B. (1992).Restructuring,constructivism,and technology:Forgoing a new relationship.Educational Technology,32(7) ,22-27
Gaitskell,c.d.,Hurwitz,A.&Day,M.(1982).Children and their art.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Inc
Kemmis,s.&Mc Taggart,R.(Eds.).(1998)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3rded.).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ovalik, S., &Olsen, K.(1994).ITI: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3rd. ed.)From EDRS ERIC ED374894.
Lowenfeld, 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3rd ed.) NYC:Macmillan. (First published 1947)
Parsons, M.J. (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ulson,F.L.Paulson,P.R.&Meyer,C.A.(1991).What makes a portfolio?Educational Leadership,48,60-63.
Tenbrink,T.D.(1974).Evaluation:A Pract;cal guide for teachers.NYC:Mc Graw-Hill.
Williams,F.E. (1972).A total creativity program for individualizing and humanizing the learning process(Instructional Materials).Englewood Cliffs,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dlications.
齊藤清、櫻升俊夫(1975)。色彩學習的系統性相關研究。東京都立教育研究所紀要,第15號,1-51。